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幫扶信任

蘇仲、潘誠、薛望、袁華等一衆將官練兵下功夫,將士聽指揮,能吃苦,得益於充足糧草供給。

原本宿州都統制統轄的近七萬兵力,糧草供給都是朝廷負責,奈何每月消耗的糧食實在太多,從江南運過來,路途遙遠,路上損耗嚴重,還不一定供得上開銷。

於是在供給六個月糧食之後,朝廷便只能給現錢,由各軍自行採購糧食,同時將徵購糧食的任務壓到駐軍所在州府。

宿州、亳州、陳州一帶的糧食早在去年完顏亮率軍南下時搜刮一空,民間已經很難買到糧食。

作爲忽然被啓用,直接從老家到宿州來任知州的張孝祥,面對糧草問題,他是很頭疼的。

州府縣雖然已經恢復秩序,百姓回到舊地安居,但他們也缺少糧食,也許明年春天就會發生饑荒。

楊叢義的七萬大軍需要糧食,宿州十幾萬百姓也缺少糧食,這是一個大難題。

好在楊叢義給他介紹了一個商賈,告訴他只要有錢,就可以通過貿易途徑,從其他地區購買糧食。

張孝祥手裡是有錢的,也是朝廷爲安撫宿州等地的百姓專門撥付的一筆錢款,有十幾萬貫,有商賈他就能解決最棘手的糧食問題。

雖然他考中狀元之後,一直在臨安任職,沒有治理過地方,但他本身就起自底層,對普通百姓非常瞭解,只要沒有天災兵禍,沒有苛捐雜稅,百姓就很快恢復生產,過好自己的日子。

所以,在他看來,治理地方就四個字“無爲而治”,只要管好屬官,不讓他們胡作非爲,一州一府之地就能自然恢復,用不了多久就能昌盛,但前提是,百姓遭遇不可抗的災禍時,官府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和庇護,助他們渡過難關,不然州府必亂。

在有商賈幫他解決糧食問題之後,張孝祥輕鬆了。

閒下來的張孝祥並沒有坐在城內的州府衙門跟文人墨客吟詩作對、舞文弄墨,而是走上街頭,走出城門,走進夜曠,走進百姓破舊的院子,走進軍屬營地。

在城外他看到了更多爲生活奔走,不知疲倦的百姓,他知道,只要百姓在,宿州在明年春耕秋收之後一定可以繁盛。

他的信心來自於宿州近八萬隨軍家屬,八萬人能開墾很多良田,楊叢義承諾給每個帶來家屬的將士五畝土地,張孝祥命令州府官吏調查統計之後,將數額提高到十畝,並且在上報朝廷同意之後,所有新開墾的土地,免除三年賦稅,田地所得,全歸軍屬自己。

與此同時,他還跟楊叢義協商,打算將軍中一些不能作戰的馱馬買過來,借給百姓開墾荒蕪的土地。

但軍中的馱馬楊叢義是打算分給隨軍家屬的,張孝祥自然不能強求,也不會強求,因爲他買馱馬勞力本來主要就是想借給隨軍家屬,如今軍中直接分配,倒給他省了不少事情。

宿州的張孝祥如此,亳州任職的辛棄疾也爲民生忙碌。

辛棄疾本在山東義軍首領耿京手下任掌書記,代替那支實力強大的義軍去了一趟臨安,請求歸附宋朝,在得命封官,回山東後,方纔聽聞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害,數十萬義軍也分崩離析。

憤怒至極的他,親率五十騎直奔五萬餘人的敵軍大營,一舉將張安國抓獲,並帶領了一支幾千人的義軍南渡,歸順了宋朝,而叛徒張安國在臨安遊街示衆之後被斬首,報了耿京和義軍的仇。

辛棄疾因抗金歸附有功,被朝廷授予官職,江陰籤判。

後來新皇趙昚登基,主戰派積極籌備北伐,辛棄疾由於是從北方南渡之人,對北方較爲熟悉,於是任職江陰知縣不足半年的他,被調往亳州任職,負責籌集糧草、軍需。

辛棄疾初來亳州很不適應,他並不想籌集糧草軍需做後勤,他的理想是領兵打仗,親手將金人趕出中原、趕出山東。

但在楊叢義聽聞他來到亳州,跟他見了一面之後,告訴他沒有糧草軍需,任何軍隊都不能打勝仗,更不可能恢復中原,趕走金人,糧草軍需甚至比將士還重要,將士拼完了,只要有糧草軍需,很快又能拉起一支隊伍,但要是沒有糧草,再強大的軍隊也會消散無蹤。

二十歲出頭的辛棄疾把楊叢義的話聽了進去,因爲他聽說過楊叢義的事蹟,早就他把當成了英雄偶像,所以英雄的話自然要聽,不光要聽,還要堅定的執行。

在數十萬義軍中,擔任掌書記的辛棄疾本就是負責軍需糧草後勤的人,現在負責對接亳州駐軍的軍需糧草,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況且辛棄疾本身家就在北方,在金人統治區,父祖都曾在金人朝廷爲官,人脈關係還比較深厚,他自己年少遊歷時,也多有結交文人義士,也擁有一些自己的特殊關係。

是以,他雖然身在亳州,但仍然能從北方弄到糧草,當然這些糧草也是拿真金白銀換來的。

同樣負責後勤軍需,其他官吏就不可能從北方金人統治區弄到哪怕一擔糧食,辛棄疾的能力可見一般,當初朝廷把他派來亳州,決對是深思熟慮後的一步好棋。

楊叢義不知道,朝廷派遣辛棄疾和張孝祥來亳州、宿州是不是跟他之前在鎮江向當時還是建王的新皇有關,如果這兩個人的任命是皇帝親自授意,那就說明皇帝對他給予了足夠的信任。

因爲不管是張孝祥還是辛棄疾,都是楊叢義在鎮江時親自向當初還不是皇帝的建王舉薦的北伐人才,北伐要成功就需要重用年輕人,北伐是持久戰,短則五年,長則十年,甚至要幾十年,僅僅依靠朝中張浚、陳康伯、楊存中等一衆老臣,北伐一旦不能一舉成功,後面將再無能主持北伐之人。

皇帝能同意派遣三十餘歲的張孝祥和二十餘歲的辛棄疾來亳州、宿州,爲宿州大軍籌備後勤,穩定州府縣民心,就說明他已經做了後手準備,如果張浚、陳康伯不能北伐成功,那麼將來能主持北伐大局的人就在這兩個年輕人中,也許他們的後半生都將在北伐和籌備北伐中度過。

對於朝廷的這種部署,楊叢義是贊同的,任何事僅憑老臣都不可能長久,因爲他們總有病死或老死的那一天,如果他們在北伐途中離世,就像在抵禦金人南侵的緊要關頭病重的劉錡一樣,一旦沒了他們,軍中、朝中都很難找出一個能代替他主持大局的人,任何軍事行動,都只能以失敗告終。

而鍛鍊年輕人,起用年輕人,就可以避免精力不濟、體力不濟的問題,一件事可以專心做十年、幾十年,只要不出意外,就不會中斷。

楊叢義雖沒有回臨安,但他也知道,如今朝中能說上話的基本都是年近六十,或是已經六十以上的老人,並且全是前朝老臣,這幫老臣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得勢就會推行自己的方略,一旦病退、逝世導致失勢,正在施行的方略就會馬上被推翻,如此政令就不能長久,信息不通暢,經常變更政令,最後的結果是政令只在朝廷、都城頒行,而地方則根本不會重視,也不會施行,因爲他們知道,任何政令都是一陣風。

沒有青年人能說上話的朝廷是不能長久的,顯然新皇趙昚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許在他登臨皇帝位的第一天,看到眼前幾乎全是花白頭髮和鬍鬚的老年人,心裡就已經生出了鍛鍊培養年輕官員的想法。

新皇趙昚能認識的年輕官員很有限,他貴爲王子、皇子,能跟他接觸的、說得上話的,幾乎都是朝中重臣,而朝中重臣就不可能有跟他年齡相仿的青年人,所以年齡跟他相仿,又多次接觸的楊叢義,就成了能跟他說的上話的人,雖然自鎮江之後,楊叢義再沒見過他。

楊叢義在鎮江幾次打敗敵軍,還有他對金人的推論和判斷,幾乎都準確無誤,可以說聚兵瓜洲五十萬的金人之所以退走,很大可能就是因爲楊叢義,甚至有可能在新皇趙昚眼裡,金人大軍退走就是楊叢義憑藉一軍之力促成,因爲他對金人的推斷實在太準確。

新皇趙昚登基時,楊叢義身在亳州,不能離開,並且他也沒有接到朝廷要他班師,或是交出兵權的命令,是以沒能回到臨安。

雖然,趙昚登基之後也沒有私下給楊叢義傳過話,但把張孝祥、辛棄疾這兩個他親自推薦過的人調來亳州、宿州,就能說明趙昚對他的信任。

而信任的基礎,必定是楊叢義與辛棄疾、張孝祥都沒有私情。

由於他們兩人沒有給他帶來任何話,楊叢義不敢猜測趙昚的心思,只是儘可能將籌集軍需糧草的權力移交給他們兩個人,也給予他們完全的信任。

但也不是完全放手,做甩手掌櫃,必要的時候,還是給他們一些幫助,解決一些他們不能解決的難題。

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612章 請纓挑戰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319章 沿途殺戮第421章 趙構之難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96章 傳訊自救第435章 娘子隨行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313章 攻陷涼山第409章 回衙覆命第180章 湯家六娘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537章 回京覆命第402章 超出預算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68章 切磋試技第85章 施主道長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78章 繼續查探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203章 百船離港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164章 囑咐參軍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467章 早有算計第724章 故人西進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35章 誘餌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521章 再回淮西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677章 大野澤第485章 問話第558章 壟斷交易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157章 物資供應第114章 龍虎上將第780章 金軍計議第101章 分鍋大會(下)第111章 幾棵苗子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36章 殺戮第618章 三戰一身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79章 虐菜無情第356章 驚退羣匪第391章 拜訪湯府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58章 青石崖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118章 強盜殺人第259章 首筆交易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85章 施主道長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26章 跑商去第47章 升官第366章 丟臉不冤第369章 不得無禮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101章 分鍋大會(下)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500章 有始有終第659章 攻取城池第387章 中場休息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6章 偷雞道長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489章 討回書信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110章 武學出路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254章 老婆免費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358章 報案證物第630章 緊急敵情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106章 初入齋舍
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612章 請纓挑戰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319章 沿途殺戮第421章 趙構之難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96章 傳訊自救第435章 娘子隨行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313章 攻陷涼山第409章 回衙覆命第180章 湯家六娘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537章 回京覆命第402章 超出預算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68章 切磋試技第85章 施主道長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78章 繼續查探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203章 百船離港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164章 囑咐參軍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467章 早有算計第724章 故人西進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35章 誘餌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521章 再回淮西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677章 大野澤第485章 問話第558章 壟斷交易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157章 物資供應第114章 龍虎上將第780章 金軍計議第101章 分鍋大會(下)第111章 幾棵苗子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36章 殺戮第618章 三戰一身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79章 虐菜無情第356章 驚退羣匪第391章 拜訪湯府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58章 青石崖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118章 強盜殺人第259章 首筆交易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85章 施主道長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26章 跑商去第47章 升官第366章 丟臉不冤第369章 不得無禮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101章 分鍋大會(下)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500章 有始有終第659章 攻取城池第387章 中場休息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6章 偷雞道長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489章 討回書信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110章 武學出路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254章 老婆免費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358章 報案證物第630章 緊急敵情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106章 初入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