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出油及方某人的影響力

主角這種東西不是神,但是因爲有光環,很容易被神話。方劍雄就是被神話的產物之一,眼前這個臉上被油污弄的看不清楚多大歲數的男子,下意識的伸出雙手握住對面的手時,突然發瘋似得大喊:“扶帥來了,扶帥來了。”

一片野草地後面突然冒出一個腦袋上頭髮亂草似的人頭,很不爽的大聲道:“劉秋聲,嚎什麼喪!狼都招來了。”方劍協聲而望,信步上前十餘米,才發現在草地後面開闢出來的臨時營地。一片草地被清理出來一個方圓一百多米的空地,搭了二十幾個帳篷。每一個帳篷周邊有挖排水溝,邊上的空地上還停着一輛推土機。營地後面有一條小路,通向數百米外的鑽井臺,站在營地邊上就能聽見鑽井機的轟鳴聲。

說起來這個叫劉秋生的年輕人,還是方大帥的安徽老鄉,只是老家在嶽西山區。當年東北移民時,劉秋生一家三代十幾口全是佃戶,窮的叮噹亂響,一家人加一塊,勉強能湊出兩套完整的出門衣裳,就這條件還算是好的。

當時劉秋生還小,就記得父親出門趕集時,被附近鎮子上的官員拿一些舊衣服忽悠着在一份合約上簽字,還領回幾十斤糧食。後來全家跟着移民大軍步行一個月到海邊,才知道要被送往東北。當時也沒退路了,按照協議領了安家費,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到了東北。

沒曾想真到了地方纔發現,這地界真是不缺土地,當地的官員往臨時的駐地裡一丟,發一套農具和足夠的糧食後讓自己去開荒。雖說長途跋涉很辛苦。但是一路走來每天三頓管飽,身上衣服有穿的,比起在老家好的太多了。全家人發瘋似得在東北的荒原上開荒,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熱愛迸發出來的熱情根本沒得擋。

按照協議,成年人一口二十畝,十六歲以下的孩子一口十畝,十歲以下的孩子乖乖的北上書包去上學。雖然條件簡陋一點,來回每天得走上十里地,但是對於當時不過八歲的劉秋生來說。在東北的生活除了冷一點,其他的跟天堂也沒啥區別。

五年義務教育下來,劉秋生成績優異,考上了縣裡的初中。又讀了三年書,畢業後進了省裡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拖拉機的駕駛和維修。當年在嶽西山區夏天整天光着屁股亂跑,冬天窩在爐竈邊的草堆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劉秋生這樣的年輕人不算很多,五年義務教育後能混一個初中讀的人只有三成。即便如此,那些五年義務教育之後的孩子們,回到家裡務農時也比那些瞎字不識的長輩們要好的多。義務教育給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的潛移默化,幫助了無數的孩子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道路。

劉秋生就是人生道路改變的其中一位,在省城的技術學校學習三年。絕大多數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人預定了。劉秋生看見有人在學校門口招拖拉機手月薪三十,比一般的畢業生要多一倍的工資。劉秋生報名投了簡歷,人家一看是技校的學生,二話不說就要了。到了大慶這個鬼地方。才知道高工資不好拿。不過對於這些窮人家的孩子來說,這不算啥。合約是五年的,辛苦五年下來,能攢下一筆不小的積蓄。回家去娶個媳婦還有餘錢買一臺農用三輪車跑運輸,再辛苦幾年。日子就過起來了。

累不算啥,就怕生活看不到希望。絕大多數中國人,大概都是這個心態。

義務教育的作用不僅僅是讓小孩子識字,還有一個洗腦的作用。從小灌輸國家、民族觀念,不再是封建君主集權制度時代那種只知道有朝廷,不知有國家的愚民政治。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當國民接受教育程度達到一個水準後,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深入每一個國民的心中就不是一句空話。

劉秋生知道方劍雄,都是從報紙和廣播上來的。過去五年,民國政府推行悠閒廣播,全國覆蓋面積百分之七十,除了了一些條件特別差的山村,基本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廣播。

營地裡是沒廣播的,但是幾十個人簇擁着方劍雄的場面,實在是不引起轟動都不行。更不要說,這些隨從裡面還有不少將軍。

一個營地有一個班的士兵和一個鑽井隊,加起來有五十幾人。工人三班倒,這時候在營地裡還有三十幾個人,紛紛從帳篷裡鑽出來,瞬間將整個營地給點燃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主角光環這個東西在左右現實,方劍雄還在跟那些激動的工人和士兵握手慰問的時候,突然有人從鑽井臺那邊跑回來,一邊跑一邊大聲喊:“出油了,出油了。”

聽到這個話的瞬間,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先以呆,當耳邊再次確定確實是這麼喊的時候,整個營地裡近百人都沸騰了。方劍雄更是不管不顧的,丟下一切往井臺邊狂奔。

所有人都跟在後面跑,倒是把那個來報信的人嚇住了,自言自語道:“怎麼那麼多人?喂,派個人回去報信啊。”

一口氣衝到井臺邊的方劍雄,目睹黑色的石油噴涌的一幕,激動的渾身發抖。平行歷史上的大慶油田,年產四千多萬噸那都是正常的。儘管隨着工業化的進程,中國的石油還需要進口,但是有了大慶油田的存在,就不會輕易被人掐住石油的脖子。

站在人羣中激動到落淚的不止方劍雄一個,顧佳明、李仲揆等一代石油人最爲激動,近百人在邊上又哭又跳,激動的淚流滿面。

所有爲中國石油付出的艱辛,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

這一天的好消息接二連三,不斷有鑽井隊發回出油的消息,當天統計結果,一共有八口油井出油了,幾天後方劍雄離開時,得出的統計結果以目前的統計,至少年產五百萬噸。

上海,曾經的霞飛路改名而來的復興路,一幢兩層洋樓門口掛着國民黨總部牌子。正值大選年,院子內外進進出出,一副繁忙的景象。二樓上則是另外一副景象,一羣國民黨的要員們圍坐,中間一張茶几上擺放着十幾份當天的報紙。

“今年是大選年,報紙上能改過關於大選風頭的新聞,肯定跟這個方扶國有關。”現任《民立報》總編輯汪精衛,一臉的鬱悶。《民權報》總編張繼,也是相似的表情。

作爲國民黨的喉舌,民立報和民權報代表國民黨的聲音。就當前局勢而言,國民黨的情況不是很妙。統一黨的一幫老傢伙,去年就把國民黨擠到了第三大黨。改變策略後的國民黨穩打穩紮,一心一意在民生民權問題上做文章,這兩年倒也搞的有聲有色。這幫人都是喝過洋墨水的,胡漢民、汪精衛等人,晚清時期也是有功名的。文字工夫相當的了得。

不過今天的兩報遭到了迎頭痛擊,本來是一次聯手宣傳國民黨關於競選內容的一場大戲,針對共和黨最近連續爆出的貪腐案做文章,準備狠狠的咬執政黨一口的。不想今天上海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轉載民國華聲電臺的消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方劍雄視察大慶時,傳出捷報大慶油田出油了。這是共和黨執政的又一巨大政績,一傢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去,舉國上下都在關注這個消息。於是乎,去年年底連續爆出的五件貪腐案,變得毫無吸引力了。原本卯足了勁要狠狠表現一番的國民黨,一拳巨大打空。準備好了錦繡文章無人問津,正常每天報童能賣出去一萬多份的報紙,今天一共纔買出去不到一千份。

根據過去的經驗,方劍雄只要一開口,全國各報肯定連續數日瘋狂轉載。這麼說吧,只要是方劍雄的消息,意味着報紙的銷量。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情,方劍雄在全國的影響力太大了。平時不說話的時候你看不出來,一旦方劍雄有所動作,肯定勢不可擋。

和方某人生在一個時代的國民黨人實在是悲哀,註定要當配角的命運。

今天就是這個情況,方劍雄在電臺講話,話題是大慶油田。稱,大慶油田打破了中國貧油論,大漲中國人的志氣。又講了此去大慶的見聞,稱:石油工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天鬥地,……。總之一口氣說了半個小時,把華聲電臺的老闆嘴都樂歪了。每隔兩個小時重播一次,其他的消息一律讓路,真是人擋殺人福擋殺佛。

“此消息一出,舉國關注。不出數日,方某人站出來再肯定一番共和黨的執政功績,屆時說兩句少許官員品性不端,瑕不掩瑜之類的話,我等一番辛苦便要白費。”說這個話的是廖仲愷,作爲國民黨後勤大管家,思想上的左派,他對共和黨執政時期出現的**問題深惡痛絕。

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驚出一身冷汗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二百六十章第四章 不戰取江西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遷(1)第二十五章 立業(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歷史慣性第一百二十五章 戰爭與經濟第七十一章京漢線之戰(十一)租界衝突第二百三十一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中原鹿正肥(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列強沒好東西第二十九章 華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兩大巨頭的會晤第四十六章 一粒種子第四十章 戰爭模式的變化(1)第十五章 東征、北伐(三)第十六章 代理人(下)第二十四章《橫濱條約》第一百九十六章 毒牙!第二百二十七章 決定參戰第六章 和平將軍第六十四章 京漢線之戰(四)見宋第十五章 東征、北伐(三)第一百六十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航空隊(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傷兵第九章 毛子都是賤坯子第二百一十一章畫餅第三十九章 賣國成果巨大第六十二章 太湖秋操(中)第一百三十五章又一個財神第五十三章 窮追猛打第一百七十九章 戰地總結會第九十五章各忙各的第一百九十三章 鬥智第十四章 抵達德國的貴客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二百三十三章 第一次登島作戰第七十二章京漢線之戰(十二)低頭第一百三十章 不淡定第六十一章太湖秋操(上)第八十一章 國民黨的“可趁之機”第二百二十二章 海軍的問題(1)第三百二十七章曾經的尊嚴第六十章 控制(下)第一百零二章 擴張(八)不玩嘴炮第四十七章算計第五十七章 航空事業發展的契機第一百二十四章 再上戰場第二百三十三章 第一次登島作戰第二百三十章 不被重視第四十四章 碰釘子第九十四章 差距在拉大第一百七十五章 轟炸!第二十二章 方家事(中)第七十七章辛亥年(五)第一百一十五章以我爲主(五)第八十四章各行其道(四)扣屎盆子第二章 代表團第一百九十八章必須堅守的城市第十二章 誓師出征第十四章 費舍爾一家第一百九十三章 鬥智第四十七章算計第十七章歸途(上)第二百六十一章 兩面要好處(1)第二百一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八十一章第二十三章東征、北伐(十二)第一百零八章擴張(十四)走向第二百三十六章 三件大事(2)第一百五十三章民國新氣象第七十六章辛亥年(四)第四十四章 亂(中)第二十三章 重慶易主第一百三十三章安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夜襲第三十六 章“友軍”第一百零四章擴張(十)硬着頭皮也要打第二百六十二章 兩面要好處(2)第四十二章戰爭模式的變化(3)第二十一章 方家事(上)第二百二十九章宿命!你死我活!第一百六十一章 崇高的敬意!第一百五十三章比耐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反擊風雷第三十八章後勤命脈(3)第十一章 座談會(上)第五十五章 十年建軍規劃?還是十五年?第七十章 金融災難(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反擊風雷(中)第一百三十二章匪患第三十六章橋頭堡第四十三章 西伯利亞上空的較量第四十四章 中原鹿正肥(十一)挽救危局第二百一十八章 僵持第五十八章長途奔襲第一百五十章
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驚出一身冷汗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二百六十章第四章 不戰取江西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遷(1)第二十五章 立業(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歷史慣性第一百二十五章 戰爭與經濟第七十一章京漢線之戰(十一)租界衝突第二百三十一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中原鹿正肥(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列強沒好東西第二十九章 華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兩大巨頭的會晤第四十六章 一粒種子第四十章 戰爭模式的變化(1)第十五章 東征、北伐(三)第十六章 代理人(下)第二十四章《橫濱條約》第一百九十六章 毒牙!第二百二十七章 決定參戰第六章 和平將軍第六十四章 京漢線之戰(四)見宋第十五章 東征、北伐(三)第一百六十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航空隊(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傷兵第九章 毛子都是賤坯子第二百一十一章畫餅第三十九章 賣國成果巨大第六十二章 太湖秋操(中)第一百三十五章又一個財神第五十三章 窮追猛打第一百七十九章 戰地總結會第九十五章各忙各的第一百九十三章 鬥智第十四章 抵達德國的貴客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二百三十三章 第一次登島作戰第七十二章京漢線之戰(十二)低頭第一百三十章 不淡定第六十一章太湖秋操(上)第八十一章 國民黨的“可趁之機”第二百二十二章 海軍的問題(1)第三百二十七章曾經的尊嚴第六十章 控制(下)第一百零二章 擴張(八)不玩嘴炮第四十七章算計第五十七章 航空事業發展的契機第一百二十四章 再上戰場第二百三十三章 第一次登島作戰第二百三十章 不被重視第四十四章 碰釘子第九十四章 差距在拉大第一百七十五章 轟炸!第二十二章 方家事(中)第七十七章辛亥年(五)第一百一十五章以我爲主(五)第八十四章各行其道(四)扣屎盆子第二章 代表團第一百九十八章必須堅守的城市第十二章 誓師出征第十四章 費舍爾一家第一百九十三章 鬥智第四十七章算計第十七章歸途(上)第二百六十一章 兩面要好處(1)第二百一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八十一章第二十三章東征、北伐(十二)第一百零八章擴張(十四)走向第二百三十六章 三件大事(2)第一百五十三章民國新氣象第七十六章辛亥年(四)第四十四章 亂(中)第二十三章 重慶易主第一百三十三章安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夜襲第三十六 章“友軍”第一百零四章擴張(十)硬着頭皮也要打第二百六十二章 兩面要好處(2)第四十二章戰爭模式的變化(3)第二十一章 方家事(上)第二百二十九章宿命!你死我活!第一百六十一章 崇高的敬意!第一百五十三章比耐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反擊風雷第三十八章後勤命脈(3)第十一章 座談會(上)第五十五章 十年建軍規劃?還是十五年?第七十章 金融災難(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反擊風雷(中)第一百三十二章匪患第三十六章橋頭堡第四十三章 西伯利亞上空的較量第四十四章 中原鹿正肥(十一)挽救危局第二百一十八章 僵持第五十八章長途奔襲第一百五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