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幻心決(四)

五行爲金、水、木、火、土。認爲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着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而道家講死後有鬼,但不一定有六道輪迴,所以只要不死,或者死了但鬼靈不散,就算跳出來了。

說不在五行中,就是講不再受五行運化主宰,尚書";水曰潤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就是說萬物在五行運化中循環,水潤木生火至頂,土得這一循環,到金由生轉死,覆成另一循環之滋養,即再成水潤。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運化制約,不再有壽元耗盡身體被滅的限制而死。

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爲一的精神境界。

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這裡把人體形態結構與天地萬物一一對應起來。人體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對應的東西,人體彷彿是天地的縮影。其目的在於強調人的存在與自然存在的統一性。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自然,人們通常所認爲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爲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純至淨的本質。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滅,人與形式合一,不是就會隨同自然的形式變化和生滅嗎?有變化,有生滅,人的精神不就會隨同事物的變化和生滅而痛苦嗎?

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有滅,自然的本質沒有變化和生滅。人的精神與自然同一性,是高於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迴歸自己的本性,達到無善無惡,無佛無魔,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歸根復性、返本還原、西方極樂等說法不一,但其內在本質指的都是同一種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種精神成果。

萬物的根源只有一個,人的精神本質只有一個,精神的最高境界和歸宿只有一個。如果你聽到不同的說法,不同的理論,就要用你的理智和智慧去分析判斷。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這些都體現出了鱈靈大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以仁爲核心,禮爲外觀表現的道學可以說是一種人學,提出血濃於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

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係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用天和人來代表萬事萬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查,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爲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的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

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着四大層級矛盾!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

三魂是指天魂、地魂、人魂,上古時期稱之爲胎光、爽靈、幽精,也可稱之爲主魂、覺魂、生魂或元神、陽神、陰神或天魂、識魂、人魂等,三魂生存於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歸三線路。

天魂歸天路,到達空間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滅的無極,因有肉體的因果牽連,所以不能歸宗源地,只好被帶走上空間天路的寄託處,暫爲其主神收押,這是所謂的天牢。

地魂歸地府,到達地獄,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報應,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惡,所以肉身死亡後,地魂再進因果是非之地。

人魂則徘徊於墓地之間,因人魂本來是祖德歷代姓氏流傳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後再墓地對神主,來來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託處。

直到再度輪迴,三魂纔會重聚。而三魂的根本是真如(生命實相),三魂是由於真如動念所產生的一種能量形態並吸附了靈質而具形體,屬於靈界。

七魄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魂爲陰,魄爲陽。其中三魂和七魄當中,又各另分陰陽。三魂之中。天魂爲陽,地魂爲陰,命魂又爲陽。七魄中天衝靈慧二魄爲陰爲天魄,氣魄力魄中樞魄爲陽爲人魄,精英二魄爲陽爲地魄。

三魂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身,天地命三魂並不常相聚首。七魄中兩個天魄兩個地魄和三個人魄,陰陽相應,從不分開。並常附於人體之上,其實人類的七魄,實際上就是道教所說的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陰|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

其中天衝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並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英魄在海底輪。人體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稱爲人魂,或者色魂。人類生命就是從此命魂住胎而產生的,命魂住胎之後,將能量分佈於人體中脈的七個脈輪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爲人的肉身所獨有,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自離去,生命即以此告終。

人要死時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人身七魄的天魄地魄人魄也必不相生。此人必表現爲命薄和體弱。若得命強過運。而能使得運不得不去生扶自己的命。則人身七魄之天魄地魄人魄必得相生合。人就會表現得身強命旺,人的根基必深而厚,此等行者,修行才易於成功。

命魂乃七魄之根本,七魄乃命魂的枝葉。

魄無命不生,命無魄不旺。命魂是人身的主魂。天地二魂的聚合產生命魂而生人,命魂終結時又分出陰陽。並回歸天地。天魂主光,地魂則是天魂的光照射在人命魂之上所形成的影子。所以地魂又稱爲影魂。無光不成影,無影不成相。修行人若能修得命運融合,天光與地相才能與人的色魂相合。

如此人體眉心的靈慧之魄,才能得以顯現出天魂地魂的形象。如此人的天地二魂常在外而所見的一切相,才能得以在人的大腦和天眼裡顯示出來。因爲天魂和地魂既能依附與肉身而顯化萬象,也能脫離肉身而自由存在,所以人的天魂和地魂也稱爲身外化身。

其實每一個人的眉心輪天眼都是打開着的,眉心輪又稱爲月輪。月本身就是一個開着的目。目又爲眼睛。所以月輪眉心原來就是一個開着的眼睛。月無日不明,月若得日目自明。此乃命魂得天魂的光合,若月能同時兼得地魂的影,月明之中自能成相。此即是千光之眼千眼明!

第400章 風靈之亂(三)第214章 解封之靈族聖靈 二第223章 解封之鬼界與冥界 一第271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一第398章 風靈之亂(一)第681章 天地煉獄(二)第368章 七色血脈(二)第41章 墨天輪第556章 靈器七情六慾之六慾(一)第479章 命格(四)第576章 覺醒血脈之力(四)第181章 風殤拜師 二第40章 計謀第369章 七色血脈(三)第261章 陰陽之天地之門 二第367章 七色血脈(一)第104章 九品蓮臺與十二品蓮臺第195章 解封之嗜靈陣 二第622章 魔靈封印(一)第523章 幻境迷陣(二)第606章 傳承之力(一)第420章 帝江之心(三)第206章 解封之羽落之謎 四第61章 陰謀前的寧靜第36章 幻境還是陣法?第213章 解封之靈族聖靈(一)第447章 幻靈之術(三)第362章 風靈之氣(四)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572章 羽落(二)第173章 十年後第357章 妖界百族(三)第299章 磨礪萬魔窟(三)第473章 六界因果(六)第494章 生死相依(四)第605章 幻魔血脈(四)第80章 教誨與學習第199章 解封之紫霄閣外傳 一第650章 隱霧山(二)第409章 千里追魂咒第121章 須彌八卦陣 二第604章 幻魔血脈(三)第582章 六魂法陣(三)第156章 九曜星辰陣之幻海奇陣 三第426章 九層魔塔(三)第672章 萬靈訣(五)第655章 鬼域第431章 九幽冥地(三)第17章 迷蹤幻陣第683章 天地煉獄(四)第369章 七色血脈(三)第514章 天雲宗(一)第519章 幻境迷霧(一)第579章 決斷(三)第24章 血脈之力第3章 血脈封印之謎第253章 陰陽之鱈靈妖靈 一第578章 決斷(二)第346章 初入妖界(一)第423章 六界之劫(三)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418章 帝江之心(一)第384章 萬里困陣(三)第132章 秘術——血煞之淚第346章 初入妖界(一)第326章 精靈族秘術第347章 初入妖界(二)第211章 解封之陰陽五行 四第406章 六界之亂(四)第391章 精之靈脈——風靈脈(四)第638章 幻界入口(四)第345章 通天之門六界劃分(四)第682章 天地煉獄(三)第545章 無明第507章 通天尺(一)第288章 五靈第128章 巫族十二祖巫第602章 幻魔血脈(一)第465章 人生路之尋找(二)第79章 請求第488章 幻雲宗(一)第571章 羽落(一)第61章 陰謀前的寧靜第25章 血脈成長第497章 密境資格(一)第82章 萬里留痕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274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四第345章 通天之門六界劃分(四)第218章 解封之魔魂與魔魄 二第540章 血脈之力(二)第409章 千里追魂咒第248章 六道之門 三第22章 迴歸第259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三第399章 風靈之亂(二)第696章 天域(一)第495章 虛無洞府(一)第419章 帝江之心(二)
第400章 風靈之亂(三)第214章 解封之靈族聖靈 二第223章 解封之鬼界與冥界 一第271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一第398章 風靈之亂(一)第681章 天地煉獄(二)第368章 七色血脈(二)第41章 墨天輪第556章 靈器七情六慾之六慾(一)第479章 命格(四)第576章 覺醒血脈之力(四)第181章 風殤拜師 二第40章 計謀第369章 七色血脈(三)第261章 陰陽之天地之門 二第367章 七色血脈(一)第104章 九品蓮臺與十二品蓮臺第195章 解封之嗜靈陣 二第622章 魔靈封印(一)第523章 幻境迷陣(二)第606章 傳承之力(一)第420章 帝江之心(三)第206章 解封之羽落之謎 四第61章 陰謀前的寧靜第36章 幻境還是陣法?第213章 解封之靈族聖靈(一)第447章 幻靈之術(三)第362章 風靈之氣(四)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572章 羽落(二)第173章 十年後第357章 妖界百族(三)第299章 磨礪萬魔窟(三)第473章 六界因果(六)第494章 生死相依(四)第605章 幻魔血脈(四)第80章 教誨與學習第199章 解封之紫霄閣外傳 一第650章 隱霧山(二)第409章 千里追魂咒第121章 須彌八卦陣 二第604章 幻魔血脈(三)第582章 六魂法陣(三)第156章 九曜星辰陣之幻海奇陣 三第426章 九層魔塔(三)第672章 萬靈訣(五)第655章 鬼域第431章 九幽冥地(三)第17章 迷蹤幻陣第683章 天地煉獄(四)第369章 七色血脈(三)第514章 天雲宗(一)第519章 幻境迷霧(一)第579章 決斷(三)第24章 血脈之力第3章 血脈封印之謎第253章 陰陽之鱈靈妖靈 一第578章 決斷(二)第346章 初入妖界(一)第423章 六界之劫(三)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418章 帝江之心(一)第384章 萬里困陣(三)第132章 秘術——血煞之淚第346章 初入妖界(一)第326章 精靈族秘術第347章 初入妖界(二)第211章 解封之陰陽五行 四第406章 六界之亂(四)第391章 精之靈脈——風靈脈(四)第638章 幻界入口(四)第345章 通天之門六界劃分(四)第682章 天地煉獄(三)第545章 無明第507章 通天尺(一)第288章 五靈第128章 巫族十二祖巫第602章 幻魔血脈(一)第465章 人生路之尋找(二)第79章 請求第488章 幻雲宗(一)第571章 羽落(一)第61章 陰謀前的寧靜第25章 血脈成長第497章 密境資格(一)第82章 萬里留痕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274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四第345章 通天之門六界劃分(四)第218章 解封之魔魂與魔魄 二第540章 血脈之力(二)第409章 千里追魂咒第248章 六道之門 三第22章 迴歸第259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三第399章 風靈之亂(二)第696章 天域(一)第495章 虛無洞府(一)第419章 帝江之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