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米格公司極力反對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因爲之前都已經差不多確定了主要的設計了,現在突然又要更改,所以巴方的代表也是有些猶豫,但是他們也知道,殲七MF戰鬥機,確實在航展上吸引了大批的客戶。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殲七MF戰鬥機採用了BUMP進氣道,可見BUMP進氣道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只是現在要將FC-1戰鬥機的進氣道改爲BUMP進氣道的話,這其中會有多大的風險?

米格公司的人一聽,頓時就有些急了。

米格公司的首席代表伊萬諾夫呼的一聲就站起來道:“不行,不行,這絕對不行,怎麼可以在這個時候,又進行大幅度的改動呢?BUMP進氣道,在我們看來,它完全就是洛馬公司,用來降低成本的一種設計,它並不能對戰機性能有什麼提高,只是一種廉價的設計罷了,我們反對改用這種過於冒險,又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設計。”

這下氣氛就尷尬了,李雲海道:“看來咱們的合作方,確實有一些意見,我看不如這樣,楊總師,你們把BUMP進氣道詳細的資料和設計都拿出來,給大家看一看,並且解釋一下,我想合作方應該可以理解的!”

楊瑋點了點頭道:“好,那就讓我們六一一所專門負責BUMP進氣道設計和研究的李軼同志來詳細講解一下吧!”

李雲海道:“可以,那就請李軼同志上去講一下!”

李軼心裡也是頗爲忐忑的,這一次要是不能說服合作方,那麼就麻煩了,不久後的重型殲擊機立項論證會,恐怕會和今天一樣,遇到極大的阻力,到時候又拿什麼去說服軍方領導呢!

米格公司,確實是一個老牌的飛機設計和製造公司了,中國的好幾款殲擊機,都是仿製米格公司的,甚至還差點購買米格29戰鬥機,如果當時購買了米格29戰鬥機,那就沒有蘇27戰鬥機了。

米格設計局又名米高揚設計局,它是由阿爾喬姆?米高揚和米哈伊爾?格列維奇建立於1939年創建的,米格戰鬥機後來成爲了一個傳奇。

米高揚也是一位飛機設計大師了,在高等學校畢業後,就到了著名的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要知道當時著名設計師波利卡爾波夫被稱爲毛子殲擊機之王。

在這裡米高揚結識了格列維奇,兩人的設計思維非常的合拍,他們都認爲殲擊機應該是速度加高度,後來便脫離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成立了米格設計局。

在這個時候,毛子舉行的單座殲擊機研製競賽,米高揚和格列維奇設計出米格-殲擊機,這款螺旋槳戰鬥機,是米格戰機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它是一種高速截擊機。

接着米格設計局又設計出單座活塞式戰鬥機米格3,到了戰後,米格設計局又設計出了米格9戰鬥機,它是戰後第一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

到了米格15戰鬥機時,米格設計局就已經非常知名了,這款噴氣式戰鬥機,後來引進了中國,成爲中國空軍裝備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7戰鬥機同樣也是非常有名的,中國引進並仿製了它,殲五戰鬥機,原型機就是米格17戰鬥機。

米格19戰鬥機則是更讓中國人熟悉的了,它在中國的仿製型號就是殲六戰鬥機,要知道殲六戰鬥機,可是生產數量達到幾千架,一直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米格21戰鬥機,則是二十世紀產量最大的噴氣式戰鬥機之一,有五十多個國家裝備和使用,整個家族的數量高達一萬多架,僅僅在中國,仿製改進的殲七系列戰鬥機就多達上千架。

當然現在的FC-1戰鬥機,一開始也是以殲七戰鬥機爲基礎進行改進,後來則完全拋棄了殲七的基礎,成爲了一種全新的戰鬥機。

中國航空工業和米格設計局的關係還不止這些,米格23戰鬥機,也成爲了殲八戰鬥機的參考對象,而米格23戰鬥機則是米高揚最後一個親自擔任總師的型號了。

最令人稱道的還是米格25和米格31戰鬥機,它們是世界上闖過熱障僅有的三種有人駕駛飛機中的兩種,可以說非常的牛氣,創造了多項飛行速度的高度的紀錄。

米格27戰鬥機是繼米格23以後的一種變後掠翼戰鬥機,曾經出口多個國家。

到了米格29戰鬥機,米格設計局就達到了巔峰,當然也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一度差點破產。

米格設計局還有一款非常有名的技術驗證機,那就是米格1.44戰鬥機,它採用了先進的鴨式佈局,它是毛子隱身五代機的探索者,採用鴨翼加三角主翼,雙雙垂尾,可調式S型進氣道,機體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和可降低紅外特徵的技術,機身表面和進氣道內也採用了吸波塗層,可以說它是毛子和美國競爭第五代戰鬥機而研發的。

只不過米格1.44戰鬥機迎頭RCS達到了2平方米左右而美國的F/A-22迎頭RCS是隻有0.0幾平方米,所以米格1.44並不算是一架真正的隱身戰鬥機,而且它的其他方向RCS則和與無掛載的第三代戰鬥機一樣。

最終由於米格1.44無隱身能力,與下一代先進戰機要求相差太多,在加上經濟財政困難預算有限所以最終也無果而終。

米格設計局的E8技術驗證機,其實是一款三面翼戰鬥機,它是在米格21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將進氣道移到了機腹下面,進氣道外形爲獨特的楔形,截面爲六角形。楔形進氣道中間突出的隔板將進氣口一分爲二,又在發動機進氣口前合一,進氣流由一個三波系垂直鍥形塊進行調節。

所以米格設計局的E8技術驗證機,與誠飛的殲七MF戰鬥機,也是不同的。

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一百六十五章 超低空通場致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八十四章 渦扇十五大推進展第四百三十二章 C919客機也快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是李軼上場第十二章? ???飛機結構設計研究室第二百九十三章 超越F16戰鬥機的梟龍第四十二章 載譽歸來第一百六十七章 殲14正式立項第四百三十四章 帶矢量推力的渦扇十B發動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殲七MF戰鬥機迎來南美客戶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二十四章 高效精密加工第二百五十九章 勇士和蘇30賣力表演第三百二十章 僅次於安70和A400M第一百六十九章 評審通過第三百七十章 三人行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二百七十章 殲十B和殲十S立項第三百六十六章 引起轟動的大消息第二十九章 跟楊瑋副所長要人第三百七十四章 殲十B詳細設計評審第三百五十八章 航發集團快成立了第四百五十八章 精彩的首飛表演第六十三章 大國空軍的尷尬第四百零七章 海盤子和艦載直升機第一百五十五章 殲七MF首滑第二百八十八章 殲轟七B海空軍都要第三百二十六章 殲十六總師助理第三百五十章 先進的綜合液壓機械傳動系統要跟上第三十九章 鴻蒙進氣道設計軟件第七十五章 渦扇十A還不夠先進第一百一十二章 加萊特進氣道第十二章? ???飛機結構設計研究室第二百八十七章 雙中推成本更低第三十一章 戰前動員第二百三十三章 準備訂婚第二百九十九章 公開體驗梟龍戰鬥機先進座艙第四十一章 大大的驚喜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第二百章 渦扇19發動機總裝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三百八十八章 合作共贏第二百零九章 試車圓滿成功第四百六十八章 兩萬五千噸級船塢登陸艦第四十七章 鼓包和進氣道製造工藝第三十章 數控技能大賽第一百八十七章 15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第三百五十四章 當選理事長單位第九十九章 蘇27戰鬥機的缺陷第二百三十五章 運九和空警1000同時立項第五十四章 殲10VS殲11/蘇27第五十八章 航展焦點第四百五十章 航母研製工作如火如荼第四百一十章 國產艦載戰鬥機競標開始第二百九十一章 與龐巴迪和巴航正面競爭第三百二十六章 殲十六總師助理第六十二章 殲七MF取得開門紅第二百五十八章 震撼表演第三百五十七章 渦扇16是一個大家族第二十二章 設計製造一體化第四百一十一章 611所海龍艦載戰鬥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六零一所也有新殲設計方案(求收藏票票)第四百二十四章 幹掉棒子的金鷹教練機第四百三十五章 這是最好的矢量推力技術第八十五章 殲七MF戰鬥機凍結設計狀態第四百一十八章 搞定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第二百一十五章 無孔不入的間諜第二百七十章 殲十B和殲十S立項第二百二十八章 颱風大黃蜂精彩飛行表演第一百一十一章 蘇二七戰鬥機的改進第九章?? 夢想真成第三百八十七章 李軼一個人的功勞第二百八十一章 飛豹換髮第四百三十六章 殲十七艦載機動力第四十六章 技術創新工作室第四百四十五章 隱身四代機開啓新的空戰時代第一百五十六章 察打一體無人機第四百零七章 海盤子和艦載直升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側杆駕駛誘導震盪第三百三十一章 航母設計建造技術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二百一十二章 巴空軍要求其實不算高第九十章 殲十戰鬥機最大表速第四百六十五章 航空複合材料新基地第二百零八章 點火試車第四百一十六章 專家們的意見第二百六十九章 新太行發動機很行第三百零六章 全面超過F119發動機第二百八十七章 雙中推成本更低第二百五十七章 殲七MF戰鬥機登場第三百七十二章 運九是個大飛機第二百二十一章 飯保羅航展第四百五十二章 C909脈動式生產線第二百八十一章 飛豹換髮第四百六十七章 汽車複合材料輕量化技術第一百八十九章 渦扇17發動機項目啓動第二百一十二章 巴空軍要求其實不算高第三百五十三章 運十二總師
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一百六十五章 超低空通場致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八十四章 渦扇十五大推進展第四百三十二章 C919客機也快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是李軼上場第十二章? ???飛機結構設計研究室第二百九十三章 超越F16戰鬥機的梟龍第四十二章 載譽歸來第一百六十七章 殲14正式立項第四百三十四章 帶矢量推力的渦扇十B發動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殲七MF戰鬥機迎來南美客戶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二十四章 高效精密加工第二百五十九章 勇士和蘇30賣力表演第三百二十章 僅次於安70和A400M第一百六十九章 評審通過第三百七十章 三人行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二百七十章 殲十B和殲十S立項第三百六十六章 引起轟動的大消息第二十九章 跟楊瑋副所長要人第三百七十四章 殲十B詳細設計評審第三百五十八章 航發集團快成立了第四百五十八章 精彩的首飛表演第六十三章 大國空軍的尷尬第四百零七章 海盤子和艦載直升機第一百五十五章 殲七MF首滑第二百八十八章 殲轟七B海空軍都要第三百二十六章 殲十六總師助理第三百五十章 先進的綜合液壓機械傳動系統要跟上第三十九章 鴻蒙進氣道設計軟件第七十五章 渦扇十A還不夠先進第一百一十二章 加萊特進氣道第十二章? ???飛機結構設計研究室第二百八十七章 雙中推成本更低第三十一章 戰前動員第二百三十三章 準備訂婚第二百九十九章 公開體驗梟龍戰鬥機先進座艙第四十一章 大大的驚喜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第二百章 渦扇19發動機總裝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三百八十八章 合作共贏第二百零九章 試車圓滿成功第四百六十八章 兩萬五千噸級船塢登陸艦第四十七章 鼓包和進氣道製造工藝第三十章 數控技能大賽第一百八十七章 15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第三百五十四章 當選理事長單位第九十九章 蘇27戰鬥機的缺陷第二百三十五章 運九和空警1000同時立項第五十四章 殲10VS殲11/蘇27第五十八章 航展焦點第四百五十章 航母研製工作如火如荼第四百一十章 國產艦載戰鬥機競標開始第二百九十一章 與龐巴迪和巴航正面競爭第三百二十六章 殲十六總師助理第六十二章 殲七MF取得開門紅第二百五十八章 震撼表演第三百五十七章 渦扇16是一個大家族第二十二章 設計製造一體化第四百一十一章 611所海龍艦載戰鬥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六零一所也有新殲設計方案(求收藏票票)第四百二十四章 幹掉棒子的金鷹教練機第四百三十五章 這是最好的矢量推力技術第八十五章 殲七MF戰鬥機凍結設計狀態第四百一十八章 搞定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第二百一十五章 無孔不入的間諜第二百七十章 殲十B和殲十S立項第二百二十八章 颱風大黃蜂精彩飛行表演第一百一十一章 蘇二七戰鬥機的改進第九章?? 夢想真成第三百八十七章 李軼一個人的功勞第二百八十一章 飛豹換髮第四百三十六章 殲十七艦載機動力第四十六章 技術創新工作室第四百四十五章 隱身四代機開啓新的空戰時代第一百五十六章 察打一體無人機第四百零七章 海盤子和艦載直升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側杆駕駛誘導震盪第三百三十一章 航母設計建造技術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二百一十二章 巴空軍要求其實不算高第九十章 殲十戰鬥機最大表速第四百六十五章 航空複合材料新基地第二百零八章 點火試車第四百一十六章 專家們的意見第二百六十九章 新太行發動機很行第三百零六章 全面超過F119發動機第二百八十七章 雙中推成本更低第二百五十七章 殲七MF戰鬥機登場第三百七十二章 運九是個大飛機第二百二十一章 飯保羅航展第四百五十二章 C909脈動式生產線第二百八十一章 飛豹換髮第四百六十七章 汽車複合材料輕量化技術第一百八十九章 渦扇17發動機項目啓動第二百一十二章 巴空軍要求其實不算高第三百五十三章 運十二總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