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調整(下)

明軍緊鑼密鼓地進行着戰前準備的時候,鞏焴突然來到了鄧名的營地。.

“鞏尚書怎麼來了?”鄧名見到老夫子頗有些吃驚,不過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稱呼有些過時了,就改口道:“鞏巡撫怎麼來了?”

“還是叫老夫尚書吧,”鞏焴看上去心情還不錯,若無其事地說道:“老夫還不是巡撫哪。”

“怎麼還不是?”鄧名有些奇怪地問道,他記得鞏焴早早就去文安之那裡討官了。

“因爲文夷陵(文安之)不給。”鞏焴也不隱瞞,直截了當地說道:“我以爲夷陵應該到了從心所欲的年紀了,可他居然還是看不開。”

鞏焴告訴鄧名,文安之依舊在爲鞏焴燒掉大明列祖列宗神主牌一事而耿耿於懷,稱列祖列宗在上,絕對不會任命鞏焴爲大明的四川巡撫。

“你們不是談得挺開心的嗎?”鄧名奇怪地問道,他記得路過奉節的時候,看到文安之和鞏焴都笑咪咪的,兩個慈祥的老爺爺似乎一點兒火氣都沒有。

“當然不能讓你看見。”鞏焴笑起來:“在你到奉節之前,夷陵還說要請了尚方寶劍斬了老夫。老夫說我又不是什麼大明的官,他請尚方寶劍做什麼?夷陵稱這是爲他的歷代先皇報仇。”

聽起來二人爭吵得很兇,不過鞏焴顯然沒太放在心上。鄧名忍不住猜測是不是這些年來他被人罵的次數太多了,所以已經不在意了。

“原來如此。”鄧名猶豫了一下,如果文安之沒有表態的話,鄧名可以把巡撫職位給了鞏焴,但現在文安之反對,鄧名就不好再出面了。

“你不用把這個官職給老夫了,”鞏焴察言觀色,看出了鄧名的猶豫:“夷陵說了,就算我從你這裡要到了巡撫一職,他也不會承認的。”

看起來這次鞏焴和鄧名算是觸到文安之的底線了。不過鞏焴自有解決的辦法,他告訴鄧名,在文安之那裡碰壁後,他沒有直接下江南來向鄧名訴苦,而是動身去了一趟四川,和兩位知府以及院會取得聯絡。

劉晉戈和袁象自然都得給鞏焴這個面子,而院會居然也被鞏焴說動了,大部分議員都覺得這個老頭有本事。書院裡雖然有蒙正發一直在詆譭鞏焴,不過大部分教授都很欽佩鞏焴的學識,現在整個川西的風氣深受鄧名無君無父的思想影響,所以對鞏焴的牴觸情緒也不重。

不過,就算川西人不反對,鞏焴還是需要鄧名的正式認可——不管鄧名主動放棄了多少權利,大部分人依舊認爲他的話在川西就是金科玉律。

“院會同意讓老夫來協調川西各府之間的關係,化解矛盾,還同意老夫把川西和夔東的矛盾一併解決了。這不就是你說的巡撫該乾的事麼?”

鄧名仍然有些猶豫,文安之的歲數不小了,而且一貫給予鄧名巨大的支持,鄧名雖然承認鞏焴很有才幹,但是萬一把文安之氣出個好歹來可是忘恩負義了。

“你這小子的心思還真不少!”鞏焴說了半天,看見鄧名居然沒有一口答應下來,就哼了一聲:“你的文督師說了,大明的官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給老夫的,而且要老夫望着南邊磕頭請罪,老夫實在不願意。川西的那個院會本來就是草臺班子,夷陵說,你也同意了等皇上一回來就把院會解散,所以我若是拿一個院會給的職務,夷陵就不和老夫計較了。”

“哦,是這樣啊。”鄧名知道鞏焴心高氣傲,是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撒謊的,就痛快地答應了下來,認可了院會給他的任命。不過文安之不同意用巡撫或是其他任何大明的官稱,鄧名琢磨了一下:“乾脆就叫省長吧,四川省的首長,長官。”

“名字隨便定吧。”鞏焴對稱號並不在意,不過他得到這個職務的任命後,立刻就提出了改革方案,那就是設立防禦使職務。

防禦使這個職務是牛金星從前提出來的。因爲朱元璋設置十三省後,有的府很大,而有的府又很小,所以牛金星打算在省和府之間添加一個防禦使,把那些小的府聚集在一個防禦使手中。後來這套改革思路被滿清全盤抄了去,換了個名字叫道臺。

但鞏焴的這個建議被鄧名否決了,他根本不想加強控制,也無意沿用傳統的流官制,因此不管叫防禦使還是道臺,這種官員對鄧名來說都屬於多餘的。

防禦使這件事鞏焴也就是一試,既然鄧名反對他也不堅持,因爲現在他這個省長的職務就是協調各府而沒有其他實權,而防禦使的工作是進一步加強省對地方的控制。鞏焴覺得沒有必要在鄧名出門在外的時候攬權,反正他已經提過了,將來鄧名若是覺得有必要,自然會想起來此事。

另外一點就是鞏焴要求把省長這個職務實體化。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煞費苦心地在省一級搞分權制衡,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揮使三個職務,把行政、檢察和軍權分開,指望這三者能互相牽制,減輕貪污腐化。

這套系統的效果不好說,畢竟是幾百年前的事,誰都沒有切身體會,但無疑不符合中央集權的思路。明初設立巡撫本來是用做地方巡查的,漸漸地演變成了集全省大權於一身的省長,完全控制了下面的三使。既然按察使不可能監督巡撫,中央就乾脆再設立一個巡按來監督巡撫這個原本的監督官。

而牛金星的另外一項改革就是把明朝亂七八糟的巡撫制度實體化,每省只設立一個巡撫,理清權責。牛金星準備好了制度和典章沒多久,李自成就被擊敗退出了燕京,滿清進燕京之後,發現大順的這套行政制度明顯比明朝的合理,就抓過來自己用了,按照牛金星的設想,在全國完成了巡撫實體化和規範化。

鞏焴的這個要求得到了鄧名的確認,鄧名也覺得省長應該是個常設的實體職務,職權和管轄範圍沒有必要經常更改:今天設一個四川省長,明天分設川北省長和川南省長,如果發現官員似乎管不過來或是有什麼特殊需要,再來一個分管兩、三個府的川西省長幫忙——這種變動只會增加混亂和推卸、扯皮的機會。不過鞏焴沒有想到的是,大順和滿清的巡撫實體化目的都是爲了加強集權,從根本上確立巡撫掌握一省的行政、司法、立法全權;而在鄧名的設想中,巡撫是隻擁有行政權的省長,更像是朱元璋構想的布政使。不過現在鞏焴和鄧名的討論還遠遠沒有深入到這個地步。

鞏焴能夠這麼輕鬆地得到院會的支持,有些出乎鄧名的意料,他本人對鞏焴燒神主牌並沒有太大的反感,不過他沒想到四川各階層居然也能輕易和廣泛地接納了鞏焴。

“這有什麼?你爲了緬甸的幾塊破石頭,就能把大明的天子扔在食人生番手裡,老夫燒幾個木頭牌子算得了什麼?”鞏焴理直氣壯地答道。

“緬甸人不是食人生番。”鄧名反駁道。

“那也差不多。”鞏焴指出,鄧名做的大逆不道的事情海了去了,不過四川同秀才每次都能從中分得好處,所以對鄧名非常寬容。而在接受了鄧名的這些舉動後,很多人也就不再苛責鞏焴燒神主牌了。就是蒙正發在四川呆了半年,瞭解了鄧名的大量事蹟後,也不再整天把鞏焴那點事放在嘴邊了。

“路上老夫遇到了呂留良那小子。”鞏焴似乎對這個年輕人印象不錯:“頗有傲骨,對老夫不假辭色,不卑不亢。不過沒關係,等他去四川呆上一年,也就不記得老夫燒神主牌的事了。”

“還有一個張老先生。”鄧名記得半個月前張岱也全家乘船去四川了。

“老夫躲開他了,”鞏焴坦然地答道:“張陶庵(張岱)平生最恨東林,稱要手刃東林羣賊,置於釜中然後猛加薪火。因爲老夫燒了神主牌,所以是他最痛恨的幾個人之一。他以爲老夫是皇上的首輔,而且名字還記錯了,把老夫的焴字記成了煜……不過不要緊,等張陶庵在四川呆幾年,他不好意思把你放在鍋中煮、自己在下面添柴禾,自然也就不惦記着手刃老夫了。”

得到了鄧名的肯定後,鞏焴就談起了眼前的戰略問題。他辛辛苦苦從四川趕來,當然不只是爲了四川的省長職權問題,現在鞏焴最擔心的就是鄧名會走上李自成的老路。

“騎虎難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我們扔下這幾個督撫轉身回家是很簡單的事,不過拋棄了這批督撫,就會換上來新的督撫,也許他們會爲滿清朝廷抵抗到底,因爲他們不信我們會出力保護他們。”鄧名解釋道。

“當年皇上也是這麼想的,覺得要是直接退回陝西去,以後再來,就不會有人不戰而降了。但事後再想想,真應該一早就走啊。”鞏焴覺得,鄧名現在的心態和當年的李自成一樣患得患失。

鄧名沉默了片刻,搖搖頭:“我們知道得再清楚,也不能不戰而退吧。嗯,我保證,如果局面不利,一定會及早抽身。我的最低目標是:就算不能阻止清廷搞清真相、更換東南的督撫,至少要讓其他人知道我們會嘗試保護他們。”

鄧名接着就給鞏焴展示他做的戰前準備。鄧名這些天努力收集江北的地形地貌資料,繪製了大批畫有等高線的淮揚地區的地圖,雖然非常粗糙,誤差也很大,不過比原來那種傳統的地圖還是好一些。舊的地圖真是沒法看,就像抽象畫一樣。

“我們能找到一些淮揚的嚮導,可是他們畫不出足夠好的地圖來,沒有地圖就沒辦法事先制訂準確的計劃。”鄧名對這種等級的地圖並不滿意,因爲不夠準確,只能起到類似嚮導的作用,不能用它們來支持明軍進行圖上推演。

第47節 情報(上)第31節 胥吏第24節 內憂(下)第11節 實驗第17節 政策(下)第19節 軍功第11節 劫營(上)第35節 鞏固(上)第35節 會面(上)第9節 送神(上)第1節 交換第62節 蠢動(上)第35節 進軍第27節 反攻第46節 脫逃(下)第39節 嚮導(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9節 黃雀(下)第50節 債券(下)第4節 推薦(上)第57節 信件第58節 斷後(下)第51節 緊俏第28節 算計(下)第5節 密信第7節 北上第60節 管轄第44節 中介第64節 平息(上)第30節 賽跑第60節 戰俘第24節 內憂(上)第8節 震怒(上)第60節 約法第26節 佈防第53節 慘痛(下)第54節 霸氣(下)第35節 進軍第57節 夜戰(上)第49節 風氣(下)第23節 波瀾(下)第19節 忠心(上)第45節 處置第10節 爆破第60節 管轄第48節 提案第66節 加入(下)第15節 朋友第60節 算盤(下)第23節 臨陣第34節 問候(下)第15節 戰象(下)第12節 圍困(上)第25節 駭浪(下)第26節 告狀第57節 夜戰(下)第47節 約戰第6節 事變(上)第30節 成長(下)第39節 哨探第60節 人心(下)第6節 勇士第17節 調查第41節 阻擊第37節 軍火第42節 中立(上)第7節 出口第30節 三投第24節 怒潮(下)第31節 側擊第29節 解圍(上)第2節 目標(上)第38節 牽制(下)第33節 問策(下)第28節 戰報第57節 信件第42節 艱苦(下)第49節 擴張(下)第15節 出降(上)第14節 初捷第25節 壓力(上)第31節 呆仗(上)第54節 權變(上)第18節 詔書(上)第57節 分贓(下)第11節 實驗第13節 試探(下)第10節 默契第50節 懷疑第49節 副手(上)第47節 約戰第9節 海權第54節 議和(下)第3節 信號(上)第37節 干涉(上)第59節 細作第43節 續戰(上)第3節 壓力(上)第35節 請客(上)
第47節 情報(上)第31節 胥吏第24節 內憂(下)第11節 實驗第17節 政策(下)第19節 軍功第11節 劫營(上)第35節 鞏固(上)第35節 會面(上)第9節 送神(上)第1節 交換第62節 蠢動(上)第35節 進軍第27節 反攻第46節 脫逃(下)第39節 嚮導(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9節 黃雀(下)第50節 債券(下)第4節 推薦(上)第57節 信件第58節 斷後(下)第51節 緊俏第28節 算計(下)第5節 密信第7節 北上第60節 管轄第44節 中介第64節 平息(上)第30節 賽跑第60節 戰俘第24節 內憂(上)第8節 震怒(上)第60節 約法第26節 佈防第53節 慘痛(下)第54節 霸氣(下)第35節 進軍第57節 夜戰(上)第49節 風氣(下)第23節 波瀾(下)第19節 忠心(上)第45節 處置第10節 爆破第60節 管轄第48節 提案第66節 加入(下)第15節 朋友第60節 算盤(下)第23節 臨陣第34節 問候(下)第15節 戰象(下)第12節 圍困(上)第25節 駭浪(下)第26節 告狀第57節 夜戰(下)第47節 約戰第6節 事變(上)第30節 成長(下)第39節 哨探第60節 人心(下)第6節 勇士第17節 調查第41節 阻擊第37節 軍火第42節 中立(上)第7節 出口第30節 三投第24節 怒潮(下)第31節 側擊第29節 解圍(上)第2節 目標(上)第38節 牽制(下)第33節 問策(下)第28節 戰報第57節 信件第42節 艱苦(下)第49節 擴張(下)第15節 出降(上)第14節 初捷第25節 壓力(上)第31節 呆仗(上)第54節 權變(上)第18節 詔書(上)第57節 分贓(下)第11節 實驗第13節 試探(下)第10節 默契第50節 懷疑第49節 副手(上)第47節 約戰第9節 海權第54節 議和(下)第3節 信號(上)第37節 干涉(上)第59節 細作第43節 續戰(上)第3節 壓力(上)第35節 請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