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

(法家)

李悝(念“虧”)

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又寫做李克,戰國衛國人(今河南濮〈念“葡”〉陽),法家鼻祖。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同學:

你們好。

我叫李悝,是李“虧”,不是李逵。那是個粗野的傢伙。

順便說下,這個“悝”,在古漢語中是嘲諷和心事重重的意思。真不知老爹老孃當初是怎麼給我取名的。無聲控訴一下。

今天我不是來演講的,我是來重新分配位置的。瞪我沒用,要瞪就瞪我後面那個班主任魏文侯吧。

那個啥,智叉叉,你到後面去,吳起坐上來。好了,別哭了,回頭多送兩袋米給你。

範叉叉,你也到後面去,讓樂(這裡念“月”)羊坐過來。聽說你愛吃肉醬拌粉條,中午讓你多吃點。

中行叉叉,你到旁邊去,西門慶,啊,不是,西門豹你上來。

。。。。。。

好了,我們的目標是國家強大,百姓富裕。大家跟我一起喊口號:爲了魏國,努力奮鬥;爲了魏國,全力拼搏。

以上根據史記資料,亂講李悝“廢除世襲”的事。

其中的智氏、範氏、中行氏,和魏氏、趙氏、韓氏一樣,都是以前晉國的大家族,史稱“六卿”。不過在李悝出生前後,它們都被魏、趙、韓三家給滅了。

李悝出生於衛國,不過當時的衛國是魏國的附庸國,臣服於魏,所以也有人認爲他是魏國人。當然,也不算錯。

這裡先說下春秋戰國時的超級“釘子戶”衛國。

衛國建立的時間,比齊、魯等第一批被封的諸侯國,略晚了些。早期它一直都還不錯,但到了春秋中期時,因爲國君無能荒淫,一度被北方的狄人滅國,後來在齊桓(念“環”)公的幫助下才又復了國。

進入戰國後,由於國力弱小,又緊挨魏國東邊,魏國還沒從晉國分家出來,它就成了魏國的附庸國。在接下來的百多年裡,它更是被魏國一口一口啃得只剩彈丸之地了,就連國君的稱號也不再叫公或侯,而叫君(不是國君,是指爵位,比公侯還低;衛國一直都沒稱王過)。

不過,直到秦二世胡亥(念“害”)時,最後一個衛君角被廢爲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所以雖然破落,衛國卻是一百多個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當然,這種“超級釘子戶”的悲苦心境,旁人是不會也不願去理解的。

不僅死撐得比較長,衛國出的人才,那也是一溜一溜的。比如李悝、吳起、商鞅(念“央”)、呂不韋、荊軻等,個個都要讓人吃餅壓驚的。

另外,後來在西漢初時,衛國宗室的後裔衛滿進入朝鮮,還打敗被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分封於朝鮮的商紂王的叔父箕(念“基”)子的箕氏侯國(也叫箕子朝鮮),自立爲王,叫衛滿朝鮮。直到八十多年後,它才被漢武帝所滅,設置成了四個郡。

李悝早年曾拜孔子的弟子子夏爲師,學習儒家思想。不過在學了一段時間的儒學後,他轉而去學習和研究帶有法學思想的知識和學問。

這是因爲,儒家的思想在當時並不是很好用。在那種戰火紛飛、弱肉強食的年代,仁義道德是派不上用場的;“你打我左臉,我把右臉也給你打”的,只會把臉打得更腫。所以孔子周遊列國也沒游出什麼來。

學有所成後,李悝被派往上地擔任郡守。

上地在黃河西邊,是魏國唯一的河西領土。黃河東邊是魏國,西邊是秦國,所以它就像把匕首,隔着江插在秦國的屁股上,讓秦國難受得要死。後來吳起還在上面打坑挖洞,痛得秦國齜(念“資”)牙咧嘴的。直到在商鞅和張儀的幫助下,秦國才把這匕首拔掉。

李悝在任時,吳起還沒來,不過李悝的軍事能力也不錯。他經常和來拔匕首的秦軍作戰,並大敗秦軍。

因爲成績斐然,再加上子夏是當時魏國開國國君魏文侯的老師(朝中有人好做官呀),所以李悝被調回國都安邑(念“易”;今山西運城,魏國早期都城。在魏文侯的孫子魏惠王時,又遷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得到重用。

這期間,他開始對魏國進行變法改革,並取得卓越成效。

在李悝49歲時,樂羊和吳起佔領中山國後,他被派去治理中山國,任中山國相國。

中山國是個命苦的小國。它是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而叫中山國。鮮虞人是狄人的一支,之前滅了衛國的就有他們的份。

不過中山國比衛國要悲壯得多。它在公元前506年建國,之後被晉國滅了。公元前432年,它又復立爲傀儡國,之後又被魏國滅了(公元前406年,就是這一次)。公元前381年,它又復國了,最後在公元前296年,才又被趙國的趙武靈王所滅。

好吧,說它鳳凰涅槃(念“聶盤”)也好,不死小強也罷,到這裡它終於滅國了。不好評價呀。

幾年後,中山國治理得差不多了,李悝又回到國都,並擔任魏國相國,一直到去世。

這裡說下李悝的身世,估計他老人家在跳着腳罵呢。

關於他的事蹟,史書上很少記載,連司馬遷都不把他當回事,就輕飄飄地說了一兩句。

歷史上沒記載的人多了去,可問題是人家是聞名於世的法家的開山祖師爺呀!你看哪個學派的祖師爺,像老子、孔子、孫子,記載他們的事蹟不是一坨一坨的,什麼傳聞、逸事、趣事,要不是怕忌諱,連三角褲的顏色都要寫上去。好吧,古人不穿三角褲的。

可李悝呢,整個古代歷史文獻上,記錄他生平的不超過十句話。吃過的飯,泡過的妞,撒過的野,沒一件。他之後的商鞅、韓非子等跟他學的小輩,卻有專門的列傳和載記,你說他吐血不吐血。

算了,吐呀吐呀就習慣了。說說他的變法內容吧。

李悝的變革,使魏國成爲魏、秦、楚、齊、韓、趙、燕戰國七雄中最早稱霸的一個。

在政治上,他實行法治,賞罰分明,堅持唯纔是用,取締分封,廢除智叉叉等遺留的貴族世襲,從而給了吳起、樂羊、西門豹等這樣沒有背景的人機會,爲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經濟上,他推行“盡地力”、“平糴(念‘敵’)法”政策。盡地力是指要充分利用土地,勤於耕作;糴米就是買米,平糴米就是在豐年時,國家以平價收購農民餘糧,而到了災荒或歉收年時,老百姓也可以平價買國家的糧食。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法律上,李悝編訂了一部《法經》,以法治國,以法爲依據,嚴懲罪犯,遏制殘餘貴族的反抗,同時確保老百姓的所得,鼓勵人們建功立業,從而使魏國國富民安,兵強馬壯,走上了稱霸中原的道路。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跟風很嚴重的全國性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的商鞅變法、申不害改革等,都深受他的影響。

同時,李悝編訂的《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它初步確立了古代法典的基本原則和體系,對後世的法律制度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成爲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

不過已失傳。

除了《法經》6篇,李悝還著有《李子》一書,32篇,不過也已失傳。

是不是又想吐血。

法家,是以法制爲核心思想、提倡以法治國的主張和理念、以富國強兵爲己任、以變法改革爲手段的學派。

它對中國的統一和國家的建設影響深遠,貢獻巨大,至今仍有其重要意義價值。

李悝之所以能成爲法家鼻祖,是因爲他在以法治國時,有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學派體系,並引領全國性的變法運動。

他之前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等,他們在變法改革中,也有一些法治的思想和理念,但並不算真正的以法治國的改革。所以只能說他們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萌芽,他們是先驅,但不能算法家鼻祖。

其實,從古到今,包括將來,法家都應該排在第一位。一個國家,只有以法治國,將百姓民衆放在首位,再以法制爲基礎,不斷深入改革,變法創新,才能發展、壯大、強盛和繁榮。這也是從過去幾千年的慘痛歷史中,得到的深刻教訓和經驗。

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就是在這樣做。所以相信這個國家,相信這個國家的百姓,雖然走過漫長曲折的彎路,但她一定會再創前所未有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