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姑蘇

攻都打援一字壞謀公元前四百八十二年。

夏初一天,伐吳之師在浙水誓師後,從北海出發了。天氣晴好,南風勁吹,戰旗獵獵,螺號陣陣,鼓聲隆隆。龐大船隊破浪前進。

駛在前面的是勾踐所乘樓船。這樓船長十餘丈,寬兩丈餘,上下三層。

下層划槳,二層射箭,三層爲大王起居之艙。勾踐站在三層船頭,想起乘船入吳爲奴的慘景和返國時的狼狽,感慨萬千,不由握緊隨身所帶的勾踐劍,狠不得一下子把夫差之頭砍下。

緊跟其後的是范蠡和舌庸所在的翼船。後面二百餘艘大小戰船一字跟進,浩浩蕩浩,猶如長龍。經過兩晝夜航行,船隊到達江水入海處。范蠡指揮船隊稍稍停泊。自己登上大王樓船向勾踐叩首告別。然後率隊從大王樓船前經過,接受大王檢閱。翼船上甲兵,見勾踐立在船頭。高聲歡呼大王萬壽!

在勾踐的注目下,范蠡率隊繼續往北駛去。

勾踐率領滿載陳音師、楚女師甲兵的船隊,由海上進入吳江,再溯流而上,至姑蘇城外拋錨停泊。此前,疇天餘,歐陽已率師同吳都留守的太子友,王子地接戰。勾踐到後,把六千英勇無比的君子兵投入戰鬥,按照范蠡事先的謀劃,把吳都守兵,引出城外,包抄合圍,弓弩齊發,劍戟相逼,呼嘯廝殺,勢如風雨。吳精兵均隨夫差出征,國中俱是未訓之卒,抵擋不住銳利之師。吳軍大敗。太子友身中數箭,恐俘受辱,自刎而亡。吳軍兩將被俘,萬人被斬、被俘。勾踐大喜,第二日又率兵攻入吳都外城,令人毀了石室,燒了姑蘇臺,看着那沖天大火,他笑了。

勾踐在勝利的歡呼聲中,登上了夫差乘用的餘皇大舟,在太湖中轉了一圈,然後住進城外的夫差行宮,吃了行宮廚人做的吳王飯食,躺在了夫差睡過的寬大牀上,浮想聯翩-李、夫椒、錢塘、會稽、石室、遷都、臥薪、嘗膽、生育、免稅、募兵、送工匠、送美女、送寶器、送金銀、送糧食、下跪、叩首、恭維、嘗糞……他全想到了。天地終於翻過來了!姑蘇,姑蘇!

終於昂頭進來了,天下諸侯很快就會知道,越王勾踐帶兵打進吳都姑蘇!奇天大恥終於雪了……下一步幹什麼呢,駐守?南歸?北上?范蠡沒報方略——在他心裡吧。勾踐心一悸,突然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想嬪妃了嗎,不是。

想什麼呢,他感到模糊,……他想叫侍人,剛張口又停住了。他想說話,“孤……,”他不說了。過去以爲用“孤”“寡人”自稱,是至上的尊嚴,此時覺着真是“孤家寡人”。夫差呢,其他諸侯呢,是不是這樣?恐怕也是。

想到這裡,他大聲喊叫:“來人!”侍人應聲而到。“速傳令相國到姑蘇!”

侍人去了,他的心情平靜了些。明白是想馬上見到范蠡,想聽聽范蠡說話——那是一種享受。想知道範蠡心中的滅吳大計——那是他朝思暮想特別需要的。他意識到,只有范蠡在身邊,才感到有力量,纔不感到孤獨,才能體會到做君王的味道——一個傑出的大臣對君王必恭必敬,那君王必是傑出的。

侍人稟報,令已經傳出去了。勾踐終於睡着了。

一天傍晚,范蠡統帥水師從海上入淮,至洪澤湖同邗溝交匯處,這是夫差回國必經之地。范蠡令船隊分片停泊在有利位置。他所在翼船則停在夫差船隊一出現就能發起號令的地方。令快速小翼船沿邗溝北上,掌握吳軍動靜。

安頓停當後,升起黃旗,令船隊休整和點火做飯。頓時,夕陽下,湖面上,冒出縷縷炊煙。第二日起,范蠡一邊組織操練,一邊派人打探南北兩方面消息。

五天之後,傳來大王勾踐到達姑蘇郊外消息;七天之後,傳來大王勾踐進攻姑蘇城消息;第九天,傳來了大王勾踐攻下姑蘇、殲敵萬餘,繳船百艘,太子友自殺……

越軍傷亡不大的消息。

雖在預料之中,范蠡仍十分高興,出道以來,獨立籌劃的戰爭啊!范蠡讓兩萬水師喝酒慶祝一番,名義當然是歡呼大王英勇善戰,智謀超羣,運等帷握,一舉致勝。

范蠡知道,姑蘇城破消息定會很快傳到黃池盟會。夫差結完盟回師,還是不結盟回撤呢?依夫差性格,定會結完盟,因爲盟主的身份、地位對他太重要了。一國諸侯,可以號令幾國諸侯,誘惑力太大了。勾踐這樣的小國小君還想當盟主呢,何況擁兵一二十萬,連年征戰,已打敗陳、蔡、楚、邾、魯、齊、衛等國的夫差呢?中原各國就剩下一個晉了。若能使晉甘拜下風,推吳爲主,就可以讓周天子封“伯”稱“王”,比“侯”高一個等級,離天子不遠。再不用自稱大王了。

范蠡雖然猜透了夫差心思,還是一邊派出探子打聽吳軍消息,一邊加緊演練,準備給回撤的夫差大軍迎頭痛擊。兵力雖然少了點。但數年練就,愛越、守紀、技精、不怕死;大小戰船,都是新造;長短兵器,十分勁利;尤其鑲鐵之矛,越國獨造。在此集結,以逸待勞。范蠡分析,以一當五,擊潰遠征而回的疲憊之師,當不成問題,大體可殲敵十萬,剩餘的再視情殲之,若能把夫差主力精兵打垮,滅吳有望矣。

范蠡決定寫簡奏大王,請大王分出一半兵力,讓疇無餘或歐陽將軍率師北上到洪澤湖畔集結待命,以便水陸夾擊吳軍。此策在會稽時已有,沒和勾踐說,伯勾踐認爲擁兵自重。如今姑蘇城破,大王名顯功赫,提出來大王不會往別處想的。

范蠡奏簡還沒送出,卻接到了大王令簡:相國回師姑蘇。奇怪了,姑蘇已破,爲何讓吾回師。找來舌庸,把令簡給舌庸看了,舌庸也猜不透大王用意。兩人琢磨半天,分析,或姑蘇城破消息有誤,大王束手無策;或大王攻下姑蘇後,有了另外主意;還有一個,兩人都想到了,但不便說出來,大王想親手殺死夫差,不願臣下搶了此功——可以率兵北上啊,爲何讓臣南下呢。

他倆想不出原因。

“相國,是令你自己去姑蘇吧?”舌庸看着令簡道。

“我亦想過,但這‘師’字何解?”范蠡指着簡上的“師”字道。

“那倒是。”舌庸道,“在此打援,殲敵主力,大王不是同意嗎。”

“是啊,但君王之心,臣不可測。大王英明,高瞻遠矚,爲臣只能聽命,回師吧。”

“回師?!”

“回師。”

“上奏陳詞?”舌庸着急。

范蠡不語。

“盛餚不吃了?”

范蠡點頭。他何嘗不想吃下這桌佳餚呢,儘管要付出鮮血,心慈不能治軍,想吃佳餚,不能怕鮮血!

“孫武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舌庸找到了依據。

范蠡搖頭。

“不可?”舌庸看着范蠡。

范蠡嘆氣:“孫武因此被囚……”

“爲何?”舌庸不解。

“背君不忠!”

沉默。

舌庸:“明白了,回師!”

范蠡發出了回師姑蘇的號令。號手吹響螺號,舵手把舵向南,漿手們搖起長槳……整個船隊離開了洪澤湖,沿邗溝南下。途中,范蠡令武裝甲士登岸,將沿途各邑軍資盡收到船——也算戰利品吧。回師之前,范蠡派出探子,迎着吳軍,散佈姑蘇城破消息,動搖吳心。

范蠡到姑蘇,先到陸師見到歐陽將軍,問疇無餘,答馬失前蹄倒下被擒自刎。范蠡感嘆,問葬何處,答已運國內,以上大夫之禮葬。問大王在何處,答在夫差行宮,問召回師何事,答不知。范蠡去到大王下榻的夫差行宮。勾踐見他到來十分高興,說:“你可來了,想煞孤……吾矣!”

范蠡跪拜叩首:“大王令臣回師何事?”

勾踐:“吾想同你說說話。你把水師也帶來了?”

范蠡哭笑不得,從懷中掏出令簡,雙手呈上。

勾踐接過一看:“唯?孤只令相國一人來……這個‘師’字,是信官所加的吧?”

范蠡還能說何話呢?!只好叩首道:“臣全師抵姑蘇,聽從大王號令。”

“好!水陸師合到一處好。在姑蘇城外打夫差,跟在洪澤湖一樣嗎。”

勾踐絲毫沒對打亂方略感到歉意,或感到此舉對滅吳之役有何不利。他也許根本就沒想到,也許真的想自己殺死夫差,不能讓臣下得此大功!

對一個不懂地形地理對戰爭勝敗起何作用的君王,再傑出的臣,能有什麼辦法呢。范蠡只好說:“大王英明,臣就去謀劃在姑蘇城外迎擊吳王大軍。”

說完準備告退。“你不要走啊,吾讓你回來,就是想聽聽你的滅吳大計。”

勾踐說着站起身,上前拉住范蠡。

范蠡感到驚奇,勾踐的熱情,幾年沒有看到了。這個大王,癲狂症又犯了吧。

范蠡無法,只好留在了行宮。

太湖鏖戰主客換位正在黃池與晉君爭盟主的夫差,接到越兵入吳,殺太子友,圍城甚急密報,大驚。爲防消息泄露,影響結盟當主,一連殺了七個信使。以陳兵叫陣威脅手段逼晉魯衛三君在盟約上簽字,尊他爲盟主。然後,急班師從江淮水路而回。沿途不斷傳來姑蘇城破,萬人被斬消息。夫差封鎖不住,只好如實相告。軍士得知,心膽俱碎,丟盔卸甲,扔車棄船。糧食匱乏,天涼無衣,夫差率軍沿途燒殺搶奪。爲躲避齊宋等國夾擊,走走停停,三個月才入吳境。

這一日,快到洪澤湖,將軍王孫雄提醒夫差,聽說范蠡之軍在湖中集結,夫差失色:“吳軍完矣!”令伯-帶人先行察看,令王孫雄收攏吳軍,準備決戰。半日後,伯-回,告湖面無越船,岸上無越兵。夫差放下心來:“天不滅吳!咽喉未堵,孤氣可出矣!”急令大軍星夜渡過洪澤湖。

夫差大軍順邗溝南下,一月以後,進入太湖,眼看要到姑蘇了,突然從太湖兩邊駛出越軍戰船,夫差即令王孫雄卒船迎上,展開激戰。吳軍遠行疲憊,皆無鬥志;越軍以逸待勞,英勇頑強;吳軍戰船破舊,兵器不足;越軍戰船犀利,劍多矛長;血戰半日,吳軍大敗。死傷兩萬餘人。夫差驚慌,令餘下兵力移至太湖西岸,他擔心再打下去,會全軍覆沒。夫差把伯-叫到跟前,怒道:“相國言越必不叛,孤聽子赦越王回國,今日之事,相國去越師請和,和不成,子胥‘屬鏤’之劍猶在,當屬相國!”伯-一聽,雖是冬天,嚇出一身汗,慌忙接令告退。安排了一條小船,朝姑蘇駛去。

范蠡站在太湖邊山頭上,觀看兩軍廝殺。他本來要親自上陣的,舌庸擔心一旦有失,于越不利,建議大王派人把他從船上拉了下來。范蠡看着水師拼殺,不由他也握緊了手中寶劍——老師贈他的白里長河劍。想起楚女講的劍道。這個奇女到何處去了呢。

戰況極其激烈。從螺號聲、戰鼓聲、喊殺聲、戰船碰撞聲中,從無數甲兵死傷落水,湖水蕩來的鮮血中,范蠡感受到了。

戰程相當緩慢。半日了,仍在廝殺。慢慢地,呼叫聲弱了,甲士們疲憊了,有的船開始沉了,有的起火了。范蠡有些着急。他知道夫差大軍五倍于越。照這樣打,何時把夫差打垮?夫差若把疲勞之師移往別處,休息之後,再來決戰,越軍能勝嗎?本來要扼住夫差咽喉的,如今他已喘出氣了,再置於死地,難。

鑼聲響了。

何方鑼聲?

范蠡聽清了:吳軍。夫差收兵了!

果然,吳軍撤出了,按照紅旗指引的方向,向西駛去了。吳軍不進姑蘇,保存實力!好狡猾的夫差。

下一步,是戰?是和?

范蠡聽到越軍鑼聲後,下山了。他要去大王那裡,聽勾踐的“唯”聲。

“一桌佳餚,吃了一碟,下面還吃不吃呢?”范蠡想。

范蠡到勾踐處不久,舌庸、歐陽都到了。一一見禮畢。

“唯?”勾踐之手指向歐陽將軍。

“稟大王,陸師在姑蘇城北、太湖東岸,同吳軍陸師廝殺,斬敵五千。”

歐陽報告。

“五千?唯?”

“吳軍龜縮不戰,再三挑之不出,是故未遇強敵。”歐陽解釋。

“唯?”勾踐轉臉向舌庸。

“稟大王,水師在太湖中與吳軍廝殺,殲敵約兩萬,毀敵船近百……”

舌庸答道。

“唯!吳軍還有兵力多少?”

“臣以爲尚有十萬之衆。”范蠡答,“多爲子胥教習出來的精銳。”

“唯?陸師?”勾踐又把臉轉向歐陽。

歐陽過去很少見到大王,不知勾踐“唯”聲何意,眼望相國。

范蠡:“大王問你吾陸師士氣如何,從實稟報。”

歐陽:“攻下姑蘇時尚好,近日天冷思鄉。”

“唯。”勾踐閉目,他也想念王后和王子、女兒了。

舌庸主動稟報:“今日之戰,吳軍疲敝,威風猶在,死傷慘重,廝殺不停,若不鳴金,仍會衝鋒。收兵後,水師深感吳軍不可小視。今日戰果,斷夫差十指其一。夫差主力大船,已撤太湖西部集結。臣以爲近日無大戰。”

“唯?”勾踐又望舌庸。

舌庸:“吳軍教習幾十年,爲慣戰之軍,打遍中原諸國,未失利過。今日失利,吳軍必重新調整部署,堅守陣地,與我打持久之戰,臣觀夫差不奪姑蘇,移師西岸,即是明證。”

“唯?”勾踐看相國。

范蠡道:“舌庸大夫所言極是。前者我攻姑蘇爲‘客’,今者我守姑蘇爲‘主’,夫差鳴金收兵,集於西岸,意在反‘主’爲客,實施大略進攻,與我持久廝殺,將對越軍不利!”

“唯?相國莫講主客、客主,說說如何辦吧。”勾踐把身體仄向范蠡一邊道。

范蠡未及開口,門官急報:吳相國伯-求見大王!

“唯?”勾踐看范蠡。

范蠡:“伯-此時急來,一定是請和。”

“唯?”

范蠡沉思一下道:“全憑大王決斷。臣以爲天尚不滅吳。姑蘇之戰,持久下去,對越不利。念伯-多年助越,給他顏面,在吳朝中留下爲越說話之人。姑蘇戰後,吳將一蹶不振。大王班師回國,以待天時吧!”

勾踐看舌庸、歐陽。兩人都同意相國主張。

勾踐坐直了:“宣吳相國伯-!”

議和的條款是:越吳永爲平等之國,越不再臣吳;吳歸還越從闔閭以來所佔土地、百姓;吳歸還越貢送的寶物;吳每年向越送犒軍之禮,如越往昔送吳數。

伯-向夫差稟報後,夫差氣得真想一劍劈了伯。王孫雄急忙上前耳語:“大王、事已如此,殺了伯-勾踐會以爲吳無誠意。再打又無必勝把握。”

夫差冷靜下來,覺得今日之越已不是昔日之越了。今日之吳軍也不是伍子胥在時吳軍了……

夫差咬牙答應了越國提出的條款,喝令伯-去辦。然後讓王孫雄設了一個伍子胥祭壇,悔恨地朝祭壇跪了下去,流下了難得之淚!兩國和議達成後,勾踐班師回國,走的是當年被赦免時回國的路線。這一回,他不着急,五六天的路程整整走了二十多天。范蠡明白大王心思,組織水師、陸師爲大王開道、護航、戒嚴,讓大王把威風擺足。軍旅也算進行一次長途演練。

勾踐回到會稽都城時,新的一年已經來臨了。

第一次姑蘇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滅吳的姑蘇大戰又拉開了序幕!

兵不厭詐圍師不闕爲越爲王兮,拿起兵器。

戰必得勝兮,爲王出氣。

三軍飛到兮,所向無阻。

一夫拼命兮,百夫莫當。

齊進齊進兮,勢如洪水、天助越國兮,吳卒自屠。

雪王宿恥兮,威振八都。

軍如猛虎兮,誰能馴服!

奮勇向前兮,嗚呼!嗚呼!(注:此處嗚呼是“萬歲”之意。)

公元前四百七十七年三月的一天,越國五萬大軍,唱着大將軍范蠡編的軍歌,踏上了滅吳的征途。

越國積聚了五年力量再一次北伐;越國趁吳連續兩年同楚作戰、連歲凶荒大飢、國力衰竭、民怨沸騰的天時,集中兵力同吳決一死戰;越國聯絡了各國諸侯,朝拜周天子之後,以討伐昏君名義向吳宣戰!

起軍之前,舉行三天盛大的誓師儀式。

第一天,都城校場。大王親自登壇擂鼓,下令斬殺三個犯軍令的士兵,用鮮血祭奠了大王旗。然後令將士們表達忠君之心,於是,校場頓時喧鬧起來,先是狂呼亂叫;再是奔騰跳躍;後是肉搏格鬥。野叫、野跳、野博,野性之力,猶如羣獸。

第二天,郊外河邊。大王用勾踐劍斬殺三個犯軍令的士兵,用桶把鮮血接了,說是夫差之血,自己先喝了一口,然後倒入河中,令將士每人喝一口河水,以壯軍威。將士得令,口呼“大王嗚呼!”跳入河中,水牛般痛飲,以致河水瞬時斷流!

第三天,城郊固陵。舉行軍民告別式,讓家人和子弟泣涕訣別,表達此行不滅吳,不復相見決心。

震天鼓聲響了!

進軍螺號響了!

在惜別的哭聲和送別叫聲、歌聲中,五萬將士起動戰車,划動戰船,邁出步子……

此次北伐,大王爲主帥,大將軍范蠡副之;文種輔之;王子守國。

范蠡此次方略是:以滅吳爲目標,以殲夫差主力爲手段。步驟是:先攻與越接壤的吳國富庶地御兒(今浙江崇德東南一帶)若夫差不戰請和,越可厚取,吳將益匱。夫差之性,恥於不戰,必以國都之精銳迎戰,越可乘救兵未至,集中殲滅之——吳國大軍,因糧食匱乏,分散移至東海之濱,打魚摸蚌爲生。即如援救夫差,遠水難解近渴,旦久不習戰,鬥志技能下降,正可各個擊破。

范蠡在行軍途中,重申了一貫要求:個人不逞匹夫之勇,而要聽從號令,旅進旅退(齊迸齊退)。進則有賞,退則有罪;進不用命,退則可恥,均以刑罰!

大軍到達御兒之前,范蠡照律斬殺了不聽令者、不用王命者、淫逸不可禁者,整肅了軍紀。集中御兒之後,又以大王名義下令:父子均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有父母無兄弟者,歸養;有病不能出征者,歸國。將士聞聽,感激涕零,歡聲如雷。歸者極少,都想爲國效力,爲大王盡忠。全軍皆有致死之心。

夫差聞報,果然率軍六萬,出了姑蘇,南下迎戰。

正是范蠡所希望的!

范蠡接到探子報來消息,立即報告勾踐。勾踐十分興奮,下意識地握住腰間勾踐劍柄。說:“太好了,等的就是這一天!大將軍,你說如何辦吧?”

范蠡說“臣以爲應疾速令大軍,渡過笠澤江(今江蘇吳江市南)在江北殲之!”

“唯!”

已經晚了。夫差大軍先到了笠澤江北岸。

越軍只好擺在了笠澤江南岸。

北岸六萬人,南岸五萬人,都是精銳!

隔江相望,旗幟可見,話聲可聞。

越爲“客”,吳爲“主”。

客方派出使者約戰,主方答覆:明日,先水後陸。

使者返回覆命,勾踐同范蠡、文種商議。

范蠡一笑:“兵不厭詐。蠡此次不當君子矣!”

文種會意:“相國莫語,你我寫於簡上,呈於大王。”

勾踐有點不悅,何種時候,還玩遊戲?二人轉身寫簡,稍傾轉身呈上,“呈大王過目明斷!”

勾踐接過一看,都是兩個字:“夜戰”。驚喜地“唯”了一聲,高興地把簡給二人看了,二人也笑了。

勾踐不大放心:“約好明日,夜戰不義吧!”大王考慮影響。

范蠡道:“大王,夜半子時便是明日。”

勾踐笑了。忘了寡人身份,捅了范蠡一拳:“你這個傢伙,橫豎都能找出理兒!”

笑過之後。開始研究夜戰方略,決定:將大軍一分爲三,大王率中軍三萬,其中陳音師、楚女師君子之卒六千人。其餘兩萬分爲左右軍,范蠡率右軍一萬,文種率左軍一萬。部署是,黃昏後,左軍溯江而上五里,斂聲渡江,夜半嗚鼓而進,攻擊吳陣;右軍順江十里,悄悄渡江,待左軍接戰後上前夾攻。左右兩軍,各用大鼓,務使鼓聲震夭動地,聲播近遠。中軍則在夜半後,金鼓不鳴,銜枚禁聲,渡江直衝吳中軍。方略確定後,范蠡又特別強調了攻前要靜如鼠,象老鼠鑽在地下;攻時要勇於虎,象猛虎下山吼叫張口。然後,三個人分頭行動。

陰天無月夜,時有毛毛雨落地。正如軍歌中唱的“天助越國”。

江北的燈光時隱時現。

爲迷惑江北,范蠡令依舊在營地點起一堆堆大火。留守將士故意大聲說話、唱歌。

左軍朝上游出發了。

右軍朝下游走去了。

中軍枕戈待夜半!

笠澤江靜靜地流淌着。

激動人心的夜半終於來臨。

決定兩國命運的子時,終於到達。

重要的歷史時刻!

左軍的鼓聲響了。

躺在帳篷裡的夫差聽到震天鼓聲,知是越軍來襲,罵了一句:“南蠻子,真不信義!”穿衣拿劍出帳,指揮將士舉火察看,尚未弄清,另一邊的鼓聲又響了。明白是兩軍合圍夾擊,心中大驚,急傳令分左右迎戰。左右軍走後不久,夫差突然發現,不遠處便有手持長矛的越軍,悄悄朝自己中軍衝來。

夫差叫聲:“不好!吾中什也!”令隨身武士護着自己向北疾跑。中軍夜半遭到突襲,倉促應戰,邊戰邊退,損失慘重。左右兩軍見中軍已退,首尾難顧,亦跟隨而去。兵敗如山倒。逃跑之中,死傷無數。

范蠡見吳軍潰退,建議大王率軍尾追,自己率舟師乘快船抄近路到前面堵截。勾踐叫了聲“唯!”舉劍向前衝去。越軍幾萬將士呼嘯狂奔。

天亮時分,吳軍北退二十餘里至沒溪(吳江附近)據溪爲守,收容散卒,局勢稍定,準備再戰。正當其時,范蠡所率舟師自太湖取橫山(今吳縣西)

向吳軍採取包圍攻擊態勢(古代水上包圍之先例)。夫差見勢不好,乃向吳都城郊撤退,復遭越軍追擊而大敗。及退至城郊,激戰,又敗;慌忙入城據守。出城時六萬大軍,入城時只剩下萬餘。可嘆伍子胥苦心教訓打遍中原無敵手的精銳之師,一朝毀於昏君夫差手中,敗於大將軍范蠡手下。

太陽穿過雲層出來了。

越軍追到姑蘇城下,只見陸路、水路共十六個城門緊緊關閉。

勾踐求勝心切,揮動勾踐劍,指揮越軍攻城。

越軍組織兵力,在戰鼓聲中朝城門撲去。

飛蝗般地利箭從城牆上射下。有了安全感的吳軍狂笑大叫,已無敗兵模樣。

前進的越軍死傷不少。幾個越兵往回退了。

勾踐大怒,手持勾踐劍,就要過去刺死越兵,范蠡上前用手將勾踐劍撥開。他見越軍一路追擊至此,十分疲憊,又知周圍約七十里的姑蘇城,近年已被夫差改造成城城相套,易守難攻的鐵城,感到硬衝已不是上策。

“你?”勾踐望着范蠡,眼冒兇光。

“大王!”范蠡急忙解釋道:“吾軍疲敝,吳都有備,城郊紮營,再做謀劃吧!”此時,范蠡心中已涌出“圍而不攻,待其自斃”方略。

勾踐聽大將軍如此說,知道範蠡已有新策術,便收劍入鞘,面色冷冷:“唯。”

范蠡令鳴金收兵。越國大軍鬆了口氣,在姑蘇郊外四境,安營紮寨。

范蠡意識到,滅吳之戰已由對陣、追擊轉入對陣,吳軍失去天時,但仍有城固地利,萬餘親兵的人事。戰爭已進入相持,短期難以結束。在郊外夫差的一個行宮,范蠡將大王勾踐安頓後,說出了“圍而不攻、待其自斃”的策略。

“唯?你說什麼?”勾踐吃驚。

“圍而不攻,待其自斃!”范蠡胸有成竹他說,“大王,臣能使夫差自己打開城門。”

勾踐狂笑不止。

范蠡心想:癲狂症又犯了。

勾踐笑過一陣,緩了口氣:“大將軍,孤知你有神機,然,讓夫差自己打開城門,豈不是夢話!”

原來大王不相信。不信也用不着狂笑啊!

范蠡見勾踐之態,也笑道:“臣自有道理。”

“唯?”勾踐恢復了常態。

“大王!”范蠡接着說出了一番見解。他說:“國者無軍,何以成國。

今吳王主力已無,龜縮死城。遠不通諸候,近不及鄉邑。道路阻斷,政令不行。吳民已爲大王之民,吳地已爲越國之地,吳糧已爲越軍之糧,吳國實已亡矣!可在吳都西門外,築越城,作爲越之北都,監視吳都而困之,使都內軍民自耗,自殘。大王既有吳國,可北開運河通三江五湖;西植葛麻於夫椒,以爲弓弦;東控笠澤江,以收東方之糧;南通-李御兒,以利前後方輸送。

如此這般,越日強,吳日弱,不戰,則吳必滅。大王!不出一年,吳都糧困,吳軍必開城門挑戰。是故夫差自開城門矣!“

勾踐聽了,覺得有理。但此方略,沒有把夫差立即置於死地,感到不解恨,不解氣。說:“夫差首級,何時可取!”范蠡知道勾踐與夫差有彌天大仇。然地利人事不備,若硬攻城,必然死傷慘重大損元氣。得一空城,失去主動。主客位置若變,越軍越國勢危。他把這個道理向勾踐說了。針對勾踐心理,講了貓逗鼠的故事。過去他曾讓勾踐學鼠裝死騙貓,如今他又建議勾踐學貓逗鼠,他說:“大王,逗逗夫差這隻老鼠,比一下子吃了有味道。夫差囚大王石室三年,大王也囚夫差姑蘇三年,一還一報。讓夫差也嚐嚐被囚的滋味!”

范蠡最後之話打動了勾踐的心。勾踐想起三年石室老鼠般的生活,下決心說:“好,依大將軍之見,困他三年!”

引蛇出洞將軍迫寇越軍按照范蠡方略一一實行。

越軍逼城,按兵不戰。夫差無奈,只好死守。

半年之後,吳都糧乏,開門挑戰,一日五次。

勾踐按捺不住,意欲迎戰。范蠡勸道:“大王忘了三年石室之苦乎!”

勾踐乃止。

一年之後,吳都糧困,吳軍又開門挑戰。勾踐欲攻之。范蠡想到大王心情,說道:“出城之兵,皆爲小股,殲之無傷吳之股肱。容臣設計,誘夫差銳師出都,圍而殲之,徹底滅之。”勾踐同意。於是范蠡於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春,解除對吳都的圍困,發兵攻楚。對自己國家如何真攻呢,范蠡心苦。

只把兵移到吳楚邊境屯集、強訓,不斷造出虛假戰況,迷惑夫差。

夫差見越大軍撤離攻楚,心中大喜。見都城糧倉已空,臣民皆有怨恨之色,擔心內訌。又聽說越軍所建“越城”糧食充足,兵器齊全,便帶着親兵萬餘人離開吳都,住進了越城。夫差以爲危機己過,每日吃喝玩樂。誰知越軍伐楚是引蛇出洞。次年十一月,越軍回師,圍住了越城。越軍撤離時,已在越城牆內外做了手腳。回師後,很快攻陷外城,直逼狹小內廓。夫差大懼,許親乒以重賞,乘夜突圍,西上姑蘇山,(吳縣西三十里)收攏殘兵,據山以守。沒想到已掉進范蠡布的口袋!在此之前,范蠡已部署主力水師陸師從太湖、陽山,穹窿山等四面把姑蘇山圍了個鐵桶一般,等的就是夫差往桶裡鑽。

夫差從探子口中得知四面已被包圍,知道入了范蠡圈套,上天無翅,入地無門,只有請和。夫差住進越城時,讓伯-留在吳都。身邊無得力大臣,只好把將軍王孫雄找來,令他入越營請和。

王孫雄學着當年越國請和時諸稽郢和文種的樣子,上衣,到越營後跪行到越王勾踐面前,叩首泣道:“孤臣夫差,昔日得罪於會稽,夫差不違天命,與君王和議而歸。今日姑蘇亦當年會稽,孤臣亦望如當年赦罪!”

王孫雄一席話使勾踐想起當年之事,也想起王孫雄當年促成和議,憐憫自己之舉,意有應允之色。范蠡在側諫道:“大王,二十年臥薪嚐膽之圖忘乎,三年石室之辱忘乎,夫差糞便滋味忘乎?”

勾踐別的事可以忘掉,嘗便之味是永遠忘不了的。他揮手讓侍衛武士將王孫雄驅了出去。

夫差不死心,令王孫雄接連又見勾踐兩次,辭愈卑,禮更恭。勾踐又欲許和,范蠡再諫說,得時不得,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爲之滅。天以越賜吳,吳不取遭今日之滅,今以吳賜越,越豈敢違天命乎?勾踐乃罷。之後,范蠡和文種決定,再不許王孫雄踏進越營。王孫雄又來了四次,均被武士擋在了營外。

范蠡“引蛇出洞”,把夫差困在姑蘇山之後,便開始謀劃圍攻姑蘇城。

這一夜,范蠡睡下後,夢見姑蘇城南門上,伍子胥頭若巨輪,鬚髮四張,光射十里。正在攻城的越兵無不畏懼。突然暴風旋起,疾雨如注,雷轟電掣,飛沙走石,疾於弓弩,越兵前進不得。子胥乘白馬素衣而至,衣冠甚偉,儼如生時,對范蠡開言道,吾知越兵必至,故求置吾頭於東門,以觀汝之入門。

夫差置吾頭於南門,吾忠心未絕,不忍汝從吾頭下而入,故作風雨,以退汝軍。然越之有吳,此乃天定,吾不能止矣。汝如欲入,改從東門,吾當爲汝開道。說完拱手一拜將要離去。范蠡問前輩還有何語可囑,子胥重語道,同爲楚人,願汝勿步吾矣。說完一陣清風www.Qingfo.Cc,瞬時匿跡。范蠡驚醒,想起楚女“功成身退,莫步子胥”贈言,再不能寐。當日,范蠡令越兵開渠至東門。將及城門時,太湖之水突然大發,將城牆盪開一個大穴。范蠡心知,此爲子胥爲吾開道也。又想起夢中子胥“勿步吾矣”的話,不禁感慨萬千。

夫差聞越兵攻入吳都,相國伯-等已降。知越兵必攻姑蘇山。西有太湖,東南均有重兵。遂同王孫雄及其三子帶着王宮衛隊向山北奔去,希冀從北面突圍。途中腹肌口渴,只好嚼生稻,喝溝水,好不容易到了餘杭山。

范蠡得知夫差向北逃去稟報勾踐後,即和文種率千餘君子兵追到餘杭山,將山團團包圍。擂鼓吶喊,要夫差下山投降。

夫差從探報中得知越將是范蠡、文種,親自作書,繫於矢上射入越軍。

軍人拾取呈上,范蠡、文種二人同視其詞曰:“狡兔死,走狗烹,兩位楚人,何不存吳一線,以留後路。”

文種問范蠡怎麼辦。

范蠡自從在夢中見過伍子胥後,楚女“功成身退,莫步子胥”之語,常在耳邊響起。感到是上蒼給他啓示。如今功尚未成,退尚嫌早,夫差之語,固有道理,然天時未至,不能猶豫,不能彷徨。關鍵時節,一着不慎,前功盡棄,既立志興一國,滅一國爲的是楚國,就要一以貫之。想到這裡,說:“子禽兄,還記得在我家喝酒時唱的歌嗎?”文種道:“怎不記得,生爲楚人,終生爲楚。楚不用吾,吾不背楚。宏圖不展,妄爲世人,扶越制吳,實爲助楚。少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吳非滅不可,不僅爲越,更是爲楚。待我作書夫差。絕其生望。”文種把書作完,遞給范蠡看。范蠡覽畢,微笑說道:“子禽兄之簡,尤如利箭,必透夫差胸膛矣!”

文種令人將書射上餘杭山。問范蠡是否即刻發起進攻。范蠡說,此功還是請大王來立吧。心想若是他二人率兵攻上山去,殺了夫差,大王勾踐面上高興,心中不悅,瓜熟蒂落,臣做爲種瓜者,只能請君去摘,去吃!

夫差接到文種答書,急忙視之,只見書上寫道:吳王有大過者六:殺忠臣伍子胥,一:以直言殺公孫聖,二;重用佞臣伯-,三;齊晉無罪,數伐其國,四;侵伐同壤之越,五;先王死於越手,不知報仇,縱敵貽患,六。

有此六大過,天已難容,還有何面立於人前。“夫差讀到第六款,心如箭穿。

滿面淚流道:“孤不誅勾踐,忘先王之仇,爲不孝之子,此天之所以棄吳也。”

王孫雄勸道:“臣請再見越王而哀懇。”夫差想了想說:“孤不願復國,只求爲附庸,世世事越。子去說吧。”

王孫雄來到越軍陣地,正好勾踐率兵到達這裡。

王孫雄要見越王,范蠡令武士擋住。

王孫雄哭聲慘烈,口呼夫差願做越王奴僕。

勾踐聽到王孫雄哭聲,想起了吳王一些好處。心中有些不忍,對身邊的范蠡說:“大將軍,如何是好。許不許?”

范蠡深知勾踐是有病之君,不僅有狂怒之態,還有婦人之仁。此時若鬆口,勾踐定會許和。夫差在,吳不滅,後患難以預料。興越滅吳,功虧一簣。

旦勾踐常常反悔。若建議許和,事後,勾踐將會猜忌自己。想到這裡,便說:“大王明斷。臣以爲嘗便之味不可忘,吳國請和不可許。”范蠡又說到嘗便之事,是想提醒勾踐。他知道大王對此是一直不能忘懷的。

果然,勾踐說:“孤欲勿許,難對使者哀懇……子去對之吧。”

范蠡得到大王委託,乃左手提鼓,右手拿槌,來到王孫雄跟前,把鼓咚咚敲了一陣,止住了王孫雄哭泣,說道:“昔者,天降禍於越,將越賜吳,吳不受,是違天命也。今上天掉過,委越制吳,吾王敢不從天命,而從汝王之命乎?”

王孫雄叩首位道:“尊敬的範子,先人有言,助天爲虐,斷子絕孫。子助天爲虐,不怕不祥嗎?”

范蠡又擂了一通鼓道:“吾與上天有緣,不怕斷子絕孫!請汝疾回,讓夫差向吾王投降!”

王孫雄知范蠡不是通融之人,心想若能見到越王,可能有轉機。便說:“雄無話可說,請允和越王辭行!”

范蠡一眼看出王孫雄心思,又擂鼓笑道:“君王已囑我全權矣。子請回,勿使我得罪於你。”身邊武士見大將軍如此說,如狼似虎般吆喝王孫雄快走。

王孫雄仍遲疑不動,武士們刷地抽出寶劍逼了上去。王孫雄無望,憤憤然大罵范蠡“瘋子”而去。

范蠡使了一個眼色,一武士追隨王孫雄而去——跟着王孫雄一定能找到夫差藏在何處。

范蠡明白,此事再拖下去,結果難料。王后姬玉已從會稽來到姑蘇。王后之心,高深莫測,若虛榮心大於報仇心,貓逗鼠玩……必須當機立斷,快刀斬麻。把兩個君王都擠到牆角,沒有迴旋餘地。范蠡決定不向大王報告,馬上率兵攻上山去。突然想起孫武獲罪之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背君。”遲疑了一下,咬牙擂鼓向山上走去。越兵見大將軍如此,緊緊追隨,衝上了姑蘇山峰。追隨王孫雄的武士向范蠡稟報夫差藏處。范蠡把鼓一扔,拔出百里長河劍一揮,三千越兵猴子般地上樹爬石,很快將夫差藏身地方“幹隧”包圍得水泄不通,飛鳥難進。文種得知范蠡上山後,搖搖頭跟了上去。

范蠡令君子兵將大王擡上山來,置於一大石上。令武士呼叫夫差出來投降。一陣呼喊之後,夫差身影在樹叢邊露出,披頭散髮,衣服爛縷,滿臉淚涕,全無君王模樣,猶如市上乞丐。王孫雄等悽悽然站在夫差身後。

勾踐閉目:“孤心不忍加誅。告吳王,孤封他到雨東(今舟山羣島)君百家,夫婦各三百侍人,終養天年。以報他未殺孤之德。”

范蠡本想勸諫,但想到夫差之性,決不會當百家之君,沒有吭聲。

果然,勾踐的話,左右高聲傳到夫差那裡,夫差仰天大笑道:“滅吳者,非越,實寡人也!願天下諸侯以我爲鑑!孤已年衰,苟活甬東,實非所堪。

請越王稍待,孤必自決,報孤祖宗。願越王善待吳國臣民,莫以夫差爲伍!“

夫差四顧而望。王孫雄等人哭泣勸王不要自決,到甬東再圖。

范蠡擔心勾踐有變,夫差有變——君王之心,臣難卜知。大聲喊道:“吳王,世無萬壽之君!人總有一死,何必使吾王之師加刃於王耶?”

夫差到了國破、都破、軍敗、無吃、無喝境地,悔恨萬分,死心已定。

對王孫雄說:“悔不聽子胥之言,破敗如此。吾無顏和子胥黃泉相見。吾死後,將軍用衣巾掩吾臉面。嗚呼,孤去也!”說完,拔劍自刎。王孫雄揮淚解衣將吳王臉面蓋上。向吳王叩了三個頭,自刎倒在夫差身邊。一直跟隨的一二十名衛士,也都用劍自刎,傾刻之間,倒下一片。三個王子、幾個妃子呆若木雞。

勾踐見夫差倒下,血濺草地。嘆了一聲:“甬東乃仙島,爲何不去?大將軍收拾殘局吧!”說完看一眼范蠡,下山朝姑蘇城而去。

范蠡見夫差已死,鬆了口氣。突然想到孫武率兵攻入楚國都城,楚昭王逃走之事。心中感慨道,孫武,子以強制弱,吾以弱制強,咱倆平手了。聽大王讓自己收拾殘局,令幾個甲兵押王子、王妃送到姑蘇,由大王明斷。令越軍,每人負土一小筐,將夫差和王孫雄等屍體掩上。不多時辰,一個大墳在山坡上聳立。一代霸主長眠在餘杭山上,可悲可嘆!

范蠡率兵下山。回頭望時,只見山上,沖天大火,輝映晴空。隱隱約約,看到白髮素衣的伍子胥……大功即將告成,何時身退,退身何處呢?勾踐之心,滅吳之後,必爭霸主。當此之時,提出身退,三軍震驚,大王必不允之。天時地利人事不至,當心身敗!忍爲上,以待時機洞察君心功成身退三年之後。

不尋常的一個夜晚。

吳宮文臺,燈光通明。歡聲雷動。

越國君臣、軍民正在舉行盛大宴會。祝越軍北伐中原大捷;慶齊、晉、宋、魯、楚等諸國尊越爲霸;賀周天子封勾踐爲“東方之伯”。

被祝、被慶、被賀主角勾踐端坐北面,右邊坐着王后姬玉,左邊坐着王子-與。身後坐着或站着王子、王女、貴人、侍人、衛士等。

范蠡、文種、舌庸、苦成、皓進、皋如、歐陽等大臣和水陸師將軍依次坐在東西兩邊。

每人面前几案上佳餚、陳釀、水果、食品一應俱全。

儀式程序複雜。祭天、祭地、祭祖宗、祭死去將士。王后祝酒,王子祝酒,大臣祝酒,將軍祝酒,拔葷甲兵敬酒,百姓老者敬酒,各國使者敬酒,周天子特使敬酒。祝敬一次,歡呼大王英明、大王萬壽一次。

祭畢,敬罷,獻舞:吳國舞,越國舞,宮廷舞,山野舞,男舞,女舞,混合舞。勿論粗野、溫柔,全是展現大王勾踐赫赫功績。最後是歌舞——儀式。樂師、歌師、舞師一齊登場。鼓聲之後,琴聲飛揚,舞者狂舞,歌者勁唱:吾王勾踐有神威,大夫范蠡有神機,一戰開疆千餘里,萬民集聚迎天喜。

吾王勾踐有神威,霸業巍巍驚天地。

賞無所吝罰不違,君臣同樂酒如水。

歌詞是文種大夫編的。聽到歌聲,文種高興地用手拍着几案和着拍子。

羣臣興奮激動地“乎!乎!乎!乎!”叫着,朝着大王,王后,王子笑着。

勾踐端坐,笑無喜色。王后亦同身後王子說話,似乎對歌舞不感興趣。

人們只顧歡呼,喝酒,沒有關注勾踐一家儀態顏面。

范蠡特別關注!

宴會結束。在歡送萬壽萬福大王一家離開文臺後,范蠡沒有回住所,徑直到了水師駐地,悄悄找到了獨山……

勾踐在吳王寢宮大王牀上,一覺睡到次日下午,起身,見幾案上有范蠡奏簡。取過一看,只見上書:臣聞主辱臣死。昔者,大王辱於會稽,恥於石室,臣所以相隨不死者,欲隱忍興越。今吳已滅,中原諸國已尊王爲霸,天子加封大王爲伯。懇請大王免臣之罪,乞無用骸骨,老於江湖。祝大王萬壽萬福,越國繁榮昌盛。

勾踐閱畢,雙手發抖,尖聲高叫:“來人!”

應聲來了軍衛(衛士頭)王蛇。

“唯!走!”

“大王,去何處?”

“大將軍下榻處!”

勾踐乘車來到范蠡住處。

范蠡正在寫簡,聞聽門口衛士叫:“大王駕到!”慌忙將簡藏起。整容振衣,迎了上去。此時,勾踐已進屋,范蠡慌忙跪下叩首:“不知大王駕到,有失遠迎,請大王恕罪!”

勾踐:“平身!平身!大將軍爲何要離開寡人呢?”說完把奏簡往几案上一扔,上前拉住范蠡衣服,哭出了聲,掉下了淚。這情形使范蠡想到在石室時曾經有過。

昨晚,范蠡從大王神色中,感到勾踐不欲功於臣下,疑忌之心已見,決定儘快離開越國。但又想,匿聲而去,恐生事端,故而還是寫個奏簡,畢竟事君二十多年!剛纔見大王帶着軍衛來,吃了一驚,大王是否以“背君”之名,將己誅殺?見大王神情惻然,泣下沾衣,心裡踏實了。說:“大王,臣已在奏章上寫明。”

勾踐拉住范蠡之手搖着:“寡人賴將軍之勞,纔有今日;越國百姓賴相國之功,始入旺谷豐;寡人正欲圖報,將軍爲何棄寡人而去呢?大將軍,收回奏簡吧!”

言之切,情之殷,留之誠,令入感動!

瞬間,范蠡想到:是自己多心?

不!馬上堅定了自己想法。對大王說:“大王知道,臣做事一向深思熟慮!”

“大將軍留下,孤把越國分一半給你。”勾踐懇求許願。

“大王!臣不是爲江山追隨大王。”范蠡回答。

勾踐鬆開范蠡之手:“大將軍,孤再問,留與不留?”

范蠡笑答:“不留!”

勾踐臉色變了:“唯!留則與子共國,去則妻子爲戮!”

范蠡不爲所動:“大王,妻子何罪?死生由王,臣不顧矣!”

“唯?何處?”

“泛遊江湖。”

“唯,可否再思?”

“臣聽君命!”范蠡想給勾踐一點希望,有助於自己行動,所以這麼答了。

勾踐環顧范蠡房間和几案。范蠡擔心勾踐發現自己剛纔所寫之簡——那可是“背君”證據呀!所幸,勾踐眼光瞟了一下便挪開了。嘆了口氣,向王蛇揮手,走了。連范蠡給他施禮,他都沒看。

勾踐走後,范蠡擔心夜長夢多,匆匆吃了晚飯,告衛士們,出去走走,離開住地,朝文種住處走去。

第二日,大王勾踐使人召范蠡,得知范蠡已走,驟然變色,問大夫文種:“蠡可追乎?”

文種答道:“蠡有鬼神不測之機,善謀天時地利人事,追之晚矣!”

勾踐嘆道:“孤事事聽命於他,爲何要走呢?”

“人各有志吧!”文種只好如此說。

“唯!文大夫知他到何處嗎?”

“不知。”文種答道。范蠡曾向他透過欲去齊魯之地。但他清楚,這話不能給大王講。

文種退朝回到下榻處,見幾案與昨日有異,仔細一看,一堆竹簡中,一束特別。抽出一看,大驚失色,原來是范蠡親筆。何時放至此處呢?范蠡有功夫,定是昨晚,這個小瘋子!文種展開,只見簡上鳥體篆文——很少人能認。寫道:少伯致子禽,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伴君如伴虎,功成需抽身。勾踐爲人,長頸鳥喙,嫉賢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蠡頓首。

文種看後,把竹簡扔進火爐,心想:“少伯過慮了吧。”

勾踐回到後宮,快快不樂。

王后姬玉見了,怪道:“大王還在爲西施之事生氣?”

原來在宴慶前一天,王后以“亡國之女”罪名,使力士將西施裝進牛皮袋子,扔到江中了。勾踐聞訊,感到王后做事太絕,西施有功于越,風韻猶存,本可以納入後宮。

勾踐扭過臉去,不順心之事太多,不想說話。

姬玉:“大王殺了禍國之臣伯-,臣妾誅了亡國之物西施,有何不可?”

“唯?汝想哪去了。”勾踐不得不說,“范蠡走了!”

“走了好啊!”姬玉興奮地叫了一句,旋即大驚失色:“范蠡到何處去了?”

“不知道。”勾踐見姬玉神色不對,有些奇怪。

“走多久了?”姬玉急問。

“衛士稟報,昨夜就走了。”

“如何走的?”姬玉抓住勾踐衣服,手指發抖。

“水師稟報,十船長獨山不見了,孤想是坐船走了吧。”勾踐不以爲然地說。

“派兵追了嗎?”姬玉聲音變了。

“沒有。”勾踐不知姬玉對范蠡出走爲何着急,“汝不是說,讓王子光治政再治軍。范蠡一走,王子正好做大將軍嗎?”

“大王好糊塗啊!”姬玉扯着勾踐衣服說,“大王忘了越國如何復興的,忘了如何當上霸主的。范蠡若去輔佐別國君王,大王的江山、霸主……會跟夫差一樣!”

“明白了!”勾踐頭上冒汗,“孤想着走了也好。忘了小瘋子翻天覆地的本事。如何了得!”

“派兵追呀!”

“文大夫說來不及了。”

“他二人是一夥的!”

“孤真糊塗。來人!”

王蛇應聲到。

“范蠡背君亡走,疾帶人將其追回!”勾踐大聲說。

“追不回就地誅之!”姬玉補充說,“此事莫驚動水陸兩師,以防兵變。”

勾踐聽王后如此說,又補了一句:“別讓朝中大臣知道。”

“遵大王、王后之命!”王蛇施禮走了。“追不回來,孤就殺了范蠡妻小!”勾踐惡狠狠說道。

姬玉笑道:“大王糊塗了。追不回來,封地百里給范蠡妻小,令良工塑金像立於王宮,以示大王不忘功臣。”

“唯!好!”勾踐高興,“高孤一籌。范蠡呢?”

“臣妾自有主張,”姬玉一笑,“家小在越,他能不接嗎?”

勾踐笑了起來。

棄官亡走改名易姓范蠡是那天夜晚,乘獨山備好的小翼快船離開姑蘇的。

獨山雖對范蠡棄官出走不很贊成,但他知范蠡之神機,決定之事,定有道理。按范蠡要求,準備了快船,約了可靠的七八名上等搖槳手和舵手,預定時間,到預定河岸,裝好財物。

夜色中,范蠡匆匆登上快船。

槳手、舵手都知范蠡大名,難得一見,見大將軍上船,都很欣喜激動。

“開船!”范蠡令獨山。

“去哪?”獨山問。

“向東入海。”范蠡答。

“少伯?”獨山已知范蠡要去齊魯之地,想問爲何不向北,而向東,話未出口,便後悔不該問了。

“開船!”范蠡又令道。他也知獨山之意,這個獨山,還如此笨!大王定會以爲我向南接家小走,或向北走,我偏向東入海,叫你追不着。

獨山揮手開船。

快船象箭一般駛離姑蘇城,沿河向東而去。

天亮了。太陽出來了。

江面上,一隻牛皮袋在水中飄浮。

范蠡出走前,風聞王后姬玉將西施殺害,拋入江中……“會不會是西施?

不會如此巧吧?“

“把那隻牛皮袋撈上來。”范蠡對獨山說。

“南蠻習俗,人死了裝到袋裡,扔到江裡餵魚。少伯!碰到這東西,晦氣,別撈了吧。”獨山說。

范蠡也知東海之地習俗,猶豫之中,心中“砰”然一動。

“撈!”范蠡命令道。

獨山和兩個槳手,用船上帶鉤長矛,將牛皮袋拉過,拖到船上。

范蠡過去:“解開繩子,看是何物?”

獨山解開捆紮牛皮袋的繩子,兩個槳手把牛皮袋扒開,只見一個三十多歲女子雙目緊閉,滿面痛苦之狀。“嗚,好漂亮的女子啊!”一槳手嘆道。

果是西施!

范蠡震驚!

好毒的姬玉!竟不放過一個有功于越的弱女子。

范蠡心中嘆道:“西施以色亂吳助越,吾以謀亂吳興越,術異道同。小女子功成身死;大丈夫當功成身去。”慶幸自己走對了。若再不走,恐怕也會被裝入牛皮袋中——伍子胥就是被裝入牛皮袋的!

“大將軍,一個女子,如何處理?”獨山問。當着別人面獨山總是稱范蠡官銜。

獨山和其他人都不認識西施。

如何處置?一向見事計出的范蠡有點犯難。

“扔到江裡吧!”圍攏過來觀看的一槳手說:“見到這事,要倒黴的!”

“對,扔吧!扔吧!”七嘴八舌。

“慢!”范蠡說,“吾看此女爲越國女子,定是在吳被奸人所害。看在都是越人份上,將她移到岸上,僱車送回越國葬了。”范蠡怕說出此女就是天下聞名的美女西施,引起槳手們好奇、混亂,生出不測之事——他想起接西施回會稽都城時,人人爭睹美女堵塞道路之事。故而沒有說出西施名姓。

“大將軍何以知她是越國女子?”人們不解。

范蠡指着西施楠木手鐲道:“只有越國諸暨故都以南,苧蘿山一帶女子才戴這種式樣手鐲。”話出口,心一動,好西施,至死不忘苧蘿山!“對,對!”一名槳手說,“大將軍說得對!我們家鄉女子都戴這手鐲子。”

范蠡:“把她移上岸吧!”心裡說:“西施姑娘,對不起了,吾將你送入吳國,卻不能送你回家了……”

獨山湊在范蠡身邊:“趕路要緊,別管了吧。”

“你不懂。”范蠡說,“抓緊辦。拿一些錢給家在苧蘿山一帶的槳手,再找一個,讓他二人把這女子送回苧蘿山安葬。”

獨山把船指揮靠岸,把牛皮袋擡到岸上,把錢交給兩人去僱車。

那兩人到附近村上僱了馬車過來,將牛皮袋裝上。

范蠡見馬車慢慢遠去,想起送西施入吳情景,心中有說不出的滋味,嘆了口氣,令獨山開船。

此時,岸上一人騎馬奔來。

范蠡心中疑惑,令獨山讓槳手快劃。

騎馬人高喊:“大將軍,我是漁三十!”

漁三十?他來作什?漁三十是范蠡在笠澤江夜襲吳軍時結識的朋友,勇猛豪爽,心直口快,很講義氣。

漁三十趕上來了,只見他催馬跳入江中,馬遊得不快,他索性翻身下馬,伸開長臂,朝船邊游來。

范蠡令獨山拉漁三十上來。

漁三十上船後,喘口氣,正要說話。范蠡使了一個眼色,令獨山催促翼船快開,把漁三十領到艙裡。

漁三十進艙,劈頭就問:“範大夫,你真的把官扔了?”

“你聽何人說的?”范蠡問。

“王蛇那個混蛋,跑到水師,知我同大將軍情厚,問我你到哪去了?王蛇說你背君逃走,犯了死罪。”漁三十一口氣說道。

“王蛇現在何處?”范蠡關心的是這個。

“順邗溝往北去了。”

“你如何知道我從這邊走了?”

“我着急,到了文大夫處,他說你一不會向南,二不會向北。我就明白了。”

“知我者子禽也!”范蠡嘆道。

“你真把官扔了?”漁三十又急問。

“真的。”范蠡微笑道。

漁三十吃驚埋怨:“那麼大官,你怎麼把它扔了呢?臨走也不說一聲,將士們還以爲你還在和大王喝慶功酒呢!”

“將士們知道,我就走不成啦,弄不好,引起混亂,對大家不利。三十,謝謝你來送信。”

“我不是來送信的!我要跟大將軍一起走。”

“不用了,你家在越國,回家去吧。”

“不,我跟你走!我一向敬重你,你那麼大的官都不要了,我也不在這幹了。聽王蛇說,大王已令-與當大將軍。那小子,我瞧他不起。”

范蠡感動:“三十,你跟我可要吃苦。”

漁三十拍拍胸膛:“哪裡話,只要大將軍看得起咱三十,死都不怕,還怕吃苦?”

“好吧,一起走吧!”范蠡說。

“謝大將軍!”漁三十要跪下行禮,被范蠡攔住。

“今後別再叫我大將軍了。”

“叫什麼?”漁三十問。

范蠡想到下一步打算,想到勾踐不會放過,想到江中的牛皮袋,看到艙裡的大小鴟夷(牛皮酒囊),計從心出,笑道:“叫我鴟夷子皮吧。”“鴟夷子皮?!”漁三十驚訝。

范蠡順手拿起一個小酒囊:“對,就是它!姓鴟夷,名子皮!”人生大轉折!

赫赫有名的越國上大夫、大將軍范蠡從這一刻起,成了“鴟夷子皮”——酒囊皮子!

翼船出江入海。

獨山進艙。

“少伯,獨山一事不明。”

“請講。”

“爲何將那江中無名女屍運回越國安葬?”

“你知她是誰?”

“不知。”

“她就是我和你說起過的有功于越的美女西施!”

“啊!明白了,你這是……同病相憐吧!不,她哪能和大將軍比呢。”

獨山覺得自己說得不當。

范蠡苦笑:“都是工具,大小不同耶!”

“勾踐真的會加害於你?”獨山對此仍然不解。

“漁三十報的信,你已聽到了。”

“你不走不就沒事了嗎?”

“傻獨山,不走?叫勾踐把我裝進牛皮袋?”

“文大夫不就沒走嗎?”

“我亦勸他走了。他不走,不出兩年,就會遭殃。”

“勾踐也太壞了,卸磨殺驢。”獨山憤憤然。

“夫差不壞?孫武、伍子胥沒卸磨就殺了。做君的……哎!”“你好不容易熬到相國、上大夫、大將軍,就這麼舍了?”獨山惋惜。

“獨山,我做官是爲了施展謀略,實現報負,目的已達,何必貪戀爵位?

百里長河老師教我七策之術,治越我用了五條,剩下兩條,我要用來聚財致富!“

“聚財致富?”獨山驚訝!

“對,三皇五帝到如今,歷代百姓苦不堪言。我治國治軍二十多年,縱觀海內,深感利市不得交通,豐匱無以互濟,真是興國富民之大礙。可商賈人等,慣遭鄙視,百姓衍爲痼風陋習。我決心棄官經商,讓世人眼中對商賈刮目相看,不再唯官事重,那天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獨山震動:“我原以爲你是爲了避難,原來少伯有如此大的胸懷啊!”

范蠡仗劍走出船艙,眼望大海,心潮澎湃:“光陰荏苒,催人華髮,我不能象伍子胥那樣貪戀爵位而死;也不能象介子推那樣隱居山林而終。天生我材必有用,朽木仍可做糞土。我尚不朽,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我不想讓勾踐賜死,裝進牛皮袋扔到江中,我要走自己的路。獨山,你問問弟兄們還願意追隨我嗎?若不願意,讓他們駛船南下回越,我,漁三十,還有你,登岸北上!”

獨山一一問了槳手、舵手,大家都願意追隨。

翼船沿海繼續北上。

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
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