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吳祿貞

袁世凱現在最頭疼的是後院起火,是直隸、山西、東三省的革命黨。說到北方的革命黨人,不能不談到一個人的名字,就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吳祿貞。

吳祿貞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綏卿,湖北雲夢人。

在雲夢縣城的西郊,有一個名叫吳家臺子的小村莊。一八八零年三月六日,在一戶書香人家,有一個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吳祿貞。

這個四周環水、綠樹蔭翳的村子,就是他童年活動的天地。

六歲時,入村裡的家塾讀書,已顯出他過人的天資。他不僅理解力、記憶力超過其他孩子,而且才思敏捷。

至今在家鄉仍流傳着他對對子的故事:一天,先生出了個上聯:“春風催綠柳,”無人當場能對上,問到他時,他脫口而出:“大澤起龍吟。”

先生不由暗歎:“此子有奇志!”雲夢古爲大澤,那麼答此聯的孩子莫非日後將要幹出一番虎嘯龍吟的大事來!

稍長,轉入義堂鎮一私塾就讀,那時他寫出了這樣一幅對子:“一拳打倒亞細亞,兩腳踢翻歐羅巴!”表達他對鴉片戰爭後試圖吞併、瓜分我國的歐、亞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憤恨,寫出了自己要把他們都打倒、都趕出去的決心!他那稚幼的心靈上,已種上了愛國、報國的種子。

他又是個活潑、淘氣的孩子。愛爬樹、喜游泳,並習家傳的“吳門神棍”。大樹、池塘、濠溝都成了他練本領好地方,他練得身體矯健,練得有了武功的底子,爲他後來戎馬生涯打下了基礎。

吳祿貞九歲時,他長年在外幕遊的父親吳利彬,回到了武昌設館教書,舉家遷往武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在母親先走了一段時間後,自己獨自一人找去的。這之前他從未出過遠門,更沒到過武昌,小小年紀敢於一人前往,那膽子實在是非常人可比。

十至十五歲,他跟父親在武昌讀書。父親吳利彬,學識淵博,不僅通曉經書,而且懂得格致學。所謂格致學,也就是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吳利彬還自己製作幾何圖形講解幾何。

祿貞雖說善詩能文,被人視爲文學天才,可他卻不熱中於走科舉之路。

他認爲那些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對於改變當時中國的落後狀態無益;不如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更爲有用,所以他在學格致學上大下工夫。

課餘仍愛舞劍弄棍,又喜讀兵書,並給自己起號叫“夢澤雄”。他的故鄉雲夢,古爲雲夢澤,由他爲自己起的這個號,可看出他少年時,已有壯志。

十五歲時,父親外出講學,歸途中病逝。一家人生活遂陷入困境,搬入戈甲營一陋屋生活。爲分擔母親肩上的生活重擔,他輟學做工,成了“湖北織布局”的一名小工。

祿貞每天天未亮就來此做工,晚六時才收工,每天勞動十幾個小時,只能得到一角多工資!工人們在那兒不僅受剝削,更由於勞動條件差,時有事故發生。

那些洋監工、技師隨意打罵工人,再加上中國工頭的欺侮,他們過着非人的生活。

下班時,工人必須在廠門口接受搜身。

一次,一個姓袁的工頭,藉機調戲一名小女工,被祿貞看見,他上前打了工頭。

工頭大怒揮鞭就要打他,但由於引起了衆怒,未能得逞。

祿貞不甘受這份氣,決意離開這家工廠。

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簽定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引起了國人的憤怒,紛紛起來聲討;臺灣則爆發了“反割臺”鬥爭。

祿貞痛感國家的衰落,眼見當時的列強圖謀瓜分中國,他認爲只要國人齊心,力挽狂瀾,就會有助於國家轉弱爲強,於是萌發了投軍衛國的念頭!

一八九六年一月,張之洞調回湖北任湖廣總督。他張榜召募新兵,應募者必須年滿十六週歲。

而吳祿貞年齡尚不足十六,他前去應試時。爲了闖過了報名關,他搬出“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童子汪漪執干戈以衛社稷”的例子,說服了負責報名的軍官同意他報名。

考試時他寫文賦詩,表明自己投筆從戎之志。

其詩云:“開卷喜讀戰國策,濡筆愛草從軍賦。安得一戰定三韓,投筆從戎爭先赴。”文章講述了書香門第出身的他,投筆從戎爲報國。他的試卷頗受張之洞賞識,命人油印後散發各營,以鼓士氣。

他被錄取在工兵營當兵。

吳祿貞入伍後,刻苦操練,鑽研《西法類編》等兵書,成爲士兵中的拔尖人材;一年後被張之洞指名選派入湖北武備學堂學習。

這是一所培養下級軍官的學校,收年滿十八的有培養前途者入學,年方十七的祿貞是破格入學的。

他在那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自幼學過的格制學,此時發揮了作用,使他接受“西學”較他人容易。

一次,他甚至走上講臺去糾正日本教官證錯了的幾何題,他毫不客氣地在教官演算的題旁打了個大“X”,口說:“你證得不對!”自己從從容容地證出了此題。

日本教官被他的“膽大妄爲”弄得目瞪口呆,又發作不得。

這件事當時使全校爲之轟動,被人們盛讚爲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其實,這不過是被欺辱,被人看不起的民族阿Q精神的一種自我安慰。

老師就不能證錯一道幾何題嗎?一道幾何題老師做錯了,學生能做對,也沒什麼可奇怪的。老師還是老師,學生也還是學生。

國人講求尊師重教,外國老師就不應當尊重嗎?所有的外國人都欺負中國人嗎?即使在那個年代真心幫助一個懦弱民族之人也大有人在;說不定這位日本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因爲長期的受欺辱,被人看不起,有時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形成一種類似於義和團的那種盲目排外情緒。

從這件事上,吳祿貞所表現的是不是這種情緒呢?或許,這就是歷史的侷限性。像吳祿貞這樣的先進分子,這樣優秀的人,也是很難逃脫的。

還有,從這件事上。也反映出吳祿貞過於張揚,過分自信的性格弱點。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個弱點,最後要了他的命。

一八九八年冬,祿貞被派去日本學習軍事,先入成城學校,後入士官學校騎兵科。

他目睹了明治維新後蓬勃發展的日本,更感到清廷的腐敗和自己國家的落後。在日本,他有機會接觸到反映歐美各種新思想的書籍,他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從此便醉心於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學說,認識到要救中國,不僅僅是建立軍事武力就能挽救的。非得徹底地改革政治,推翻清廷這個腐敗的政權才行。

他於是與傅慈祥、沈翔雲等人,發起組織了第一個留日學生團體“勵志會”。該會以“聯絡感情,策勵志節”爲宗旨。目的是聯絡同志,討論革命如何進行。

他此時的革命思想,還是處於一種自發的狀態。

此時僑居日本橫濱的孫中山先生,在日成立興中會,並注意從留學生中吸收成員。

吳祿貞經人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先生,他對孫先生學識之豐富,非常佩服;對孫思想見解之成熟,也十分傾心。

交往之中,對孫先生的革命理論,有了深入的認識,毅然加入了興中會。從此,他成了一名民主革命的自覺的戰士。

這就是孫中山先生在祭文中所說的:“昔在東海,談笑相逢。”

他們的革命友誼,從此開始。

一九九零年夏,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革命黨人決定趁此大好時機,在南方發動起義。吳祿貞認爲“夏口兵衝要地”,建議以武漢爲發難基地,以便控制南北要衝,然後出師北伐。

孫中山先生贊同此建議,命吳祿貞、傅慈祥主持長江流域的起義,又派人回國聯絡會黨;他自己則將主持珠江方面的起義。

吳、傅二人受命後非常高興,着手準備,但苦於沒有經費。

此時,畢永年告訴孫中山先生:“唐才常已從康有爲處得到了兩萬元款子,計劃起兵,款爲新加坡華僑所捐,還將繼續有。”

通過商談,雙方同意聯合起義。孫中山先生還親自出席了梁啓超爲唐才常、吳祿貞等人舉行的餞行宴會。

畢永年(1869—1902),湖南長沙人,清拔貢。少讀王船山遺書,萌反清之志,與譚嗣同、唐才常交善,參與維新變政,暗中結交會黨。一八九八年八月赴京,康有爲欲委其領兵圍頤和園殺西太后。政變後剪辮、焚貞照,以示脫離滿清政.府統治。赴日本,謁見孫中山,與保皇派絕交,加入興中會。

吳祿貞與唐才常一同秘密潛回國內。

唐才常在上海張園召開會議,將原“正氣會”改名“自立會”,“勤王軍”改爲“自立軍”。他對保皇黨稱“勤王”,對歸國留學生說“保國保種”。唐才常爲譚嗣同的密友,他熱心舉義有很大爲友報仇的成分。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號佛塵,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領袖,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貢生,與譚嗣同時稱長沙時務學堂教習中的“瀏陽二傑”,戊戌政變後,去日本、南洋集資,回滬後創“自立會”,旋於漢口謀發動自立軍起義,事泄被捕就義。著有《唐才常集》。

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88章 大通起義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57章 禁賭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41章 美育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98章 張瘋子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5章 挫折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89章 內鬥第46章 辦實業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5章 找事做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10章 會考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511章 完婚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44章 北歸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19章 一心離開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7章 奇遇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479章 新人物第164章 芥蒂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7章 如願以償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章 小人精第40章 系矯旨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70章 獨立評論
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88章 大通起義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57章 禁賭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41章 美育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98章 張瘋子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15章 挫折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89章 內鬥第46章 辦實業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5章 找事做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10章 會考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511章 完婚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44章 北歸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19章 一心離開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7章 奇遇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479章 新人物第164章 芥蒂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7章 如願以償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章 小人精第40章 系矯旨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70章 獨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