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二二 最後的歲月 中

李明勳聽了皇帝如此說,滿意點頭,說道:“你能看得開這些,實在是大大的善事,對你們兄弟,對這個帝國,都是好處。我已經命不久矣,能看到你們兄弟和睦,子孫繁盛,就很滿意了。”

李君華嘆氣一聲,對於太上皇的身體,也持悲觀的態度,雖然太醫診斷的是中風,但太上皇時常昏迷,而且越來越嚴重,人也越來越糊塗了。

“父皇,兒子還有些事,想要請您的旨。”李君華思來想去,還是說道。

李明勳點頭:“你問便是。”

李君華問:“不知印度斯坦帝國那邊,您是如何看法,可有什麼長遠計劃。”

印度斯坦帝國是帝國皇室分家的產物,當年李君度作爲李明勳長子,武功蓋世,卻在皇位爭奪之中輸給了自己的弟弟,當時李明勳給了兒子兩個選擇,去印度或者北美,最終李君度選擇去了印度。

他以南亞公司的名義,先是在當時帝國邊緣地帶,河中之地開拓,征服了草原上那些天方教的少數民族,而莫臥兒王國卻因爲外來勢力在次大陸上的擴張,尤其是帝國的擴張,因此開始了排外活動,這引發了果阿戰爭。

誠王林君弘聯合葡萄牙、英國等當時在次大陸有殖民地的國家,在次大陸與莫臥兒帝國進行鏖戰,而李君威則協助長兄自北向南進攻。之後裕王西征,連續征服哈薩克草原和南俄草原,覆滅哈薩克三個玉茲及克里米亞汗國,當時李君威採取了蒙古人的政策,把女人孩子和牛羊牲口分賞給有功之臣,卻沒有把超過車輪高的男人殺掉,而是有組織的送到長兄的手中。

這是超過十五萬的精壯男子,直接奠定了印度斯坦帝國的基礎,李君度憑藉這批人,順利佔領了印度河流域和次大陸的中心部位,並且通過幾次擴張,把莫臥兒帝國逼到了恆河的中下游及次大陸的東海岸,其國勢之強,是帝國扶持莫臥兒帝國與馬拉塔帝國兩個勢力,才能勉強平衡。

當李君度因爲疾病去世,皇位順利傳承給了長子李昭圭,但因爲李君威的失誤,李昭圭被迫禪位給了李昭奕,只不過李昭奕是裕王血脈這個秘密一直沒有公開。

從印度斯坦帝國建立,就與帝國保持一種比較緊張的狀態。

當年李明勳支持長子去印度,是因爲他認爲那裡天高皇帝遠,建立一個國家,其實力,皇族生活,應該不會亞於中國皇帝,畢竟印度地區是當時世界三大人口密集區,在明末這幾十年裡,莫臥兒帝國還一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破億,這算是李明勳對長子的補償。

但李明勳也沒有想到,帝國會在兩個兒子的帶領下發展的如此快,帝國影響力完全超出了傳統的中華文明圈,可以對印度次大陸進行直接的軍事行動,甚至說,只要帝國願意,完全可以直接征服次大陸。

因此,李君度並未實現一統次大陸的願望,因爲帝國對次大陸這片地理上的孤島所執行的還是離岸平衡政策,即支持莫臥兒帝國與馬拉塔帝國,造成次大陸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帝國內部,對印度次大陸的狀態並不完全滿意,在早期,尤其是果阿戰爭之後,帝國上下才明白,原來印度並不遙遠,以帝國的投送能力,擁有完全征服這片區域的可能,而擁有這樣一塊富饒且人口衆多的殖民地,絕對是國家強盛的基礎。

只不過,這一點並未實現,因爲帝國皇室早就知道,對人口衆多的文明國家進行直接殖民,對帝國政府來說,完全就是賠本的買賣。有利是對資本家的,統治成本卻要帝國政府來承擔。

後來,隨着帝國民智開啓,人民普遍變的更加文明,對殖民這種事越發的不能接受,因此直接殖民這種事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

隨着李昭圭繼位,印度與帝國之間關係越發密切,政治關係緩和,經濟方面暴熱,印地斯坦帝國大規模進口帝國的工業製成品,向帝國出口大量的原材料,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當然,印度斯坦帝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

而李昭奕接受禪位僅僅幾個月,兩國的政治關係再次冷淡下來,經濟合作也有了動盪,帝國內部對其不滿的聲音也甚囂塵上,當然,對於皇帝來說,這不是問題,他所詢問的,是兩國關係的未來。

“對於印度,維持現狀,不去管他也就是了。”李明勳對長子說道。

李君華則是說:“父皇,可印度與帝國不同,終有一日,其制度會走向滅亡,兒臣考慮的是那個時候的事。”

李明勳微微點頭,纔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與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不同,印度雖然在李昭圭時代,也曾經想進行改革,但國內的軍功貴族和特權階層實在是根深蒂固,因此依舊維持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而李昭奕活脫脫的就是一個年輕版的李君度,因此在其統治生涯,印度的政治權力只會更加集中。

實際上,印度的政治制度,是集合了中國的封建制度與滿清的部分創造,又結合了當地民族和宗教情況而形成的。權力已經相當集中,幾乎就是封建王權的巔峰了。

但顯然,這種制度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按照帝國皇室一貫的政治理念,李君度這一支所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國的政治生命,是遠遠短於繼承自李明勳的李君華這一支,因此李君華纔有此問。

現在印度斯坦帝國不需要帝國介入,不需要帝國幫助,將來呢?

李明勳想了想:“只要保全你兄長這一支的血脈也就是了。”

李君華點頭,他也是這般想的,在他的心中,帝國的國家利益至上,國家利益更是超越皇族利益,超越任何一個階層的利益。因此他也覺得,不能因爲血脈聯繫,將來做出損害帝國利益的事,相反,若是符合帝國利益,兩國皇族之間的血脈關係,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李明勳卻說:“昭圭到哪裡了?”

李君華說:“現在應該快到廣州了吧。上次聯絡時,他的船在九龍停靠補給,這個孩子聽到您生病的消息,其餘的,什麼都不顧了。”

與李昭譽這些孩子不同,李昭圭是正兒八經在李明勳身邊撫養長大的,爺孫之間感情很深。

“新華王國的事,還是要提前準備,尤其是在法理上,一定要處置妥當,有關的四個國家方面尤其如此,這一點,你切要幫助昭圭,不容有失。”李明勳對兒子說道,他輕拍兒子的手,說道:“皇帝,不論聖明還是愚鈍,終究會被時代拋棄的,咱們李家的退路就在新華王國,雖說以你的年紀,與你無關了,但爲了子孫後代,你還是要多費心纔是。”

李君華說:“這件事,一直是老三在操持,您放心便是。”

李明勳擺擺手:“不不,關鍵時候,還是要你出面纔好,畢竟你纔是皇帝。”

所謂新華王國就是當初在印度事變之中,李明勳藉機爲李家安排的一條後路。

帝國在中東地區的拓殖,多年來卓有成效。科威特以南的區域,幾乎都落入了帝國手中,多年來,帝國利用中東地區的戰爭,藉機把阿拉伯半島上的貝都因人遷移出去,實際控制了阿拉伯半島的內陸和波斯灣的東海岸和阿拉伯海的北岸地區。這塊區域也就是包括後世的巴林、卡特爾、阿聯酋、阿曼的全部,沙特和也門的大部。

而這一次,印度事變,印度斯坦帝國順利過渡權力,李昭圭把皇位禪讓給李昭奕,李昭奕則保證讓李昭圭建立一個獨立的王國。

這個王國的土地就位於波斯灣的東海岸,包括後世的巴林、卡塔爾和阿聯酋的大部分,那是一片荒漠之地,李明勳選中那裡,自然是爲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當一個靠着石油發財的狗大戶。

但這次建國行動還在計劃之中,只不過雙方都有誠意,因此會很順利,但有幾個問題尚待解決。

第一,李昭圭沒有兒子,他在當年與波斯的戰爭中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不可能禪讓了印度帝國的皇位之後,再去沙漠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因此,李昭圭此次以探親名義訪問帝國,除了看望病重的太上皇,還要爲自己找一個兒子。而考慮到,皇帝李君華也沒有兒子,所以這個孩子必然要從裕王這一脈來找。

但問題在於,裕王是李昭圭的叔叔,而裕王也沒有孫子,他雖然有七個兒子,但只有次子李昭承娶親,且兒媳婦只是懷孕,還未生產,也不知道是男還是女。即便是男孩,這個孩子也是裕王這一支的長孫,是不可能過繼給李昭圭的。

因此,那個被命名爲新華的王國還沒有建立,他的國王也還沒有誕生,這就是這個問題最尷尬的所在。

而第二的問題就在於相關國家。

按照李明勳和兒子李君威的商議,新華王國建立後,要在法理上確定,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與帝國與印度沒有任何的政治依附關係,什麼附屬國、藩屬國等等,統統扯不上,也就是說,李明勳父子要求,這個國家要擁有完全自主的主權。

在帝國這邊不是問題,阿拉伯半島上的土地,除了馬斯喀特等幾個貿易城市被列爲帝國領土之外,大量地區還屬於海外領地。而這些土地交由新華王國,會採用買賣的方式,也就是李昭奕把錢給李昭圭,李昭圭自行購買帝國可以出售的土地,建立自己的王國。那麼帝國對這塊土地就沒有法理上的主權要求了。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新華王國一建立,帝國、印度兩個政治和血脈相關的國家,和波斯、奧斯曼兩個地域相關國家,必須立刻與其建立外交關係,承認其領土範圍等。

而顯然,帝國在波斯灣一帶的擴張,與波斯、奧斯曼只是存在勢力範圍,不存在明顯的國界。

在太上皇要求李君華參與的時候,李君華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父親的用意,那就是他這位皇帝,必須說服波斯和奧斯曼兩大地域強權,而說服的方式就是與其正式確立邊界,這意味着,帝國在中東地區的地理擴張畫上了句號。

之所以這件事不能由裕王去做,一個是地位問題,另外一個是爲了裕王的名望。裕王這個身份,就是與帝國的擴張直接掛鉤的,顯然,宣佈結束在中東的擴張,並非什麼好事,裕王去做,有損他的聲望。

李君華微微一笑,低下頭,心道,自己的父親,最疼愛的還是這位弟弟。

但他不會介意,因爲他何嘗不是呢?在自己的所有家人裡,弟弟李君威的地位是最爲特殊的,得到了他全部的包容和愛護,這一點,就連皇后有時候都會吃醋。

“我會安排最專業的人蔘與這件事,而且只要新華王國一建立,立刻就會讓它加入國聯。”李君華說道。

李明勳只是輕輕點頭,而李君華見父親已經滿意,又說道:“第二件事,就是有關皇位傳承的事。”

“我不是說過,我已經不管這件事了嗎?”李明勳很早就表明了這個態度。

李君華擺擺手:“不,父皇,兒臣不是想問您該選誰,而是繼位之君的道路問題。這個國家是您傳給兒臣的,兒臣要傳給您的孫子,但您的理想終究是老三繼承的。父皇,繼位之君,將來應該走兒臣的路,還是走老三的路?”

李明勳說道:“這不是個問題,當然是走他自己的路,除非他錯了。”

李君華要的就是這句話,說道:“誰才能確定,後繼之君錯了。是兒臣還是老三?”

“如果他真的錯了,我相信你們兩個會達成共識的,你們都愛這個國家,這一點作爲父親的我,絲毫不懷疑。”

章十八 拉斐爾造成的重大損失章三八九 判定章三五四 何時奮起章八十 幫助國姓章三五三 買辦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四六 安東的努力章二零一 處置英王章三六六 大小章四五五 日本經濟章五六 拒絕章三二四 八十萬個餛飩章三七 盛宴中的插曲章六 軍制章三 寧古塔章五十 忠貞營章八四 消彌內鬥章三七六 躲事章一二七 別了,東印度公司章四九四 操縱章九一 準備章十五 如願章三六 再論東國章一七七 新的爪牙章三 炮臺、護航和保險業務章十三 總督的決斷章一二八 親情與大義章三九三 李君威要搞事章三二 佈局江南章四五二 日本公主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七 炸魚薯條和天婦羅章二十四 艦隊接觸章二六 航線章二一一 過關章七 商社章七九 外交行動章一一二 歸附章二零六 禪位計劃章七十 鄭芝龍降清章四七二 黃河治理章七六 滿清的應對——反華大聯盟章四九二 掌控戰爭進程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訓章四七 培養安東尼奧章三九八 落子章二四 榮耀遠征章二一 不一之戰 無利可圖章三十 陷城章三八 監獄風雲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一九零 控制兩浙章一一八 殖民的原則章四二九 結盟吧,親愛的沙皇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七六 自費移民章六六 漢京再易手章五三 烏克蘭建國計劃章二六 抵抗不足章四五一 布子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一一二 急轉直下章二四 抵達章一一二 戰後章四七一 南美章四零九 三個臭皮匠章六二 考試製度章八六 卜加勞鑄炮廠章六五 變天章六 軍制章三九七 李君威的信章二七六 教子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二三二 密謀改朝換代章五三 大清算章七一 兒子們章八九 一勞永逸章九二 爭議的建國綱領章二六二 獼猴章九三 裁定臺南章五二 全線開打章四零三 去處章十四 公開章一六八 勸降寧古塔章三三 光明磊落章六七 承包章九六 棘手的對日外交章三五五 新計劃章十五 和平震懾行動章七六 風帆戰列艦時代終結章三九四 請賜教章八零 潘名器章三四九 吞併章四六 談判章一零一 分封章三六四 擴張新思路章四 舟山的走私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一六九 藏地遊記 上章二三七 說白了,還是錢
章十八 拉斐爾造成的重大損失章三八九 判定章三五四 何時奮起章八十 幫助國姓章三五三 買辦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四六 安東的努力章二零一 處置英王章三六六 大小章四五五 日本經濟章五六 拒絕章三二四 八十萬個餛飩章三七 盛宴中的插曲章六 軍制章三 寧古塔章五十 忠貞營章八四 消彌內鬥章三七六 躲事章一二七 別了,東印度公司章四九四 操縱章九一 準備章十五 如願章三六 再論東國章一七七 新的爪牙章三 炮臺、護航和保險業務章十三 總督的決斷章一二八 親情與大義章三九三 李君威要搞事章三二 佈局江南章四五二 日本公主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七 炸魚薯條和天婦羅章二十四 艦隊接觸章二六 航線章二一一 過關章七 商社章七九 外交行動章一一二 歸附章二零六 禪位計劃章七十 鄭芝龍降清章四七二 黃河治理章七六 滿清的應對——反華大聯盟章四九二 掌控戰爭進程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訓章四七 培養安東尼奧章三九八 落子章二四 榮耀遠征章二一 不一之戰 無利可圖章三十 陷城章三八 監獄風雲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一九零 控制兩浙章一一八 殖民的原則章四二九 結盟吧,親愛的沙皇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七六 自費移民章六六 漢京再易手章五三 烏克蘭建國計劃章二六 抵抗不足章四五一 布子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一一二 急轉直下章二四 抵達章一一二 戰後章四七一 南美章四零九 三個臭皮匠章六二 考試製度章八六 卜加勞鑄炮廠章六五 變天章六 軍制章三九七 李君威的信章二七六 教子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二三二 密謀改朝換代章五三 大清算章七一 兒子們章八九 一勞永逸章九二 爭議的建國綱領章二六二 獼猴章九三 裁定臺南章五二 全線開打章四零三 去處章十四 公開章一六八 勸降寧古塔章三三 光明磊落章六七 承包章九六 棘手的對日外交章三五五 新計劃章十五 和平震懾行動章七六 風帆戰列艦時代終結章三九四 請賜教章八零 潘名器章三四九 吞併章四六 談判章一零一 分封章三六四 擴張新思路章四 舟山的走私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一六九 藏地遊記 上章二三七 說白了,還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