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東擴理由

哎吆,咱們主公從中平元年,就佈置這一戰略了,真大智慧人啊,臥槽,等咱們明白了,黃瓜菜都涼了,人的差距怎麼就這樣大哎……

“諸位,人口問題,是幽州的一個長期戰略。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戰略要在幽州一直持續下去,逐漸地改變幽州地廣人稀、滿目荒涼的現狀,爲幽州今後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儲備動力。

下一步,幽州軍隊將向東南、東北進軍,剿滅那幾個異族,使我們的後方變的安全,繼續擴大幽州的領地,擴充出來這些地方,就需要漢民填充。

所以,我幽州的人口不是多,而是太少了,需要不斷地接納更多的漢民,才能滿足幽州發展的需要,同時,又解決了中原的那些沒有田地的流民吃飯問題,可謂一舉兩得啊。”

劉展這麼一解釋大家全明白了,是啊,軍隊打過去佔領了土地,沒有人補充進去,一切都白搭。大堂內靜悄悄的,衆文武集中精力,聆聽主公的教誨。

“諸位,軍隊向東南方向進軍,拿下三韓,前面就是大海。

軍隊向東進軍,消滅高句麗、沃沮,東面就是大海。

向東北、北方進軍,滅掉扶余、挹婁進入高寒地帶,越向北人煙越是稀少,漸漸地進入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如此,我幽州的東面,變成了絕對安全區域,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到那時,我幽州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那些潛在的敵人。

要知道,這些年在咱們北方,鮮卑人擴充了不少的領地,若是再給他們十年八年的時間發展,呵呵,我們幽州可要有些麻煩呀。

所以,時間不等人啊。原本我打算先對付鮮卑人的,可是,我們幽州太弱了,短時間還沒有足夠的把握對付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養精蓄銳積攢力量,不斷壯大幽州的力量,等待更好的時機。”

劉展這一說,衆人皆有些吃驚,三韓以外是大海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向東、向東北方向確實不甚了了,自家的主公連這些都知道,嘿嘿,神馬人呀?鮮卑人倒是知道些,可也是僅僅知道而已,具體是神馬情況也是兩眼一抹黑。

“但是,要告誡各位的是,向東、向東北方向都是不宜居住之地。這裡有廣袤的原始森林、高山,冬季的時間比較長,甚至有些地方常年積雪,適合戰爭的季節很短,非常不利於大軍行動。

對此,諸位要有心理準備,作戰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防凍準備。

我這裡只是劃了一個大概的地圖,具體的山川、河流、森林等皆沒有標註,我也從來沒有去過這些地方,對當地的情況一概不知。你們可以根據我所繪的地圖,通過偵探加以充實,爲戰爭提供幫助。”

臥槽,沒去過的地方卻能夠繪出地圖,這算神馬事情?難道是生而知之?

算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主公提供的大概圖形,對今後的行動很有幫助,反正自家主公本事有多少,誰也不知道,時不時的讓衆人吃驚一下。

“幼平,你等海軍準備好了沒有,訓練的情況如何?是否已經能夠勝任下一場戰爭了。”

周泰聽聞主公詢問,急忙出列:“啓稟主公,目前幽州海軍有大小戰船五百艘,士兵訓練卓有成效,無論是海戰、登陸、奔襲皆可勝任。我們海軍就等主公一聲令下,定會克敵制勝。”

“好,幼平和公奕幹得不錯。另外,安排你們的海圖測繪,進行的如何?”

“啓稟主公,整個海圖測繪尚在進行中,目前渤海灣的海圖,已經繪製完成,向南延伸至三韓以外的海域。

至於主公說的三韓以外的南部有一個大島,正是我們下一步要開始測繪的重點區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好,只要三韓海域測繪完成,就不會延誤此次行動。你們海軍還要繼續努力,此次對三韓的軍事行動,幽州的海軍作爲我手裡的秘密武器,要首次亮相,呵呵,你們海軍建功的時候也快到了。”

周泰和蔣欽一聽有門,趕忙出列:“謝主公,周泰(蔣欽)但聽主公一聲號令,皆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好,本將軍也很期待你們創造佳績。”

劉展擺擺手,讓二位下去,掃視了整個大堂。此時,衆將似乎已經聽出點味道了,靜靜地等待着下文。

“諸位,對於下一步的戰略佈置,我在此只是從整個戰略上,做大略的佈置。至於什麼時間行動,如何行動,要看各位的準備情況,以及元皓等智腦,制定出詳細地作戰方案。

各位準備的越早、越完善,及時向元皓等反饋回來敵方的詳細情報,戰略方案制定的就會越早、越完善,到那時,大軍即可出動,開疆擴土。

我之本意,首先拿下三韓之地,衆位以爲如何?”

劉展話音未落,堂下的一干衆將開始擦拳磨掌,躍躍欲試,這就要佈置任務了。

文官中,陳羣站了出來。

“將軍,前期烏桓叛亂,我幽州出兵剿滅烏桓騎兵,理由正當。此次,三韓並未有任何犯境之舉,我幽州冒然出兵,實非正義之舉,乃興不義之師,非明智之舉,還請三思。”

劉展一聽陳羣之言,直翻白眼,感情剛纔的一大套理論都白講了,這位還認死理。看來,這些大儒的思維,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

不要緊,有辦法對付。對這些人,千萬別和他講大道理。

“理由當然有,三韓人早就有不軌之心。幽州混亂之時,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只是因爲烏桓叛亂被及時消滅,他們沒有得逞而已。”

負責情報的劉曄,及時站了出來:“據情報獲悉,三韓中的馬韓,早就與烏桓聯絡,一旦烏桓起兵,馬韓答應,隨後也將配合烏桓的行動。只是因爲烏桓兵敗,馬韓還在猶豫之中。”

這二位在唱雙簧戲呀,配合的蠻默契。至於事實如何,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誰又會在意呢?

第86章 杜氏第41章 洛陽行第194章 磨刀霍霍第161章 糜環第25章 玄德夜奔廣宗第8章 中山遇敵第160章 洛陽灰燼第234章 北連幷州第265章 臨戰第39章 黃忠痛扁張翼德第99章 東擴理由第209章 呂布進中原第58章 斂財第48章 色中餓鬼第131章 何其毒也第37章 天不佑我第167章 新的僵持第264章 坑人啊第224章 突然遭襲第121章 戰爭發財論第140章 大人救我第190章 連城牆都摸不到第178章 叛亂第124章 收個女王做女奴第250章 章殺皇帝的真兇第137章 啓動人口戰略第28章 皇普嵩第36章 壞了卞氏第188章 斧劈鮑信第18章 遭遇戰第61章 蒸餾酒第272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273章 梟雄劉備死了第228章 走馬換將第150章 軍隊集結第183章 不戰第246章 睡醒的獅子第76章 議事第80章 公孫度的野心萌動第122章 邪馬臺第186章 兗州牧第45章 拐第87章 葫蘆谷第221章 河內郡很重要第157章 虎牢關第224章 突然遭襲第12章 張氏的邪念第228章 走馬換將第253章 什麼鳥人啊第38章 張角亡第68章 論才第268章 等你當了皇帝再說吧第211章 潰敗第157章 虎牢關第112章 滅高句麗第178章 叛亂第66章 毒計第45章 拐第111章 橫掃半島第260章 六方會盟第231章 寶貝大小喬第193章 倒黴的公孫瓚第134章 都要建園子第237章 猛虎的獠牙第183章 不戰第203章 一場新戰略第258章 貂蟬之美無以倫比第36章 壞了卞氏第266章 不祥的感覺第77章 秘密擴軍第143章 天崩在己巳第94章 城破第97章 對異族戰略第229章 感激涕零第121章 戰爭發財論第104章 痛苦的張翼德第274章 兵不刃血下襄陽第251章 諸葛村夫可不是好騙的第107章 馬韓第230章 夜晚比白天還忙第268章 等你當了皇帝再說吧第59章 別糟踐人第166章 鮮卑山淪喪第252章 大戰三百回合第176章 女王毒發第132章 幽州牧第66章 毒計第107章 馬韓第241章 變化第165章 長槍陣對騎兵第85章 天子授權第87章 葫蘆谷第75章 人力資源也是財富第173章 亂了第110章 卑鄙的戰術第90章 無敵白馬義從第175章 經濟戰第69章 喬家尋女第32章 追擊第70章 蔡邑來了
第86章 杜氏第41章 洛陽行第194章 磨刀霍霍第161章 糜環第25章 玄德夜奔廣宗第8章 中山遇敵第160章 洛陽灰燼第234章 北連幷州第265章 臨戰第39章 黃忠痛扁張翼德第99章 東擴理由第209章 呂布進中原第58章 斂財第48章 色中餓鬼第131章 何其毒也第37章 天不佑我第167章 新的僵持第264章 坑人啊第224章 突然遭襲第121章 戰爭發財論第140章 大人救我第190章 連城牆都摸不到第178章 叛亂第124章 收個女王做女奴第250章 章殺皇帝的真兇第137章 啓動人口戰略第28章 皇普嵩第36章 壞了卞氏第188章 斧劈鮑信第18章 遭遇戰第61章 蒸餾酒第272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273章 梟雄劉備死了第228章 走馬換將第150章 軍隊集結第183章 不戰第246章 睡醒的獅子第76章 議事第80章 公孫度的野心萌動第122章 邪馬臺第186章 兗州牧第45章 拐第87章 葫蘆谷第221章 河內郡很重要第157章 虎牢關第224章 突然遭襲第12章 張氏的邪念第228章 走馬換將第253章 什麼鳥人啊第38章 張角亡第68章 論才第268章 等你當了皇帝再說吧第211章 潰敗第157章 虎牢關第112章 滅高句麗第178章 叛亂第66章 毒計第45章 拐第111章 橫掃半島第260章 六方會盟第231章 寶貝大小喬第193章 倒黴的公孫瓚第134章 都要建園子第237章 猛虎的獠牙第183章 不戰第203章 一場新戰略第258章 貂蟬之美無以倫比第36章 壞了卞氏第266章 不祥的感覺第77章 秘密擴軍第143章 天崩在己巳第94章 城破第97章 對異族戰略第229章 感激涕零第121章 戰爭發財論第104章 痛苦的張翼德第274章 兵不刃血下襄陽第251章 諸葛村夫可不是好騙的第107章 馬韓第230章 夜晚比白天還忙第268章 等你當了皇帝再說吧第59章 別糟踐人第166章 鮮卑山淪喪第252章 大戰三百回合第176章 女王毒發第132章 幽州牧第66章 毒計第107章 馬韓第241章 變化第165章 長槍陣對騎兵第85章 天子授權第87章 葫蘆谷第75章 人力資源也是財富第173章 亂了第110章 卑鄙的戰術第90章 無敵白馬義從第175章 經濟戰第69章 喬家尋女第32章 追擊第70章 蔡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