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驚天消息

臘月十八,金人確認北伐軍東、西兩座全部後撤百里,撤至杞縣、通許之後,隨即開始準備撤離。

臘月十九,數十萬金軍分爲前、中、後三軍,先後撤出汴京,金國皇帝完顏亮與文武大臣隨大軍撤離,往西邊鄭州方向而去。

在他們後面是數不清的車隊,裝着無數糧草輜重和箱子,箱子裡面是什麼,無從知曉。

車隊之後是隨同逃離的金國人,男女老幼,人數多達萬人,他們帶着無數家財離開,馬車裝的滿滿當當,地上留下深深車轍。

這些人不是漢人,依據之前的約定,大宋監察使陳康伯沒有阻止。

臘月二十一下午,汴京城裡最後一支金軍撤出城外,向西趕去,陳康伯率軍接管汴京,佔據各處要地。

當天夜裡,金人盡數撤走的消息傳至杞縣、通許,李顯忠、吳拱各帶兩萬精兵連夜動身,趕往汴京。

第二日巳時,李顯忠、吳拱先後趕到汴京城下,每人派遣一萬軍隊入城,聽從陳康伯調遣,其餘軍隊在城外待命。

經過北伐軍三日一寸一寸反覆搜查,陳康伯確認金人並沒有在汴京城做手腳,城內安全可控之後,方纔派人回報歸德府。

臘月二十七日,趙昚同文武百官一道趕來汴京。

在汴京城外,築起高臺,趙昚和文武百官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告慰先祖。

而後大宋君臣從東門進入汴京城,城內張燈結綵,一片歡慶。

來到行宮,坐上金主完顏亮幾天還坐過的寶座,趙昚心內激動不已,當即宣佈,大赦天下!

百官賜錢十萬、絹百匹!

淮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免賦!

北伐將士論功重賞,將士死傷者,撫卹翻倍!

趙昚一時之間,意氣風發。

收回汴京,重回舊地,羣臣也大受鼓舞。

但很快,大宋將士們流血犧牲,拼死拼活才得來的北伐勝利,便轉爲對趙昚個人的溢美。

文武百官紛紛上表,盛讚新皇趙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不愧是太祖血脈!

趙昚聽得很是歡喜,不由的有些飄飄然。

臘月二十九,已快到新年交替之際,趕回臨安過年,已經不可能了,於是便有朝臣建議,在汴京歡慶新年!

不等議定此事,忽然有人提議,何不在汴京重建都城,臨安臨安,終究不是長居久安之地,既然已經奪回汴京,就該將都城遷回汴京。

此議一出,君臣陷入沉默之中。

但遷都還是不遷都,這個問題已經在每個人心裡紮根。

百官見趙昚不語,便無人敢再提。

遷都歷來是大事,何況汴京曾被金人佔據三十多年,如今剛剛收回,民心尚且薄弱,貿然建都並不適合。

並且函谷關以西還是在金人手中,若他們再次毀約,東出函谷關,則汴京危矣。

還有,大宋都城臨安是太上皇趙構親建,如今他精神尚佳,身體還好的很,若遷都汴京,要不要將他一起帶過來?他願意來嗎?

汴京雖有繁華美好的夢境,但也有一場永生永世難以忘記的噩夢,回來很可能只是徒增傷悲而已。

此後,遷都汴京之事,無人再提。

君臣連日在已經繁華不再的汴京城流連,大街小巷,無處不去,似乎在找尋記憶中一些美好的東西。

與此同時,吳拱的北伐軍進駐洛陽,堵住金人從函谷關東出的通道,李顯忠分兵駐守鄭州、興仁府、歸德府和汴京,楊叢義的北伐軍退回大名府。

隆興二年最後一天,大宋北伐軍無戰。

隆興三年,正月初十,趙昚帶着文武百官離開汴京,東行至興仁府,慰問歸附的官吏百姓,大加賞賜。

正月十七,趙昚帶着百官從興仁府北上,渡過黃河,準備前往大名府慰問北伐將士。

結果行至澶州附近,大宋君臣聽聞一個驚天消息。

正月十二,太上皇趙構出德壽宮,在大慶殿召見留守臨安的各部各衙官員議事!

這個消息猶如一個晴天霹靂,在趙昚、陳康伯、史浩等君臣及文武百官心裡炸響,衆人頓時驚慌失措。

大宋要亂了!

要變天了!

這是每一個人心底的聲音。

但誰也不知道臨安到底發生了什麼,前來送消息的人不是傳令兵,更不是官員,只是一個朝臣家裡的下人。

消息是真是假,無從辨別。

慰問隊伍當即停止前進,調頭返回興仁府。

與此同時,派人飛馬回臨安探查消息。

趙昚和百官在恐慌不安中,渡過了八天。

正月二十五,確切消息送回興仁府:太上皇趙構於正月十二開始,一連五天於大慶殿召集留守臨安各部官員議事,並於選德殿、崇政殿召老臣議事!

消息確切,太上皇這個是要幹什麼?

趙構要做什麼,呼之欲出,趙昚和百官心裡都非常清楚,只是他們不明白趙構爲什麼要這麼做。

若真如衆人心中所想,如此以來,趙構置皇帝趙昚於何地,置文武百官於何地?

興仁府遠離臨安千里,那裡到底發生了何事,衆人根本不清楚,臨安未曾派遣任何官員來行營,也未有朝廷的任何書信。

在興仁府空耗下去,根本不是辦法,但皇帝趙昚和太上皇趙構的事,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誰無法摻和。

但此時剛剛跟金國議和,若傳出大宋內部出現巨大的變故,恐怕金國轉眼就會撕毀和議,重啓兵戈。

皇家家事,亦是國事!

陳康伯身爲宰相,歷兩朝,力主抗金北伐,大宋方得有今日之成果,他哪裡忍心大好局勢,就此葬送。

羣臣私下議論紛紛,臣心已然不穩,若再繼續這麼拖下去,好不容易拼來的成果轉眼就會付諸東流。

沉默多天之後,陳康伯主動求見趙昚,提議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不議他事,就議太上皇入主大慶殿之事!

幾天不見,趙昚精氣神全失,臉上無光,眼中無神,往日的朝氣,不復存在。

聽聞陳康伯提議,趙昚沉默良久,而後道:“父皇事,不可妄議。”

只此一言,便把陳康伯頂的半晌無言。

“皇上,請聽老臣一言,此乃天下事,當由天下人共議!”

陳康伯眼中悲痛之極,幾天時間,彷彿老了幾歲。

這些年,在朝堂日日跟主和派爭執,打口水仗,好像永遠也不會疲憊,但現在他感覺累了。

“不,父皇之事不能議。自古以來,只有父議子,哪有子議父。你回去吧。”

趙昚雖然想不明白,爲何會突然發生這種事,但禮法告訴他,不能以子議父,免得落人口實,況且臨安發生了什麼,至今也沒一個人來說清楚。

陳康伯退了下去。

大宋如今面臨的局勢要求他這個宰相,必須要做點什麼。

興仁府、臨安互不通消息,互不派人通氣,絕對不能再觀望持續下去,不然大宋必將四分五裂。

北伐雖然成功了,但北伐三大將李顯忠、吳拱、楊叢義此時都手握重兵,這些事大宋在江淮、荊襄一帶的幾乎所有兵力,再加上他們三人距離趙昚所在的興仁府都非常近,一旦有人在此時起了異心,大宋就全完了!

李顯忠一生忠勇,當不會有二心,但他是前朝舊將,如今是忠於臨安太上皇,還是忠於皇帝趙昚,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吳拱之前一直在西北,最近幾年才調住襄陽,同樣是前朝舊將,但遠離臨安,應該只是忠於朝廷,當不會選邊站,況且他的叔父還在西北,也不會允許他輕易選邊,所以吳拱極大可能會按兵不動,等待分出正統,才聽朝廷號令。

楊叢義身份成謎,背景神秘,從回易處正使任上領兵入駐瓜洲渡,本就可疑,再加上他有殿前司任職的背景,主持過大校閱和選將之事,當時聲勢浩大,恐怕就是在爲揚名造勢做準備,可惜因當時秦檜爲首的勢力太過強大,功虧一簣,不得不到東南沿海小地方去躲避。

陳康伯看了完顏亮收集的關於楊叢義的大量資料,雖然搞清楚了楊叢義在朝中的靠山極有可能就是楊存中,但他還有疑問,僅憑楊存中,根本不可能支撐他走到現在,身後定然另有他人援手。

有沒有他人援手先不說,就憑楊叢義與楊存中的關係,手握大軍的楊叢義首先就得提防,因爲楊存中這次並沒有跟來汴京,而他是太上皇的絕對心腹,這次太上皇重新入主大慶殿,恐怕跟他脫不開關係,那麼楊叢義手裡的兵對趙昚來說,就十分危險了!

但若此時貿然奪取李顯忠、楊叢義手裡的兵權,軍隊立馬就會大亂,金人若得知消息,則大宋危矣!

爲今之計,恐怕只有趕緊挑明趙昚與太上皇趙構之間的微妙關係。

當天,陳康伯以宰相的名義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主題只有一個,是回臨安,還是留在興仁府!

結果很明顯,去留各半。

想留下的大半是趙昚這兩年重新啓用的、先前被秦檜等人打壓下去的人,還有這兩年提拔重用的人。

而要回臨安的,幾乎全是主和派,不受趙昚待見的人。

正月二十八,陳康伯率領一衆要回臨安的官員離開興仁府,返回臨安。

他作爲大宋宰相,事關大宋命運,事關天下人的事,他必須要做!

第455章 不必親爲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78章 繼續查探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726章 趙昚疑慮第393章 三個媒人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143章 造船大單第245章 流落孤島第395章 不及送別第75章 扣黑鍋第15章 失竊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328章 別無他途第357章 銀子買錯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396章 相逢淚眼第295章 天公作美第672章 精武軍出動第552章 成立造院第684章 北金出擊第407章 殿中議事(二)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726章 趙昚疑慮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628章 重布江防第323章 謀劃第536章 陸游的困惑第577章 臨安如舊第212章 使節登陸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00章 得勝而逃第265章 一堆爛賬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186章 準備離營第597章 散兵難擋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27章 傳言第93章 一個不留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413章 內侍造訪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78章 繼續查探第510章 一家人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591章 夜襲敵軍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519章 進駐流求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13章 據實以告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163章 宣威軍建成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68章 切磋試技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211章 出使安南第486章 傷心處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665章 進軍濟南府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633章 取信建王第429章 這是機會第78章 繼續查探第406章 殿中議事(一)第285章 調防安遠第339章 天各一方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454章 換錢之亂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440章 臨行安排第722章 硬化官道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305章 地道第335章 監軍反擊第214章 殺進城內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378章 追查逃兵第14章 冤屈得雪第354章 空餉救命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24章 囂張的土匪第497章 心灰意冷第316章 兩關敵情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134章 太學辯議(七)第229章 請求援軍第680章 北上興仁府
第455章 不必親爲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78章 繼續查探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726章 趙昚疑慮第393章 三個媒人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143章 造船大單第245章 流落孤島第395章 不及送別第75章 扣黑鍋第15章 失竊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328章 別無他途第357章 銀子買錯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396章 相逢淚眼第295章 天公作美第672章 精武軍出動第552章 成立造院第684章 北金出擊第407章 殿中議事(二)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726章 趙昚疑慮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628章 重布江防第323章 謀劃第536章 陸游的困惑第577章 臨安如舊第212章 使節登陸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00章 得勝而逃第265章 一堆爛賬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186章 準備離營第597章 散兵難擋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27章 傳言第93章 一個不留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413章 內侍造訪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78章 繼續查探第510章 一家人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591章 夜襲敵軍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519章 進駐流求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13章 據實以告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163章 宣威軍建成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68章 切磋試技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211章 出使安南第486章 傷心處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665章 進軍濟南府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633章 取信建王第429章 這是機會第78章 繼續查探第406章 殿中議事(一)第285章 調防安遠第339章 天各一方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454章 換錢之亂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440章 臨行安排第722章 硬化官道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305章 地道第335章 監軍反擊第214章 殺進城內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378章 追查逃兵第14章 冤屈得雪第354章 空餉救命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24章 囂張的土匪第497章 心灰意冷第316章 兩關敵情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134章 太學辯議(七)第229章 請求援軍第680章 北上興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