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殿下

漢陽總兵戰死後,很快鍾祥府的衙門也被明軍攻破,知府、知縣被殺。逃去城東的武昌兵走投無路,大部分也向明軍投降。

整場戰鬥中只有爲數不多人得以逃到城牆外面,因爲袁宗第在城南部署的防線十分嚴密,所以成功逃離明軍包圍圈的清兵寥寥無幾。據說只有兩個清兵跑得奇快無比,正好他倆在明軍沒佈置馬匹的地段突圍,明軍步兵拼命追趕,也沒能把這兩個飛毛腿抓住。

劉體純攻破府衙後與大家勝利會師。因爲他對鍾祥清軍情況的判斷嚴重失誤,造成了長達一個時辰的豁口危機。得知了豁口處經歷的險情後,劉體純氣得想去踢漢陽總兵一腳,他大聲罵道:“這廝手裡差不多有六千甲士了,有這麼多人還堵什麼城門?怎麼不出城外紮營啊。”

鄧名安慰他道:“這樣也好,若是韃子駐紮在城外,不把他們打回去我們也不敢炸城牆。打垮他們恐怕得花十天半月吧?他們不堵城門,也不會兩個多時辰就被我們一鍋端了。”

從攻破鄖陽開始,劉體純等人的軍力就急劇膨脹,沿途幾仗繳獲頗豐,到達鍾祥城前的時候,夔東四將手中的甲兵已經從出戰時的六千人增長到八千多人。鍾祥一戰後,明軍的甲兵已經高達近一萬四千。

獲得物資總量最多的當然是郝搖旗,畢竟這次他出兵最多;不過若論實力增長的比例,則無人能和袁宗第相比,本來戰前大家都說好要多分一點給袁宗第,現在他分到了兩千副盔甲和武器。從大昌帶出來的輔兵差不多全變成了披甲兵,而現在搬運物資的輔兵主力已經是分到的俘虜和臨時招募的百姓了。

在鍾祥繳獲了大批武昌軍的裝備,這批盔甲、武器的質量比以前的還要好。和以往一樣,鄧名並沒有參與分裝備和俘虜。

因爲鄧名答應了不殺俘虜,所以劉體純等人也不打算讓鄧名爲難,他們把親兵營剩下的幾百名士兵分成四份,每人領走一份,帶回各自的軍中監視起來。

分到大批繳獲後,袁宗第的實力差不多恢復到重慶之戰前,他現在心情很好,就給鄧名講解這個時代的俘虜政策。

“若是提督要打武昌,這些親兵和武昌兵都很好用,”隨着鄧名自稱江南提督日久,親衛和夔東將領對他的稱呼也在漸漸改變,袁宗第說道:“若是提督不打算拿下武昌,那這些親兵就是大軍的累贅。”

在鄖陽等地俘虜的清軍披甲兵都經過了仔細的甄別,凡是沒有家室的單身漢,又確實有些力氣或是有其它過人之處,夔東衆將可能會當作戰兵來用;而那些有家庭、有妻小的披甲兵,夔東衆將就會拿走他們的盔甲,把這些俘虜編入壯丁隊,當作輔兵使用。

即使是搬運物資的輔兵,也分成可靠的和不可靠的兩種。那些又有家庭、又從來沒有離開過出生地附近的清兵俘虜是最不可靠的,這些人既不會在明軍進攻的時候心甘情願地一起前進,也不願意在明軍撤退的時候,跟着返回夔東基地,他們只想留在自己的家鄉附近。只有在明軍決心長期佔領鄖陽、襄陽等地時,纔不用太擔心這些人開小差。

至於這次被俘的大批武昌兵,其中一部分是跟着漢陽總兵南征北戰的舊部,這些人在夔東衆將眼裡最危險,絕對不值得信任,不過其中大部分都戰死了;還有一部分是從湖北各地選拔出來的精兵,這些人只要還沒有在武昌安家,就可以一用,夔東衆將知道這種人一般都是爲了掙軍功、吃軍糧不在乎遠走他鄉的,這部分俘虜很快就被劉體純他們瓜分一空,不少都編入到戰兵隊列;剩下那些在武昌有家庭的士兵就比較麻煩了,如果繼續進攻武昌的話,這些士兵爲了奪還家室也許會奮勇作戰,但如果明軍撤退,他們肯定也會逃跑。

“雖然提督答應不殺俘虜,可是他們也沒有多少人,把他們圍起來,殺了就沒麻煩了。”袁宗第覺得鄧名答應漢陽總兵答應得太快了,這些親兵營倖存的軍官多是跟隨總兵多年的舊部,親兵們平時也受到較好的待遇,而且在武昌基本都有家庭,按照夔東衆將的標準,這幾百個人是最危險的一批人,當初不接受他們投降纔是最好的處置方法。

“都是漢家兒郎,韃子要殺,我們自己也要殺?”鄧名衝着袁宗第搖搖頭。

“提督覺得他們是漢家子,他們自己可不這麼想,他們可是都心甘情願地剃頭了。”袁宗第提出一個折衷的辦法:“乾脆繼續進攻武昌,我們在軍中放出這個風聲,這樣武昌兵就會死心塌地跟着我們了。”

加上親兵營,有家庭所累的武昌兵共有一千七百多人。袁宗第建議向武昌發起進攻時,沿途就讓這些武昌兵去打頭陣,這樣可以用武昌兵消耗湖北的清軍,而且還不違背不殺俘虜的諾言。

鄧名知道袁宗第的建議正是這個時代的觀念。清廷那邊也是這麼做的,比如吳三桂攻破貴州以後,就挑選了三萬多雲南籍的明軍俘虜,組成炮灰部隊打頭陣。攻下昆明後,又計劃讓西營的降軍做前鋒去追擊李定國。

鄧名認爲,接受投降就是讓敵人放下武器停止抵抗,而不是強迫對方當叛徒,俘虜和叛徒應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不過在這個時代,似乎投降和叛變是差不多的概念,不肯叛變的俘虜都會被視爲拒絕投降,勝利者處死他們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在鍾祥之戰前,夔東衆將或許還有心繼續向武昌進軍,因爲屢戰屢勝,讓夔東衆將渴望得到更多的戰利品;但在鍾祥之戰後,夔東衆將已經沒有太多繼續進攻的願望了,他們希望能夠返回基地,消化收穫的勝利果實。

比如袁宗第,雖然他有大批輔兵披上了繳獲到的盔甲,但這些人還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成爲可堪大用的戰鬥兵;出征以前,夔東衆將打算搬運一些人口回自己的根據地,現在明軍已經奪取了大片的土地,這些地方的人口多得他們都搬不完;安陸府各地的軍隊都集中到府城鍾祥並被明軍消滅,現在安陸府、襄陽府已經沒有什麼清軍,明軍可以向百姓徵收今年的糧稅,這也需要大量的人手才能運回夔東。

除了經濟方面的考慮外,還有軍事方面的顧慮。

明軍戰兵的數量雖然急劇增加,但由於大都是由輔兵剛剛轉變成戰兵,所以實際軍力的提升遠沒有表面上那麼驚人;明軍需要防守的地區很多,鄖陽、谷城、襄陽等地都需要防備清軍奪回,不然漢水的交通就會被切斷,明軍搬運物資和人口的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大軍返回夔東根據地也就要走崎嶇的陸路。

雖然沒有公開,但夔東衆將內部已經形成一致看法,就是該放緩腳步了,先控制住已經佔據的領土,徵收秋糧,搬運人口。如果有更多的夔東明軍出來,那麼打武昌也可以再議,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防守而不是繼續進攻。

聽了袁宗第的講解後,鄧名不置可否,又去劉體純那裡詢問他對武昌兵的看法。

不出鄧名所料,劉體純認爲袁宗第的方案非常不錯,而且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劉體純覺得明軍可以先造聲勢,揚言要拿下武昌,接着直取江西、南京,然後讓俘虜的武昌兵去強攻南下道路上的城池。若是攻下了城池,裡面的繳獲對明軍來說都是白來的;等明軍開始撤退時,這些武昌兵肯定會大量逃亡,他們回去後還會是清兵,不如趁早把他們消耗掉。

“若是他們真的一路順風順水,打到武昌城下,我們就帶兵去督戰,讓他們繼續攻打武昌城。打下來那自然是最好,打不下來就以畏敵不前的罪名把他們殺了。讓清兵自相殘殺,就沒有人能說提督殺俘了。”

劉體純認爲憑着一千七百多武昌兵肯定打不下武昌,不過能夠消耗掉這批俘虜就好,如果給清軍造成一些損失就是額外的收穫。尤其是那些親兵營的俘虜,更要用來組成敢死隊,讓他們去蟻附攻城。留着他們不但每天管飯,還要分散在軍中派人小心監視,防備他們作亂。

“如果放了他們怎麼樣?”鄧名試探着提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回去宣傳我軍的仁義,將來兩軍對壘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人投降。”

“我軍本來就十分仁義,再說,有鍾祥的這些人替我們宣揚也就足夠了。”劉體純不以爲然地搖頭說道:“襄陽府、安陸府的俘虜我們不是都沒殺麼?那些願意跟我們去夔東的,我們還幫他們搬運家小,不願意跟我們走的我們也不強迫,我軍的仁義很快就會天下聞名的。”

相比清軍,闖營確實比較優待俘虜,不過他們優待的對象是府兵、縣兵這種沒有什麼威脅的俘虜,武昌兵尤其是親兵營的俘虜並不在優待的範圍內。

鄧名不再和劉體純談論這事,至於郝搖旗和賀珍會有什麼意見,不用問就心知肚明瞭。鍾祥之戰一結束,賀珍就急忙把武昌兵的武器、裝備都收繳得一乾二淨。分給賀珍一部分親兵營的俘虜,讓他負責監視,據說被他派去幹最重、最危險的活;而郝搖旗更乾脆,明白建議鄧名不要在乎什麼諾言,把這些危險分子趕快都坑了,圖個省心。

在安陸府繳獲了五十多萬兩白銀。以前鄧名從來沒有要求過任何戰利品,但這次他站出來表示他也應該有一份。夔東衆將沒有理由拒絕。首先,爆破城牆的辦法是鄧名拿出來的;其次,他是一軍統帥,至少是名義上的;再次,漢陽總兵是鄧名帶人堵住的;最後,此次作戰說明鄧名掌握一支部隊很重要,他需要的不僅僅是十幾個親衛就夠了。

鄧名宣佈要五分之一的銀子,也就是十萬兩。這筆銀子一部分要用來賞賜即將組建的部隊官兵,而大部分則委託袁宗第運回奉節文安之那裡。

“把所有那些有家人的武昌兵都交給我吧。”鄧名對四位將領說道,至於其他的俘虜目前他不需要。

“提督要這些狼崽子幹什麼?”郝搖旗聞言急忙勸阻:“無論提督如何推心置腹,這幫狼崽子都是養不熟的。”

“我不打算把他們養熟,只是我自己想鍛鍊一下安營紮寨、排兵佈陣的能力,他們都是老兵,做起來比較方便。”鄧名解釋道。

衆將依舊不放心鄧名的安全,劉體純更是強調這種招攬人心的行動風險極大,但是收效甚微。

“我當然不會住在降軍中,我也知道他們聚集到一起有可能鬧事,所以你們每人先借給我一百名精兵,讓我能夠看住他們。”

衆將拗不過鄧名,就把武昌兵都交給了他。雖然剛過去一天,郝搖旗和賀珍就已經整死了幾個親兵營的士兵。把這些危險的俘虜交給鄧名的同時,他們每人都派來一百個全副武裝的士兵,以加強安全保衛工作。

通過對俘虜的盤問,明軍知道現在武昌極其空虛,就算黃州府等地的清軍統統集結到武昌,胡全才也湊不出一支能對明軍形成較大威脅的野戰部隊。因此大家都急忙分散到各縣,控制安陸府全境,抓緊時間徵收物資、招募勇士。

只有鄧名老老實實地呆在鍾祥城,一連兩天就是訓練部隊。帶一支比較有經驗的部隊很有好處,這些士兵的軍紀遠好於一般的雜牌軍,鄧名很快就在趙天霸等人的指點下,對排兵佈陣增加了不少知識。

郝搖旗和賀珍此時都不在鍾祥。鄧名在城南搭了一個簡單的梯臺,把自己的軍隊帶到梯臺下邊,然後走上去給武昌兵訓話。

在開始講話前,鄧名下令給每個武昌兵發一兩銀子。

領到銀子後,這些武昌兵紛紛按照以往軍隊裡的慣例,向鄧名高聲歡呼,賭咒發誓要水裡來、火裡去。不過鄧名根本不信,他們以往在漢陽總兵那裡拿到的好處可多太多了。

“這不是軍餉,”鄧名知道這些人是誤會了,以爲自己打算把他們編組爲軍隊,登上梯臺後,鄧名對面前的近兩千名武昌兵說道:“這是發給你們的遣散費。”

臺下頓時一片譁然,那些負責控制降俘的明軍和武昌兵一樣驚訝。

“我沒有領地,也沒有稅收,兩天前把你們要來時確實想過要留下你們這些士兵,但經過這兩天的深思熟慮,我發現遠遠養不起這麼多部隊。與其等到發不出軍餉的時候看着你們譁變,還不如現在就遣散更好些。”

鄧名指了指南方:“每人一兩銀子,足夠你們回家的路上用了。在你們離開軍營以前,我只要你們發一個誓:在回家的路上,無論你們乘船還是吃飯都要付錢,不許燒殺搶掠,不許欺負沿途的老百姓。”

武昌兵都聽得將信將疑,不知道是不是鄧名在玩什麼貓捉耗子的遊戲。還有人斷定這是欲擒故縱,誰要是第一個走出去肯定會被拖去斬首。雖然惦念着武昌的家人,但大多數人都暫時保持觀望,希望有其他人先出頭試探一下這水的深淺。還有一些人乾脆嚷嚷說他們根本不打算再回武昌了,就算拋妻棄子也要跟着鄧名打天下。

聽到這句明顯言不由衷的話,鄧名笑起來:“好吧,就算你們打算破家相從,至少也先回家報一聲平安吧。現在鍾祥的勝敗估計已經傳回武昌了,你們的家裡人還不知道有多着急。你們先回去見父母、妻子一面,讓家人知道你們還活着。如果你們的志向不變,還是要回來投奔我,我也非常歡迎。只是事先說好了,在我這兒可沒有軍餉,你們得替我白乾活。”

直到這個時候,大部分武昌兵才相信是真的要放他們回去與家人團聚。

在第一聲感謝聲響起後,越來越多的武昌兵把稱頌送給了鄧名,這次他們的聲音聽起來比剛纔領銀子時誠懇了許多。

“這是你們的大帥捨命替你們求來的,我既然答應了他,就當然不會爲難你們。”鄧名揮手讓臺下的武昌兵趕快走,不要在鍾祥多做停留。

有些明軍軍官過來勸說,但鄧名不爲所動。

周開荒也湊到了鄧名身邊,小聲說道:“提督這件事要是傳到靖國公他們耳朵裡,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想?”

“我是江南提督,”鄧名微笑着答道:“我用不着事事擔憂袁將軍會怎麼想。”

“殿下仁厚,洪福齊天!”

正在與周開荒對答的時候,突然臺下傳來一聲高喊。發出這喊聲的是一個前漢陽總兵親兵營的士兵。兩天來他一直認爲就算不被明軍殺死,和家人今生也沒有什麼機會見面了,或者被明軍帶去他鄉,或者家人被湖廣總督衙門當作逆屬處理。每到夜間想起這件事,這個士兵就感到生不如死,在營中偷偷地落淚。

關於鄧名是宗室子弟的傳說在湖廣流傳開來,清軍中不許公開談論這個說法,明軍中也不讓談及。但這個士兵沒想到能夠活着回家,心情激動之下再也無所顧忌,就跪倒在地,衝着鄧名所站的塔樓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同時大聲發誓道:“殿下所命,小人怎敢不從?小人今生都會銘記殿下的大德,以後絕不亂傷人命,吃飯一定給錢!”

受到這個士兵的感染,武昌兵一起向梯臺上的鄧名錶達着感激,同時保證在回武昌的路上絕不會欺壓良善,若是有同伴欺心騙了殿下的銀子,他們也不會袖手旁觀。

雖然常常被人誤會爲宗室,但是上千人一起高呼殿下的場面還是不多見,上次遇到這個場面還是在萬縣的時候。鄧名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帶着衛士和護兵離開了。

第8節 戰備(上)第52節 登陸(下)第53節 慘痛(上)第35節 進軍第8節 紛亂第60節 戰俘第16節 龍騎(下)第37節 回返第4節 推薦(下)第36節 備戰第8節 信用第54節 權變(上)第36節 宿命(上)第1節 失憶第27節 得兼第25節 壓力(上)第40節 印象(下)第59節 撤軍第2節 VIP第51節 夢想(上)第6節 密議(上)第41節 遭遇(下)第60節 爭奪(下)第34節 攻勢第6節 勇士第50節 追擊(中)第40節 印象(下)第22節 反正第6節 親征(下)第37節 等待(上)第36節 修路第8節 震怒(下)第51節 緊俏第10節 追逐第51節 緊俏第5節 協作(下)第32節 奉節第51節 求戰(下)第59節 魔鬼(上)第57節 分贓(下)第49節 坦承第15節 戰象(下)第44節 夾擊(上)第29節 計謀第53節 兌換第46節 掃蕩第16節 衝擊(上)第57節 分贓(上)第42節 剃髮第27節 得兼第54節 投機(上)第3節 援軍第20節 康熙(下)第12節 軍旗第18節 詔書(下)第28節 人心第6節 疑惑第9節 買路第53節 兌換第14節 彈盡(下)第45節 處置第36節 宿命(上)第22節 突破(下)第9節 問話(下)第58節 斷後(下)第57節 疲兵第3節 壓力(下)第42節 艱苦(下)第22節 退讓(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5節 進軍第25節 駭浪(下)第23節 代理(上)第22節 退讓(上)第25節 捷報第45節 鍊金(下)第44節 靖難(下)第19節 防區第16節 攀談(下)第33節 孤注(下)第18節 鏈條第33節 試探第49節 擴張(下)第40節 泥潭(下)第46節 戰備(上)第27節 合作(上)第3節 援軍第43節 續戰(下)第27節 圍攻(下)第42節 升級(上)第47節 矛盾第27節 合作(下)第14節 亂戰(上)第13節 試探(下)第54節 官銜第15節 朋友第24節 川西第12節 軍旗第27節 圍攻(上)第3節 信號(上)
第8節 戰備(上)第52節 登陸(下)第53節 慘痛(上)第35節 進軍第8節 紛亂第60節 戰俘第16節 龍騎(下)第37節 回返第4節 推薦(下)第36節 備戰第8節 信用第54節 權變(上)第36節 宿命(上)第1節 失憶第27節 得兼第25節 壓力(上)第40節 印象(下)第59節 撤軍第2節 VIP第51節 夢想(上)第6節 密議(上)第41節 遭遇(下)第60節 爭奪(下)第34節 攻勢第6節 勇士第50節 追擊(中)第40節 印象(下)第22節 反正第6節 親征(下)第37節 等待(上)第36節 修路第8節 震怒(下)第51節 緊俏第10節 追逐第51節 緊俏第5節 協作(下)第32節 奉節第51節 求戰(下)第59節 魔鬼(上)第57節 分贓(下)第49節 坦承第15節 戰象(下)第44節 夾擊(上)第29節 計謀第53節 兌換第46節 掃蕩第16節 衝擊(上)第57節 分贓(上)第42節 剃髮第27節 得兼第54節 投機(上)第3節 援軍第20節 康熙(下)第12節 軍旗第18節 詔書(下)第28節 人心第6節 疑惑第9節 買路第53節 兌換第14節 彈盡(下)第45節 處置第36節 宿命(上)第22節 突破(下)第9節 問話(下)第58節 斷後(下)第57節 疲兵第3節 壓力(下)第42節 艱苦(下)第22節 退讓(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5節 進軍第25節 駭浪(下)第23節 代理(上)第22節 退讓(上)第25節 捷報第45節 鍊金(下)第44節 靖難(下)第19節 防區第16節 攀談(下)第33節 孤注(下)第18節 鏈條第33節 試探第49節 擴張(下)第40節 泥潭(下)第46節 戰備(上)第27節 合作(上)第3節 援軍第43節 續戰(下)第27節 圍攻(下)第42節 升級(上)第47節 矛盾第27節 合作(下)第14節 亂戰(上)第13節 試探(下)第54節 官銜第15節 朋友第24節 川西第12節 軍旗第27節 圍攻(上)第3節 信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