第44章 恢復性擴充

在世界局勢風雲變換的這兩年裡,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復軍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災害影響,在對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事建設就陷入停頓,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軍事實力萎縮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軍建設,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裝備項目被迫下馬,剩餘的也在二零三六年與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啓動。

當然,不止是中國遇到了這些問題。

在二零三六年,美國就封存了六艘航母與一百多艘戰艦,將航母戰鬥羣的規模縮小到了九支,艦隊總規模縮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縮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復增長。

相對而言,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萎縮得最爲嚴重。

可以說,在共同的災難面前,大國也得做出犧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犧牲。

到二零三八年,隨着環境轉好,特別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降低,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實力首先出現了正增長。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的復工計劃。

這四艘航母,即“喜馬拉雅山”號、“喀喇崑崙山”號、“阿爾泰山”號與“大興安嶺”號在對日戰爭結束之前就已開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後來受拯救行動影響,建造工作被迫暫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軍才提出復工請求。

當時,牧浩洋有兩個選擇,一是復工,二是拆除後建造C3級航母。

從長遠來看,後者顯然是更加理想的選擇,因爲C3級航母的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預計在二零三八年底就能結束,絕大部分主要技術難題都已得到解決,‘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只是,牧浩洋仍然選擇了前者。

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總統已經在二零三八年元旦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批准海軍啓封六艘航母,在年內把航母戰鬥羣的數量恢復到十五支,而且海軍艦隊總規模也將恢復到二零三五年的水準;二是黎平寇已經表示,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工程基本得到落實後,不會延長“華盛頓條約”的有效期,因此到二零四七年,中國海軍就不用考慮所受限制,能夠全力擴充艦隊規模。

受此影響,中國海軍的當務之急就的擴充艦隊規模。

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並且對兩艘“長江”級航母做延壽改進,中國海軍有望在二零四五年把航母戰鬥羣的總量提高到十二支,初步具備與美國海軍抗衡的實力,掌握戰略主動權。

因爲中國的勢力範圍比美國小得多,所以十二支航母戰鬥羣就足夠了。

按照海軍提‘交’的方案,在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建成之後,將在西太平洋方向上部署八支航母戰鬥羣,在印度洋方向上部署四支航母戰鬥羣。因爲美國海軍是三洋部署,在大西洋上至少得留下三支航母戰鬥羣,所以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美國海軍最多隻能部署十二支航母戰鬥羣。

由此可見,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價值。

當然,這還與一個戰略考量有關,即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如果不得不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南亞問題,那麼中國海軍就必須在此之前獲得足以抗衡美國海軍的實力,而C3級航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建成四艘。

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還有一個較爲明顯的好處,即可以適當推遲C3級航母的建造工期。

按照牧浩洋的估計,至少在二零五零年之前,中美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不是很大。

也就是說,C3級航母只需要在二零五零年之前服役就行了。以七年的建造與前期訓練週期爲準,C3級航母只需要在二零四三年前完成全部設計工作,因此有三年的時間來完善設計。

多出三年,意味着能夠採用更多的新技術。

更重要的是,在這三年內,工程師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解決之前忽略掉的,或者說沒有重視的細節問題。

當然,海軍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多的航母。

在二零三八年第一個月,牧浩洋還批准了其他七種戰艦的建造計劃,包括新一代巡洋艦與攻擊核潛艇,而重點是用來取代“昆明”級的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以及三種大型兩棲戰艦。

可以說,中國海軍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多用途驅逐艦。

前面已經提到,“昆明”級存在很多問題,而且大部分是基本設計引發的,根本無法通過後期改進解決。在對日戰爭中,“昆明”級的這些問題都暴‘露’了出來。如果不是日本海軍過於窩囊,恐怕中國海軍要嚐到很多苦頭。因此在二零三五年底,海軍就提出建造一種全新的驅逐艦來取代“昆明”級。受全球自然災害影響,加上“昆明”級才服役不到十年,海軍的宏偉計劃沒能實現。

要知道,在海軍中,驅逐艦佔到了大型戰艦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一下更換數十艘驅逐艦,耗費肯定非常驚人。

從經濟角度出發,只要已有的驅逐艦還有改進餘地,就不應該淘汰,而是應該儘量通過改進延長服役壽命。

別說中國海軍,在美國海軍中,一些“伯克”級驅逐艦已經服役了三十多年。

正是如此,到了二零三八年,在軍費開始恢復‘性’增長之後,牧浩洋才批准了由海軍司令部提‘交’的新一代驅逐艦研製計劃。

除了海軍,空軍的需求也非常驚人。

雖然J-30在對日戰爭前就已量產,但是到戰爭結束時,總參量不到八百架,沒能全部取代J-20。在二零三六年與二零三七年,空軍只採購了七十二架與六十架J-30,主要是爲了維持生產線,避免高級技術工人流失。

按照空軍在二零三八年初提出的要求,J-30的總採購量將達到一千六百架,除了取代大約一千二百架J-20之外,還要取代六百架J-22。如果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即J-31沒能按時量產,J-30的採購量還將增加,才能按時取代已經達到服役壽命的J-22機羣,把空軍機羣總規模維持在三千架左右。

作爲高端戰鬥機,J-30的採購價格高得驚人。

如果用J-30取代J-22,費用肯定非常嚇人。

爲此,牧浩洋增加了J-31的研製費用,而且批准了空軍的部分採購計劃,即在J-31量產之前,用J-30以二比三的方式取代J-22。

關鍵就是,J-31能否順利量產。

這種多用途戰鬥機原本計劃在二零三九年完成試飛,在二零四零年量產,結果受全球自然災害影響,研製工作拖延了兩年多,預計要到二零四二年底才能完成試飛,能在二零四三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就很不錯了。

所幸的是,美國的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項目也受到了拖累。

到二零三八年初,YF-52與YF-53的競爭試飛工作還沒結束,預計要到二零四零年底才能確定最終方案,能在二零四五年實現量產就非常不錯了,其總體進度比J-31項目晚了大約兩年。

此外,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

J-30已經有了出口銷售記錄,因此可以通過出口來擴大生產規模,分攤研製經費,降低採購價格。更重要的是,得益於J-30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的突出表現,已有數十個國家對這種新式戰鬥機表現出了興趣,只是真正買得起的沒有幾個,畢竟J-30是代表了最新軍事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制空戰鬥機。當然與F-44相比,J-30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是J-30是中型制空戰鬥機,而F-44是重型制空戰鬥機,因此J-30的售價比F-44低,而實際作戰能力卻差不了多少;其次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J-30的表現更加突出,而F-44的表現只能用平庸來形容;最後是中國軍火的‘性’能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而且中國企業在後期服務上做得更到位。

綜合這些因素,J-30在國際市場上擊敗F-44絕對不是問題。

別的不說,在二零三八年中期,法國就代表歐盟向中國提出引進J-30的技術,希望在軍事航空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雖然這多多少少有政治作秀因素,但是法國此舉,等於擡高了J-30的身價。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國還在努力爭取從法國購買戰鬥機呢。

當然,空軍最大的裝備項目是戰略轟炸機,只是受技術限制,被牧浩洋列入了“長遠戰略規劃”,沒有在二零三八年的空軍裝備採購與研製預算中佔據主要地位,最快也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後纔有實施的可能‘性’。

因爲戰鬥機項目佔用了過多的經費,所以空軍的其他項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

比如戰略運輸機項目在二零三八年獲得的撥款就只有一千多億元,僅能採購八架,研製撥款還不到一百億元,僅能確保新項目不至於下馬。按照牧浩洋的規劃,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後纔有足夠的資金擴充運輸機羣。

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空軍,而是來自陸軍。

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84章 轉變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83章 歪打正着第234章 決勝點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0章 裝甲主力第79章 另闢蹊徑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89章 統一第64章 退與不退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65章 全面行動第44章 理想主義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78章 中國化第16章 陰差陽錯第24章 裂痕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13章 風起雲涌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5章 千慮一失第55章 積極外交第9章 以退爲進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75章 預演第34章 盟友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47章 金蟬脫殼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9章 做徹底第95章 情報第85章 科技戰爭第62章 戰略意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84章 連環拳第38章 猛攻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39章 戰禍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7章 戰爭決議第307章 壁壘第9章 以退爲進第76章 自知之明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7章 機關算盡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47章 證據第41章 反擊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62章 戰術反擊第48章 關鍵戰報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59章 起始點第16章 馬蜂窩第70章 忙裡偷閒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2章 突擊失敗第45章 關鍵情報第87章 接敵第32章 分兵攔截第84章 青出於藍第66章 分工合作第37章 抽絲剝繭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75章 預演第63章 不可避免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93章 主旋律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44章 開戰在即第6章 戰略籬笆第79章 盲目猜測第34章 盟友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93章 主旋律第110章 保守戰術
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84章 轉變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83章 歪打正着第234章 決勝點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0章 裝甲主力第79章 另闢蹊徑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89章 統一第64章 退與不退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65章 全面行動第44章 理想主義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78章 中國化第16章 陰差陽錯第24章 裂痕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13章 風起雲涌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5章 千慮一失第55章 積極外交第9章 以退爲進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75章 預演第34章 盟友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47章 金蟬脫殼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9章 做徹底第95章 情報第85章 科技戰爭第62章 戰略意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84章 連環拳第38章 猛攻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39章 戰禍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7章 戰爭決議第307章 壁壘第9章 以退爲進第76章 自知之明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7章 機關算盡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47章 證據第41章 反擊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62章 戰術反擊第48章 關鍵戰報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59章 起始點第16章 馬蜂窩第70章 忙裡偷閒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2章 突擊失敗第45章 關鍵情報第87章 接敵第32章 分兵攔截第84章 青出於藍第66章 分工合作第37章 抽絲剝繭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75章 預演第63章 不可避免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93章 主旋律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44章 開戰在即第6章 戰略籬笆第79章 盲目猜測第34章 盟友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93章 主旋律第110章 保守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