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騙子

漢中。

梁州城北關大街支着一家麪攤,攤邊的兩塊大石頭夾着一根竹竿,竿上旗幡在風中招搖。

一箇中年男子牽着兩匹駿馬走過,擡頭看着旗幡,喃喃念道:“天漢湯餅,嗬,好大的口氣。”

“客官,小人這是‘大漢湯餅’,幡上裂了,拿葛布補的,多了一橫。小人家的湯餅,大漢來吃也管飽。”

中年男子眯起眼再一看,道:“來份湯餅。”

他在攤子上坐了,四下一看,道:“關中戰亂連天,我看漢中似無太多影響?”

“哪能沒影響?這湯餅,每碗就漲了兩文。”

中年男子不以爲意,體會不到這吃食上漲的區區兩文錢於普通百姓意味着什麼。目光落在對桌的年輕人身上,仔細打量了幾眼,開口打了招呼。

“盧杞,范陽盧氏,家父留臺御吏中丞,諱奕。小兄弟,我看你該是朝廷驛使?”

“原來是盧中丞的郎君,失敬,盧中丞死節不降,小人萬分敬佩。”

盧杞目露悲痛,見對方不否認驛使的身份,再次招過攤主,把對方的賬也會了,問道:“我看你的馬上有烙印,石門驛,從北邊來的,不知關中有何新的消息?唉,社稷危急,使人憂慮啊。”

“放心,天子守京,局勢還穩妥。”

那驛使口風很緊,說話時目光依舊盯着長街那頭的衙署處。

署前有一片高臺名爲“漢臺”,乃是劉邦當漢中王時的王府地基。

盧杞順着他的目光看去,道:“我聽說如今暫駐梁州官位最高者乃劍南節度副使崔圓,你的驛信不是遞給他的?”

“公文已遞過了。”

“哦?”盧杞追問道:“你還在找誰?”

“沒有,沒有。”

他們說話時,旁邊的攤主已經燒開了大鍋,把麪條下入鍋中,熱氣騰騰而起。再一掀開那裝着打滷汁的大甕,香氣撲鼻,饞得遠處的流民們直勾勾地往這邊看。

盧杞端坐於人們的目光之中,安之若素,手指卻在膝蓋上輕輕敲着,似不經意地問道:“我還聽聞一樁消息,說是聖人在陳倉時……出了意外,倒不知真假?”

“自然是假的,聖人還好端端地在長安。”

驛使答了,恰見一隊人從南邊策馬而來,他遂匆匆一拱手,拿起始終放在膝上的行囊起身,快步趕了過去,身手極是矯健。

待到近處,他遞了一塊牌符,輕聲道:“敢問可是通義高長史?長安急信。”

“與你交談的那人是誰?”

“死節的留臺御史盧中丞之子,喜歡打聽。”

高適最後瞥了盧杞一眼,對這種熱衷權力之輩不感興趣,領着驛使進了梁州衙署。

~~

“湯餅來嘍!”

“店家,可知那些蜀郡官員們來了多久了?”

“陸陸續續的,有一個多月了哩。”

盧杞又問道:“怎不往關中勤王?”

“小人哪懂這些……呀!瞿帥頭來了,小人今早剛剁了半斤狗肉,想孝敬帥頭,這便給帥頭拿上。”

盧杞轉頭看去,見是梁州城的捉不良帥帶着差役們路過,還押着個鬚髮皆白的老頭。他便請對方喝了杯酒,再次自報了家門。

地方上的小吏不像長安的禁軍見多識廣,對盧杞這種有官身的名門子弟就殷勤得多,點頭哈腰,有問必答的。

“小人也見過崔節帥一次,好像聽說,他得到的聖旨不是入關中勤王的,而是來迎接聖駕的。其它的,只知這一月,衙署堂上每有爭吵,還有,大軍駐在城外,糧草也不夠哩。”

盧杞道:“可聖駕已返回長安了啊。”

“那小人就不知了,哦,郎君可知小人今日拿的這老傢伙是犯了什麼事?”

盧杞目光看去,只見那老者看起來六旬模樣,頗有氣度,不似尋常百姓,該是名門望族,不由疑惑起來,問道:“他犯了何事?”

“自己招吧!”

“小老兒行騙,得了些金銀財帛,已經還回去了。”

“行騙?你那是行騙嗎?你冒充聖人,犯的是殺頭的死罪!”

盧杞當即就來了興趣,再仔細端詳了那老者一眼,發現他雖然不是聖人,但言談舉止倒也有幾分威嚴。

他又賞了那捉不良帥一吊錢,讓攤主端來茶水,坐在那細細聽着。

原來那老頭跑到了城北的二十里鋪,尋了一家大戶叩門,自稱是聖人,在從長安往蜀郡的路上與護送的兵馬失散了,命令那大戶護送他到蜀郡,到時重重有賞。當夜,老頭便在大戶家中吃喝嚼用,夜裡還讓一個美妾侍寢,次日,他們出發梁州城,路上,老頭便藉口如廁,揣着金銀跑了。

若這般跑了,差役們也捉不到他,偏他貪心不足。又跑去矇騙另一家鄉紳,不巧,那鄉紳竟是已聽過類似的騙局,嘴上“陛下”喚着,暗地裡卻遣人報了官,趁着老頭沐浴更衣時將其拿下。

“近來這等騙局很多嗎?”盧杞不由問道。

“有幾起,但這是殺頭的大罪,敢犯的人該是不多。”瞿帥頭道。

盧杞又轉向那老頭,問道:“你如何想到這主意?”

“小老兒哪知是殺頭的罪啊,真就只想混口飯吃……”

“問伱如何想到這主意!”

“也是聽說的,小老兒住在石門鎮,聽聞有人這般冒充聖人騙到了錢,一時糊塗。”

盧杞搖搖頭,心想,叛亂一起,這天下真是什麼破事都出來了。

他吃過湯餅,便去拜訪崔圓。因他與崔圓其實有一段淵源,早年間,他們都曾受過當時任京兆尹的蕭炅舉薦,盧杞成了京兆府法曹,崔圓則是司勳員外郎。

可惜後來盧杞捲入了造紙案,得罪了薛白,棄官逃出長安。反而是崔圓,依附了楊國忠,青雲直上。

是日,盧杞牽馬到了衙署,遞上名帖求見崔圓,並稱是故人來訪,被引入小廳坐下。之後,有一名崔圓的幕僚來接待他。

盧杞便拉着對方閒談,打聽崔圓是如何依附上楊國忠的。

此事倒有幾分奇異,說是崔圓有個親戚李彥允,在洛陽任留臺刑部尚書,某次,崔圓往江淮任官,路過洛陽,住於李府。李彥允當夜夢到自己身戴枷鎖,被押入府衙待審,擡頭一看,上首坐着的紫袍高官正是崔圓。夢醒之後,李彥允認爲崔圓來日必貴,遂將其引見給了楊國忠……

“紫袍?”盧杞喃喃着,心中又羨又妒。

他知道,李彥允之所以夢到崔圓來日必貴,根本就不是因爲那個夢,而是因爲崔圓出身清河崔氏青州房,家世極爲顯赫,乃高宗皇帝的禁婚詔中明令禁止互相通婚的“七姓十家”之一,而這禁婚詔非但沒有削弱崔家的影響力,反而擡高了其身份。而楊國忠之所以厚待崔圓,也是因爲看中崔家的門第高貴。

說着話,又有小吏過來,稱崔圓請盧杞入內。

“這便去。”

盧杞撐着膝蓋站起來,衙署外一瞥,卻是愣了一下。

他看到人羣中有一名老者往衙署看了一眼,之後便走掉了。

“盧郎君,怎麼了?”

“沒事,一時眼花了吧。”盧杞揉了揉眼,繼續去見崔圓。

須臾,他卻停下腳步。

“等我一會。”

說着,他大步趕出衙署,環顧四望,尋找着方纔看到的那道身影。

~~

崔圓剛剛見過了高適,兩人談得不歡而散。

之後,他原本打算見盧杞的,但不知爲何,盧杞沒有馬上過來,崔圓也不着急,揉着眉頭,思忖着眼下的時局。

他是楊國忠的人,叛軍攻破潼關之後,他便得到了楊國忠的消息,知道聖人有可能會到蜀郡避難。故而提前整備兵馬,營造行宮,積極安排了迎駕事宜,並親自到漢中等候聖駕。

聖駕沒來,來的卻是眼花繚亂的消息,簡單來說,他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相信靈武遞來的旨意,聖人已經駕崩了,從此尊奉新帝;二是相信長安的公文,出兵關中勤王,這也是方纔高適極力勸說他去做的事。

高適說了很多,戰略如何、社稷如何,說劍南兵馬至關中解了長安之圍天下形勢會有如何好轉。但,高適卻忘了說,他崔圓會如何。

首先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是,高適與薛白關係親近,顯然是慶王一系,守住了長安,前程不需贅言。可作爲官長的崔圓,反而與慶王一系並不相熟。

個人私利倒也罷了,崔圓不在乎。擺在眼前,更重要的事是,劍南這一點兵馬冒然進入關中,應對得了十餘萬驍勇的范陽鐵騎嗎?顯然不可能的,衝動行事,只會禍國殃民。

眼下唯一能與范陽驍騎抗衡的,只有安西、河朔的邊軍。

另外,李亨的旨意也送到了,對崔圓頗有讚譽之詞。崔圓確實也寫了奉表,承認這位新帝。當然,這只是表態,更多事目前還說不準。

想到這裡,崔圓又想到了李彥允說過的那個夢,稱他早晚必然要披上紫袍,眼前這站隊的時候就是豪賭的時候。

“節帥,盧杞到了。”

崔圓本以爲盧杞不來了,看了眼更漏,發現盧杞晚了半個時辰,心中不悅,面上卻是不顯,道:“我親自去迎。”

他當然不是爲了盧杞,而是衝其父盧奕的面子。

“子良,節哀順變。”

甫一見面,崔圓便拍着盧杞的肩,無比悲慟地道:“我都聽說了,賊犯東都,唯盧中丞正身守位,義不出奔,以死全節,何其忠烈?!”

“崔公。”

盧杞抹了兩把哭,作爲對他那死掉的阿爺的追悼,之後,匆匆與崔圓小聲道:“我有極要緊之事與你說。”

崔圓原本還打算哭祭盧奕一番,聞言愣了愣,帶着盧杞入內,屏退旁人,問道:“何事?”

盧杞竟還動手動腳,拉着他的衣袖往裡走了幾步,以神神秘秘的口吻,道:“崔公可是往靈武遞了奉表。”

“你這是何意?”

“請崔公速派人去把奉表追回來。”

崔圓當即不悅,沉着臉,道:“爲何?”

“聖人尚健在,忠王擅自登基稱帝,與謀逆何異?”

“原來是慶王的說客。”崔圓一拂袖,叱道:“若如此,便不必再談了,恕不遠送。”

“崔公誤會了,我並非慶王派來的。”

“請吧。”

盧杞無奈,死死拽住崔圓的袖子不放,俯身過去,又要耳語。 崔圓沒想到他如此無禮,一邊躲避,一邊喝道:“來人!”

“崔公聽我說,我今日見到聖人了。”

崔圓先是錯愕了一下,之後,看着盧杞,目光逐漸凝固,像在看一個傻子。

“崔公,你不該給忠王奉表,好在,此事還可補救……”

“你被騙了啊。”崔圓嘆道。

盧杞一愣,接着,屋門被“咣”地撞開,兩個守衛進來,徑直押住了他。

“輕些。”崔圓擡了擡手,道:“他並非有意要傷我,是遇到了騙子。”

“我不是……”

“我知道,那些騙子騙術很高明。”崔圓嘆道,“前次,連我也信了,親自到洋州去迎駕,結果大失所望,一怒之下,將那敢假冒聖駕的逆賊給斬首了。”

盧杞錯愕了一下,道:“難怪聖人不信你,你聽我說……”

忽然,有士卒狂奔而來。

“節帥,不好了!”

“何事驚慌?”

“高適、嚴武、田神功等將,擅自召集勤王兵馬,拔營北上了!”

“放肆!”

崔圓大怒,叱道:“他們沒有兵符,豈能調兵?!”

“高適領了聖旨,嚴武拿了李節帥的兵符。”

“什麼?”

崔圓張了張嘴,啞口無言,高適所謂的那聖旨他知道,是長安遞來的,有慶王監國的蓋章與中書門下的印鈐。至於劍南節度使李宓的兵符,想必是嚴武趁這段時日趕去蜀郡拿到的。他被稱爲節帥久了,常常忘了自己只是個副節度使。

想這些無用,重要的是,眼下這情形,是否該調兵去攔住高適等人。對方奉旨往關中勤王,一旦攔了,萬一局勢有變又如何?

那邊,盧杞幾番開口欲語,但看着崔圓舉棋不定的樣子,遂又作罷。

有些事若現在告訴崔圓,只怕很難保證不會落入慶王一系耳中。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從漢中往秦川的棧道絕對不好走。

高適手持一柄長槍,橫着背也不是,豎着背也不是,最後只好摘下來,拿在手裡當柺杖用。

他有時會回頭看上一眼,只見士卒們一個接着一個,隊伍長得看不到盡頭,可其實只有區區五千士卒,糧草帶得也不多,到了關中之後,恐怕不夠一個月嚼用。

這是他們進入陳倉道的第五日,傍晚時分,他們下到一片河谷,遂紮營暫歇。

隊伍的主將是嚴武,他與高適官職相當,軍略上的才幹卻更厲害,高適遂推他爲主,自己作爲副手。

嚴武是個很沉毅的人,眼神裡透着股狠勁,平時話不多,但做事雷厲風行。當陳倉消息傳來,旁人還待在漢中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已果斷奔回蜀郡說服李宓。

可情形依舊不容樂觀,叛軍有十餘萬精騎,他們卻只有這點兵力,哪怕是要虛張聲勢,扮作安西、朔方大軍,也難。

“這戰,只怕不好打啊。”私下裡,高適終於是感慨道。

“只要長安還在,那就一定不會只有我們一支援軍。”嚴武的聲音沙啞低沉,道:“越是不好打的仗,越是能立功。”

“我有件事不明白。”高適問道:“你是怎麼說服李節度使的?”

嚴武道:“我把刀架在他脖子上。”

換作旁人這麼說,高適一定不信,但嚴武的性格一向是極爲強橫的,孩提時便殺死過他父親的妾室,這種事是真幹得出來。

“真的?”

“假的。”嚴武道,“於我們這些劍南的官員們而言,眼下靜觀其變最好。如崔圓一般,最後還是少不了他的功勞,但李宓所憂慮的,是另一件事。”

“什麼?”

“吐蕃。”

高適一聽就明白了,一場叛亂,發展至如火如荼的情況,吐蕃暫時雖然還不知道。可若不能及早平叛,就要被吐蕃趁虛而入了。

僅從叛亂而言,它斷不了大唐的氣運。可大唐與吐蕃是兩隻猛虎正在相爭,一旦其中一隻受了小傷,也有被另一隻咬死的可能。李宓身爲劍南節度使,不得不從這方面考慮,遣五千兵馬北上關中,若能救長安,既立了功,又能儘早平叛,若不能,便當是盡力一把。

談論了一會兒,高適拿出一面旗幟,親自縫起來。

他要縫的是朔方軍的戰旗,這次出征太急,這些事前都沒有籌措好,只能路上製備了。

“你還會做這個?”

“少時家貧,什麼都得自己做啊。”

“將軍!”忽有士卒大步往這邊趕來,道:“我們發現那邊有一塊石刻,請將軍過去看看。”

……

說是石刻,其實是有人用獵物的血在石頭上寫了一段文字,石頭邊還找到一些火炭與吃剩的骨頭。

高適原本還不在意這件小事,但看嚴武蹲在那看得認真,不由問道:“上面寫的什麼?”

“你看吧。”

高適遂俯身看去,只第一眼就愣住了,因那上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朕受命於天,宅帝位四十有二載”。

那石頭上的字有些已經被沖刷、風乾,不可辨認了,但還是能看出大概的內容,是有人以天子口吻,自述了在陳倉遭遇兵變的經過。提及了慶王李琮、忠王李亨、薛白等都是叛徒。

“這……”

“假的,難怪近來漢中不少人敢冒充聖駕招搖撞騙。”

嚴武說着,靴底已踩在那石塊上,用力一推,把那石塊推進了小溪裡。

高適很快會意,這石頭上指出的叛逆,乃是眼下在秦嶺那邊組織平叛的關鍵人物。若是把他們都打爲叛逆,那大唐只怕要像西晉一樣丟掉一半的疆域。

~~

長安城外。

崔幹佑感到了十分困惑。

他本以爲,隨着李亨稱帝的消息傳來,長安城會人心動搖,不攻自潰。但結果反而是他受了一個小挫折,之後,長安城內反而不再出現內亂。

“不對啊,唐軍的糧食愈不夠吃,愈不該如此齊心堅守。”

“是啊。”田承嗣亦感到了意外,道:“我安插在城中的內應也沒了消息。”

他們的兵馬雖然驍勇,卻也並非沒有壓力。

整個大燕目前的形勢是,西進不利,東進也不順。不僅是長安城沒有拿下,安慶緒派去東略的兵馬也被攔在雍丘不能寸進。換言之,一旦遇上名將,塞北騎兵不擅攻城的弱點便暴露出來了,這導致他們無處擄掠,糧草不濟。

與此同時,李亨在靈武稱帝,顯然也在集中兵馬,準備反攻叛軍。

留給崔幹佑取長安城的時間實際上也不多了,安慶緒已經又有了退守范陽的打算,幾次下旨催促。

從某方面而言,安慶緒的想法也沒錯,只要老巢在,雄兵在,暫時放棄已經被擄掠乾淨的河洛地區,以後再來,收穫也許更大。

崔幹佑卻不想當只會入寇的強盜,他唯一能勸說安慶緒繼續攻長安的理由就是李氏正在內鬥,李亨指責李琮弒君。正是取長安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他總認爲拿下了長安,就等同於拿下了大唐天下。

田承嗣的目光再次落到了當初邊令誠送出來的那張戰略圖上,沉吟道:“你說,這難道是假的嗎?”

“不太像,若沒有援兵,他們還守着長安做甚?”

正商議着,忽有哨馬趕來。

“報!”

“將軍,在長安城西又發現了朔方軍的哨騎!”

崔幹佑道:“多少人?”

“不多,僅數十騎。但是,末將有些疑惑……”

“說!”

“末將留意到,長安城頭上的守軍見到朔方軍的旗幟,盡皆歡呼。”

此事就有些奇怪了,李亨即使要派朔方軍來解長安之圍,那城中弒君的叛逆也不該歡呼。

崔幹佑想不明白,乾脆親自策馬出了大營。

他趕馬到長安城西,遠遠便只見皁河畔塵煙滾滾,有數十名騎士打着朔方軍的旗號幾番想突圍奔到長安城下,燕軍的騎兵則試圖射殺他們。

朔方騎兵一見便撤遠,等燕軍騎兵歸營又重新回來。

崔幹佑擡起頭,往城頭上看去。

他目力極好,能見到有些紫袍、紅袍的官員已登上城頭,眺望遠處。從他們的身形動作間,崔幹佑能感到他們的歡喜。

看起來,李氏宗室之前的內鬥並不像他此前以爲的那麼激烈。

於是,燕軍把哨馬放得更遠,又過了數日,哨馬回報,在歧風發現了朔方軍先鋒進軍跡向。

“還是迫不及待地來了。”

“他們畢竟是一家,還能眼看我們奪了長安嗎?”

田承嗣指着戰略圖道:“或許是唐軍故作不和,想偷襲我們。”

崔幹佑沉思着,道:“不論如何,我們不能被牽着走,只要想清楚一件事——是與唐軍繼續攻防下去,還是野戰?”

“你是說……西進,反過來偷襲他們?”

189.第186章 狂145.第142章 改變298.第292章 一片冰心第116章 悔婚219.第216章 掩蓋的真相第435章 秋後算賬第347章 大渡河第4章 良娣第440章 威嚴落地第464章 回駕34.第34章 價高者得183.第180章 貪心139.第136章 用人第453章 祭婿文稿280.第276章 跋扈248.第246章 釋放163.第160章 一念之間103.第103章 名單第494章 放下屠刀154.第151章 造相19.第19章 欺上門307.第301章 遮羞布61.第61章 門第29.第29章 金吾衛145.第142章 改變第359章 成王敗寇61.第61章 門第20.第20章 審225.第222章 別長安167.第164章 洗兒宴第359章 成王敗寇第448章 驅狼吞虎第450章 驅狼吞虎第467章 共克時艱90.第90章 考驗221.第218章 心結第485章 謊言295.第289章 滿月宴第360章 捷報29.第29章 金吾衛第370章 移棺第497章 機會17.第17章 還家第388章 交朋友133.第130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262.第260章 借刀103.第103章 名單274.第270章 歸不歸第476章 騙子第381章 誰更執拗160.第157章 君自抉擇146.第143章 世情如紙89.第89章 厚顏薄禮48.第48章 船票第381章 誰更執拗第469章 貴庶第360章 捷報第427章 傳檄294.第288章 冬至119.第119章 結交邊將第115章 匠師256.第254章 深耕120.第120章 尋合作第436章 都在努力第354章 龍尾關244.第241章 點燃133.第130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267.第265章 一縣之主第461章 餘燼177.第174章 開春142.第139章 胡兒舞19.第19章 欺上門第436章 都在努力第480章 贏第428章 盟主263.第261章 揮鋤92.第92章 申告242.第239章 地頭蛇238.第235章 誰負責166.第163章 謀職71.第71章 燈火闌珊251.第249章 銅幣134.第131章 新朋友第397章 小團體323.第315章 隱相167.第164章 洗兒宴第374章 新的平衡第424章 自欺欺人第357章 入城194.第191章 起家官319.第311章 禮成99.第99章 得寶歌271.第267章 聰明誤第473章 嬌貴332.第324章 今時寵第346章 川西高原第470章 立威118.第118章 人情第371章 瘦死的駱駝第406章 北都重鎮
189.第186章 狂145.第142章 改變298.第292章 一片冰心第116章 悔婚219.第216章 掩蓋的真相第435章 秋後算賬第347章 大渡河第4章 良娣第440章 威嚴落地第464章 回駕34.第34章 價高者得183.第180章 貪心139.第136章 用人第453章 祭婿文稿280.第276章 跋扈248.第246章 釋放163.第160章 一念之間103.第103章 名單第494章 放下屠刀154.第151章 造相19.第19章 欺上門307.第301章 遮羞布61.第61章 門第29.第29章 金吾衛145.第142章 改變第359章 成王敗寇61.第61章 門第20.第20章 審225.第222章 別長安167.第164章 洗兒宴第359章 成王敗寇第448章 驅狼吞虎第450章 驅狼吞虎第467章 共克時艱90.第90章 考驗221.第218章 心結第485章 謊言295.第289章 滿月宴第360章 捷報29.第29章 金吾衛第370章 移棺第497章 機會17.第17章 還家第388章 交朋友133.第130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262.第260章 借刀103.第103章 名單274.第270章 歸不歸第476章 騙子第381章 誰更執拗160.第157章 君自抉擇146.第143章 世情如紙89.第89章 厚顏薄禮48.第48章 船票第381章 誰更執拗第469章 貴庶第360章 捷報第427章 傳檄294.第288章 冬至119.第119章 結交邊將第115章 匠師256.第254章 深耕120.第120章 尋合作第436章 都在努力第354章 龍尾關244.第241章 點燃133.第130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267.第265章 一縣之主第461章 餘燼177.第174章 開春142.第139章 胡兒舞19.第19章 欺上門第436章 都在努力第480章 贏第428章 盟主263.第261章 揮鋤92.第92章 申告242.第239章 地頭蛇238.第235章 誰負責166.第163章 謀職71.第71章 燈火闌珊251.第249章 銅幣134.第131章 新朋友第397章 小團體323.第315章 隱相167.第164章 洗兒宴第374章 新的平衡第424章 自欺欺人第357章 入城194.第191章 起家官319.第311章 禮成99.第99章 得寶歌271.第267章 聰明誤第473章 嬌貴332.第324章 今時寵第346章 川西高原第470章 立威118.第118章 人情第371章 瘦死的駱駝第406章 北都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