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陳年舊事

1856年,太平天國生了一件後來被稱爲‘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的事件——天京事變。由於東王的驕橫,天王召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進京除楊。韋昌輝和秦日綱先到一步,這二人與東王有仇,進京之後,迅包圍東王府,將楊秀清滿門上下數千口全部砍殺。

天王洪秀全得知之後,下令讓北王,燕王停止殺戮,免傷天國根本。北王,燕王害怕東王部署日後復仇,拒不執行天王命令,將已經繳械投降的東王麾下將領士卒全部格殺。

當時是東王負責天國全部軍事,所以被除的‘東黨’基本都是天平天國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事後計算,大約殺掉了太平軍兩萬人。

天王得知事件已經惡化到如此地步,初始曾下旨譴責北王韋昌輝,不過此時北王,燕王已經控制了天京,洪秀全便將此事隱忍了下來,並未深究二人抗旨之罪。

十幾天之後,翼王石達開返回天京,見到如此慘狀,當即大怒,譴責北王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殺翼王,結果翼王提前得到消息,連夜偷跑,韋昌輝就將石達開全家殺死。

石達開跑到安慶,起兵要誅北王,向天王請命。韋昌輝是殺紅了眼,得知石達開起兵的消息後,生恐天王將他交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帶兵圍攻天王府,想要誅殺天王洪秀全,取而代之。

太平天國以宗教立國,天王地位崇高無比,天王威信近乎於神。洪秀全一聲令下,北王許多部署都不聽北王指揮,迴歸天王麾下。經過兩日廝殺,北王被誅殺,天王將韋昌輝的頭顱送到安慶石達開處。其後,燕王秦日綱也被翼王誅殺。

北王死後,其黨也多遭屠戮,但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韋昌輝的親弟弟韋志俊。此時韋志俊正死守武昌,武昌是重鎮,有了武昌,天平天國就相當於佔了整個長江流域,半壁江山,丟了武昌,太平天國就困守東南。

由於洪秀全和石達開對韋昌輝的憎恨,導致對韋志俊也猜忌萬分,洪秀全見到如此重鎮被圍,竟然不兵救援,最後韋志俊困守幾個月之後,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只好撤退。

洪秀全聽到韋志俊撤兵,竟然不顧自己不救援的事實,反倒怪罪韋志俊。幸虧石達開還算明事理,和李秀成一起保住了韋志俊的小命。

從此以後,韋志俊屢屢受到天王洪秀全猜忌,若不是韋志俊手握重兵,恐怕難逃一死。

這是天京方面的壓力,另外就是地方上。在離池州不遠處,就是贛東地區,此處是楊輔清的地盤,楊輔清乃是東王楊秀清的族弟,東王被北王滅了滿門,楊輔清將這筆仇恨都記在了韋志俊的頭上。

韋志俊知道哥哥欠了人家的,所以也盡力補救,但凡楊輔清在贛東和清妖對陣,韋志俊必定帶軍往援。但相反的是,楊輔清絲毫不領情,反倒處處設計想要弄死韋志俊,對韋志俊可謂是恨入骨髓。

前幾日,韋志俊突然得到消息,洪秀全免了蒙得恩的中軍主將,任命楊輔清繼任爲中軍主將,韋志俊也要聽命於他。

韋志俊思來想去,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他要被當作亂賊處死,勝利,洪秀全必定卸磨殺驢,不勝不敗,兩軍作戰,如果聽命於楊輔清,那也是死路一條,所以,無論什麼結局,他都必死無疑。

在困守武昌的時候,清軍就多次勸降韋志俊,雖然當時他已經知道哥哥被誅,但他仍然拒絕投降。突圍之後,本來忠心耿耿的他受到了太多的猜忌和不公正待遇,導致此時韋志俊心灰意冷,甚至可以說對太平天國懷有很多的怨恨,所以他打定主意投降清軍。

在聽衆人介紹的過程中,李明峰注意觀察衆人的神色,覺雖然一部分將領對洪秀全和楊輔清憤恨不已,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並無激奮之色,甚至有幾個還微微皺眉。看來,韋志俊投敵也並非得到所有將領的擁護。

李明峰聽衆人說完,沉思半天才說到:“不知韋將軍可否與在下私下裡談談?”

韋志俊大手一揮,朗聲到:“有什麼話就這麼說就行我這些兄弟都是從武昌城裡和我一起殺出來的,生死之交,無話不談”

李明峰見狀,無奈之下,只好直說到:“韋將軍的意思在下已經明白,而且在下可以斷定,韋將軍絕對是誠心投降,絕非詐降。不過,人各有志,將軍想要降清,可曾問過麾下衆將?”

韋志俊聽了這話,略帶怒氣的說:“李大人怎麼說這話?我們兄弟一心,同進同退,我要歸順朝廷,衆位兄弟難道還能和我對陣不成?”

韋志俊說完這話,幾個將領迅站了起來,齊喝道:“兄弟一心同進同退”當然,有幾個人仍然是面無表情的坐着沒動。

這時,韋志俊也覺事情不對,陰個臉在打量着沒表態的衆人。

黃文金、劉官方、古隆賢、賴文鴻四人坐在那裡冷汗直冒,心道,韋將軍不能無視多年兄弟之情而滅口。

黃文金壯起膽子說到:“黃某得大人看重纔有今天的地位,早就打定主意以死相報。如果戰陣之上,大人遇險,黃某絕對捨身以救。不過,黃某乃是天國的將領,對天王的忠心絕不動搖。”

賴文鴻起身說道:“就一句話,大人要老賴這條命那就拿去,不過要想讓老賴背叛天王,投降清妖,那是絕不可能”

李明峰見狀,搖了搖頭,走了出去,韋志俊需要點自由空間來解決內部問題。

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34章 約成第48章 赴死第42章 淘汰品第308章 熱情的北京市民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224章 重逢司馬第329章 反還是不反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230章 意外第253章 洪仁玕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78章 北上第132章 獎賞第250章 聖庫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188章 投誠第172章 出宮第238章 決戰前夕(上)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226章 馮子材和馬新貽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70章 改組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91章 激辯第325章 內亂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76章 小村談判(上)第18章 再回林家第258章 忠義軍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181章 初戰(上)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50章 渡江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252章 擒獲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63章 入京第308章 熱情的北京市民第5章 兵進廣州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33章 再會二相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15章 逃命第43章 交易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100章 簽訂《北京條約》第162章 後膛槍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33章 再會二相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30章 初會二相(上)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93章 激戰圓明園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216章 反覆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49章 撤退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294章 葉海亞第351章 川西受阻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30章 初會二相(上)第142章 入宮第142章 入宮第121章 醇郡王第297章 反叛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162章 後膛槍第13章 再遇敲詐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189章 誅殺第165章 勤政殿議洋務(下)第55章 池州密議第114章 鴉片館第14章 探子秦誠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332章 朝鮮局勢進展(下)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284章 戰鬥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
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34章 約成第48章 赴死第42章 淘汰品第308章 熱情的北京市民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224章 重逢司馬第329章 反還是不反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230章 意外第253章 洪仁玕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78章 北上第132章 獎賞第250章 聖庫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188章 投誠第172章 出宮第238章 決戰前夕(上)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226章 馮子材和馬新貽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70章 改組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91章 激辯第325章 內亂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76章 小村談判(上)第18章 再回林家第258章 忠義軍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181章 初戰(上)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50章 渡江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252章 擒獲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63章 入京第308章 熱情的北京市民第5章 兵進廣州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33章 再會二相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15章 逃命第43章 交易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100章 簽訂《北京條約》第162章 後膛槍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33章 再會二相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30章 初會二相(上)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93章 激戰圓明園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216章 反覆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49章 撤退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294章 葉海亞第351章 川西受阻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30章 初會二相(上)第142章 入宮第142章 入宮第121章 醇郡王第297章 反叛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162章 後膛槍第13章 再遇敲詐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189章 誅殺第165章 勤政殿議洋務(下)第55章 池州密議第114章 鴉片館第14章 探子秦誠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332章 朝鮮局勢進展(下)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284章 戰鬥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