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漢中民變

在土耳其人的憤怒吸引尼古拉二世的注意力之前,這位年輕的沙皇的視線一是在東歐中亞一帶,另外的一個着重點便是在於遙遠的非洲——與德國人起步晚不同的是,沙皇俄國的殖民地爭奪算是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而且俄國人目光偏於短淺,加上英國人的刻意束縛與提防,在遠東的腳步被英國人扶植起來的中國遏制住以後,中亞便成了俄羅斯唯一的拓土方向,所以,俄國人的腳步遲早要向南方邁去。

這是俄羅斯的後院,在志存高遠的尼古拉二世眼裡,這是天然的領地,俄羅斯的目光應該投放的更遠,德國人的忠實走狗意大利人已經在非洲展開了殖民戰爭,俄羅斯也應當有所作爲。但是放眼非洲,除了英國人就是法國人,剩餘下來的空白地塊已經不多了。如今意大利這樣的二流國家已經動起了剩餘空白地塊的主意,在沙皇的思維裡,在我還沒有動手之前,絕對不可以讓你得手。

所以,俄國的密使已經與埃塞俄比亞的麥納利克皇帝取得了聯繫,俄國的物資援助將隨後抵達——由於與法國人關係的轉好,加上迎娶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的緣故,俄國與傳統的敵人英國的關係也有了一定的突破,蘇伊士運河已經向俄國人開放。

當然,即便如此,從波羅的海出發,經北海,大西洋,取道直布羅陀海峽經地中海,過蘇伊士運河抵達紅海,這樣的航程遠不如從黑海直接進地中海來的便捷,這就更加凸顯了在黑海取得出海口的重要性。如今那道狹窄的博斯普魯海峽控制在土耳其人手裡,沙皇每當想起本世紀裡三次取得對土耳其的重大勝利,卻仍然無法在地中海有一個俄國人的出海口,就無可抑制的感覺到窩囊。以前是有英國人的作祟,現在英國已經是友好國家了,難道還不能改變這一切嗎?

年輕的尼古拉二世很快就會得到一個發動戰爭的藉口的,上帝很垂憐他,在他最需要這樣一個藉口的時候,就安排土耳其人將旨意帶給了他。

以聖彼得堡爲心臟,不到三十歲的尼古拉二世沙皇統治着一個衰老的帝國,而他也正試圖讓這個帝國煥發出新生來。

離着聖彼得堡數千公里的千年古城陝西省漢中府,漢中鎮總兵江朝宗今年則是三十五歲,這天正是他三十五歲的生日,以三十五歲這樣的年紀做到一鎮總兵,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如今爵封公爵的天下第一名將,軍界元首聶士成在發跡之前也不過是剛剛由太原鎮總兵調任的直隸提督,聶某做到總兵時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而他在三十四歲上便因隨劉銘傳抗法有功,而後又在江南賑務積功進位實授總兵職務,這還有半輩子好過,封侯拜將也不是不可指望的。

但是這一年來,他江朝宗的臉上卻從來沒斷過一個愁字,眉頭深鎖,使得原本身材就不算魁梧的他看上去萎靡不振,全然不像一個少年得志的一方軍政大員。

回想這半輩子行來,江朝宗勉強可稱得上“得意”二字,但是今天這個生日,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雖說這鎮臺府的座中坐着西安將軍,前些年接替榮祿由密雲副都統遷過來的滿洲人國俊,陝西布政使張嶽年,陝西按察使李有棻,陝西提督雷正綰,除了陝甘總督楊昌浚,陝西巡撫奎俊之外,陝西一省的軍政要員幾乎都聚齊了,相形之下,敬陪末座的漢中知府李傳聖等漢中本地大員幾乎是不值一提了。

但是很顯然,從這些人面上的憂色就能看出他們並不是來赴一場生日宴會的,煙霧繚繞的屋子裡,木圖邊上擠放着的茶杯,門外表情肅穆一動不動站立着的戈什哈,顯然一場重大的軍事行動正在籌劃之中。

數百里之外的西安陝甘總督府內,總督楊昌浚,巡撫奎俊,翰林出身的提學史趙維熙也正在籌劃着,不過這裡的氣氛要融合的多,他們忙着的是一場迎接儀式,城禁關防,欽差行轅駐蹕所在,沿途戒嚴,重要景點寺廟,學宮孔廟,都要預先一一預備,何時出迎,出迎規制,地點也要一一計議,陝西今年流年不利,但願這地位尊崇的欽差能帶來些喜氣,讓陝西官民的日子好過些。

先行派出去的預迎欽差的親兵流水價的將欽差的行止所在報了進來,到了哪哪哪了,離哪哪哪還有多遠,這陣勢當真是要堪比打仗了。無他,只因爲這欽差地位之尊貴,肩負欽命權力之大,必須要這麼做。

來的是欽命總理五省軍務改制事務王大臣,皇弟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醇親王載灃,以及軍部留德軍官團,王府護衛,欽賜大內侍衛,御林軍護衛,軍制模範營,浩浩蕩蕩近千人的隊伍從北京出發,一路州府下來,用了十五天將將就要到西安了。

載灃在車中志得意滿,以親王身份加欽差大臣位份,年紀輕輕又有軍功,又有留洋經歷,這都是他驕傲的資本,雖然說這趟差事可不是半月十天就能搞定的事情,但是他有信心從陝西省開始下手,將新軍制的模範從陝西鋪開去,而後五省,而後全國,此事一旦辦成,他就是這個古老帝國開創未來的新軍制的奠基人。

一路上的邸報中他早知道陝西出了造反作亂的大事情,但是報上說只是洋縣“江湖會”五六百人聚衆哄搶了軍火庫,就地扯起反旗造了亂,起因如何應對如何,邸報上只是說陝西一省正在全力彈壓,內閣尚無批覆,估計是在呈奏九重待皇帝定奪。

眼下洋縣和西鄉縣兩縣全部糜爛,兩縣縣令殉職,以下巡檢典史等各職官員均死的死逃的逃,換句話說也就是這兩縣已經不掌握在朝廷手裡了。這兩個縣的情勢已經如此,也無需憂心了,五六百人的隊伍能鬧出多大動靜,載灃也煩不到那頭去,他煩的是眼下這樣的局勢,勢必打亂他從陝西省入手改革軍制的計劃,境內出現匪亂,軍制便不能妄動,動則可能貽誤大局,究竟如何是好,看來還得到前面的西安去與當地軍政官員會商再作定奪。

想到這層,載灃也就安了心,他卻不知道陝西一省的情勢比他想象的要壞的多得多。在紫禁城接到楊昌俊和巡撫奎俊的聯名告急並自劾摺子,讓我猝不及防,內部的矛盾還是爆發了,改革只是惠及沿海省市,陝西地處內陸,本意是待今年的京伊鐵路修到西安府後,陸續要將一些民政方面的舉措一併推行到西部,並且在此構建一個總理西南西北的後勤集散中心,周圍興辦一些軍事工業,以作爲戰略後方來經營的,卻不料在這個計劃推行的前一年,陝西境內出了這麼大的匪亂。

如今鐵路已經從北京修到了山西解州府,很快就要延往陝西境內,陝西的局面再不迅速彈壓,就必將延誤鐵路的進程,這工程上的開銷每天的錢是流水般花下來,讓人心疼得要死。

楊昌俊和奎俊的摺子只是個節略,漢中府知府李傳聖的摺子才洋洋灑灑萬餘言,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的一清二楚,這其中還不僅是一個匪亂的問題,從這麼個簡單的匪亂事件中,能反映出各種各樣的內部矛盾。鬧不好就要像李自成那樣鬧出大事來,陝西曆來土地貧瘠民風彪悍,朝廷近年來再三蠲免陝甘錢糧,就是防着出事,卻不料防着防着還是出了事。

肇始起事的原由乃是漢中府轄下的洋縣1895年是全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禾苗大多枯死,全縣幾近顆粒無收,由於報災,賑濟不及時,有些窮極了餓極了的百姓沒了吃食,已經到了吃草根樹皮充飢的地步,地方官吏蟎蚶,爲怕影響政績瞞報災情,百姓紛紛請願,若是此時上報上來,立時就可以組織這年豐年的四川湖南就近賑濟,但是事情就壞在這庸吏洋縣知縣王增祺手中。

王某乃是進士出身外放知縣,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辦起民政來卻是眼高手低,眼見災民們聚集請願,不知疏散反而調集縣兵彈壓,捕拿爲首者杖責收監。這是事件肇事的隱憂之其一。

其二,這爲首者也不是什麼好人,卻是哥老會的當地分支江湖會的紅籤大爺,名叫高彥發,以及他的表兄黃英,另外還有一個首領叫姚洪,另外是一個石槽寺村的江湖會首領叫楚玉的,其父夏日裡借了本村土豪楚昆3鬥麥子,秋後卻遭遇荒年無法償債,被土豪抓去打了一頓,楚玉大小也是一個幫會首腦,平日裡恐怕也不怎麼孝順,不然其父也不用跟人去借麥子了。怕是面子上過不去多些,率領弟兄砸了楚昆的家,搶走稻穀十七石與弟兄私分了。知縣王某捕了這三人收了監,滿以爲以儆效尤,殺猴給雞看這事體便可以彈壓下去,卻不料這年二九的夜裡,五百餘人的江湖會會衆糾集了起來趁着縣裡忙着過年人浮於事的狀況,砸了監牢搶了人,又順手砸了不遠的軍械所,搶了兵器便殺了知縣,在縣城搶掠一番後,到不遠處的黃老爺山入了寇,奉高彥發爲大爺,楚玉爲二爺,黃英三爺,姚洪作了軍師,先在山寨裡過了個肥年。這從中就又有一個問題,民間的地下幫會組織漸漸已經形成了黑社會的作派,軍中多少也有滲透。陝軍還好些,四川,湖南等地的哥老會組織更加的深入。

過完了年,這些人有了糧食扯起大旗就開始招兵買馬,沒了活路的人但凡有口飯吃什麼事做不出來?江湖會的人馬很快就擴充到了千人,洋縣已經被搶的差不多了,便開始向相鄰的西鄉縣動手,臨近各鄉都開始遭搶,並一度攻克縣城,殺了縣令。從者更是越發得多了起來,目前這兩個縣基本上已經是鬧成了江湖會的地盤。兩個縣先後向漢中鎮和陝安兵備道告急,兩處派了兵馬,收容起兩縣自己的城守兵殘兵大舉進剿,並一度攻佔了江湖會三花巖據點,但卻不料匪幫此時的兵力已經逾了兩千之數,五大營兩千五百餘人在五個首腦的率領下瘋狂反撲,激戰兩日,雙方傷亡慘重,清軍因爲被斷了聯絡通道,而內陸的軍隊裝備又遠不如沿海各新軍,故而兩個營一千人被圍殲於三花巖。

陝西一省皆驚,原忙於迎接欽差的各方面大員除了總督和巡撫留下來之外,全部集結到了漢中府,這也是江朝宗的生日會氣氛如此緊張的緣故了。

綜觀此事,一方面是前面說的地方官員無能,地方地下黑勢力發展失控,再一個也是有最近幾年的發展路線重工業輕農業,重沿海輕內地,重軍政輕民政的國家策略有關,另外也與我甲午年的一道聖命有點小關係,就是取消各地豪強的團練的火槍使用權,如果兩個縣的各鄉團勇有火槍的話,兩縣糜爛的還沒那麼快。當然,這治的是標,如果不是這次出這麼大的事情,我還不會有機會來反思我這幾年的施政路線。這些隱憂始終是存在,將來可能會出更大的事情。

還有一個就是我之前與奕忻之間的那個見識——要讓人有事做有飯吃,人才要有出路,人才沒有出路他就要自己找出路,這就是危險的來源。

觀這幾個匪首的發動能力,利用機會的能力,控制組織的能力,用兵的能力,膽略。怎麼也不會是庸碌之輩,這就是人才自行找出路的典型。

唯一的欣慰就是,匪徒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打起什麼滿漢的民族衝突旗號,這也證明了我一直以來的判斷,甲午沒有失敗,沒有什麼預備立憲皇族內閣的舉動,滿族皇室遠遠沒有像一般人想象那樣沒有民心。人民真正對這個皇室失去信心,是在發現這個皇室根本不愛惜這個國家之後的事情了,民族矛盾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如今怎麼處理,調用沿海有戰鬥經驗的那些精兵進剿,自然是取勝把握極大,但是一個是殺雞用牛刀,再一個也是打陝西全省的臉,還有也必須要考慮到用這樣的兵去平定內亂,勝了沒什麼意思,對於士氣和軍心也有影響。若是萬一輸了,搞不好真要出個李自成。所以,一時之間我只是讓楊昌浚即刻就地組織兵力全力清剿,另外就是戶部即刻組織賑濟,雙管齊下解決問題。這是短期的應對方略,長期的應對方略,就要從國策上入手,農業要加快發展,政策要向內地傾斜一點,民政上的事務要加快官員的培訓,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讀書出來就直接授官。這個帝國,這套古老的統治方法已經持續了數千年,事實早已證明了這樣的體制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但是我卻只能一步一步緩緩的來。

中國的事情,急是急不來的。只能緩緩的改,沒有說真的像書上說的那樣一說民主,一說什麼超時代科技。就什麼問題就全能解決了的道理。

另外一個考慮,也是從軍制改革上着想,陝西正是在第一批軍改的省份之內,載灃的軍改欽差團也就是指導團正在路上,前期補過去的軍官也剛剛開始進入角色,我可不希望這個事情影響到我的軍改大計。

原本的軍制,地方鎮兵有駐防八旗,地方綠營,這都是國家經制兵也就是正規軍,像這次進行彈壓的漢中鎮,陝安兵備道,就是地方綠營。還有前幾年應聖命增設的各省新軍模範軍,都是駐紮在省城附近,西安附近就有,估計這次也是一開始預備不足,以爲是小規模的匪亂,沒有動用到。

看載灃他們辦吧,我可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這上頭。

“我們陝西算是倒了八輩子黴了,鐵帽子王,天子親弟弟欽差來陝西,這是多大的榮耀,西安城圍着這個事轉了大半年,到了遇上這麼個事,全省文武的臉面算是給丟盡了。”臬司李有棻人長得瘦弱,嘆了口氣,說了這麼句抱怨,便垂下頭去吧嗒吧嗒的抽着旱菸。佝僂着的身子像是個大蝦。

剛從西安過來的國俊經過一下午的爭吵,也已經弄清楚了這個事情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匪亂也遠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弱,兩千多人的隊伍,佔了兩個縣,兩個營的官軍進剿,幾乎連建制都被打滅了。這不是什麼一般的小股匪亂,已然隱隱有成匪災的趨勢。所以,雖然李臬司這話說得沒什麼志氣,但是他也只是看了一眼,沒說話。

江朝宗到漢中鎮任上剛剛一年多,這次事情他最大的錯就是料敵不明,高估了手下的能力,派出的進剿兵力偏少,僅僅派了一個營五百人,會同陝安兵備道的一個營,導致匪勢更大,所以他本心裡是沒有什麼懼怕的,有的只是想將功贖罪的心:“國將軍,張李兩位大人,雷軍門,卑職料敵不明有罪,匪寇只是事大,眼見欽差就到了,陝西一省的臉面是卑職丟的,還是要卑職找回來,卑職的意思是還是要剿一剿,一來是將功贖罪,二來也是有個正名的意思。”

雷正綰擡起頭來掃了他一眼,不滿的瞪了瞪,轉頭又去看木圖。江朝宗碰了個冷釘子,面上就有些掛不住,有些求援似的看着張嶽年和李有棻。

張嶽年是藩司,名分上對一省綠營兵也有一定的指揮權,同時他也是一省財政民政的負責官員,要說有罪,他賑濟不力,罪愆比江朝宗還要大,所以清了清嗓子開口道:“國將軍,李大人,雷軍門,我也是這個意思,陝西的事情還是要在省內解決了,丟了的臉面還是要靠自己找,趁着欽差未到,也還沒有上諭下來,咱們還是要剿一下,若是過幾天上諭下來另委大員來主理進剿事務,我們連贖罪的機會都沒了。”說着看了看李有棻和雷正綰。這裡面要說責任最小的便是國俊,其他的提督和臬司或多或少都有責任,臬司李有棻的責任還更大些。畢竟是從盜患轉爲匪亂的,而且平時這民間會社的控制掌握不力,也全是臬司的責任。

他的話說得比較明,也挑明瞭每個人身上都有些責任,將來追究下來,或多或少都要有責罰上身,罰俸降級恐怕是輕的了。如果再不爭取,辦差大員一到,真的是連贖罪的機會都沒有了。

雷正綰和李有棻對視一眼,算是聽懂了張嶽年的話。雷正綰點了點頭,卻不接張嶽年的話,直接問江朝宗道:“依江總兵的意思,這仗你要怎麼打?”轉頭指了指木圖道:“洋縣全境,西鄉十數個鄉,盡在匪手,百姓有沒有從賊,陝西這地面你不熟不知道,刁民們打太平拳是打慣了的,各地慣匪又多,民心在敵在我還是兩說哪,若是要打,打贏了固然還好,若是再敗,你我怕是隻能等恩旨了。”顯然江朝宗沒考慮到這個情況,一下子就被問懵了,雷正綰更是不滿,鼻間重重一哼。

李有棻擡頭徵詢似的看了看國俊,緩和問道:“國將軍,來漢中前,楊制臺和奎撫臺話裡也差不多是這麼個意思,陝人事陝人辦。您看呢?”

國俊心裡暗罵一句老滑頭,笑了笑道:“既然江總兵有決心有士氣,古人說氣可鼓不可泄,我拗不過你們了,哈哈。”

他說這麼句等於沒說,本來是要他擔責任,但這擔子一路滑過去,最終又落到了江朝宗肩上。江朝宗聽到點名,咬了咬牙,忐忑的看了看雷正綰,挺胸道:“卑職還是要打!請列位大人,國將軍雷軍門坐鎮,卑職親自出馬,不剿了這股子頑寇,卑職自己摘了這紅頂子!”

第二二九章 安其心第一章 瀛臺第四十五章 契機新書介紹第一六一章反間計第一二二章 甲午將至第二七二章 外交的背後第二一九章 反擊進行時第七十二章 外交骨牌第一七二章東亞病夫第四十二章 榮祿的智慧第二五七-二五八章 危機與機遇第五十五章 琅威利第三四一章不滿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濟遠”級穹甲巡洋艦第二零一章取信第三四五章國際新秩序第二三五章 外交的賭博第三零三章會戰第二四九章 中華帝國第二十二章 奕譞之死第一七七章梅塞施米特的棋盤第一二三章 中華民族第一一零章 世界第三四九章共治時代第二八三章 造勢第二六八章大炮就是面子第三零一章赫爾戈蘭灣的驕傲第一五九章他鄉遇故知第一零二章 外交第一二七章 徵倭詔第一四五章 兩重天第三零八章 粉碎舊秩序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一三二章 歲在甲午第一三七章 勸降長崎事件始末及其影響第十六章 啞巴虧第一七四章政變第一八四章巨寇第三五零章(大結局)再見夏天第八十七章 迂迴奇克勒第二二五章 當其時第五十六章 劉步蟾第六十一章 擒縱之道有關歷史上的撤旗事件和琅威利其人第三十三章 滿漢夷華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四章 朝會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三二四章預備立憲第一六二章大賞第一一九章 新年新氣象第八十八章 外捷內憂第八十一章 北狄!北狄!第三十五章 頑固派的反擊第一零四章 中俄北京新約第三章 隆裕第二二九章 安其心第二六五章帝國的意志第三三四章三國第三三三章鐵人的政變第二四八章談判桌上的交鋒第四十九章 外交談判一些基本歷史第一二九章 誘敵第九十二章 匪患第三零七章 帝國的清晨第一三七章 勸降第一一五章 典型第二七五章軍備競賽第一四六章 最後攻勢第十一章 銀行事宜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第一二一章 與天海關係法第一七二章東亞病夫第二四三章鎖鏈下的平衡第二零八章上帝拋棄你們第八十八章 外捷內憂第二四零章 夜談第一九二章年有半第三一一章予取予奪第三五零章(大結局)再見夏天第二一八章 海陸並進第四十四章 謀刺事件第三十五章 頑固派的反擊第三二八章物是人非第三二八章物是人非第一九四章這是海軍的時代第九十九章 旭日旗第一五九章他鄉遇故知第一四零章 長崎攻防戰(三)第一六零章再見袁項城第一九五章今日德意志!明日全世界!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第七十二章 外交骨牌第五十二章 威海行宮第五十九章 黃海諜影第九十六章 飛艇的作用
第二二九章 安其心第一章 瀛臺第四十五章 契機新書介紹第一六一章反間計第一二二章 甲午將至第二七二章 外交的背後第二一九章 反擊進行時第七十二章 外交骨牌第一七二章東亞病夫第四十二章 榮祿的智慧第二五七-二五八章 危機與機遇第五十五章 琅威利第三四一章不滿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濟遠”級穹甲巡洋艦第二零一章取信第三四五章國際新秩序第二三五章 外交的賭博第三零三章會戰第二四九章 中華帝國第二十二章 奕譞之死第一七七章梅塞施米特的棋盤第一二三章 中華民族第一一零章 世界第三四九章共治時代第二八三章 造勢第二六八章大炮就是面子第三零一章赫爾戈蘭灣的驕傲第一五九章他鄉遇故知第一零二章 外交第一二七章 徵倭詔第一四五章 兩重天第三零八章 粉碎舊秩序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一三二章 歲在甲午第一三七章 勸降長崎事件始末及其影響第十六章 啞巴虧第一七四章政變第一八四章巨寇第三五零章(大結局)再見夏天第八十七章 迂迴奇克勒第二二五章 當其時第五十六章 劉步蟾第六十一章 擒縱之道有關歷史上的撤旗事件和琅威利其人第三十三章 滿漢夷華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四章 朝會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三二四章預備立憲第一六二章大賞第一一九章 新年新氣象第八十八章 外捷內憂第八十一章 北狄!北狄!第三十五章 頑固派的反擊第一零四章 中俄北京新約第三章 隆裕第二二九章 安其心第二六五章帝國的意志第三三四章三國第三三三章鐵人的政變第二四八章談判桌上的交鋒第四十九章 外交談判一些基本歷史第一二九章 誘敵第九十二章 匪患第三零七章 帝國的清晨第一三七章 勸降第一一五章 典型第二七五章軍備競賽第一四六章 最後攻勢第十一章 銀行事宜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第一二一章 與天海關係法第一七二章東亞病夫第二四三章鎖鏈下的平衡第二零八章上帝拋棄你們第八十八章 外捷內憂第二四零章 夜談第一九二章年有半第三一一章予取予奪第三五零章(大結局)再見夏天第二一八章 海陸並進第四十四章 謀刺事件第三十五章 頑固派的反擊第三二八章物是人非第三二八章物是人非第一九四章這是海軍的時代第九十九章 旭日旗第一五九章他鄉遇故知第一四零章 長崎攻防戰(三)第一六零章再見袁項城第一九五章今日德意志!明日全世界!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第七十二章 外交骨牌第五十二章 威海行宮第五十九章 黃海諜影第九十六章 飛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