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分工合作

拯救行動開始後,牧浩洋的工作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誰也無法肯定冰島的火山噴發能夠拯救人類,但是誰都知道,在火山噴發後,如果不能及時清除進入平流層的微塵,人類還是會滅亡。因此在全球最頂尖的鑽探隊伍齊聚冰島的時候,牧浩洋則在爲另外一件事情忙碌。

經過長達一個月的摸底調查,中美歐俄四方對全球工業結構有了全面瞭解。

十一月四日,牧浩洋飛赴華盛頓,參加四方軍事高層會議,共同商討製造平流層飛機的事情。

在入境的時候,還遇到了一個小麻煩。

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前,牧浩洋因爲在臺灣的秘密行動,上了CIA的黑名單,結果被美國海關拒絕入境。

還好,五角大樓官員及時趕到,替他解決了問題。

爲了確保牧浩洋在美國的人身安全,美國總統還在當天簽署了特赦令,禁止CIA在對他進行調查。

十一月五日,四方軍事工業談判開始。

按理說,這應該是商業與工業部門的事情,但是時間非常緊迫,如果採取商業方式運轉的話,生產效率肯定達不到要求,因此美國首先提出,應該由軍方主導,以戰時標準來組織工業生產。

要知道,戰時標準的效率高得多。

拿建造戰艦來說,如果在和平時期,建造一所十萬噸級航母,至少需要五到七年,而在戰爭時期,最多隻需要兩年。相對而言,戰時生產飛機的效率比建造戰艦的效率還要高。比如一條飛機生產線,在和平時期的年產量不過幾百架,而在戰時則能達到上千架,甚至是數千架。

如果不以戰時標準來生產平流層飛機,肯定無法在一年之內完成十萬架的生產任務。

事實上,總產量很有可能不止十萬架。

原因很簡單,科學家只是根據最保守的分析給出了初步評估結果。如果冰島的火山噴發強度超過預期,進入平流層的微塵量提高,就得生產更多的平流層飛機,而且得提前進行清除工作。

到底要生產多少架,以及以多快的速度生產,要等到火山噴發後纔有結論。

只是,十萬架絕對是底線。

問題是,對人類的生產能力來說,十萬架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直接分配建造工作,即給每個國家分配製造數量,肯定無法提高生產效率,因爲不是所有國家都能製造平流層飛機的必要設備。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細分製造工作,再把各國生產的零部件組裝起來。

這麼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即政治與軍事影響。

在災害面前,平流層飛機是拯救地球生態圈的工具,可是在災害過去之後,這些能在平流層飛行數萬公里、搭載數百噸載荷的超大型飛機絕對是戰爭利器,或者說是最有威脅的戰略打擊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種飛機聚集了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每一項技術都具有代表性。如果某個國家掌握了所有技術,就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製造出性能更加先進的飛機,而且是軍用飛機。

如此一來,如果某個國家掌握了全部製造技術,就能無所顧忌的將其裝備軍隊。

只有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單獨製造,才能確保在災害過去之後,這些飛機不會成爲威脅人類生存的武器。

牧浩洋來華盛頓,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按照各個國家的技術與工業實力,細分製造任務。

經過一週的緊張談判,以中美歐扼爲首的四方率先達成協議,中國負責製造靜電吸附裝置與電力供應系統,美國負責製造發動機與機翼段,歐洲負責製造機身與主體結構,俄羅斯負責製造尾翼與氣動控制系統。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等具備一定工業實力的國家也承擔了相應的製造工作,比如微塵回收裝置、遠程控制系統、環境檢測系統等等。

只是,在最爲關鍵的問題上,四方仍然存在分歧,即在哪裡組裝這些飛機?

毫無疑問,組裝工作至關重要,而且負責組裝的國家將獲得最多的好處,即便是組裝地點也至關重要。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在中國組裝,中國很有可能借此機會掌握全部製造工藝。

在其他國家也一樣,均無法保證組裝國不會因此獲益。

這個時候,牧浩洋提出了一個至少能讓美國與俄羅斯滿意的方案,即在已經由中國佔領的日本本土設立組裝工廠,由參與制造工作的國家派遣技術人員共同完成組裝工作,而組裝工廠由四方共同成立的安全機構負責管理,任何一方都不參與所有工作,也就沒有機會掌握全部技術。完成組裝工作之後,組裝工廠將在四方監督下拆毀或者炸燬,而參與組裝的工作人員都將安頓在日本,由四方安全機構共同監督,終生不得離開劃定的定居區,也不得擅自與外界聯絡。

這麼做,確實有點殘忍,但是卻能最大限度的確保本國尖端技術不落入他國手中。

當然,牧浩洋還同時提到,因爲參與組裝之後,都得在日本定居,所以只能通過志願的方式招募工人。

在美國與俄羅斯同意之後,歐盟也沒有表示反對。

只要嚴格執行牧浩洋提出的技術安全保密條款,在哪裡組裝的影響並不大。

十一月十二日,軍事會議做出最後決定:在日本北海道地區開闢一處專門場所,負責平流層飛機的組裝工作,所有參與制造的國家得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工人的招募工作,由中國負責組裝基地的建設工作。

當天,牧浩洋就搭上專機返回北京。

選擇在北海道,一是該地受戰爭影響不大,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毀壞程度比本州等地區輕微得多,二是北海道本來就地廣人稀,常住居民不到一千萬,受戰爭影響,半數以上都逃往本州,三是該地接近俄羅斯與美國,離中國也不遠,在中美俄三方的遠程偵察機的監視範圍之內。

此外,北海道的扎幌港保存得較爲完好,能夠便捷的運送工程設備與物資。

十一月十三日,中國陸戰隊駐日部隊就開始行動,第一個工程營在當天上午搭乘運輸機前往扎幌。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首先得選擇一處較爲合適的地點。

經過三天的全面勘測,主要是動用偵察機測繪地形圖,最終選擇在北海道東端的釧路溼原國家公園建立組裝廠。這裡是平原,有足夠的水資源,而且北面是前日本海軍的根室海軍基地,還有通往扎幌的高速公路與鐵路。最主要的是,這裡之前是日本的國家公園,沒有常住居民。

確定下來後,牧浩洋十一月十六日趕到東京,着手部署組裝廠的建設工作。

這一個多月的忙碌,讓牧浩洋想起了一部在當兵時看過的電影,即預測二零一二年爲世界末日的那部電影。

雖然世界沒有在二零一二年毀滅,現實也沒有那麼誇張,地球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完全變樣,但是牧浩洋從事的事情,與電影裡非常相似,即人類文明在自然災害面前,不但無比脆弱,還異常瘋狂。

如果不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機,這兩個月內發生的事情,在平時恐怕需要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辦到。

來到日本,這種感受更加強烈。

戰爭已經結束兩個月,日本的社會情況卻沒有絲毫改變。

根據佔領軍的統計,兩個月內已有一千四百萬日本平民喪生,絕大部分死於嚴重的輻射疾病,還有大約同等數量的日本平民正在忍受疾病的折磨,更多的人則在毫無希望之中等待命運的審判。

名義上,牧浩洋是日本佔領軍總司令,所以在來到東京後,他首先處理佔領軍的事情。

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拯救日本平民,而是如何提振軍心。在這兩個月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官兵提交了調動申請書。龐躍龍已經據此向總參謀部提出,把佔領軍的部署週期縮短爲三個月,以便讓官兵回國休整。可惜的是,騰耀輝沒有批准,因爲沒有足夠的運輸力量來運送部隊。

結果就是,第一批佔領軍要在幹滿一年之後才能離開日本。

對任何人來說,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佔領軍最主要的任務不是佔領日本,而是清理隨處可見的平民屍體。

除此之外,佔領軍還得應付潮水般的日本難民。

就在牧浩洋的住地外面,隨時都有上萬名、甚至數萬名平民等待救濟,而佔領軍能夠提供的幫助卻非常有限。不是沒有足夠多的救濟物資,橫濱港內就囤積了上百萬噸糧食,而是沒有足夠多的人手。

當時,駐日佔領軍的總兵力還不到二十萬,根本不足以維持社會秩序。

所幸的是,情況正在好轉。

日本臨時政府已經成立,第一支治安部隊也已組建,正在接受基本訓練。預計在年底就將由日本臨時政府負責救助行動,佔領軍就能從一線撤下來,把最艱鉅的任務交給日本治安部隊。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日本的政治體制,即是否保留君主立憲制。

說得直接一點,天皇還有沒有必要存在。

黎平寇早已表態,這是牧浩洋的事,中國政府在原則上不干預,由佔領軍總司令決定天皇的命運。

牧浩洋沒有急着處理這件事,反正日本也要一年左右才能恢復正常秩序。

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37章 攻堅戰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0章 站隊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9章 伏擊第85章 矛盾爆發第27章 瘋狂計劃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238章 不歸路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52章 統一意見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55章 積極外交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5章 宣戰第65章 門檻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5章 千慮一失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77章 分歧第303章 幸運兒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39章 去臺灣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7章 精妙戰術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67章 全面動員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1章 不可否缺第46章 海軍新銳第4章 戰爭陰雲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17章 經貿競爭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47章 前哨第6章 第一步第64章 三管齊下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53章 巧合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63章 卸甲第25章 偃旗息鼓第44章 開戰在即第43章 根源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8章 畫蛇添足第69章 左右爲難第51章 整軍備戰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26章 威逼第270章 投降第89章 輪番轟炸第87章 積極爭取第50章 大無畏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35章 孤注一擲第274章 覺悟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61章 戰略禁運第73章 關鍵裝備第318章 總則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3章 把握機會第44章 蛇困淺灘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41章 標杆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44章 歷史使命第1章 千錘百煉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39章 戰禍第55章 兩手準備第72章 新崗位第39章 出其不意第80章 戰術推斷第72章 炮擊第100章 恐懼第1章 海軍強國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9章 餘輝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54章 生於憂患第283章 第一步第190章 總攻
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37章 攻堅戰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0章 站隊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9章 伏擊第85章 矛盾爆發第27章 瘋狂計劃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238章 不歸路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52章 統一意見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55章 積極外交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5章 宣戰第65章 門檻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5章 千慮一失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77章 分歧第303章 幸運兒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39章 去臺灣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7章 精妙戰術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67章 全面動員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1章 不可否缺第46章 海軍新銳第4章 戰爭陰雲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17章 經貿競爭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47章 前哨第6章 第一步第64章 三管齊下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53章 巧合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63章 卸甲第25章 偃旗息鼓第44章 開戰在即第43章 根源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8章 畫蛇添足第69章 左右爲難第51章 整軍備戰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26章 威逼第270章 投降第89章 輪番轟炸第87章 積極爭取第50章 大無畏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35章 孤注一擲第274章 覺悟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61章 戰略禁運第73章 關鍵裝備第318章 總則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3章 把握機會第44章 蛇困淺灘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41章 標杆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44章 歷史使命第1章 千錘百煉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39章 戰禍第55章 兩手準備第72章 新崗位第39章 出其不意第80章 戰術推斷第72章 炮擊第100章 恐懼第1章 海軍強國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9章 餘輝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54章 生於憂患第283章 第一步第190章 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