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這是防盜章,這是防盜章】

【逸羽風流,澹臺扶風在且只在jj獨家發表】

古有史官。舊說周代太史掌文史星曆兼管國家圖書。秦漢時太史和太卜、太祝等官歸奉常領導。魏晉南北朝設專職史官,一般稱爲著作郎。唐代設史館,以他官兼任史館修撰,由宰相監修國史。宋代史館稱爲國史實錄院,有修撰、編修、檢討等官。明代史官併入翰林院,仍沿用過去的官號。

我國從古就很重視圖書的收藏和校訂。漢代御史中丞除作爲監察官外,還在蘭臺掌圖籍秘書,其下有蘭臺令史掌校書定字。東漢的秘書監以及後來增設的秘書郎、校書郎都是專管圖書的官員。管理圖書的機構一般稱爲秘書省。唐代秘書省一度稱爲蘭臺,這是因爲蘭臺是漢宮的藏書之處。唐代內廷有收藏經史子集的宏文館和修寫\\\";御本\\\";的集賢殿書院[14],設學士、直學士、修撰、校理等官,並有校書郎、正字等,從事圖書的管理、修撰和校訂。宋代把收藏圖書和編修國史的單位合稱爲館閣:館指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閣指秘閣和龍圖、天章等閣[15]。明代館閣之職併入翰林院,所以翰林院也就稱爲館閣了。

宋代龍圖、天章諸閣各置學士、直學士和待制,其職掌是備皇帝顧問、參與論議或校訂圖書。後來這類閣學士成了朝臣外補(外調)時的\\\";加恩兼職\\\";,並不擔任上述職務。宋代又有殿學士,這是授予舊相、輔臣的\\\";職名\\\";,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這類殿學士和閣學士都是表示優寵的虛銜。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漢時博士掌通古今、備顧問。漢文帝時,《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立博士,漢武帝設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學習經術。漢代博士是太常的屬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稱,以聰明威重者一人爲博士祭酒[16]。魏晉以後歷代所設的太常博士只是禮官的性質,和作爲教官的國子博士、太學博士等職掌不同。晉代以博士爲國子學和太學的教官[17],並設助教作爲博士的副職,後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還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後地方教官一度也稱爲博士、助教。

古代的國家教育以唐朝爲一轉折,此前,只有貴族學生可以入學,學成畢業即可爲官吏。到了唐代,隨着科舉制度的普及推行,不僅普通人家也有了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出身貴族的學子,大多也要經過銓選考試纔會得到官做。這樣就從制度上否定了貴族永遠是貴族的特殊權利,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一次深刻的改變。

附帶說一說教授。宋代府州開始設教授,負責教誨所屬生員。明清府學設教授,州學設學正,縣學設教諭,各以訓導作爲副職。至於地方最高的教育行政長官,宋代各路一度設過提舉學事司,這是清代各省提督學政的前身。

文武之爭是幾千年來政治舞臺上一大主題。在崇文尚武並重的旗幟之下,實際上是治世重文輕武,亂世重武輕文的輪翻上演。但是,自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時代武人地位最後一次得到隆崇以後,文人便在整體上佔了上風。這與皇帝們對武人的不信任緊密相關。他們用種種手段防止武人作大的結果是:自宋以後,內憂不再是國家面對的主要問題,而外患則往往會導致滅亡。可以說,中古以前,王朝多亡於內部的分裂、武將勢力的擁兵自重;而中古以後,王朝則多亡於外敵的入侵,國家武裝不足以與侵略者相抗衡!最後談談武官。

春秋時已有將軍稱號。戰國有大將軍,後來又有左右前後將軍,秦漢沿置。漢代還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地位都很高。此外還有臨時設置的將軍,例如對匈奴作戰則置祁連將軍,對大宛作戰則置貳師將軍等。漢代略次於將軍的是校尉,各依職掌命名。例如掌騎士的稱爲屯騎校尉,掌西域屯兵的稱爲戊己校尉等。魏晉以後,將軍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虛銜,如雲麾將軍、振威校尉等,這裡不細說。

二地方官制春秋時的地方行政單位有邑縣。邑縣的長官,魯衛稱宰,晉稱大夫,楚稱令尹。戰國時有郡有縣。郡的長官爲守,掌軍事爲主;縣的長官爲令,掌民政爲主。後來以郡領縣,形成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單位。

秦漢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令;不及萬戶的縣,長官稱長。縣丞助理縣政,縣尉掌管治安。隋唐縣的長官統稱令。宋代派中央官員出掌縣政則稱爲\\\";知某某縣事\\\";,簡稱知縣。明清沿用知縣之稱,元代則稱爲縣尹。歷代縣有諸曹掾史,各有不同職掌。

秦漢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郡。秦代郡的行政長官是郡守,掌軍事的是尉,掌監察的是監御史,簡稱爲監。郡丞是郡守的佐貳。漢代郡守改稱太守,後因兼領軍事,所以有郡將之稱。郡的屬官除諸曹外還有督郵、主簿等。督郵舉察屬縣官吏的功罪善惡,並督治地方豪□惡,主簿主管文書簿籍[18]。漢代和郡平行的還有\\\";國\\\";,這是皇帝子弟的封地,設官初仿中央,吳楚七國之亂後加以裁削,由中央派相處理行政[19]。相和太守相當,都是二千石的官[20],所以漢代往往用二千石作爲\\\";郡國守相\\\";的代稱。

\\\";二千石\\\";的\\\";石\\\";字,一說讀\\\";dàn\\\";,一說讀\\\";sí\\\";。過去大家常認爲應讀\\\";dàn\\\";,但是經過了王國維先生的考證,還是應該讀爲\\\";sí\\\";。這已成爲定論。所以常聽人說,最少文化的小學生與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的發音是一致的,而介乎二者之間的普遍文史知識愛好者會有不同的發音。

漢文帝時,石奮的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當時稱石奮爲萬石君。

漢武帝時全國分爲十幾個監察區,稱爲州或部,每州置刺史一人(後或稱爲牧)監察所屬郡國。京師所在的州置司隸校尉,略如刺史。刺史有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屬官。別駕隨刺史出巡,治中\\\";主衆曹文書\\\";[21]。東漢戰爭頻仍,刺史或州牧都掌兵權。魏晉南北朝刺史多帶將軍稱號,並允許成立軍府,自置僚屬,權勢很大[22]。這樣,刺史就有兩套屬官,一套是屬於監察系統的別駕、治中等,一套是屬於軍事系統的長史、司馬、參軍等。

隋唐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州或郡。稱州時長官是刺史,稱郡時長官是太守[23],刺史實際上等於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稱爲使君,柳宗元爲永州刺史韋公寫了《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文章最後說\\\";編以爲二千石楷法\\\";,這裡二千石是襲用漢代郡國守相的稱呼,其實是指當時州的行政長官刺史說的。刺史既然成了行政長官,那麼前代刺史的兩套屬官的稱號也就參用爲行政系統的官號了[24]。瞭解了這一點,就會知道隋唐州郡的司馬其實是不掌武事的。

唐代中央對地方的監察起初是派員出巡各州,稱爲黜陟使(有權罷免或擢升地方官吏)。後來全國分爲若干道,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屬州縣,先後稱爲巡察使、按察使、採訪處置使、觀察使。唐代又每聚邊境數州爲一鎮,設節度使,兼度支、營田、觀察等使,總攬一方軍政、民政、財政和監察大權。觀察使、節度使有判官、掌書記、推官等屬官。節度使初設於邊防重鎮,後來內地普遍設置,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宋代廢藩鎮制度,節度使只是優寵將帥大臣和宗室勳戚的虛銜。另分全國爲若干路,各路設轉運使等官,掌一路財賦等事。

宋代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員前往管理,稱爲\\\";知某州軍州事\\\";(\\\";軍\\\";指地方軍隊,\\\";州\\\";指民政),簡稱知州。州有通判,號稱監州官,不似後世一般的副職。州的屬官有判官管行政,有推官管司法。和州平行的還有府、軍、監,設官和州大致相同。

宋代沒有太守,刺史也是虛銜。歐陽修知滁州時寫《醉翁亭記》提到太守,寫《豐樂亭記》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舊稱。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行中書省,體制類似中央,也有丞相、參知政事等官。明初沿襲元制,後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但習慣仍稱爲\\\";省\\\";;長官爲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戰事時,派朝臣出巡地方,處理軍務,稱爲巡撫。遇有軍事問題牽連幾省,巡撫不能解決時,則派總督處理。總督巡撫都是臨時差使,不算正式地方官。清代總督巡撫才成爲固定的\\\";封疆大吏\\\";,巡撫是省級的最高長官,總督則總攬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民要政。這樣,布政使就只管財政和人事,成了督撫的下屬了。

明清一省分爲數道,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長官稱爲知府、知州。其佐貳,府有同知、通判等,州有州同(同知)、州判等。有兩種州:直隸州略等於府;散州隸屬於府,和縣相當。

三品階勳爵品--古代把職官分爲若干等級,通稱爲品。漢代以祿石多寡作爲官位高低的標誌,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類是二千石,縣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祿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曹魏時職官分爲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時九品又分正從,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階,共有三十級。明清加以簡化,九品只各分正從,共十八級。隋唐時九品以內的職官稱爲流內,九品以外的職官稱爲流外。流外官經過考銓轉授流內官,唐代稱爲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內的官稱爲未入流。

考銓就是銓選考試,其內容是身、言、書、判四科:身:相貌要端正;言:言詞要清楚;書:字要寫得端正美觀;判:要有審斷案牘疑議的能力。

如果銓選通不過,只好先到地方大員節度使處作幕僚,再爭取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就是從節度使的幕僚入手進入官場的。

第34章第211章 番外·長孫蓉7第75章第33章第34章第123章第94章第115章第211章第226章第234章第151章第236章第167章第50章第114章第75章第211章 番外·長孫蓉7第112章第55章第15章第210章第215章第45章第98章第188章第191章第198章第140章第181章第138章第183章第56章第187章第146章第68章第238章第95章第183章第241章第14章第104章第25章第217章第12章第169章第173章第50章第195章第118章第134章第147章第14章第214章第218章第209章 番外·長孫蓉5第19章第134章第67章第241章第27章第158章第112章第246章第240章第159章第237章第14章第210章第132章第153章第200章第208章第189章第186章第60章第197章第41章第103章第81章第2章第155章第130章第198章第188章第141章第10章第153章第40章第10章第209章第127章第160章第204章第51章第140章第155章第216章第226章第88章
第34章第211章 番外·長孫蓉7第75章第33章第34章第123章第94章第115章第211章第226章第234章第151章第236章第167章第50章第114章第75章第211章 番外·長孫蓉7第112章第55章第15章第210章第215章第45章第98章第188章第191章第198章第140章第181章第138章第183章第56章第187章第146章第68章第238章第95章第183章第241章第14章第104章第25章第217章第12章第169章第173章第50章第195章第118章第134章第147章第14章第214章第218章第209章 番外·長孫蓉5第19章第134章第67章第241章第27章第158章第112章第246章第240章第159章第237章第14章第210章第132章第153章第200章第208章第189章第186章第60章第197章第41章第103章第81章第2章第155章第130章第198章第188章第141章第10章第153章第40章第10章第209章第127章第160章第204章第51章第140章第155章第216章第226章第8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