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茫然

毛文龍已經好一陣子不聞天子的消息,從朝中發佈的邸抄來看也沒有太多異常,但不對勁,很不對勁!

這一陣子的大戰,若是正常時節,天子早就不知道過問過多少次了,會有多次的硃批諭旨到東江。

可是這麼久了,天子並沒有新的諭旨過來,甚至以天子名義下發的諭旨也是沒有見到,更沒有勞軍用的內帑銀和天子下令送來的糧食,毛文龍叫苦的奏報已經發出去,除了找朝廷鬧餉之外,也是要試探一下天子的心思有沒有改變。

可是不論如何,毛文龍沒有想到天啓皇帝本身會有什麼不妥。

大明皇帝深居九重,安全上當然沒有問題,而天子才二十來歲,正處盛壯之年。

“不可能,天子不會有什麼意外……”毛文龍惴惴不安,心思難定,起來的念頭好象水葫蘆,在水面上飄飄蕩蕩,怎麼也按不下去。

如果天子出了什麼意外,天下大勢,就真的不似毛文龍猜想的那般發展了,新君上來,到底會是什麼樣的舉措,殊難預料,一切都會有變化,而這變化的好壞,毛文龍、根本無從猜測,這一刻,這個向來意志如堅鋼一般的統帥,頭一次惶恐不安了!

……

隨着戰事展開,種種筆墨官司打的相當熱鬧,各方都在爲丁卯之役扯皮,包括皇太極也在權衡利弊,想着找機會拿下心存異志的阿敏。

而毛文龍的各種奏報如泥牛入海,根本毫無動靜,他隱隱知道並感覺到,皇帝方面肯定出了大事,而究竟是何大事,一時消息卻傳不回來,令得毛文龍相當焦急。

到了八月,毛文龍忍耐不住,親自坐船往登萊打探消息,此時毛文龍並未想到自己的安全有何問題,哪怕是崇禎年間袁崇煥召見他時,毛文龍也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安全隱患。

東江常年在皮島和雲從島有船,除了運送物資外也有人員交流,毛文龍在內丁簇擁下坐船駛離雲從島,前往登萊。

夏天的海真是漂亮,海天一色,風平浪靜,整個大海都象是一塊巨大的藍寶石,令人感覺心曠神怡。

但毛文龍無心感悅景色,他的內心無比焦急,自天啓元年之後,東江這裡還是頭一回長時間不聞天子聲息。

回想天啓二年之後,皇帝對東江鎮的百般支持與呵護,多次派戶部郎中帶糧餉至島,那都是天子的私庫內帑,緩急時纔會使用,天啓年間已經不比萬曆,萬曆皇帝積四十年的資財在泰昌前後已經用的差不多了,泰昌皇帝一即位先後就撥付二百萬至遼東,那是緊急狀態下用來救火用的,此後又多次撥付內帑銀至遼東,天啓又撥付大量內帑銀至東江,並且允許東江鎮在皮島自行貿易,資助軍資,皇帝對東江和毛文龍的支持,可謂不遺餘力。

毛文龍這樣的梟雄人物,在回想之時,內心也是波瀾大起。

憑心而論,東江一直在打建虜,並且很多時候都出盡全力,這一點來說,對的起皇帝的支持,毛文龍並無愧意。

可是也有很多次,東江畏懼損失,不敢承擔重任,怕損失太大,這也是毛文龍無可開解自己的地方。

懷着種種矛盾的心思,船隻接近登州水城,那邊船隻泊於海面之上,臨近水關,可見人來人望,並無異常。

至此,毛文龍稍稍放心。

但很快異象出現,在水城裡象是有人在叫喊,先是幾十上百人,後來就是成千上萬人,接着好象所有人都在叫喊一樣。

叫聲如潮水一般洶涌而來,接着城中有人吹號,水關的旗幟也被人胡亂舞動起來。

“出大事了。”毛文龍面色慘白,以手捂心,劇烈的心跳叫他有些承受不住,畢竟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

再駛近一些,水關上的人看到是東江來船,打開水柵,放毛文龍等人進來。

“城中出了何事,爲何那般叫喊?”毛文龍一下船,就抓着一個小校問話。

小校面色古怪,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他瞪眼看着毛文龍,說道:“毛帥還不知道嗎?皇上多日前就駕崩了。”

“果然如此!”毛文龍搖搖欲墜,身形晃動,他心口絞痛,甚至感覺很難繼續站立。

天啓皇帝一直以來就是最信任,最倚重毛文龍的人,如果換了崇禎或泰昌,又或是萬曆年間,一個總兵想拱走聲威顯赫,能力出衆的文官巡撫,這幾乎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但毛文龍在天啓手裡就辦到了。皇帝儘管對袁可立也相當倚重和信任,但在袁和毛之間,皇帝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留下毛文龍。

儘管早就有心理準備,毛文龍一時間都很難接受,幾個內丁趕緊扶住了毛文龍,臉上卻也是掛滿了淚珠。

就是天啓皇帝,聽說遼民的苦難之後難過的吃不下飯,皇帝嚴厲督促前方諸將領,不管是遼西,天津,登萊,還有東江,朝鮮,一定要多方救助逃難的遼民。

對十三山,皇帝也是多次嚴厲督促遼承宗等人一定要將山上百姓救出來,若不是皇帝的堅持和努力,如果沒有和記,十三山上的十萬軍民,沒有幾個能活下來。

對遼民來說,毛文龍是現實裡的救星,是大人物,是豪傑,人們敬服他,尊重他,在遼東各處傳頌着毛大帥的英名。

而對天子,縹緲不定的天子,卻是人們心中最後的希望,很多人最後的訴求不是向毛文龍,也不是向不知在何處的老天爺,而是向天子,只有天子能拯救萬民,天子也一直沒有忘記遼東,也不曾忘掉遼東大地上遭遇苦難的遼民們。

天啓皇帝死了,連登萊這邊的駐軍和百姓都發出了悲呼聲,而崇禎帝死後,儘管覆發披面,有不傷吾百姓的話語,但是從百官到百姓,最多如李自成一般的評價:君非甚暗。

但要說民間對皇帝的感情,天啓就遠遠甩開崇禎十里地去,兩者相差極遠。

在此時此刻,天啓皇帝的死叫人們感覺痛苦和悲傷。

這種情感很難解釋,也很難叫人相信,但事實如此,天啓皇帝御極七年以來,對遼東和遼民投注了相當多的感情和現實的幫助,現在到了人們悲痛的時間,哪怕是這些與天子的地位天差地遠的普通的遼東軍民百姓,此時此刻他們的悲痛也是發自內心,無比真實。

毛文龍已經頹然回船,消息確定,他反而不必去登州了,擅離信地原本就是大罪,他也是藉着追討軍餉的名義擅自前來,既然不必上岸,不如直接返回雲從。

此時此刻,毛文龍心頭一陣茫然,天啓七年沒想到就是天啓皇帝的最後一年,在毛文龍心裡,皇帝春秋鼎盛,才值青年,最少還得十幾二十年的皇帝好當,以皇帝對東江和毛文龍的支持和信任,東江鎮想變成強藩也並非不可能,甚至是大有可爲。

現在皇帝駕崩,新皇帝毫無疑問是信王,剛剛的小校也證實了這一點。

對信王,毛文龍在此前毫無瞭解,當然也談不上投資,現在一切得重頭再來,哪怕是堅韌如毛文龍,此時此刻也是惟有茫然。

“但願新皇對東江,對我,仍如大行皇帝!”海船之上,毛文龍也只能這般是想。

……

遠在朝鮮的戰事逐漸停息,對毛文龍和朝鮮君臣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但對京師軍民百姓來說,這等大事也遠不及天子駕崩。

午後時分,從宮中傳出怪響,如千百人一起發出“吃吃”的聲音,接着景陽鐘敲響,宮門大開,全部太監宦官都換了哀服,人們這才明白和醒悟過來,是天啓皇帝駕崩了。

這毫無疑問是個噩耗!

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一個年號可能就用了普通百姓的一生,從一個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卻是始終在萬曆年號之下成長,而萬曆年間,縱有三大徵也是遠在異鄉甚至海外,國家太平無比,隆萬開海之後,帶來的是民間的普遍富裕,特別是南方十餘省,除雲貴之外都逐漸變得富足,物價低廉,物資充足,人們生活的相當富足,江南百姓之家,婦人當戶而織,一天就能賺到一家人的吃食,生活的十分愜意,哪怕幾十年後,猶有人回憶萬曆年間的太平富足光景。

至於所謂的康乾盛世,百姓的平均生活水準,肉食,禽蛋消耗,布匹,棉花,這些都達不到萬曆年間的七成。

明朝亡國的原因有很多,但把所有地方都當成陝北晉北與河南,這無疑也是不科學的。

甚至公平來說,如果明朝的政體架構更高效一些,有自我革新的能力,最少財務制度和軍制和南宋一樣,明朝是絕對不可能亡國的。

萬曆年成了漫長的回憶,人們剛迎來泰昌年號,轉年又變了天啓,剛剛適應了天啓年號,才七年時間就又成了過往。

這使得很多人憂心忡忡,年號的頻繁更迭,首先就是一種極大的不穩定,人心浮動,很多人心裡開始對大明的國運打起了問號。

而在京師之內,八月下旬天啓皇帝駕崩已經不算是不能接受的新聞,相比外地的軍民百姓,京師中人早就在前幾天就知道皇帝已經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二十二日午後,終於自宮中傳來異響,然後鐘響,早就有所準備的親貴和文武大臣們開始換上喪服,自長安左右門進皇城,再從端門,午門一路進入宮城。

一路上太監們俱是面露戚容,也是俱都換了哀服,一路上俱是黑白二色。皇帝已經小斂過,停靈在乾清宮正殿,人們急趨向前,進入內廷,到乾清門附近時開始嚎啕大哭,這是禮,不管是真情假意,哪怕心中喜悅,此時也得面露哀色,甚至要不顧形象體面的嚎啕大哭,否則便是無人臣禮,一受彈劾,前程盡毀。

第一千四百零四 退走第一千五十三 路線第三百一十四章 櫻桃第二百七十一章 警句第五百二十一章 激流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失控第四百零一章 礦場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九百零六章 遊走第六百一十九章 加價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四百二十四章 後退第六百九十五 肅清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福晉第五百六十一章 京觀第三百三十七章 解套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軍陣第五百六十四章 織機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變招第三百五十七章 補課第一千一百零一 窒息第一百七十八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借糧第一百五十四章 進軍第六百六十二章 刀牌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三百八十四章 相會第五百四十九章 折箭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看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過往第三百七十三章 長槍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跳蕩第三十五章 人質第六百零九章 銀幣第五百零五章 斟酌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借糧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河邊第一千二百一十二 審問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昂揚第三百二十章 新婦第一千一十二章 決斷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修邸第一千二十五 挖坑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木頭第九百一十一章 發作第二百七十二 接任第一千六百一十二章 恐嚇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愛好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陣法第一千三十五 上岸第二百六十四章 肅穆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級第九百七十五章 北所第三百九十九 退佃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承諾第四百八十七章 六字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困獸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察院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準備第七百七十九章 壯哉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七百二十五章 木城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大哥第九百八十三章 變化第八百六十五章 福州第七百一十二章 所見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積弊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 清算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檄文第四百七十七章 歡迎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豬羊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六章 邸抄第五百一十七章 震動第三百一十九章 關說第六百五十一章 小組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獲救第六百三十七章 擴編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蠻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三百七十四章 旋轉第三百九十二章 異樣第二百三十六章 放火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路邊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二百零九章 方陣第六章 堵路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俱降第八百六十六章 東門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出手第四百六十三章 報復第四十七章 黃榜第一百三十八章 科爾沁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七百六十三章 受降第四百四十七章 敢戰
第一千四百零四 退走第一千五十三 路線第三百一十四章 櫻桃第二百七十一章 警句第五百二十一章 激流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失控第四百零一章 礦場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九百零六章 遊走第六百一十九章 加價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四百二十四章 後退第六百九十五 肅清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福晉第五百六十一章 京觀第三百三十七章 解套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軍陣第五百六十四章 織機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變招第三百五十七章 補課第一千一百零一 窒息第一百七十八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借糧第一百五十四章 進軍第六百六十二章 刀牌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三百八十四章 相會第五百四十九章 折箭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看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過往第三百七十三章 長槍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跳蕩第三十五章 人質第六百零九章 銀幣第五百零五章 斟酌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借糧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河邊第一千二百一十二 審問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昂揚第三百二十章 新婦第一千一十二章 決斷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修邸第一千二十五 挖坑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木頭第九百一十一章 發作第二百七十二 接任第一千六百一十二章 恐嚇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愛好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陣法第一千三十五 上岸第二百六十四章 肅穆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級第九百七十五章 北所第三百九十九 退佃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承諾第四百八十七章 六字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困獸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察院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準備第七百七十九章 壯哉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七百二十五章 木城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大哥第九百八十三章 變化第八百六十五章 福州第七百一十二章 所見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積弊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 清算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檄文第四百七十七章 歡迎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豬羊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六章 邸抄第五百一十七章 震動第三百一十九章 關說第六百五十一章 小組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獲救第六百三十七章 擴編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蠻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三百七十四章 旋轉第三百九十二章 異樣第二百三十六章 放火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路邊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二百零九章 方陣第六章 堵路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俱降第八百六十六章 東門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出手第四百六十三章 報復第四十七章 黃榜第一百三十八章 科爾沁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七百六十三章 受降第四百四十七章 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