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今定爲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危攵][阝區]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週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質明有信。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考宣帝時,擊[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爲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寙,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爲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謹上。

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一 海內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三 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八 海內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五 中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
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一 海內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三 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八 海內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五 中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