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明智的建議

崇禎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後金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以及多羅貝勒嶽託,領兵十萬,兵分兩路,分別從牆子嶺和青山關進入關內。

密雲總督吳阿衡倉促應戰被殺,密雲總兵魯宗文戰敗而死,監軍鄭希詔逃走。

三邊總督盧象升緊急調兵,應戰後金韃子,八百里加急稟報皇上和朝廷。

後金韃子行軍速度很快,京城以西至山西地帶,千里之內,多爲曠野平原,善於馳騁的八旗軍及蒙古左右營的軍士,一路飛奔,如同一股狂風,所過之處,所向披靡,沿途所經過的府州縣城池皆被攻陷。

僅僅半個月的時間,後金韃子兩路大軍於通州會和。

多爾袞、豪格以及嶽託,都是後金的悍將,作戰勇猛,多爾袞和豪格不用多說,嶽託是禮親王代善的大兒子,有勇有謀,皇太極登基稱帝建國的時候,敕封爲成親王,爲六大親王之一,爾後因爲多種原因,被降爲貝勒、貝子,現在是多羅貝勒。

皇太極派遣多爾袞、豪格以及嶽托出徵,是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獲取作戰的勝利。

沒有人想到,後金韃子會從牆子嶺和青山關發起進攻,幾乎所有人都認爲,經歷了遼東之戰的慘敗,皇太極會選擇再一次進擊遼東。

八百里加急抵達京城,朱由檢一下子慌神了。

這是很自然的情況,遼東之戰以前,明軍面對後金韃子的時候,清一色的吃敗仗,儘管有遼東之戰的勝利,但是在朱由檢的內心,不完全相信登萊新軍的戰鬥,依舊恐懼後金韃子。

內閣與兵部晝夜商議,提出了很多的建議,但是朱由檢一直沒有做出最終的決定,倒是按照慣例,給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湖廣等北方地區發去聖旨,要求他們時刻做好準備,調遣大軍進入北直隸,抵禦後金韃子。

給五省總督熊文燦的敕書不一樣,要求熊文燦協同陝西巡撫孫傳庭,率領大軍,迅速進入北直隸,抵禦後金韃子,同時以三邊總督盧象升爲統帥、監軍高起潛爲總監軍,調遣和節制各路的軍馬。

內閣首輔孔貞遠,內閣大臣、兵部尚書楊嗣昌,以及兵部左侍郎洪承疇,都提出了建議,建議主要歸結爲三個方面,其一是調遣駐守遼東的登萊新軍、遼東邊軍,進入北直隸,抗擊後金韃子,以薊遼督師吳宗睿爲統帥,高起潛爲監軍,節制所有大軍,其二是調遣延綏、宣大等地的邊軍,以三邊總督盧象升爲統帥,高起潛爲監軍,統帥各路大軍,其三是調遣五省總督熊文燦麾下的大軍,抗擊後金韃子。

這三個建議,原則上第二個建議是可行的,畢竟遼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因爲後金韃子入關,就調遣駐紮遼東的大軍,若是山海關出現危局,則大明京城難以固守。

朱由檢採納了第二個建議,倒也說得過去。

隨着後金韃子在通州會和集結,京城開始戒嚴,守衛的力量成倍增強。

偏殿,楊嗣昌匆匆進入的時候,神情肅穆。

半個多月的時間,楊嗣昌沒有睡一個囫圇覺,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有時候甚至就在官邸歇息,不回家去了。

五省總督熊文燦、陝西巡撫孫傳庭打敗李自成的消息,已經被放置到一邊,楊嗣昌甚至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就要調遣熊文燦和孫傳庭等人進入北直隸,抗擊後金韃子了。

御輦之上的朱由檢,臉色有些青,眼圈下面是黑色的,明顯是操勞過度。

“文弱,後金韃子突然入關,在通州集結,兵部認爲他們下一步準備進攻什麼地方。”

通州距離京城不過五十多裡地,朝中幾乎都認爲後金韃子的下一個目標是京城。

楊嗣昌力排衆議,認爲後金韃子不大可能直接進攻京城,不過他也不敢大意,與洪承疇商議之後,將京營佈置在西直門和外城一帶,牢牢的拱衛京城,同時令熊文燦和孫傳庭率領大軍,以最快的速度行軍,護衛京城。

“皇上,臣以爲,後金韃子此次入關作戰,其意圖並非是京城,臣從這些日子得到的情報分析,後金韃子此次入關作戰,主要還是劫掠錢糧和人口。。。”

朱由檢微微鬆了一口氣,他還是完全相信楊嗣昌的。

“文弱,前兩日朕見你說話吞吞吐吐,知道你有想法未曾說出,今日說出來吧。”

楊嗣昌點點頭,不自覺的看了看四周。

“殿裡沒有其他人,你儘管說就是,不管你說什麼,朕都不會怪罪你。”

楊嗣昌微微點頭,抱拳對着朱由檢開口了。

“皇上,這幾日臣一直都在思索,此番後金韃子突然入關劫掠,其根本原因,應該是遼東的事情引發,其主要的作戰目的,就是劫掠錢財,並無直接進攻我大明之意。。。”

“我關寧錦防線穩固,後金韃子無法突破,其大軍繞道牆子嶺和青山關,長途奔襲,無法立足,亦不可能長時間征伐。。。”

朱由檢聽得連連點頭,迫不及待的開口了。

“文弱,這些情況你都說過,不用多說了,朕想知道你究竟有何建議。”

楊嗣昌略微的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了。

“皇上,臣斗膽建議,私下裡與後金的皇太極議和。。。”

楊嗣昌還沒有說完,朱由檢也愣住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這樣的建議,朱由檢早就勃然大怒了,與後金的皇太極議和,在他看來是奇恥大辱,皇太極算什麼,不過是北邊的韃子,哪裡有資格與大明平起平坐,儘管皇太極登基建國稱帝,公開的造反了,不過朱由檢將其等同於流寇,只不過皇太極的實力雄厚很多,其戰鬥力不是流寇可以比擬的。

“文弱,說說你的理由。”

朱由檢的語氣變得淡淡的。

楊嗣昌沒有懼怕,神情反而變得堅定。

“皇上,攘外必先安內,臣提出此建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由。”

“其一,五省總督熊文燦,領兵剿滅流寇,剛剛獲取大勝,流寇首領李自成僅僅率領十多人逃離,可謂被剿滅,熊大人正準備領兵前往河南,徹底剿滅張獻忠,如此關鍵時刻,若是抽調熊大人回來抵禦後金韃子,則流寇會得到喘息,力量勢必再次壯大起來,如此關鍵時刻,若是不能夠一鼓作氣的剿滅流寇,我大明北方不能夠穩定,他日尾大不掉,朝廷必定付出更大的代價,纔有可能完全剿滅流寇。”

“其二,遼東邊防穩固,後金韃子選擇從牆子嶺和青山關入關,就是因爲關寧錦防線穩固,後金韃子無法覬覦,我朝廷大軍兩線作戰,既不能徹底剿滅流寇,又不能完全打敗後金韃子,如此情況之下,朝廷可選擇暫時與後金韃子議和,穩住皇太極,同時下定決心,一鼓作氣剿滅後金韃子,讓北方徹底穩定下來。”

“若是北方能夠徹底穩定下來,皇上和朝廷可以將主要精力放置剿滅後金韃子方面,否則長時間兩線作戰,實在難以支撐啊。”

。。。

朱由檢聽得很仔細,楊嗣昌說完之後,他略微沉思開口了。

“文弱,你說的有道理,不過朕覺得,可以讓熊文燦留在陝西河南,繼續剿滅流寇,調遣登萊新軍和遼東邊軍,進入京畿一帶,抵禦後金韃子。。。”

楊嗣昌的臉色微微變化,朱由檢的這個建議,無論如何都不可行,關寧錦防線是大明邊防的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夠疏忽。

可楊嗣昌不能夠直接反駁,免得傷了皇上的自尊心。

“皇上,臣以爲,如此關鍵時刻,遼東的防禦決不能減弱,臣覺得,後金的皇太極,一直都盯着遼東,盯着關寧錦防線,若是抽調登萊新軍和遼東邊軍入關作戰,皇太極很有可能親率大軍進擊遼東,到時候後金兩路大軍圍攻山海關,結局難以預料。。。”

朱由檢的臉微微紅了一下。

“文弱,你說的有道理,讓朕想一想。。。”

楊嗣昌有些着急了,如此重大的事宜,必須要定下來,兵部才能夠按照皇上的旨意暗地裡操作,否則任由後金韃子肆虐,到時候局勢無法收拾。

“皇上,熊文燦和孫傳庭率領的大軍,不日將抵達京城,臣建議,讓他們駐紮在外城,拱衛京師,三邊總督盧象升大人率領的大軍,明日或者後日可以抵達京城,臣建議,讓他們駐紮在房山,鞏固京城外圍的防禦。。。”

朱由檢嘆了一口氣,看着御案上面的地圖。

“文弱,你的議和建議,朕會詳細思考,多年以來,我大明都是兩線作戰,外有後金韃子,內有流寇,這等不利局面必須得到改觀,若是能夠徹底剿滅流寇,轉而對付後金韃子,不失爲一條明確之計謀,可你也要讓朕多想想。。。”

楊嗣昌慌得連忙跪下了。

“皇上,臣絕無此意,這只是臣的建議,如何決斷乃是皇上之事情,臣等待皇上做出決定就是了。。。”

楊嗣昌離開了偏殿。

朱由檢看着御案上面的地圖和奏摺出神。

第二百八十七章 想不到的危機(2)第三百零四章 聲東擊西(3)第七百零八章 掌控山東(13)第六百零四章 損失慘重第九百二十九章 定鼎之戰(13)第七百九十三章 鐵腕手段(4)第三百一十三章 魚與熊掌第二十七章 實力第六百六十九章 無奈何第五百零一章 激烈辯論第三百七十章 皇太極稱帝第九百六十六章 本性難移第三百三十九章 全面部署第八百零六章 這算是運氣嗎第一百零七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百一十三章 沉重打擊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腕手段(2)第三百章 親征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膽的分析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口婆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仕途之路第七百六十八章 足夠膽大第八百五十八章 頓悟第三百二十五章 一聲嘆息第三十七章 悉心準備第七百三十一章 摧枯拉朽(2)第七十四章 巨大收穫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精準預測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遼陽瑣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趙興志的禮物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收官第三百九十五章 痛快(3)第三百四十九章 殘陽如血(1)第九百二十八章 定鼎之戰(12)第七百二十四章 淮安還是鳳陽第五百三十章 三軍協同(1)第六百七十八章 早有準備第四百六十九章 遼東的規劃第五百六十一章 吳三桂的想法(1)第一千零六十章 見風使舵(1)第五百五十章 深遠的思考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算是反思第五百四十九章 忽上忽下第八百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1)第七百四十一章 悲劇的伏筆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度陳倉(1)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猶豫和彷徨第二十三章 富貴險中求(2)第一百二十章 關心和鼓勵第九百零九章 必要的包容第六百九十四章 暗度陳倉(4)第二十八章 收穫季節第三百三十三章 加急情報第四百八十四章 適得其反第八百七十一章 睿智的決斷(2)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孤膽英雄(4)第九百四十章 登基稱帝第一千章 微服私訪(1)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梟雄末路(7)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內亂(2)第五百零五章 外鬆內緊第八章 準族長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次赴京第九百零一章 大明悲歌(4)第一千零九十章 撞鐵板(2)第四百九十五章 俘虜問題第一百七十二章 我所需要的第八百五十二章 繼承人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後的掙扎(4)第二百一十六章 嚴陣以待第二百六十八章 擴張之路第五百零二章 陰影第八百零二章 張東濤的機智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好機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意料之中第八百六十七章 李自成的變化第八百零八章 忍無可忍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較量(1)第三十六章 直抒胸臆第二百七十九章 成爲了對手(2)第九百二十九章 定鼎之戰(13)第四十八章 指揮權第八百一十四章 雪中送炭(3)第七百四十三章 感覺很不好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立規矩(2)第七百七十四章 信心與勇氣第九百七十八章 科舉風波(6)第四百四十三章 援軍抵達第四百九十七章 集權第一百章 事來了第六百六十九章 無奈何第四百三十一章 命懸一線第二百一十一章 亨利其人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奇蹟第四百五十一章 歎服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開門紅(1)第五百七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大手筆第五百一十四章 嫌隙第八百六十三章 強硬與柔軟(1)
第二百八十七章 想不到的危機(2)第三百零四章 聲東擊西(3)第七百零八章 掌控山東(13)第六百零四章 損失慘重第九百二十九章 定鼎之戰(13)第七百九十三章 鐵腕手段(4)第三百一十三章 魚與熊掌第二十七章 實力第六百六十九章 無奈何第五百零一章 激烈辯論第三百七十章 皇太極稱帝第九百六十六章 本性難移第三百三十九章 全面部署第八百零六章 這算是運氣嗎第一百零七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百一十三章 沉重打擊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腕手段(2)第三百章 親征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膽的分析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口婆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仕途之路第七百六十八章 足夠膽大第八百五十八章 頓悟第三百二十五章 一聲嘆息第三十七章 悉心準備第七百三十一章 摧枯拉朽(2)第七十四章 巨大收穫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精準預測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遼陽瑣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趙興志的禮物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收官第三百九十五章 痛快(3)第三百四十九章 殘陽如血(1)第九百二十八章 定鼎之戰(12)第七百二十四章 淮安還是鳳陽第五百三十章 三軍協同(1)第六百七十八章 早有準備第四百六十九章 遼東的規劃第五百六十一章 吳三桂的想法(1)第一千零六十章 見風使舵(1)第五百五十章 深遠的思考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算是反思第五百四十九章 忽上忽下第八百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1)第七百四十一章 悲劇的伏筆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度陳倉(1)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猶豫和彷徨第二十三章 富貴險中求(2)第一百二十章 關心和鼓勵第九百零九章 必要的包容第六百九十四章 暗度陳倉(4)第二十八章 收穫季節第三百三十三章 加急情報第四百八十四章 適得其反第八百七十一章 睿智的決斷(2)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孤膽英雄(4)第九百四十章 登基稱帝第一千章 微服私訪(1)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梟雄末路(7)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內亂(2)第五百零五章 外鬆內緊第八章 準族長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次赴京第九百零一章 大明悲歌(4)第一千零九十章 撞鐵板(2)第四百九十五章 俘虜問題第一百七十二章 我所需要的第八百五十二章 繼承人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後的掙扎(4)第二百一十六章 嚴陣以待第二百六十八章 擴張之路第五百零二章 陰影第八百零二章 張東濤的機智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好機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意料之中第八百六十七章 李自成的變化第八百零八章 忍無可忍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較量(1)第三十六章 直抒胸臆第二百七十九章 成爲了對手(2)第九百二十九章 定鼎之戰(13)第四十八章 指揮權第八百一十四章 雪中送炭(3)第七百四十三章 感覺很不好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立規矩(2)第七百七十四章 信心與勇氣第九百七十八章 科舉風波(6)第四百四十三章 援軍抵達第四百九十七章 集權第一百章 事來了第六百六十九章 無奈何第四百三十一章 命懸一線第二百一十一章 亨利其人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奇蹟第四百五十一章 歎服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開門紅(1)第五百七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大手筆第五百一十四章 嫌隙第八百六十三章 強硬與柔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