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唐王

吃飯之前先喝了幾杯茶,文安之順便又考察了鄧名一會兒,難以想像一個年輕人會有廣博的地理知識,但對人情事故、地方上的風俗習慣卻極其無知,這點看上去似乎和一個不出家門百里的百姓也差不多,鄧名身上的這種矛盾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文安之臉上不動聲色,心裡卻越發狐疑:

“剛剛二十歲出頭,對全國的名山大川都有所瞭解,看來他還不是道聽途說,難道這二十年他一直一刻不停地到處跑不成?可若真是如此,怎麼他又會對地方民風如此無知?難道他遊歷的時候從來不與人說話嗎?”

已經七十七歲的文安之自問平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離奇難解的疑問,若不是親眼所見他絕不會相信世上有這種人。

很快飯菜就被送上來。晚上文安之一般只喝一些粥,給鄧名準備的則有米飯和一些雞肉,他示意鄧名不必客氣,可以邊吃邊聊。

鄧名已經很餓了,聞到飯菜氣味的時候更加感到飢腸轆轆,他笑着問道:“菜裡面有香菇吧?多謝督師款待。”

說完鄧名就揭開送到他面前的砂鍋蓋子,全然沒有注意到舉起碗正準備喝粥的文安之忽然停住了一動不動,他本來還打算等鄧名揭開蓋子後再觀察他的動作的。砂鍋裡面香菇燉雞的氣味撲面而來,正和鄧名剛纔猜測的一樣,砂鍋裡有兩塊黑色的香菇,發散着令人垂涎的香氣。

鄧名這句話一入耳,文安之心裡就咯噔一聲:“他果然識得!”

此時香菇只有福建、浙江的一些地方出產,生長在一種特殊的木頭上,也只有使用這種樹木才能得到特有的氣味。十七世紀還沒有未來的控制養殖環境的能力,在其它地方養殖的雖然打着香菇的名義、樣子也有些近似,但沒有香氣,只能騙沒見過正品的人。這點香菇是鄭成功輾轉進貢給天子的奢侈品中的一部分,永曆天子去年派人來奉節嘉獎文安之時送給他十個,都是原產地出產的正品,香氣十分濃郁。

鄧名如果不認識此物也不能就肯定他不是皇家子弟——以前地方上肯定年年都會進貢香菇入大內,但是畢竟十幾年前北京就淪陷了,如果真像趙天霸所說的他是烈皇的後代,那個時候他應該還很小吧,居然會記得這麼清楚。

閩浙一帶都是清廷佔領區,因爲常年戰亂而導致生產、流通萎縮,所以香菇才更加珍貴難得,一般人沒有這個口福。鄧名若不是小時候品嚐過,真不知道長大後還能有什麼機會。文安之心念轉動,連喝到口中的粥是什麼味道都沒感覺了。

“不過他周遊甚廣,不可以一般人視之。”想到此處文安之就決定再試探一下:“鄧先生以前在哪裡吃過香菇?”

“在家裡,”鄧名對野生香菇的產量毫無概念,以前在超市裡他能看見大袋大袋的香菇,所以從未覺得這是種奢侈品:“香菇做什麼菜都好。”

文安之心裡又咯噔一聲,忍不住追問道:“鄧先生家裡常用香菇做菜嗎?”

“有時吧,燉肉,蒸魚,炒個香菇肉絲,或是香菇油菜之類的。”鄧名隨口答道。

“嗯,用香菇炒油菜嗎?”文安之的語氣變得有點古怪。

“是啊,”這個問題讓鄧名也感到迷惑,這不是常見菜麼,滿大街的館子裡都有。突然他靈光一閃,記起以前去南方的時候,浙江一帶的人管油菜叫青菜,連忙補充道:“油菜就是青菜。”

文安之盯着鄧名看了兩眼,確信自己不會看走眼,此人說的確實是實話,看起來他家裡就曾把稀罕的香菇用來炒油菜,而且這年輕人心裡顯然就沒把來自原產地的香菇當成什麼了不得的奢侈品,地位和青菜相去不遠。

心裡暗歎了一聲,文安之覺得鄧名以前的物質生活水平是自己聞所未聞的——二十一世紀的物質生活水平本來就是十七世紀的人無法想像的,比這個時代人心目中的神仙所能享有的水平還要高出一大截。

“給他吃了兩個……虧了。”文安之看到自己珍藏的東西根本沒被客人當一回事,心裡也有些後悔。不過很快他就暗暗自嘲,壓下這點小家子氣的念頭——雖然是天子大老遠派人送來的東西,吃了就算了,終歸還是不要太小氣,對吧?

“老夫天啓二年僥倖,賜進士及第。”文安之說話的時候,目光炯炯地看着鄧名。

“哦,”鄧名一點兒也不明白對方的心理,看見文安之盯着自己看,估計對方話裡有什麼潛臺詞,但鄧名想了半天也不明白,便猜測對方是不是想在外人面前炫耀一下——雖然鄧名覺得文安之這麼大歲數沒必要和自己炫耀,但他還是恭維了一聲:“督師大才。”

文安之聽完真有點哭笑不得。進士及第固然是件了不起的事,但他又怎麼會有心思在這麼一個年輕後生面前顯擺?文安之進一步提醒道:“先帝……悊皇帝(天啓皇帝)賜老夫翰林院編修。”

“啊,”鄧名原來不知道面前的文督師是位庶吉士,現在雖然知道了,但唯一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唸書念得是真好”,至於什麼‘折’皇帝鄧名根本不知道指的是誰。不過剛纔文安之說過自己是天啓二年中的進士,想來應該是指天啓皇帝。鄧名不敢去試探,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於是繼續恭恭敬敬地說道:“督師才學過人,實至名歸。”

文安之又認真地看了鄧名一會兒,觀察對方是否在裝糊塗。看上去他的表情是認真的,文安之輕輕嘆了口氣,自己的話都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了,爲啥對方還是聽不懂呢?

“悊皇帝的隆恩,老夫幾十年來未嘗一日忘懷。烈皇殉國,皇子不知所蹤,老夫常常想,若是蒙天之幸遇到烈皇的皇子,老夫便是拼卻這一條性命,也要保得皇子周全!”文安之話說得斬釘截鐵,有金石之音。雖然他不喜歡這麼露骨地表明態度,但對方死活就是聽不懂,逼得他不得不明言。他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是崇禎的遺孤就趕快明說,我文安之可不是某個藩王簡拔起來的臣子,而是堂堂的天子門生,是你皇伯欽點的翰林。即便是永曆在位,我也絕對不會對你不利。

儘管之前有些遲鈍,對文安之的暗示也缺乏理解,但這話一出,鄧名也明白了文安之在詢問什麼,鄧名長嘆一聲,起身謝罪道:“督師明鑑,我真不是什麼失落在外的宗室,我更和烈皇毫無瓜葛。”

文安之目前還是永曆朝廷的臣子,他剛纔那番說辭如果流傳出去,別人對他的評價難以預料:可能會稱讚他忠心耿耿,也可能會責備他心懷二意。文安之下了很大的決心才說出如此明顯的話,見鄧名還在推三阻四,文安之頓時心中大怒,高聲質問道:“你可是有懷疑老夫之意,信不過老夫說的話嗎?”

高亢的聲音在屋內隆隆作響,鄧名知道對方已經生氣了,但他心中也是嘆息不已:你們或許會因爲種種原因懷疑我的身份,可能也盼望着我真的是崇禎的皇子,眼下這種局面,你們甚至會覺得這是上天的奇蹟。但只要我一點頭,你們馬上就會問各種問題,若是沒有見識的貧苦百姓也就罷了,說不定我還能矇混過去,但在你們面前又怎麼可能?我連崇禎的兒子該怎麼排行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你們口中的三太子名字是什麼。更不用說我還必須報出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年的生活經過。我只有堅決否認一條路,就算承認了是宗室,用不了一會兒就會被揭穿。

所以鄧名再次起身鞠躬謝罪:“督師息怒,在下確實只是個普通百姓。”

兩人對峙了片刻,文安之見鄧名絲毫沒有改口之意,就無奈地送客了。

如果鄧名承認自己是宗室,那文安之多半就會有疑心,可現在鄧名一口咬定自己不是,文安之反倒疑心他就是,只是因爲某些難言之隱不能吐露實情。

“剛纔我都說到那份上了,”文安之回憶,覺得從鄧名的表情上看確實沒有對自己的話有什麼懷疑:“他還是不肯吐露身份,那應該確實不是烈皇遺孤。不知道是哪位大王之後?可若不是烈皇遺孤,這些皇城的畫又從何說起……”

文安之當然不敢畫皇城,也沒看見有誰畫過,不過各地王府中有什麼規矩他就不知道了,琢磨了片刻後想到一個理由:“可能各個王府裡保存有皇宮的圖畫,讓藩地的親王也能夠知曉敬拜。”

“莫不是唐王!”文安之推敲哪位大王之後會在自己面前百般抵賴身份。他心中一動,當年隆武帝殉國後,小唐王(也就是邵武帝)和永曆帝爭奪帝位,曾經打得十分激烈,永曆一度被小唐王的軍隊追擊得十分狼狽。而後來小唐王被清兵俘虜殺害,也可以說是爲了爭奪帝位,把主力都用去攻打永曆了。

文安之越想越有道理:“廣州城破,小唐王和蘇學士殉難時,紛紛傳說有太監帶着世子逃走。可世子當時才五歲,後來也沒有了音信,大家都覺得在這亂世中夭折了也沒什麼奇怪的,嗯,年紀好像倒是對上了。”

隆武帝、邵武帝較其他宗室大王要勇敢得多,都曾親臨前線鼓舞軍心士氣,文安之看來鄧名的作戰風格完全是前人遺傳——由於不再懷疑鄧名是騙子,那麼鄧名的功績就得到了文安之的客觀正視。現在他對鄧名的評價已經很高,內心裡其實也很期盼他確實有皇家血脈,能在大廈將傾的時候出來振奮人心。

如果鄧名是少唐王的話,那麼他之前對文安之的戒備就變得可以理解。因爲隆武曾徵召文安之爲官,但是他沒有應徵,反倒是永曆一招他就出來就任督師,在有心人眼睛裡,自然是文安之對唐王一系心懷不滿的表現。雖然這並非文安之的本心,但也能夠理解這種想法,想到這裡文安之就決定明天再去旁敲側擊一番。

第二天文安之小心翼翼地提了提唐王,果然不出他所料,鄧名對隆武、邵武的熱情顯然要高於崇禎。

鄧名被明軍誤認爲崇禎的後代已經好多日子了,現在只要聽到有人提到崇禎他就神經緊張,全神戒備以防說錯話,而對唐王就沒有這麼多顧慮。而且隆武天子的勇氣鄧名也略有所聞,覺得這個南明天子與衆不同,自然話就多了些——周圍的人都是大明的臣子,我不好稱讚崇禎,怕你們誤會,可是歌頌幾句隆武總沒有問題,投你們所好吧?

回到書房後,文安之微微一笑,自言自語了一句:“便宜大木(鄭成功號大木)了。”

文安之提筆寫信,寫完後將趙天霸招來,對他直言相告:“老夫覺得鄧先生很可能是少唐王,打算把這件事告訴延平(鄭成功),老夫手邊沒有得力的人手,你願意去福建一趟麼?”

趙天霸低下頭思索着,對方對自己沒有隱瞞,但他能不能同意甚至促成這件事呢?鄭成功如果是聽說唐王之後有可能還在世,他覺得自己多了盼頭就可能爲明朝更加出力。如果鄧名真是少唐王,而且得到了鄭家的支持,那將來西營擁立的永曆天子怎麼辦?若是有什麼變故,西營又該如何自處?

“門戶之見啊。”文安之看出趙天霸的猶豫,輕輕嘆了口氣:“趙千戶,若是放在兩年前,晉王威震湖廣的時候,你去不去老夫都不會勸一句,可眼下……眼下難道還是能有門戶之見的時候麼?”

趙天霸擡起頭,看着面前的老督師。

弘光、隆武都曾經徵召他爲官,當時文安之覺得自己已經年過花甲無法承擔重任,所以沒有出山。但到了永曆朝廷已經危如累卵的時候,文安之不顧自己已經接近八十,毅然出仕這個朝不保夕的政權。這段時間以來,聽說清兵攻打昆明,文安之不顧顛簸勞累,聚集衆將反攻,還親自率兵出征重慶。“拼老命”這句話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用來形容做事努力,但對文安之來說卻是真真切切的事實。

“卑職明日就啓程趕去福建,一定把督師的書信平安送到延平手中。”趙天霸慨然應承道。這一路上雖然會遇到衆多艱難險阻,不過他倒是很有信心。交下任務後,文安之又教導了趙天霸一會兒,告訴他若是鄭成功詢問應該如何作答。

……

福建,廈門

這幾天守衛在帥帳外的明軍士兵增加了至少一倍,人人屏息靜氣,不要說竊竊私語,就連大氣也不敢透一口,生怕發出一星半點的喧譁之聲。因爲有貴客到,大明兵部尚書張煌言不久前剛剛從舟山趕來,與延平郡王商議軍機大事。

兩人已經連續商議了數日,今天返回住所時,張煌言臉上頗有些興奮之色,和身邊的幕僚、親衛們說道:“決定了,我們要攻打南京!”

“啊。”聞言這些人頓時都發出驚呼聲。這幾天張煌言和鄭成功一直是兩個人密談,所以連二人的心腹也不知道他們都談了些什麼。不過現在已經有了結論,就需要向心腹部下透露一點以開始前期準備。

清軍這些年對沿海地區的明軍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堅持在兩廣、福建沿海一帶的明軍不斷放棄他們的根據地,向延平郡王這裡聚集過來,這雖然讓鄭成功的實力大增,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日益龐大的軍隊的糧餉從何而來?

抵達廈門後,張煌言就聽到鄭成功叫苦,說他手下的兵馬已經超過十四萬,而且還在不斷增多,這麼龐大的軍隊加上軍屬,就是奪取半個福建養起來都不是容易的事。眼下鄭成功還有些儲備,這些軍隊也帶來了一些家底,可是坐吃山空,鄭成功也沒有能變出軍糧的聚寶盆。同樣的問題也在困擾着張煌言,浙江、山東一帶的抵抗運動旋起旋滅,戰敗的義軍若是有機會就會逃向舟山,眼下張煌言也有了四萬大軍,單憑舟山羣島他根本養不起。

和鄭成功一樣,張煌言新增的大軍不像他們原來的嫡系那麼容易控制,軍中魚龍混雜,來自五湖四海,軍中的糾紛和矛盾也是不斷增加。如果不能靠一場勝利樹立起威望,靠奪取大片的領地來養活軍人、軍屬,那張煌言估計軍隊的戰鬥力會在半年到一年物資耗盡後開始急劇下降。

幾天討論的過程中,張煌言和鄭成功一致否決了在福建或是浙江沿海小打小鬧的計劃,浙東、閩東的山區出產根本不敷所需。南京!也只有南京纔有足夠大的影響力,只有取得江南的大片領土才能養活鄭成功、張煌言手中的近二十萬大軍和大軍背後數不勝數的家眷。

“韃子爲了進攻雲貴,抽調了全國四方的精銳,江南也不例外,不光是軍隊,水師也紛紛抽調去上游,保護糧船不被文督師攔截。南京空虛,斷斷無法抵擋我二十萬官兵的雷霆一擊。”簡要介紹了一些達成的計劃後,張煌言對這些心腹說出了自己的顧慮:“但是可慮的是攻下南京後。”

“怎麼,”立刻就有一個年輕的幕僚問道:“延平還不願意擁戴魯王嗎?”

“是啊。”張煌言沒有明說,但對鄭成功有所暗示:西南戰事似乎對朝廷不是很有利,若是事有不測的話,張煌言建議擁戴曾經的魯監國繼承大統。但鄭成功打着哈哈就把話題岔過去了,根本不接張煌言這個話茬。

對此張煌言束手無策,他身邊的幕僚也沒有什麼好主意。當年小唐王和永曆天子打得你死我活,誰都知道鄭成功是唐王的鐵桿,老唐王賜給鄭成功國姓不說,還賜給他“成功”這個名。

“是不是因爲他們父子當年奉隆武的命令殺害了監國的大臣一事?”有個幕僚問道。

“魯王說了,此事他早不計較了。”張煌言答道。

“那是爲了鄭家曾奉唐王之命搶奪魯王的軍糧?”

“魯王說此事也不計較了。”張煌言表示魯王的這層好意他也轉達過。

“那就是爲了當年阻擋魯王招兵的事?”

“還是他參與脅迫、威逼魯王放棄監國的名義?”

又有幾個人七嘴八舌地猜了一通,張煌言始終搖頭。魯王的寬宏大度他反覆和鄭成功說過:“不是,魯王同樣說過,這些事情他早就全不放在心上了。”

“所以危險還是在收復南京之後,”張煌言對幕僚們講道:“搞不好延平是在琢磨着要從哪裡給唐王過繼個嗣子,所以此戰我們既不能不出兵,也不能完全和延平合軍……”總之就是不能讓鄭成功一個人大包大攬的把功勞都拿走:“到時候要是延平露出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據理力爭,打消他這個念頭。”

……

客客氣氣地送走了張煌言,鄭成功在營帳中沉思,不是思考攻打南京的軍務——南京空虛,這個應該問題不大,而是在思考攻下南京之後該如何行事。

自古以來,功大莫過於擁立,反過來說就是罪大莫過於擁立錯誤。遠的不說,看看本朝的于謙於少保,天大的功勞一樣難逃一死。於少保可還沒有像鄭成功這樣領兵和天子對着幹過哪。每當鄭成功想起有一天永曆天子會君臨天下時,都感到無盡的恐懼和絕望。

張煌言和自己本來是同病相憐,但看到有機會攻陷南京後就心思開始活動了,還說什麼魯王寬宏大量既往不咎:“魯王和我的仇一點都不比永曆天子和我的仇小。說什麼過去十數年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了,可不放在心上怎麼還一條條都記得那麼清楚?”

可惜唐王絕嗣了。雖然廣州城破時聽說世子被人抱着逃走,但日後鄭成功怎麼打探也沒有音訊,顯然是夭折了,不然沒有道理這麼多年也不找到自己的軍中。好幾次鄭成功都暗下狠心要找人冒名頂替,但想來張煌言不是那麼好糊弄的。最後還是作罷。

“這次收復南京那是天大的功勞,我要先在太祖的孝陵上好好哭一場,城破後再好好哭一場,然後就挑個宗室子弟過繼給唐王。”鄭成功也知道這樣做不合禮法,不合臣節,肯定會遭到激烈反對,不過事關家族命運,而且辦成了又是一樁擁立大功:“嗯,我隨軍帶去一個,等破城後就在孝陵上把這事辦了!”

筆者按:大綱倒是有,但是存稿嚴重緊張,商量下,爲了質量考慮,今天更個六千字,明天爭取也更個六千字,週末就不雙更了,怎麼樣?

第18節 鏈條第30節 成長(上)第56節 離去第36節 分攤(上)第32節 才能(下)第10節 麻將第58節 同盟(上)第53節 慘痛(下)第22節 謊言第54節 權變(上)第24節 洞悉第12節 強渡(上)第4節 推薦(下)第43節 靖難(上)第56節 突擊第14節 初捷第15節 朋友第26節 觀感第17節 政策(下)第19節 忠心(下)第15節 攻防第23節 波瀾(上)第27節 派系(下)第69節 忠臣(下)第32節 爭奪(上)第45節 突破(下)第43節 靖難(上)第9節 送神(下)第46節 計劃第59節 魔鬼(下)第11節 優待第12節 圍困(下)第15節 雙贏第23節 江防第10節 決議(下)第58節 斷後(下)第40節 入寇(上)第1節 交換第59節 助剿第62節 蠢動(下)第4節 暗示第9節 送神(上)第9節 穴攻第19節 感慨(上)第54節 迂迴第54節 議和(下)第2節 軟硬(上)第34節 問候(上)第3節 上風第41節 遭遇(上)第25節 投奔(下)第5節 密信第35節 請客(上)第16節 衝擊(上)第14節 彈盡(上)第35節 捆綁第29節 道破第50節 誤判(下)第56節 推測第50節 追擊(下)第50節 動向(上)第10節 爆破第2節 軟硬(上)第7節 仲裁(上)第57節 疲兵第17節 隱姓第45節 南下第13節 債務第7節 出口第33節 問策(上)第25節 棄軍第40節 入寇(下)第15節 出降(上)第57節 信件第18節 恐怖(下)第15節 戰象(下)第21節 東進(下)第28節 盟軍(下)第47節 贖買(上)第24節 川西第23節 代理(下)第50節 追擊(中)第9節 海權第13節 提督第62節 蠢動(下)第18節 鏈條第39節 嚮導(上)第53節 霸氣(上)第15節 出降(下)第27節 合作(下)第53節 衝鋒第45節 顏面第19節 一騎第50節 債券(上)第15節 朋友第31節 胥吏第22節 搶攻(下)第41節 獻計第6節 魯王
第18節 鏈條第30節 成長(上)第56節 離去第36節 分攤(上)第32節 才能(下)第10節 麻將第58節 同盟(上)第53節 慘痛(下)第22節 謊言第54節 權變(上)第24節 洞悉第12節 強渡(上)第4節 推薦(下)第43節 靖難(上)第56節 突擊第14節 初捷第15節 朋友第26節 觀感第17節 政策(下)第19節 忠心(下)第15節 攻防第23節 波瀾(上)第27節 派系(下)第69節 忠臣(下)第32節 爭奪(上)第45節 突破(下)第43節 靖難(上)第9節 送神(下)第46節 計劃第59節 魔鬼(下)第11節 優待第12節 圍困(下)第15節 雙贏第23節 江防第10節 決議(下)第58節 斷後(下)第40節 入寇(上)第1節 交換第59節 助剿第62節 蠢動(下)第4節 暗示第9節 送神(上)第9節 穴攻第19節 感慨(上)第54節 迂迴第54節 議和(下)第2節 軟硬(上)第34節 問候(上)第3節 上風第41節 遭遇(上)第25節 投奔(下)第5節 密信第35節 請客(上)第16節 衝擊(上)第14節 彈盡(上)第35節 捆綁第29節 道破第50節 誤判(下)第56節 推測第50節 追擊(下)第50節 動向(上)第10節 爆破第2節 軟硬(上)第7節 仲裁(上)第57節 疲兵第17節 隱姓第45節 南下第13節 債務第7節 出口第33節 問策(上)第25節 棄軍第40節 入寇(下)第15節 出降(上)第57節 信件第18節 恐怖(下)第15節 戰象(下)第21節 東進(下)第28節 盟軍(下)第47節 贖買(上)第24節 川西第23節 代理(下)第50節 追擊(中)第9節 海權第13節 提督第62節 蠢動(下)第18節 鏈條第39節 嚮導(上)第53節 霸氣(上)第15節 出降(下)第27節 合作(下)第53節 衝鋒第45節 顏面第19節 一騎第50節 債券(上)第15節 朋友第31節 胥吏第22節 搶攻(下)第41節 獻計第6節 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