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餵豬養牛

山區村民家裡,都或多或少養了幾頭豬,一方面家裡和剩飯剩菜可以用來餵豬,因此不會浪費。另一方面,山野之中能夠採集不少野草,也可以用來餵豬。

這樣的野草被農村人稱作豬草,閒暇時採割獵草,是我們小時候的勞作課目之一,有“筆桿草”、“燈籠草”、“厥草”、“野芹菜”、“艾草”等等等等,現在還能一一分辨出來。

那時候沒有豬飼料,全靠剩飯剩菜、豬草喂大,一頭豬常常要餵養一兩年,才能成長到出欄屠宰。養豬還有一個好處,能夠合理利用米糠。

那時已經有了電動的碾米機,不過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稻米加工設備。稻穀收割回來之後,用碾米機剝除穀殼。一個漏斗,裡面有鐵篩子和軸承,依靠軸承轉動,鐵篩子過濾,剝除的穀殼。

這樣的剝除法並不徹底,出現粗糠、細糠,裡面還會夾雜着細米,豬對糠特別感興趣,餵豬時灑上一把糠,豬吃的相當歡。

餵豬的活我經常幹,而且從小幹到大,幼小的身軀提着個大大的潲水桶,走到豬圈,然後熟練的“嚕嚕”呼喚幾聲,豬就會成羣的圍攏過來。

有一種葫蘆能長得很大,剛長成時,表皮青澀,非常鮮嫩,是農村常見的瓜果蔬菜之一,完全成熟之後,表皮完全木化,呈現金黃色,特別堅硬。

將完全成熟的葫蘆,剖成兩半,因爲堅硬,一般都是用鋸子鋸開。挖空裡面的囊,製成葫蘆瓢,成爲農村家庭常用的盛具,農村家裡都有好幾個,用來盛不同的東西。

比如餵豬時,用得就是葫蘆瓢,舀起一勺豬食,倒入大大的雜木鑿成的豬槽,幾頭豬“哼哼”的擠在一起,“叭嚌叭嚌”的你爭我搶。

農村有諺語,“一隻豬崽養不大”,就是說養豬至少要養兩頭,纔會爭搶吃食,纔會迅速長膘。農村因此常用來比喻帶小孩,小孩多的家庭,孩子長的結實,沒病沒災。

那個年代自己吃的都不夠,並沒有多少剩飯剩菜用來餵豬,野外的豬草也不象想象中那麼多,那麼容易採摘,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空閒時間去採豬草。

所以農家養的豬並不多,一般只有兩三頭,養四五頭的,這家的主婦必然是相當能幹。養豬也並非那麼容易,如果遇到豬瘟等疾病,幾頭豬都白養了,無妄之災,常令農家傷心,家庭主婦因此呼天嗆地。

豬的野性其實特別大,豬鼻子最愛到處亂拱,拱地拱門,一旦拱出個洞或者缺口,就會逃出豬圈。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時常能見山民到處追趕。一旦跑入山野,很有可能被野獸吃掉。

養大一頭豬不容易,因此都會修建牢固的豬圈,有條件的會用麻石砌成牆,要麼用厚實的土坯磚壘就,差一點的也會用粗壯結實的雜木,圍成豬圈。

那時的農家是受不得一點損失的,別說是豬跑掉或病死,就是養的小貓小狗,如果意外死亡,也會讓這一家難過不少天,因爲豢養也並不容易。

農村老鼠猖獗,一般每家都會養貓。養狗的用處就更大了,能防黃鼠狼偷雞,能防小偷盜竊,有些狗特別有靈性,還能防雞鴨走失,防家畜離圈,甚至看護小孩。

相對來講,養狗要比養貓容易,因爲狗能夠自己到外面找食,而貓是要餵養的。我印象中,養貓要專門給它餵飯,用一節竹蔸剖開,就可以製成喂貓的盛具,我們那將這種喂貓的盛具叫“貓蔸”。

收完稻穀之後,稻草不能浪費,要捆紮起來,我們叫“扎杆”。“扎杆”有技巧,就取一小把稻草,作爲捆紮之用,捆紮之後,一個個聳立稻田之中,密密麻麻鋪滿稻田。

曬乾之後,堆積稻田中,能防止被雨水腐蝕,被叫做“杆堆”。等農暇了,一般是深秋之後,將這些稻草挑回,再堆成大的稻草堆,叫法一樣是“杆堆”,只是大小不同。

深秋之晨,霜露掛在田間的“杆堆”之上,能結出一條條冰棱。冬天下雨之後,“杆堆”上堆着厚厚的雪,如同聳立田間的一個個雪人。

深秋過後,霜露起雨雪降,雜草枯黃,直到來年開春,牛在野外可啃食的草,非常稀少,草料不夠,就要靠“杆堆”維持,金黃的稻草,正是牛特別喜愛的飼料。

牛是農民最忠誠的夥伴,田地耕耘全靠那一頭牛。因此稻草特別被農民看重,“杆堆”也被特別看重,一般都是堆積在牛圈附近。

中間樹起一根杆子,一般都是用細長的杉木做成,用來固定“杆堆”。一個個捆紮好的稻草,圍着杆子交替堆積上去,高能有十幾米。

堆“杆堆”講技巧,重心不能偏,否則即使有木杆也可能倒掉。還要防雨水滲入,裡面略高外面略低,最後一個捆紮好的稻草攤開,插在杆子頂上,講究點的還會用塑料薄膜封頂,保證水不會滲透進去。

這樣的“杆堆”,裡面始終乾燥。冬天漫長,牛的食量大,一個“杆堆”不夠,有些人家堆着好幾個。

使用時就從底部開始,從裡面一圈圈一把把的抽出,抽完一圈“杆堆”自然下降一點,一直到來年開春,稻草用完,只剩個杆子,留作秋後繼續使用。

吃大鍋飯的時候,集體會專門建設牛舍,比如我們鳳凰山隊,就在倉庫旁建了一排牛舍。外面用厚實的土坯磚築成牆,裡面則用根根粗大雜木隔離開來。

與豬不同,牛必須隔離開來,否則會互相打鬥,尤其是成年的公牛,拼鬥之兇狠,常常是不死不休,除非及時拉開,或者一方敗逃。

公牛拼鬥兇狠的特點,催生了“鬥牛”比賽,現在還有不少地方組織這樣的比賽,甚至成爲了一門職業,成爲了一地的旅遊資源。

也許正是因爲以粗大的雜木做成圍欄,將牛隔開,山裡人稱牛舍,一般都叫作“牛欄”。圍欄還能保護牆體,牛喜歡以角頂牆,借牆摩擦搔癢,力氣太大,常年之下非常容易損壞牆體。

分田到戶之後,牛分到各家,一般都會用黃土夯築各自的牛舍,裡面依然會打製一圈圍欄,“牛欄”的叫法,也一直延續了下來。

牛的繮繩也特別容易斷,農村人儉樸成性,常將繮繩“八字”形的一圈圈纏繞牛角上。養熟了的牛,甚至放養的時候,都不用解下,一聲吆喝,一下拍打,或者騎在牛背上兩腿一夾,牛就知道該去哪裡。

大約十一二歲時,有一天早晨貪睡晚起,誤了放牛的時辰,等到牛舍時,發現門已經打開,而牛已經不見,以爲是牛自己跑掉了,怕父母責罵,沒敢聲張,獨自順腳印追尋下去。

直到腳印消失,發現確實找不到了,才驚恐的向父母報告。父母知道後,並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多問,急切之下立刻尋找,鄰居也紛紛加入幫忙尋查。

當天沒有找到,父親判斷是被人偷了,那時候偷盜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偷雞摸狗,牽豬趕牛,並不少見。那時不象現在,到處有監控,往往很難再找到。

父親甚至立刻想辦法寄信給了老家,因爲與老家相鄰的安義縣石鼻鄉有牛市,是附近幾個縣最大的牛市,常年有人販賣牛,如果被偷盜,很有可能在牛市出現。

我的二伯父和五伯父,接到傳訊之後,立刻到牛市打探,連續打探了幾天,終於發現有一頭牛跟父親描述的非常像,於是想方設法拖住,又想辦法通知父親到那裡去認。

父親與鄰居姐夫急忙趕到,結果真的是我家的那頭牛。賣牛的人還都認識,不久前到過我們那裡,是隊長雷必鬆的親弟弟,原來他早有此心,趁夜撬開了鎖,將牛牽走。

後來如何處理的,我就不知道了,此事之後,父母不但沒有多問緣由,沒有責罵,反而誇我誠實,發現牛不見之後,知道順着腳印尋找,到實在找不到了纔回來。

農村家庭被偷盜,一度猖獗了數年,社會風氣影響,許多年輕人誤入賭途,他們什麼都偷,什麼都敢偷,雞舍中抓住雞殼子一擰就抓走,門口放塊灑了毒藥的碎肉,毒死狗就提走。

這些人偷盜成性,膽子之大,難以想像,甚至敢在屋外言語,沒有一點懼怕之心,那時候警力薄弱,偵察手段落後,偏遠農村根本無法兼顧,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後來家裡養了一隻白色的狗,就是這期間被毒死的,最初的那隻黃狗太聰明,從來不會受誘惑上當,毒死的白狗也沒能被拖走,有黃狗拼命守護。

父親得到過一把寶劍,據說是鳳凰山上泥土中找到的,本來很長,鏽蝕掉了一截,精鋼鑄就,被父親磨得相當鋒利,我特別喜愛,也沒少拿出來炫耀。

大概是高二的時候,有一次回家遭遇了這些慣偷。應該是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們在偷鄰居家的雞時被發現,所有人都起來追趕,他們已經引起民憤,一旦發現無不羣起而攻之。

我提起寶劍追了出去,雖然是晚上,但月光皎潔,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四周都是田野,無處躲藏,情急之下,幾個小偷逃進鳳凰山的灌木中。

幾隻狗瘋狂咆哮,我家的那隻黃狗,甚至鑽進灌木,就在他們身邊兇狠的呲牙咧嘴,不斷縱起身來作撕咬狀,好在有黃狗兇狠,否則還真有可能被他們逃掉。

雖然人多,雖然激憤,但是真要進灌木之中追趕,還缺少這份膽量,偷盜常與兇狠連在一起,萬一遇到亡命之徒,作生死搏鬥,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危險。

也正是黃狗的兇狠,其中一個小偷倉惶的跑了出來,想順着馬路奔逃,我發現之後立刻追了上去,這時才發現,高中兩年身體發育,已經相當強壯。

沒幾步就追上了這個小偷,一手揮舞寶劍,一手一把將他拽住,喝令他停下,這小子不但比我矮小,還相當弱智,竟然回手將寶劍抓住。

我下意識拉回,鋒利的寶劍,割破他的虎口,一道鮮血瞬間奔涌出來,這是我第一次傷人見血,反倒嚇得不輕,在父親等人圍攏過來之後,還拿出手絹給他包紮。婦人之仁,後來被父親多次嘲笑。

這個小偷被大家扭送到了大隊,由村書記交由派出所處理,其他的小偷趁機跑了,至於是不是被派出所抓回,就不知道了,第二天我就返回到了學校。

經過此事之後,小偷收斂不少,青年塘許久沒有發生被偷盜現象。安寧有時候也需要自己的勇敢才能守護,也是從那一天起,我認識到了身體強壯的重要。

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後記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二十五章 一段歷險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八十七章 投身本職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後記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三十章 竹筍美味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二章 聚居庵堂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六十九章 爲夢而衝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五章 青年塘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四十四章 爲人師表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二章 聚居庵堂第八十三章 順利畢業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六十九章 爲夢而衝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
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後記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二十五章 一段歷險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八十七章 投身本職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後記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三十章 竹筍美味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二章 聚居庵堂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六十九章 爲夢而衝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五章 青年塘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四十四章 爲人師表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二章 聚居庵堂第八十三章 順利畢業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六十九章 爲夢而衝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