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震驚虜廷

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這是老朱家祖傳下來的寢宮,已經傳了十四輩,現在被順治佔了去,在這兒讀書睡覺、批閱奏章,有時還在這裡召見大臣。

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報喪的急報和他臨死前寫的奏章擺在御案上,年僅十五歲的滿清小皇帝福臨正拍着桌案大發雷霆。

由於大興軍保寧之戰後幾乎沒有清兵逃脫,後來又嚴密地封鎖消息,直到今天二月初三日,吳三桂和李國翰兵敗身死的消息才傳到北京。

去年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兵敗身亡,消息震動東虜朝野,滿漢官員號天大哭,悲呼“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福臨也是憂怒交加地悲嘆:“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他和孝莊皇太后商量是不是要和李定國各分南北,劃地而治,然而此事還沒有商議出個結果,又收到了四川大敗的消息!

“諸位都說說吧,是和還是戰?和要怎麼和?戰要如何戰?”福臨發夠了脾氣,長吐了一口氣坐回龍椅,滿面愁容地向下面十來位滿漢大臣問道。

內大臣之首索尼出列道:“皇上!臣以爲戰和之議可暫緩,當務之急是漢中的事情。小李賊盤踞四川,若漢中再失,則局勢糜爛也!”

“若不先論戰和,那湖廣之兵是進還是退?江浙閩贛之兵又當如何?”福臨反問道。

索尼一時無言,內大臣鰲拜出列道:“皇上!臣以爲暫不可和議,無論湖廣、江浙閩贛都不可撤兵,否則豈不是前功盡棄?”

“寧卿,你意如何?”

“皇上,臣以爲可與南朝議和,劃江而治,再遣精兵強將進駐漢中,緩圖四川纔是上策!”這次出列的是隸漢軍正紅旗的寧完我。

這寧完我也是明末遼陽的邊民,早年間便投了後金貝勒薩哈廉,後來努爾哈赤聽聞他自幼讀書,精通文史,便將他召入宮內入了值文館,授予參將之職。

自此以後,寧完我便死心踏地爲東虜賣命,多次跟隨清兵伐明犯邊,屢立軍功。福臨親政以後,將他提拔爲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皇上,寧大學士所言甚是!臣亦以爲當與南朝議和!”剛被晉升爲弘文院大學士,列議政大臣,參與機務的滿臣圖海也出列奏道。

孔有德、尼堪、吳三桂、李國翰這四名驍將的敗亡,對清廷來說,兵力上的損失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讓許多人喪失了信心,甚至是產生了恐懼。

今年年初有三名進士赴吏部謁選,探籌(即抽籤決定補用何地何官缺)得廣西,卻全都畏懼不去,可見得清廷內的恐懼情緒已經是非常普遍。

清兵和南明軍相比,並不佔絕對優勢,並且清兵自入關以來,滿洲八旗兵戰力下降得特別厲害,這一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幾位滿臣纔有議和的建議。

滿清入關僅僅數年戰力便大幅下降,這絕非信口胡言。

八旗兵實力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士卒減員。士卒來源於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經包括了漢軍旗和蒙古軍旗,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士卒不過幾萬人。而且入關以後又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也是不少。

進入中原之後,八旗兵見識到了與黑山白水苦寒之地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並且享受着勝利者的戰果,逐漸滋長出追求安逸、奢靡的風氣,遠不像入關之前那樣戰必爭先、敢於用命。總之一句話就是兵少了,士氣低了。

其次,清朝入關初期勇猛的領兵貴族和將領由於染病(多數是染上天花)、迷戀女色以及內部傾軋,都死得差不多了。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後一次統兵出征湖廣以後,到順治八年就因年高病重基本不理朝事,更別提帶兵打仗。

順治九年過後,清廷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功勳卓著的將領基本不復存在。他們的子弟即使承襲了爵位,也是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再也無法如同父兄一般馳騁疆場。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剩下少許,但也無復當年英雄氣概。

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皇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清楚,儘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他們對南明的作戰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能招撫的就想方設法儘量招撫,實在不能招撫的,作戰時不到關鍵時刻也不會動用滿兵。

即使在關鍵的重大戰役中也多半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旗打前陣,滿兵跟在後面,這樣就能夠減少傷亡,而且還可以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戰功的作用。

福臨聽了幾位滿臣的話,正自難以決斷,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清初三院之一,職位相當於宰相,但沒有實權)的洪承疇出列奏道:“皇上,微臣有言!”

“洪愛卿有什麼話儘管說就是。”福臨和顏悅色地道。

洪承疇自投清以來,日子過得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風光,反而過得很是悽苦,也可以說是屈辱。漢人用各種方式咒罵他,父母親人恨他,連他的結髮妻子也不認他,跑去廟裡出家當了比丘尼!

他老家是福建泉州人,順治四年的時候,他派人回老家接老母到京城來盡孝,哪知已經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到京剛一下車,掄起棗木柺杖就是一頓暴打,口中還喝罵要打死他爲天下人除害。

他的弟弟甚至根本不認他,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帶着母親搬到船上生活,從不上岸一步。

而在清廷之內,滿人受了漢人文化的影響,也認爲洪承疇名節有虧、不忠不孝。皇太極將他作爲顧問,並不真正重用,多爾袞和順治兩人給他一個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虛銜,但還是不讓他進入決策層。

洪承疇現在裡外不是人,他當然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但如果明清之間議和劃江而治,他投靠敵國“不忠不孝”的名頭可就再也摘不掉了。

“皇上,臣以爲不應議和!”洪承疇躬身說道,“我朝兩路大軍雖然暫時失利,但卻仍有一戰之力!何況現在戰場都在南境,就算我軍不敵南明餘孽,戰火也不至於蔓延到我大清境內。”

…………………………

PS1:歷史上的洪承疇毀多於譽,但爲他叫好的人也不少。至今他的老家福建南安英都鎮,仍然修建有“承疇紀念園”!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粉絲”是些什麼人。

但無論以何種理由和藉口,都掩蓋不了他投敵賣國當漢奸的事實!因爲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滿清入關都是“異族入侵”,而不是有人鼓吹的“民族融合”。

還有人鼓吹滿洲入關是中國內部問題,是正常的改朝換代,但他們故意忽略了一個事實:滿清在入關前,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是不折不扣的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戰爭!

日寇入侵和滿清入關如出一轍,如果沒有兩百多年前的滿清入關的成功案例,沒有明末大批官史屈膝事清的前例鼓舞,以島國彈丸之地,怎麼會妄圖侵吞我偌大中華?

對比一下“鬼子”和“滿八旗”,再對比一下“皇協軍”和“綠營”,是不是感覺完全一樣?差的只是年代而已。聽說有些人也在給汪精衛翻案,是不是也要爲他修一個紀念園?

吳三桂和洪承疇、尚可喜之流,不管什麼理由和原因,都應該定論爲漢奸!他們賣國投敵的影響並不只是在當時,而是影響到了後世,簡直可以說是萬死不足以贖其罪!

某些“磚家叫獸”,不遺餘力地爲吳、洪、尚之流鼓吹,抹煞歷史事實,其心可誅!當然他們能夠“調皮”,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PS2:秦檜:我冤啊!我只不過是呼籲和平而已,打不過又不議和,難道是要亡國嗎?況且殺岳飛也是皇上乾的,憑啥拉我來頂鍋,在這兒一跪就是近千年?

王氏:老孃更冤啊,啥壞事都沒幹,只因爲嫁給了你,就日曬雨淋地跪了幾百年!還不讓穿衣服……你這個沒出息的死老漢,看看人家洪承疇、尚可喜,換個新主子,照樣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死後還有紀念園!

洪、尚(狂笑):那是咱自家本事,兒孫滿堂、開枝散葉不說,旗下的奴才們也爭氣……

秦檜(痛苦狀):誰叫你自己不爭氣,沒有後人替咱們撐腰啊?養個雞還要生蛋呢……

王氏(大哭):……

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九十六章觀音土第一百二十九章炮擊荊州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計劃第一百六十六章鋪房第三百三十六章一騎絕塵 遙遙領先第四十四章備戰第四百三十五章兵行險着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一百八十七章恫嚇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誤稱白蓮第二百七十六章鐵索橫江第三百四十六章海龍王第三百四十四章講武堂第五百一十二章禮儀之邦第五百五十一章商業殖民第二百一十章針刑第五百三十四章渡江進剿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四百零六章華夷之辨第十七章背義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諸國第五十三章高歌第十八章宰羊第一百二十二章投名狀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二百三十章我之耳目第一百七十章春宵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誤稱白蓮第二百一十七章瘋狂第三百七十八章選擇第二百四十章再聞白蓮第三百八十章鎮海衛第四十九章奉節第二百七十二章清遠第二百七十七章東印度公司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謀遠慮 眼光長遠第五百四十七章琉球內附第五百一十五章窮兵黷武?第九章展望第三百九十六章反攻第二百四十八章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五百五十章登極大典第四百七十七章賜姓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計劃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寧第五百三十五章仁川登陸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員第四百零八章北伐第十九章夜飲第九十八章石砫土司第二百零二章設局第二百二十六章生擒第二十一章捕魚第二百零九章順藤摸瓜第四百四十一章勸進第二百九十三章增江兩岸第一百一十四章終身大事第一百五十五章進退維艱第三十四章宿怨第五百三十七章兵近漢城第一百六十一章以糧爲本第二十一章捕魚第五百三十章紳士們,請先開槍!第三百零八章兩藩之富 甲於天下第二百六十二章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第四百零四章滾江龍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一百六十章震懾人心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二百三十八章陣斬搖旗第三百九十三章蕭嘉音第二十八章焦炭第一百五十八章徵收田地第五百五十章登極大典第一章憂心第三百章濠境紅夷第一百六十七章親迎第三十九章奸商第三百二十章兵甲亦實力第九十九章出兵第一百零七章授藝第三百六十八章南澳海戰(二)第三百一十五章別無退路第二十三章立軍第一百六十章震懾人心第一百七十六章勁敵第九章展望第八十章苦難巴蜀第四百四十一章勸進第四百八十九章乾清宮第二百三十一章長沙大學堂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圓殺韃 十五破城第九十九章出兵第七十八章當頭棒喝第五百二十四章瓊華島第二百一十四章兩條魚引出的線索第三百七十四章密謀獻城第三百七十一章思明州
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九十六章觀音土第一百二十九章炮擊荊州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計劃第一百六十六章鋪房第三百三十六章一騎絕塵 遙遙領先第四十四章備戰第四百三十五章兵行險着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一百八十七章恫嚇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誤稱白蓮第二百七十六章鐵索橫江第三百四十六章海龍王第三百四十四章講武堂第五百一十二章禮儀之邦第五百五十一章商業殖民第二百一十章針刑第五百三十四章渡江進剿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四百零六章華夷之辨第十七章背義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諸國第五十三章高歌第十八章宰羊第一百二十二章投名狀二百三十五章荔枝道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二百三十章我之耳目第一百七十章春宵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誤稱白蓮第二百一十七章瘋狂第三百七十八章選擇第二百四十章再聞白蓮第三百八十章鎮海衛第四十九章奉節第二百七十二章清遠第二百七十七章東印度公司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謀遠慮 眼光長遠第五百四十七章琉球內附第五百一十五章窮兵黷武?第九章展望第三百九十六章反攻第二百四十八章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五百五十章登極大典第四百七十七章賜姓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計劃第三百五十六章固守江南 抑或江寧第五百三十五章仁川登陸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員第四百零八章北伐第十九章夜飲第九十八章石砫土司第二百零二章設局第二百二十六章生擒第二十一章捕魚第二百零九章順藤摸瓜第四百四十一章勸進第二百九十三章增江兩岸第一百一十四章終身大事第一百五十五章進退維艱第三十四章宿怨第五百三十七章兵近漢城第一百六十一章以糧爲本第二十一章捕魚第五百三十章紳士們,請先開槍!第三百零八章兩藩之富 甲於天下第二百六十二章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第四百零四章滾江龍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一百六十章震懾人心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二百三十八章陣斬搖旗第三百九十三章蕭嘉音第二十八章焦炭第一百五十八章徵收田地第五百五十章登極大典第一章憂心第三百章濠境紅夷第一百六十七章親迎第三十九章奸商第三百二十章兵甲亦實力第九十九章出兵第一百零七章授藝第三百六十八章南澳海戰(二)第三百一十五章別無退路第二十三章立軍第一百六十章震懾人心第一百七十六章勁敵第九章展望第八十章苦難巴蜀第四百四十一章勸進第四百八十九章乾清宮第二百三十一章長沙大學堂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圓殺韃 十五破城第九十九章出兵第七十八章當頭棒喝第五百二十四章瓊華島第二百一十四章兩條魚引出的線索第三百七十四章密謀獻城第三百七十一章思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