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海內經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有愛之。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汜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於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耳謹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腸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不死之山。

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於此,至於天。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羣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禺中之國。有列襄之國。有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

有鹽長之國。有人焉,鳥首,名曰鳥氏。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木屬],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爲。有窫窳,龍首,是食人。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

西南有巴國。大暤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爲巴人。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麈)。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

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口諂-言]之。

有嬴民,鳥足。有封豕。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主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又有青獸如菟,名曰[山/菌-艹]狗。有翠鳥,有孔鳥。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巧[亻垂]葬其西。

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顧之屍。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

有釘靈之國,其民從膝已下有毛,馬蹄,善走。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爲侯。鼓、延是始爲鍾,爲樂風。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爲鯀。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樑,淫樑生番禺,是始爲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爲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爲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爲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爲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爲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爲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白話版:

在東海以內,北海的一個角落,有個國家名叫朝鮮。還有一個國家叫天毒,天毒國的人傍水而居,憐憫人慈愛人。在西海以內,流沙的中央,有個國家名叫壑市國。在西海以內,流沙的西邊,有個國家名叫氾葉國。流沙西面,有座山叫鳥山,三條河流共同發源於這座山。這裡所有的黃金、璿玉瑰石、丹貨、銀鐵,全都產於這些水中。又有座大山叫淮山,好水就是從這座山發源的。

在流沙的東面,黑水的西岸,有朝雲國、司彘國。黃帝的妻子雷祖生下昌意。昌意自天上降到若水居住,生下韓流。韓流長着長長的腦袋、小小的耳、人的面孔、豬的長嘴、麒麟的身子、羅圈着雙腿、小豬的蹄子,娶淖子族人中叫阿女的爲妻,生下帝顓頊。在流沙的東面,黑水流經的地方,有座山名叫不死山。在華山青水的東面,有座山名叫肇山。有個仙人名叫柏子高,柏子高由這裡上去下來的,直至到達天上。在西南方黑水流經的地方,有一處叫都廣野,后稷就埋葬在這裡。這裡出產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各種穀物自然成長,冬夏都能播種。鸞鳥自由自在地歌唱,鳳鳥自由自在地舞蹈,靈壽樹開花結果,叢草樹林茂盛。這裡還有各種禽鳥野獸,羣居相處。在這個地方生長的草,無論寒冬炎夏都不會枯死。在南海以內,黑水青水流經的地方,有一種樹木名叫若木,而若水就從若木生長的地底下發源。

有個禺中國。又有個列襄國。有一座靈山,山中的樹上有一種紅顏色的蛇,叫做耎蛇,以樹木爲食物。有個鹽長國。這裡的人長着鳥一樣的腦袋,稱作鳥民。有九座山丘,都被水環繞着,名稱分別是陶唐丘、叔得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參衛丘、武夫丘、神民丘。有一種樹木,青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幹,黑色的花朵黃色的果實,叫做建木,高達一百仞的樹幹上不生長枝條,而樹頂上有九根彎蜒曲折的椏枝,樹底下有九條盤旋交錯的根節,它的果實像麻子,葉子像芒樹葉。大皞憑藉建木登上天,黃帝栽培了建木。有一種窫窳獸,長着龍一樣的腦袋,能吃人。還有一種野獸,長着人一樣的面孔,名叫猩猩。西南方有個巴國。大皞(h4o)生了鹹鳥,鹹鳥生了乘釐,乘釐生了後照,而後照就是巴國人的始祖。有個國家名叫流黃辛氏國,它的疆域方圓三百里,這裡出產一種大鹿。還有一座巴遂山,澠水從這座山發源。又有個硃卷國。這裡有一種黑顏色的大蛇,長着青色腦袋,能吞食大象。

南方有一種贛巨人,長着人的面孔而嘴脣長長的,黑黑的身上長滿了毛,腳尖朝後而腳跟朝前反長着,看見人就發笑,一發笑而嘴脣便會遮住他的臉面,人就趁此立即逃走。還有一種黑人,長着老虎一樣的腦袋禽鳥一樣的爪子,兩隻手握着蛇,正在吞食它。有一種人稱作嬴民,長着禽鳥一樣的爪子。還有大野豬。有一種人稱作苗民。這地方有一個神,長着人的腦袋蛇的身子,身軀長長的像車轅,左邊右邊各長着一個腦袋,穿着紫色衣服,戴着紅色帽子,名叫延維,人主得到它後加以奉饗祭祀,便可以稱霸天下。有鸞鳥自由自在地歌唱,有鳳鳥自由自在地舞蹈。鳳鳥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紋是“順”字,胸脯上的花紋是“仁”字,脊背上的花紋是“義”字,它一出現就會使天下和平。又有一種像兔子的青色野獸,名叫■狗。又有翡翠鳥。還有孔雀鳥。

在南海以內,有座衡山,又有座菌山,還有座桂山。還有座山叫做三天子都山。南方有一片山丘叫蒼梧丘,還有一個深淵叫蒼梧淵,在蒼梧丘和蒼梧淵的中間有座九嶷山,帝舜就葬埋在這裡。九嶷山位於長沙零陵境內。在北海以內,有座山叫蛇山,蛇水從蛇山發源,向東流入大海。有一種長着五彩羽毛的鳥,成羣地飛起而遮蔽一鄉的上空,名叫翳鳥。還有座不距山,巧倕便葬在不距山的西面。在北海以內,有一個反綁着戴刑具、帶着戈而圖謀叛逆的臣子,名叫相顧屍。伯夷父生了西嶽,西嶽生了先龍,先龍的後代子孫便是氐羌,氐羌人姓乞。北海以內,有一座山,名叫幽都山,黑水從這座山發源。山上有黑色鳥、黑色蛇、黑色豹子、黑色老虎,有毛蓬蓬尾巴的黑色狐狸。有座大玄山。有一種玄丘民。

有個大幽國。有一種赤脛民。有個釘靈國,這裡的人從膝蓋以下的腿部都有毛,長着馬的蹄子而善於快跑。炎帝的孫子叫伯陵,伯陵與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私通,阿女緣婦懷孕三年,這才生下鼓、延、殳三個兒子。殳最初發明瞭箭靶,鼓、延二人發明了鍾,作了樂曲和音律。黃帝生了駱明,駱明生了白馬,這白馬就是鯀。帝俊生了禺號,禺號生了淫樑,淫樑生了番禺,這位番禺最初發明瞭船。番禺生了奚仲,奚仲生了吉光,這位吉光最初用木頭製做出車子。少皞生了般,這位般最初發明瞭弓和箭。帝俊賞賜給后羿紅色弓和白色矰箭,用他的射箭技藝去扶助下界各國,后羿便開始去救濟世間人們的各種艱苦。帝俊生了晏龍,這位晏龍最初發明瞭琴和瑟兩種樂器。帝俊有八個兒子,他們開始創作出歌曲和舞蹈。

帝俊生了三身,三身生了義均,這位義均便是所謂的巧倕,從此開始發明了世間的各種工藝技巧。后稷開始播種各種農作物。后稷的孫子叫叔均,這位叔均最初發明瞭使用牛耕田。大比赤陰,開始受封而建國。大禹和鯀開始挖掘泥土治理洪水,度量劃定九州。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兒聽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降臨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術器。術器的頭是平頂方形,他恢復了祖父祝融的土地,從而又住在江水。共工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鳴,噎鳴生了一年中的十二個月。洪荒時代到處是漫天大水。鯀偷拿天帝的息壤用來堵塞洪水,而未等待天帝下令。天帝派遣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的郊野。

禹從鯀的遺體肚腹中生出。天帝就命令禹最後再施行土工制住了洪水,從而能劃定九州區域。

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二 西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四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
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二 西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四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