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四章 天下賦稅

在朱玉剛的記憶裡中國社會的賦稅制度從春秋戰國到明代時爲止最重要的共有這麼幾種。一是春秋時期的井田制這是後來中國人理想的土地制度之範本但是卻因爲當時的貴族階級爲求便利稅收制度之簡化而終於把此井田制破壞了。北魏時代的均田制也必須有三長制的整理戶口冊籍作準備。唐代的租庸調製也因爲當時的帳籍制度混亂而無法行使。自唐代兩稅制以下朝廷就把重點放在了稅收上而把土地制度完全拋在了腦後但是任何一項制度的制定和推行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定要受到其他制度的牽動和影響就以賦稅制度和土地制度來說二者就是互相配合互相影響從而形成一整套的制度。

朱玉剛記得很清楚從明代開始國家對於賦稅都有一種很重要的冊籍名喚黃冊和魚鱗冊黃冊登記戶口魚鱗冊登記田畝黃冊以戶爲主每十年更定一次凡四本但是積久生弊便多變亂了往往造成兼併之風的盛行小戶蕩家破產的增多。再說魚鱗冊遠在宋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明代才爲政府所普遍使用而成爲一種制度。此項制度不僅便利了政府的收租而且對於兼併也有一定的遏制。但是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田畝雖然正確業主名字卻依然可以混淆最後成爲一筆糊塗帳。所以遠在嘉靖以前。明代的魚鱗冊實際上已經被廢棄了。

朱玉剛又想到明代有名地一條鞭法所謂一條鞭就是把民間差役雜項一併歸入田賦項下計畝徵銀。(手機閱讀.)以求手續之簡便。這一法早在宣宗宣德年間已有人在長江下游東南一帶試行過。此後逐漸推行到全國。但是此法在南方覺得便利在北方卻深感不便反對甚烈因此一條鞭法施行不久便紊亂了並不能完全遵照那法制來推行。

朱玉剛想得頭都大了他本身對經濟並不懂多少腦子裡裝的只是一些死記下來的東西怎麼能夠理解。並且想出應對的方法來呢?如果問王陽明的話他肯定會顧及到自己地身份、地位說的話必有所保留但是還能再去問什麼人呢?

一路上朱玉剛都在想這些問題衆人看他神情肅穆都沒敢去打擾他所以大家誰都不說話顯得非常沉悶。

“你們快看。前面已到河北了!”武玉清突然興奮的指着前方大聲喊道。

衆人順着她指的方向往過去果然看到有一座城池聳立在前方上書三個大字“滄州”。朱玉剛心想這是有名地武術之鄉啊不知道現在是否也像以後那樣有名。他無心再坐在車上就走了下來四人於是加快了腳步向那滄州城走去。

“皇上前面好象有很多官府的人難道發生了什麼事?容臣和陳公公先去看看。您和武姑娘在這兒稍微等待一下。”王陽明眼睛看着城門口謹慎的說道.電腦站

朱玉剛一看果然正如王陽明所說的那樣許多官兵列隊站在城門口而且還有大小官員數十人似乎正在往這邊張望難道他們在等人嗎?看他們的樣子。肯定有大官駕臨了。朱玉剛點點頭同意了王陽明的意見。現在自己是微服私訪還是低調一點好。

王陽明二人於是快步走了過去朱玉剛二人就停住了腳步裝作在欣賞路邊的風景其實現在周圍一片荒蕪逃荒的災民隨處可見哪有什麼風景可賞啊所以二人的舉動顯得特別怪異。

不一會兒朱玉剛就看到王陽明二人回來了令他更加驚訝的是他倆地身後竟然還跟着那幫官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朱玉剛剛想開口詢問王陽明王陽明卻朝他苦笑了一下說道“皇上他們早就知道你要經過這裡了所以候在這裡給您準備接駕呢!”

朱玉剛大怒他看了看衆人有眼是誰泄露了他的行蹤呢?如果身後有一大幫的官員跟着他還怎麼微服私訪?就算見到了那些災民也不會有人敢和他講真話的。可是自己到河北來私訪的事情除了幾個士和太后之外沒有幾個人知道的呀難道是他們說出去的嗎?可是這裡的地方官怎麼知道得這麼快呢?

正在疑惑之間只見一個矮胖官員挺着大肚子顫顫巍巍的跑到他地跟前大聲道“臣滄州縣令林特來迎接聖駕萬歲、萬歲、萬萬歲!”說完他扭動着肥胖的身子困難的跪了下去他身後的那些官吏、士紳也急忙跟着跪下去。手機小說站wap

朱玉剛怒氣沖天他走到那林跟前冷冷的說道“把頭擡起來。”

林依言擡起了頭露出滿臉諂媚的笑容他說道“皇上您有什麼吩咐儘管說卑職一定辦到!”

朱玉剛十分厭惡他的這副嘴臉質問道“誰讓你來迎接朕的?”

林還以爲皇帝在責怪他迎接來遲或者禮數不周呢惶恐的說道“臣該死臣一接到宮中地命令就開始準備了但是沒想到皇上來得這麼快所以就-

“好了不用說下去了。”朱玉剛喝住了他他想不通自己又沒給宮中任何人旨意有誰敢這樣大膽呢?假傳聖旨的人一定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樣一來自己私訪民間的計劃又要落空了今天滄州縣令這樣一搞整個滄州的老百姓都知道自己來了民間誰會相信他呢?

朱玉剛腦子裡急切思考着對策是該繼續走下去呢還是立刻打道回京?如果繼續走下去地話自己地行蹤已經公佈於天下了微服私訪的效果恐怕很達到不過也許能得到什麼啓發也說不定。

“平身朕今天就在滄州休息一天你前面帶路。”朱玉剛決定先住下再和王陽明商量一下對策總不能被別人牽着鼻子走吧。

林聽到皇帝要在他地地盤停駐頓時喜出望外這下他立功表現的機會來了連忙一骨碌從地上爬了起來顧不得去拍身上的灰塵激動的說道“皇上肯在這兒逗留真是小縣的福氣啊臣一定讓皇上不虛此行!”

朱玉剛冷冷的哼了一聲一甩袖子看也不看他一眼坐上了早已準備好的轎子就向滄州城而去其他人也急忙緊緊跟上。

滄州城第一次接待皇帝作爲一縣之主的林當然使出了全副精神來辦好這件差使他把全縣最好的房子都空了出來來接待朱玉剛等四人並且在周圍加派了很多守衛以防不測這年頭老百姓吃不飽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晚宴當然盛況空前林大概把全城的美食都搜刮了過來看着那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朱玉剛不僅一點食慾都沒有反而勃然大怒老百姓都沒飯吃正在逃難自己怎麼還能吃得下這種東西?更令人感到可恨的是這個林似乎一點都不爲自己治下的百姓而擔憂一門心思全都花在如何討好自己之上。

“現在災情這麼嚴重這些東西你是從哪兒弄來的?”朱玉剛指着那些豐盛的美食質問林。

林一愣他還以爲皇上對他的表現不滿意呢忙道“皇上是不是不合您的胃口呀?臣馬上命人下去換。”

又是一個尸位素餐的貪官!朱玉剛在心中狠狠的咒罵着他冷冷的說道“再好的東西朕也吃不下!滄州的災情非常嚴重你們還有心思搞這些馬上派人去把這東西分發給那些吃不到飯的災民你們今天誰都不準吃飯!”

“是、是臣等馬上去辦!”看到皇上突然大發雷霆林等一幫地方官員知道馬屁拍到了馬腳上頓時嚇得大汗淋漓急忙命人將那些食物撤了下去而他們也灰溜溜的趕緊走了。

朱玉剛進入河北以來的第一餐就這樣不歡而散他覺得非常的掃興自己手下的官員難道就都是這樣的嗎?他簡直不敢再想象下去因此一晚上都是悶悶不樂衆人也不敢打攪他誰都不願說話氣氛顯得很沉悶。

“皇上既然我們的行蹤已經被人知道了再走下去的話也無多大意義皇上原來的目的也不大可能達到了不如就此回宮吧滄州也是受災比較嚴重的地方臣恐怕會出亂子。”最終王陽明鼓起勇氣進言道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了一絲緊張的味道。

“不行!朕豈是那種鼠頭蛇尾的人不達目的朕絕不回宮!”朱玉剛口氣非常堅決。

“皇上有句話說得好所謂管中窺豹可見全斑這滄州也是災情比較嚴重的地方臣想皇上在這兒多加盤查的話應該也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的。”王陽明退了一步無可奈何的說道。

朱玉剛沉思片刻說道“好朕就在滄州盤恆幾日想必定有收穫。”

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一章 山西豔遇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九章 航海之說第十四章 寧王造反第三章 揚名立萬第十章 朝堂之爭(三)第四章 姐妹之花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八章 狐狸尾巴(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九章 巨擘落網(中)第二十四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章 途中遇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四章 立杆見影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章 太原之戰(下)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二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風流太監第二十一章 風流太監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一章 宮中八虎第二十章 宮闈秘聞第五章 盛日尋芳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七章 先鋒遇阻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七章 開學典禮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三章 情報戰(下)第十四章 古寺驚魂(二)第二章 計探學士第二十章 宮闈秘聞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四章 陰謀(中)第十一章 妓院春色第九章 爾虞我詐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三章 軍事學院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六章 大軍出征第十四章 鷸蚌相爭第二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章 朝堂舌戰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二章 寧王覆滅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七章 改革兵制第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三章 情報戰(下)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九章 中計(下)第四章 叛亂前兆第二十七章 鐵證如山第二十六章 先聲奪人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八章 巨擘落網(上)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二十九章 九江稱帝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三章 情報戰(下)第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十七章 御駕親征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五章 大鬧何府(下)第十四章 古寺驚魂(二)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二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五章 節外生枝第一章 轉世爲帝第十三章 欲仙欲死第八章 春滿堂中第十章 夜半偷窺海瑞傳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八章 中計(中)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六章 滄州之行(下)第十五章 計除妖僧第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二章 計探學士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八章 巨擘落網(上)第二十三章 陽明遇險第二十七章 神秘少女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八章 初戰告捷第十五章 漁翁得利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八章 初戰告捷第十六章 風流唐寅(下)第十一章 妓院春色第二章 計探學士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一章 回京風波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四章 陰謀(中)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六章 意外驚喜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九章 爾虞我詐第二章 知縣千金海瑞傳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二章 寧王覆滅第五章 賑災風波第二十三章 會師南昌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七章 先鋒遇阻第二十一章 風流太監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章 真相大白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五章 比利遇險第六章 皇帝出馬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二章 酒肆驚變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五章 節外生枝第四章 姐妹之花第二十二章 高山隱士第十二章 朱寧伏誅(下)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九章 中計(下)
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一章 山西豔遇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九章 航海之說第十四章 寧王造反第三章 揚名立萬第十章 朝堂之爭(三)第四章 姐妹之花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八章 狐狸尾巴(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九章 巨擘落網(中)第二十四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章 途中遇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四章 立杆見影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章 太原之戰(下)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二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風流太監第二十一章 風流太監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一章 宮中八虎第二十章 宮闈秘聞第五章 盛日尋芳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七章 先鋒遇阻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七章 開學典禮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三章 情報戰(下)第十四章 古寺驚魂(二)第二章 計探學士第二十章 宮闈秘聞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四章 陰謀(中)第十一章 妓院春色第九章 爾虞我詐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三章 軍事學院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六章 大軍出征第十四章 鷸蚌相爭第二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章 朝堂舌戰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二章 寧王覆滅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七章 改革兵制第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三章 情報戰(下)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九章 中計(下)第四章 叛亂前兆第二十七章 鐵證如山第二十六章 先聲奪人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八章 巨擘落網(上)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二十九章 九江稱帝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三章 情報戰(下)第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十七章 御駕親征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五章 大鬧何府(下)第十四章 古寺驚魂(二)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二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五章 節外生枝第一章 轉世爲帝第十三章 欲仙欲死第八章 春滿堂中第十章 夜半偷窺海瑞傳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八章 中計(中)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六章 滄州之行(下)第十五章 計除妖僧第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二章 計探學士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八章 巨擘落網(上)第二十三章 陽明遇險第二十七章 神秘少女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八章 初戰告捷第十五章 漁翁得利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八章 初戰告捷第十六章 風流唐寅(下)第十一章 妓院春色第二章 計探學士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一章 回京風波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四章 陰謀(中)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六章 意外驚喜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九章 爾虞我詐第二章 知縣千金海瑞傳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二章 寧王覆滅第五章 賑災風波第二十三章 會師南昌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七章 先鋒遇阻第二十一章 風流太監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章 真相大白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五章 比利遇險第六章 皇帝出馬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二章 酒肆驚變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五章 節外生枝第四章 姐妹之花第二十二章 高山隱士第十二章 朱寧伏誅(下)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九章 中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