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節 晚宴

兩個時辰前……

之前鄧名對吳三桂自稱是李國英的使者,奉命去建昌搬運糧草去重慶,得知吳三桂也派人來四川行都司他就先去拜見。鄧名覺得這命令應該還算合理,說不定吳三桂也有類似的想法。確實如此,吳三桂甚至懶得過問李國英命令的細節,因爲吳三桂和鄧名的地位懸殊實在太大,作爲一個王爺和數十萬大軍的統帥,沒有必要事必躬親,也沒打算和一個小小的千總說個沒完。

不過吳三桂問到他派去的受降軍隊被明軍伏擊的情況時,鄧名就不敢憑空捏造了。如果在吳三桂面前杜撰交戰過程,露餡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引起對方的懷疑,就可能遭到仔細的盤問,那樣鄧名是肯定無法過關的。

於是鄧名就實話實說,敘述起那天自己襲擊清軍營地的過程來,只不過他是站在被襲擊者的角度來陳述。當天鄧名領着衛士在清軍營地裡左衝右突,對清軍營盤的部署非常瞭解,給吳三桂講述起來也是頭頭是道。

鄧名覺得這樣很穩妥,但趙良棟聽來則感覺非比尋常。正常情況下,被偷襲時人會變得非常恐慌,頭腦混亂,很難鎮定地觀察周圍情況。鄧名和以前趙良棟見過的敗兵不太一樣,他並沒有用“敵人很多”、“到處都是敵軍”、“到處都是大火”這樣籠統的描述,而是提到了敵騎衝擊的方向,火勢的蔓延,還提到友軍混亂造成的惡果。

漸漸的趙良棟從三心二意地不太理睬變得聚精會神起來,這個保寧千總沉着冷靜的表現,以及他有條有理的陳述引起了趙良棟的注意——很多部下因爲不識字,在戰場上可能很勇猛,但是一說話就顯得粗魯、莽撞、頭腦簡單,就是打了勝仗也不會好好地總結,更不用說打了敗仗。當然趙良棟手下也有一些良將,可是他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生活內容離不開封建軍隊那一套,雖然鄧名只是想要敷衍過關,但趙良棟還是覺察出這個保寧千總有些見識,與自己手下的小軍官不太一樣。

這時趙良棟聽見吳三桂又問這個年輕的小軍官道:“你現在想來,當時敵軍有多少,爲何要在營中這樣往來不停地衝突?”

趙良棟知道吳三桂這是在考量鄧名的才能,對於一個小小的千總來說,這道題的難度顯然是太高了,就是一般的將領也未必能答好,比如吳三桂派去東川的那個遊擊顯然就交出了一份糟糕透頂的答卷。趙良棟一言不發地等着那個保寧千總的回答,剛纔聽了他的描述,趙良棟對此戰的經過已經猜到了大概。

“人數必定不過百!”鄧名斬釘截鐵地答道,此時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表現出和官銜不相符的勇氣、鎮靜和表達能力,他依舊按着“百虛不如一實”的思路,換個角度陳述真相:“至於敵騎在營中反覆地衝突,顯然是疑兵、攻心的策略。”

鄧名還提到在明軍發起攻擊之前,有一個建昌軍官來拜見遊擊的事情——仍然是換了個角度陳述真相。面對吳三桂這樣大名鼎鼎的人物,鄧名覺得敘述需要儘可能地真實,以免對方起疑:“事後卑職回到自己的營帳裡吃飯,所以倖免於難。這個人可能是特地來偵察中軍帳的位置,敵軍因爲人數不足,事先冒險前來偵察,以保證突襲能夠一擊得手。”

“好!”趙良棟稱讚道:“說得不錯!”

鄧名給趙良棟留下了見微知著的印象,他自問也沒法把敵軍的舉動和居心分析的更清楚了——當然不會,因爲鄧名就是敵人,他對自己的行動和目的自然再清楚不過。

“哈哈,”主座上的吳三桂笑道,又吩咐左右道:“取筆墨紙張來。”

等衛士把吳三桂要的東西取來後,平西王吩咐鄧名道:“那天你們的營地大致的樣子,畫出來給我看一下。”

趙良棟看出吳三桂對這個保寧千總非常欣賞,沒人會要求一個千總具有畫簡要地圖的能力,這個階級的軍官只要服從命令上陣砍人就可以了,很多靠武勇拼上來的將領都是一腦袋漿糊,跟着上峰行軍打仗沒問題,但讓他單獨紮營、佈陣就一塌糊塗。

鄧名並沒有用吳三桂給的筆墨,而是掏出自己懷中自制的炭筆,爲了怕露餡還是認認真真地回答吳三桂的問題。那天他事先在清軍的營地裡用心偵察了一番,又反覆衝突了許多個來回,對營地的部署記得很清楚,很快一副地圖就畫好了。想了想,鄧名又加了幾道標註,說明是自己推測的明軍攻擊路線——當然也都是他那天真實的進攻路線。

衛士把鄧名畫的地圖取走,交給了高高在上的吳三桂,平西王拿着那張地圖看了看,然後示意衛士把它傳示衆將。趙良棟拿到手裡後,仔細地看着,想不到這個年輕人不但地圖畫得不錯而且還能寫字,最後嘆了口氣讓衛士把它傳給下一個人。

“你們真都該找個李千總這樣的手下。”等衆將都看完後,吳三桂說道:“那天若是李名你這個千總在主持,絕不會有此失敗。”

吳三桂覺得這人不錯,動了點愛才的念頭,他本也不在乎這麼一個小兵,但是多一個人,說不定哪天能用得上。但趙良棟突然高聲說道:“大帥說得對!末將一直苦於沒有幾個得力的手下,很想要這個李名到末將軍前聽用。”

趙良棟手下人才不像吳三桂那麼多,相對來說他的愛才之心更強烈些,趙良棟對鄧名笑道:“李名你在四川也沒有什麼前途,本將不日就要統帥大軍征討僞君永曆,你就跟我去吧,立點功。”

平西王笑了笑,雖然李國英曾經是自己的部下,但現在和趙良棟關係更近,只聽他說道:“李名你的福氣不錯,趙將軍看得起你啊。”

“這……”鄧名心中卻是連連叫苦。剛纔吳三桂把他畫的地圖展示衆人的時候,他就猜到大概是吳三桂覺得自己畫得還不錯,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他應該低調地、不露破綻地離開昆明,如果被趙良棟收爲手下就無法溜走,遲早東川軍情傳來自己的身份要暴露。

吳三桂卻以爲鄧名是擔心李國英的反應,便大包大攬道:“那本帥就做主了,李名給你兩天假期,大後天去趙將軍那裡報到,至於川陝總督那裡本帥自會修書一封,和他解說清楚。”

事已至此,鄧名無法可想,只能向吳三桂和趙良棟道謝。幸好吳三桂說給兩天假期,他打算明天就裝作去城外踏青,然後頭也不回地逃離昆明。想到這裡鄧名心念一動,就向趙良棟討要腰牌,趙良棟滿不在意地說道:“你先用現在的,等大後天來報到的時候,本將再給你不遲。”

這時吳三桂問鄧名道:“李名你懷中怎麼會帶着筆?那是什麼筆?”

鄧名連忙答道:“卑職喜歡丹青,但野外用墨不容易,所以就做了這個炭筆,平時揣在懷裡,遇到風景人物就畫上一筆。”

說着鄧名就把炭筆呈了上去,吳三桂看了看又還給他,笑道:“聽說漢將軍飛(張飛)喜好丹青,李名當努力。”

“遵命,卑職一定不忘大帥今日教誨,以張將軍爲楷模。”

沉着冷靜,還有見識膽略,懂得丹青甚至還讀過書,自己一提漢將軍飛對方立刻就知道是張飛的自稱……吳三桂覺得趙良棟有些不順眼,在自己面前奪走了一個人才。

鄧名捕捉到吳三桂那一絲不悅之色後,不知道這是衝着趙良棟去的,還擔心有指向自己的意思——剛纔鄧名回答的時候心懷惡意:張飛的志向是興復漢室,鄧名自稱要以張飛爲楷模,看上去像是附和吳三桂,但他心裡則在譏諷吳三桂。

鄧名擔心吳三桂聽出自己的弦外之音,連忙取悅地說道:“卑職敢請爲大帥做一幅畫。”

“太麻煩了。”吳三桂擺手拒絕,他知道作畫時自己須要端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

鄧名解釋說他作畫的手法與衆不同,吳三桂與其他將領談笑時,鄧名同樣可以畫。

鄧名向吳三桂的衛士要了一張紙,拿一個長方形的托盤翻過來做襯板,左手託着襯板和紙,右手捏着炭筆,站在吳三桂餐桌的側面就畫了起來。吳三桂和將領們喝酒談笑,再也不理睬邊上的無名小卒。散佈在各個餐桌的上的文武官員輪番給吳三桂敬酒,爭先恐後地奉承諂媚,鄧名對眼前走來走去的人置若罔聞,熟練、迅速地一筆筆勾勒着,埋頭於自己的畫中。老師在課堂上反覆講過,畫人物主要是要畫出感覺、印象,畫出人物的氣質和精神面貌,與之相比,是不是與人物的五官長得很像倒是次要的。鄧名爲了迎合吳三桂的心理,不但要畫出他的梟雄氣質,還要仔細描繪他的容貌特徵。傳統王公將相的畫像都是面如滿月,慈眉善目,胖胖的一副富態樣,而鄧名完全是寫實派。

“畫得真好。”

聽到旁邊一個人的聲音,鄧名轉過頭,才發現好幾個將領的親衛都圍攏在自己身後,看着他畫像。剛纔就是一個衛兵情不自禁發出的讚歎聲,隨着圍觀的親衛們都議論起來。

吃了一驚的鄧名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畫,感到冷汗從額頭滲了出來,本來他只是想巴結吳三桂一下,卻不知不覺又做得過分了。

喧譁聲引起了平西王的注意,他把目光投過來:“畫好了?”

“卑職覺得只用炭筆不足以顯示大帥的威風,最好是採集些專用的土石,調製些顏色。”鄧名答道,他想要爲自己出城找個藉口。

“拿過來。”吳三桂讓親衛取走鄧名手中的畫,然後再次傳示衆將。衆人驚訝這種奇怪的筆法之餘,不管看得懂看不懂,紛紛稱頌畫像上的吳三桂英雄蓋世,與其說誇獎畫技,不如說是藉此巴結吹捧吳三桂。吳三桂聽得仰面大笑,指着鄧名問道:“你要什麼賞賜?”

鄧名心說自己來昆明跑了這麼遠的辛苦路,還一路提心吊膽,若是不從吳三桂這裡拿些什麼東西走那真是太便宜這老賊了。

當即鄧名便請求道:“身爲武人,甲不堅則性命難保,刀不利則功業難成,卑職敢請大帥賜下利刃、寶甲。”

鄧名和手下衛士的盔甲確實不怎麼樣,文安之那裡清軍式樣的盔甲並不多,而且大部分質量低劣,挑不出幾幅象樣子的。如果不是盔甲質量太差,在東川府的時候劉晉戈也未必就會負傷。

“此事易爾,”在一片奉承聲中,心情愉快的吳三桂想答應鄧名的要求,不過看了一眼趙良棟後吳三桂又改變了主意:“你是趙將軍的手下,不能什麼都從我這裡討吧?你要甲還是要劍,只能要一種。”

“那……卑職想討一領寶甲。”

“好。”吳三桂答應了:“明日你可以去武庫自己挑一領。”

“卑職還有十七個手下,他們連棉甲都沒有。”鄧名獅子大開口,他的隨從可以說成是親丁,自然要跟着自己一起轉隸雲南,乘着吳三桂心情不錯又有幾分酒意,鄧名就繼續討要。

“也罷,你可以替你手下一起挑了,不過不許都拿鐵甲,那個你只能自取一套。”吳三桂看來還沒有醉得暈頭轉向。

鄧名再次謝過,問趙良棟能不能立刻前去取甲,因爲從未有過鐵甲所以心癢難忍。趙良棟聞言也是大笑,便與吳三桂說了,這兩人現在都已經醉了七、八分,做事更不加深思,吳三桂喚來一個親衛,讓他取了令箭帶着鄧名去拿鐵甲。

出了平西王府後,鄧名仰臉看着天上的星斗,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一個時辰了,他心想着:“我明日一早就要跑了,豈能明日再去挑盔甲?還是要立刻拿到手,趕緊走人爲妙。”

在鄧名離開後,吳三桂和趙良棟的心裡不約而同地生起同樣的疑問,以這個保寧千總在這一個時辰裡表現出的才能,他怎麼會被李國英埋沒?趙良棟打算明日就把鄧名喚去好好盤問一番;而吳三桂與李國英相處過一些時日,後者當過他幾年的手下,以吳三桂之見,既然李國英不提拔鄧名那一定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吳三桂同樣把疑惑埋在心裡,打算明日再說——今天已經在這個小兵身上表現出太多的注意力了,已經有些冷落了部將們。

這次和鄧名同行的親衛,並不是帶他來昆明的那個人,離開大廳後鄧名對這個親衛說了許多奉承話,對方也回答得比較客氣。剛纔這個親衛站在大廳門口看到了鄧名的表現,據他觀察吳三桂和趙良棟對這個保寧千總還是十分欣賞。

趁着左右無人,鄧名就把身上的銀子掏出來送給這個親衛:“辛苦了,這麼晚還要陪我走一趟。”

“好說,好說。”這個親衛推脫了幾次沒能推脫掉,就把銀子收了起來,心想一會兒鄧名要是順手拿把好刀、好劍,自己就當沒看見好了——就是鄧名送的禮物有點重,這個親衛在心裡掂量着,覺得一把好刀也不值得這麼多銀子。

又走了一段,親衛才覺出只顧說話走錯了路,突然勒定馬:“李千總,我們去武庫,不是這條道啊。”

“是啊,不是先回卑職的住處麼?”鄧名答道:“剛纔大帥還許了我十七領棉甲,我一個人也拿不回去啊。”

“這個……尊屬的甲也要今晚一起取走嗎?”親衛聞言一愣。

“是啊。”鄧名看這個吳三桂的親衛臉上有猶豫之色,便以退爲進:“要不,您回王府再問問大帥。”

這種雞毛蒜皮的事親衛當然不會回去驚動吳三桂,已經拿了鄧名的銀子他又不好板着臉反對,再說對方還會是趙良棟未來的手下人,將來打交道的時候可能還不少。於是只好先跟着鄧名來到兵站。不過這時親衛心裡已經很是不滿,他感覺自己好像是被利用了,而且時間也很晚了,一會兒一定要鐵面無私,不能讓這小子佔了便宜——也是因爲他感覺鄧名給的銀子有點少,給這麼點銀子就想自己辦這麼多事未免也太不懂事了,或者說小氣。

親衛有些生氣地在兵站外面等鄧名的時候,從裡面衝出來一羣熱情洋溢的人,爲首的正是周開荒,他率先衝過來一個勁地喊久仰,然後嘻嘻哈哈的說了許多好話。相比周開荒,李星漢要笨嘴拙舌一些,但也和其他人一起圍上來恭維這個親衛有本事,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郡王親衛,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被十幾個圍在身邊的人時刻不停地吹捧,親衛原本那份不快漸漸淡去了,這時鄧名也出來了,他又從行李裡拿了不少銀子出來。親衛最後一點的不滿也隨之散去,看來不是鄧名不懂事,確實是剛纔銀子沒帶夠。

從兵站走到武庫的一路上,鄧名和衛士們吹捧個不停,親衛甚至沒有機會開口謙虛幾句,被灌了滿滿一肚子的迷魂湯。等武庫的衛兵驗明腰牌、令箭後,這個親衛已經在想:只要鄧名他們不做得太過份,鐵甲稍微多拿個兩領、三領的,只裝沒看見好了。

第38節 整訓(下)第56節 蠱惑第46節 脫逃(下)第20節 廷議第36節 備戰第44節 靖難(下)第52節 壯士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生意(下)第47節 獎勵第20節 僞詔(下)第40節 登陸第8節 矛盾第30節 新年第2節 目標(上)第35節 請客(上)第51節 緊俏第8節 戰備(下)第4節 生變第32節 奉節第50節 懷疑第30節 變化(上)第17節 政策(下)第68節 混亂(下)第43節 風向(下)第42節 升級(下)第33節 孤注(上)第48節 提案第16節 衝擊(上)第40節 印象(下)第4節 平衡第60節 算盤(下)第15節 攻防第2節 軟硬(下)第28節 欠條第42節 升級(上)第42節 說客第16節 攀談(下)第15節 攻防第24節 川西第45節 處置第51節 夢想(上)第50節 挫折第43節 風向(下)第9節 問話(下)第57節 信件第60節 管轄第51節 夢想(中)第14節 應對第18節 詔書(下)第37節 報告(下)第56節 離去第19節 感慨(上)第39節 哨探第66節 加入(上)第23節 波瀾(上)第6節 親征(下)第38節 買賣(上)第3節 信號(上)第28節 城前(下)第55節 死地第42節 中立(上)第27節 圍攻(下)第60節 爭奪(下)第5節 退兵第34節 問候(上)第36節 宿命(下)第47節 贖買(下)第9節 失言第22節 反正第8節 戰備(上)第44節 遊騎(上)第21節 闖關第57節 觀感(下)第20節 困獸第42節 說客第30節 三投第20節 困獸第37節 干涉(下)第39節 王佐(下)第1節 誤會(上)第1節 失憶第43節 續戰(下)第10節 麻將第29節 解圍(上)第3節 裁軍第4節 推薦(下)第52節 決心第57節 信件第35節 會面(下)第50節 債券(上)第40節 登陸第47節 贖買(下)第51節 保衛(下)第3節 君臣第52節 反擊第21節 東進(上)第4節 推薦(下)第56節 宣戰(下)第22節 退讓(上)
第38節 整訓(下)第56節 蠱惑第46節 脫逃(下)第20節 廷議第36節 備戰第44節 靖難(下)第52節 壯士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生意(下)第47節 獎勵第20節 僞詔(下)第40節 登陸第8節 矛盾第30節 新年第2節 目標(上)第35節 請客(上)第51節 緊俏第8節 戰備(下)第4節 生變第32節 奉節第50節 懷疑第30節 變化(上)第17節 政策(下)第68節 混亂(下)第43節 風向(下)第42節 升級(下)第33節 孤注(上)第48節 提案第16節 衝擊(上)第40節 印象(下)第4節 平衡第60節 算盤(下)第15節 攻防第2節 軟硬(下)第28節 欠條第42節 升級(上)第42節 說客第16節 攀談(下)第15節 攻防第24節 川西第45節 處置第51節 夢想(上)第50節 挫折第43節 風向(下)第9節 問話(下)第57節 信件第60節 管轄第51節 夢想(中)第14節 應對第18節 詔書(下)第37節 報告(下)第56節 離去第19節 感慨(上)第39節 哨探第66節 加入(上)第23節 波瀾(上)第6節 親征(下)第38節 買賣(上)第3節 信號(上)第28節 城前(下)第55節 死地第42節 中立(上)第27節 圍攻(下)第60節 爭奪(下)第5節 退兵第34節 問候(上)第36節 宿命(下)第47節 贖買(下)第9節 失言第22節 反正第8節 戰備(上)第44節 遊騎(上)第21節 闖關第57節 觀感(下)第20節 困獸第42節 說客第30節 三投第20節 困獸第37節 干涉(下)第39節 王佐(下)第1節 誤會(上)第1節 失憶第43節 續戰(下)第10節 麻將第29節 解圍(上)第3節 裁軍第4節 推薦(下)第52節 決心第57節 信件第35節 會面(下)第50節 債券(上)第40節 登陸第47節 贖買(下)第51節 保衛(下)第3節 君臣第52節 反擊第21節 東進(上)第4節 推薦(下)第56節 宣戰(下)第22節 退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