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

“在下學諭方騰,時間已到,今日辯論馬上開始。”站在場中的太學生忽然開口,圍坐的太學生與進來圍觀的外人頓時安靜下來。

學諭方騰掃視一圈,見無人說話,接着說道:“我等諸生未能授官,需得參加明年初春省試。經義、論、策都要考試,前兩次已分別進行經義辯論、詩賦論對,今天要進行的是策論策議。參加辯論者還與前次一樣,自願報名,隨時上場,一題兩人,先論後議,每題半個時辰,參加次數不限。可有異議?”

場下無人表示異議,倒有人催着趕緊開始。

方騰隨即宣佈開始:“第一題,一縣之地,遇災年,多有流民,如何安撫?辯議開始!”之後便退下場去。

話音剛落,就有一太學生起身上前,向衆人行禮,高聲自報家門:“在下滁州竇淳。”隨後落座,提筆在紙上筆走龍蛇。

立即又有一太學生上前,向衆人行禮之後,也自報家門:“在下廣州許垚。”報完姓名也當即落座,提起筆來,稍作思索,便落筆揮毫。

片刻之後,兩人各自收筆,破題立意完畢。

竇淳笑道:“許兄請。”

許垚則推辭道:“竇兄先請。”

竇淳便道:“好,那我先獻醜了。”

許垚道一聲“請”,就見竇淳講桌上的紙拿起,面向衆人展示一圈,高聲道:“賑糧安民心,賒錢復農桑。”

隨後將紙放下,論道:“一縣之地,人不過十萬,戶不過五口,地有遠近,人有貧富,豐年富戶有餘糧,災年亦可安身,貧者豐年可度日,一遇旱災水災變災民,災民不賑變流民,流民不顧則縣治不穩,縣治一亂,盜賊四起,農桑不復,則縣治難治矣。是以,災年當迅速調集府庫餘糧,廣爲賑濟,不使災民四處遊蕩,遠離故土。水土生禾木,浮萍難充飢,災民不離原籍,則農桑恢復有望。一遇災年,貧者少隔夜之糧,無來年之種,心必不安,須府衙賒貸青苗,減免租賦,安民心,復農桑,不需兩年,流民回溯,災民有糧。是故,災年當重賑糧安民心,根在奢錢恢復農桑。”

論完之後向衆人行禮,隨後坐下。

許垚起身,拿起他的題紙向衆人展示一圈,高聲道:“種桑織錦,回易安身。”

放下題紙,隨後論道:“人有多寡,地有肥瘦,大戶田多地廣,豐年災年均無憂,貧家小戶無一畝三分之田,無方寸立足之地,豐年難顧溫飽,災年亦是流民,根在貧者無地。土地多寡,不可均分,當另闢蹊徑,不論豐年災年,一縣之內所有田地間隙均需種植桑樹,養蠶吐絲,化無地貧者之家爲織工染工,富戶可租用付工錢,官府亦可常年租用,織得絲綢錦緞,便可回易換取錢糧,無地者除爲工匠,亦可組織參與回易,地分南北,萬物不同,江南一匹錦緞可賣錢五十貫,遠洋出海便可換取百貫以上,回易所得銀錢便可購糧。一縣之地,肥地有禾,瘦地有桑,貧者爲織工或參與回易,不種田地,獲得工錢,豐年災年俱無影響。是故,一縣之地,爲官者當早做準備,廣植桑樹,農桑相濟,貧富相依,輔以回易,則災年豐年俱無流民。”

許垚方一坐下,就聽竇淳道:“許兄廣植桑樹,回易致富之論,我不贊同。種植桑樹必然佔據農田,影響糧食收成,民無糧不安,國無糧不穩,這是致亂之策。況且,許兄所言,江南一匹錦緞售價五十貫,出海便得百貫,如此厚利誘惑,百姓哪有心思專事耕種,若全都種桑織錦,出海回易,即使賺得再多銀錢,買不到糧食,一樣會流民四起,招致天下大亂。爲政者當重農事,輕回易,不以利誘,讓百姓遠離土地,否則百姓四處流動,不便管理。再者,官者以利惑民,民則爲利害人,君不見,爲商者俱是唯利是圖,不顧道德廉恥之輩,長此以往,則百姓不復純樸,處處鑽營小利,徒令民心不安。民心不安則天下亂,縣不治,則國不治。許兄當謹言慎行。”

許垚當即反駁:“竇兄此言差矣。大宋東西南北之地何止千里,江河縱橫,山脈高聳,吳地楚地言語不通,北地南國鄉音不同,臨安冬有雪,南國無寒冬。天下之地各不相同,北有冬麥,南有春禾,高山有木,江河有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夏着薄衫,冬穿棉襖,一日兩餐,早喝粥,晚食飯,夏有荔枝秋有棗,河湖魚躍山地牛羊跑,百姓千萬衆,南北西東衣食住行各不同,有人靠河,有人吃山,有人種桑,有人耕田,萬物相生,相互依連,水田耕種,旱地爲桑,忙時種地,閒時織紡,三百六十行,各有閒忙,輔以回易,國富民強。”

言語方停,便贏得一衆叫好之聲。

許垚再問:“此論竇兄覺得如何?可還有不足之處要在下補充?”

竇淳回道:“許兄此策行之不易,怕是步履維艱。”

許垚笑道:“當政者有利民之策,當排除萬難,直至功成。若只求簡單,只治表,不治裡,今年的問題,來年一樣會出現。竇兄方纔說,遇災年流民,賑糧安民心,賒錢復農桑,我想請教竇兄,糧從何來,一縣府庫餘糧又有多少,災民幾何,需賑濟幾月?”

竇淳道:“災民一人半斤糧即可度日,縱使災情嚴重,縣有災民一萬,每日口糧不過五十擔,一月不過一千五百擔,八萬人口之縣,一年府庫所收糧食不少於兩萬擔,賑濟半年,也綽綽有餘,縱使災年府庫餘糧不足,亦可從他縣調撥,相互賙濟,使民心當無問題。”

許垚再問:“府庫存糧朝廷所有,報災賑災,耗費時日,凡有災荒,必有人禍,當政者即使善心大發,大開府庫賙濟災民,但發放災糧免不了要經貪官污吏之手,到時候層層盤剝,說是一日半斤糧,能到災民嘴裡有二兩已屬不易,二兩糧食喝粥尚且不能管飽,如何便能安心?何況府庫即使豐年也不會有糧能賑濟災民三月之久,更不用說半年之久,如何能賑濟上萬災民?”

竇淳道:“許兄此言竇某不能認同,爲官爲政者,苦讀聖賢書,受聖人教誨,便爲安一方百姓,重名輕利,貪污盤剝災民口糧應當不會發生,衙門小吏只要嚴加管教,也能杜絕趁機剋扣,保住災民每日半斤口糧,當能安定民心。縣衙府庫一般備有糧餉,以便災年急用,即使不足,也可報請州府,奏請朝廷賑災撥付,只要不使災民遠離土地,流民不起,來年便可種地活命。”

許垚道:“好,賑災錢糧夠與不夠,暫且不論。再說恢復農桑,災民本無餘財,來年再賒借,向誰賒借,官府還是富戶?賒借之後如何歸還?莊稼尚未變成糧食期間,災民又如何度日,若有災民飢餓難耐,將糧種吃掉,又如何?”

竇淳回道:“災民可向官府和富戶賒借,以當季莊稼爲抵押,當季收糧便可還上。莊稼爲成熟之前,災民亦可向富戶或官府借糧,既然已經借了糧種,就得督促災民種好糧食。有人借糧不種,難以歸還,官府出面,可直接收監,加以震懾。各種舉措一起施行,當能渡過災年。”

許垚又問:“災民借種又借糧,種出了糧食,還了官府還富戶,還能剩多少餘糧?怕是一場災禍又成流民,難以治根治本,若真是這樣,又做何解?”

竇淳額頭冒汗,匆匆回道:“餘糧不夠,輔以雜食也可度日,實在不夠,再去賒借,只要有土地,糧食就會有,假以時日便可恢復。天地無常,但也不會災禍連年,若真如此那也是天意難違,一縣之地,也自有朝廷賑濟。”

許垚笑道:“竇兄,你不覺得你沒有抓住根本?”

竇淳問道:“何爲根本?”

許垚道:“莊稼生長,變成糧食,除了太陽,還要有土地,沒有土地,貧民不管如何種地,依然食不果腹。君不見,富人良田千傾萬傾,每日深居大院,或招搖過市,不曾下過田地,拿過鋤頭,便坐收糧食十萬擔、百萬擔,新糧壓舊糧,舊糧變陳糧,穀倉滿滿,稻米四溢,吃不完釀酒,再不然任它腐爛。一縣之地,良田有限,富戶大戶佔據十之七八,職田佔據十之一二,這些田裡十之五六,又不交糧納稅,可一縣府庫不可空虛,貧者一畝三分貧瘠之地,所出不多,也得繳稅十之三四,貧者如何不貧?如何不是稍遇災難便成流民?災民流民之困,根在土地不均,富戶佔據大量良田不交稅,貧者餓着肚子卻不能不繳稅,此種反常之狀不變,貧民困居貧瘠之地,則災民不絕,流民不止,民心難安,農桑難復。竇兄,你覺得如何?”

竇淳道:“土地之事,紛繁複雜,不是我等就能議定。災民流民,一縣之地,唯有盡力而已。”

許垚張嘴正欲再辯,卻被適時打斷。

“好,第一題辯議到此爲止。感謝滁州竇淳、廣州許垚,給大家帶來的精彩辯論。所有議題,只辯問題,提出方略,不論高低,敢於出場者俱爲英雄。再次感謝兩位帶來的精彩辯論。”學諭方騰及時出現在場中,結束此輪辯論。

土地之議,關乎天下安定,不是他們當議之事。

兩人起身互相行禮,走下場去。

圍觀衆人聽的意猶未盡,高叫着趕緊開始下一場。

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28章 別無他途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296章 水淹敵軍第432章 召集令第610章 託付鎮江第671章 潰逃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54章 出發第63章 解圍第96章 傳訊自救第477章 榮譽之戰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272章 親人來了第610章 託付鎮江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79章 虐菜無情第579章 戰和逃第309章 退敵之議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71章 忠義盟第776章 以雪爲牆第66章 宋頭領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664章 謀取濟南府第218章 打定注意第601章 戰前檢驗第603章 應變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180章 湯家六娘第620章 經歷(一)第153章 招募新軍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514章 建港大錢第186章 準備離營第748章 家事第568章 升官太快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687章 別無選擇第164章 囑咐參軍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648章 義軍戰略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103章 初入臨安第184章 親訓新軍第111章 幾棵苗子第372章 關鍵證詞第595章 幾無江防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669章 攻取濟南城第425章 選將統帥第364章 命案推測第344章 功勳覈查第455章 不必親爲第552章 成立造院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584章 叛軍北上歷史背景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759章 奪取平州第739章 合圍關中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486章 傷心處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467章 早有算計第790章 毀滅重生第34章 餓狼圍困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410章 重任難題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429章 這是機會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93章 一個不留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202章 正使講話第702章 商議方略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239章 封鎖谷口第54章 出發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779章 將帥來歷第574章 破解之道第571章 遼陽府第489章 討回書信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583章 引誘反叛第576章 水戰訓練第764章 劉汜辯解第141章 泉州詢事第222章 城外對峙
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28章 別無他途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296章 水淹敵軍第432章 召集令第610章 託付鎮江第671章 潰逃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54章 出發第63章 解圍第96章 傳訊自救第477章 榮譽之戰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272章 親人來了第610章 託付鎮江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79章 虐菜無情第579章 戰和逃第309章 退敵之議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71章 忠義盟第776章 以雪爲牆第66章 宋頭領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664章 謀取濟南府第218章 打定注意第601章 戰前檢驗第603章 應變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180章 湯家六娘第620章 經歷(一)第153章 招募新軍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514章 建港大錢第186章 準備離營第748章 家事第568章 升官太快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687章 別無選擇第164章 囑咐參軍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648章 義軍戰略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103章 初入臨安第184章 親訓新軍第111章 幾棵苗子第372章 關鍵證詞第595章 幾無江防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669章 攻取濟南城第425章 選將統帥第364章 命案推測第344章 功勳覈查第455章 不必親爲第552章 成立造院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584章 叛軍北上歷史背景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759章 奪取平州第739章 合圍關中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486章 傷心處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467章 早有算計第790章 毀滅重生第34章 餓狼圍困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410章 重任難題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429章 這是機會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93章 一個不留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202章 正使講話第702章 商議方略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239章 封鎖谷口第54章 出發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779章 將帥來歷第574章 破解之道第571章 遼陽府第489章 討回書信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583章 引誘反叛第576章 水戰訓練第764章 劉汜辯解第141章 泉州詢事第222章 城外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