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開打

十一章 開打

臺灣民衆不下百萬,到了這時至少有八成是在督臺將軍府的轄下。在戰事陷入“僵持”的時候,林爽文、莊大田等人協助楊袞進行了一次義軍大整編。剔除了老弱孤子,老軍人馬還有八千出頭。不過因爲戰事順利,又有大批青壯來投,原因很簡單義軍手中握有大批的糧食。

當臺灣的奏報送到樑明手上時,上面就清晰的標出了臺灣缺糧。樑明既然決定馬上動手,那麼必要的支援也是不可缺的。除了十二門鑄鐵炮及相應彈藥外,還有大量的刀槍盾牌、少量的鎧甲和一船船的糧米。在義軍起事前就以到了臺灣外海。

鑄鐵炮不值錢,而且還都是同清軍一個水平線的。像這樣的火炮,造器局一個月就能鑄造出一百多門,工藝很簡單。可義軍中是不能出現的太多,太多的話必然會引起清廷的注意。

亂民紛起的義軍猛然間拉出數十門,甚至是上百門大炮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外勢力插手其中。在福建盤踞的常青必然會想到隔海相望的“逆匪餘孽”——中華國,那樣的話雖然現在沒什麼影響,可在福建清軍進臺失敗後就會成爲常青的藉口,那個時候中華國就是去隱蔽性了。

刀槍盾牌打造起來很容易,樑明這些年來很是準備了一批,這次只是分出了一成的量。之所以打造如此多的冷兵器,那是爲了在大陸擴軍用的。

現在中華國在防禦國土的情況下只能擠出七八萬人馬,雖然庫裡存了很多軍火,可熱兵器同冷兵器不一樣,士兵不是揮手一招就成的,必要的訓練是少不了的,並且還要考慮士兵的忠誠問題。所以,大規模擴充冷兵器部隊是勢在必行的。

(本人認爲那個時候的農民同20世紀初的不一樣。1927——1949年之間,我黨的軍隊很多都是招來農民,拿上槍就是戰士。但咱們要知道,那個時期的農民對於槍炮已經很熟悉了,就算沒見過真的,腦子裡也有個擬真的印象。但18世紀末的中國農民最多接觸的是鳥槍,跟真正的軍用火槍完全是兩碼事,而且還有大炮。單響聲就是一個關口,所以……)

至於鎧甲那就更簡單了,爲了增強騎兵的對抗能力,樑明組建的三個騎兵旅都裝備了中型或輕型鎧甲。反正有蒸汽錘,也費不了太多的人力。送到臺灣的三百副鎧甲都是在騎甲的基礎上略加改動而成的。

對於臺灣來說糧食纔是最要命的,雖然打下彰化、諸羅、淡水、鳳山四座縣城,可南北義軍並沒有發現太多的糧食,眼看着全臺糧食將盡,卻又沒辦法到外地進糧,整個臺灣人心混亂。

有了充足的糧草,義軍先是大大方方的爲轄區百姓放了半個月的口糧,然後採取平買平賣的策略,很快就穩定了其控制區的統治。人心所向,臺灣再次掀起了一股參軍熱潮,畢竟軍屬家庭都在享受着“天大”的好處——每月發放一擔糧米,另外糧米價格減半(有限量);犧牲義軍戰士家屬口糧全保。

從中挑選了七千人,加上八千老軍,臺灣義軍建立起了一直人數萬五的隊伍。以府城爲界限形式上分成了南北兩路。

南路義軍五千人,以莊大田爲首,以鳳山爲中心,控制着臺灣南端,手下大小頭領有莊大韭、莊大麥、莊錫舍、王阮郭、簡天德、許光來、李惠,以及原先的總教頭,現在的副軍師王敦。

北路義軍一萬人,以林爽文爲首,以彰化爲中心,下轄彰化、諸羅、淡水三縣,控制着臺灣北部。手下分爲兩部,彰化、諸羅兩縣盤踞着義軍主力七千餘,頭領有劉升、陳泮、王芬、黃喜、張烈、林永、楊振國等,軍師楊袞。另一部三千人,由王作、林小文、劉士賢爲首,駐守淡水,軍師陳奉先。

林爽文、莊大田二人主導的是民事,軍中事務真正的主事人乃是楊袞、王敦和陳奉先。這三人立於上首,原本的七八十個手下就分散於萬五軍中,充任者中層頭目。義軍中的各大頭領對此早已是心知肚明,對於楊、王、陳三人的身份也是一清二楚,所以極爲聽命。以往農民起義軍中保存實力,爭權奪利的事在義軍中沒有發生,因爲他們都是中華國的內定官員,手下兵力的調整是上頭的意思,想要爬高位靠的是戰場上的表現,而不是內部的傾軋。

義軍的這次整編完成的很順利,在福建援兵登陸臺灣前就完成了,還趁着銳氣打下了鹿港,並“和平”進駐艋舺、後壟(今苗栗縣後龍鎮),實現了北臺灣的全部佔領。

一府二鹿三艋舺,爲一句臺灣諺語,說的是乾隆時期全島三大城市的盛況。一府爲今臺南市,二鹿爲鹿港,艋舺則爲今日萬華。此句反應臺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洋貿易的情況。鹿港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爲荷蘭時代此港口輸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鹿港位於臺灣西海岸的中點。清治時期以前,港闊水深,距離大陸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爲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乾隆四十九年,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在當時是僅次於府城臺南的全島第二大城。

艋舺位於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匯處,水運優越,可通達臺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滬尾,錫口,景尾,新店,新莊,枋橋等地)。艋舺雖在內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貨船可直航外地互市,乃經濟發達之地。

在王作、林小文率軍進攻淡水時期,克竹塹(今新竹市)斬殺淡水同知程竣,並一路攻下了三貂(今臺北縣),大雞籠(今基隆市)、大甲(臺中縣大甲鎮)、暗坑仔(金臺北縣)、金包裡(今臺北縣金山鄕)等城鎮。可是艋舺、後壟並沒有攻下,因爲艋舺守備易率500名營兵退出了城鎮,將艋舺讓給了粵籍的民軍。當時廣東籍貫的謝尚紀,鍾瑞等人還從嘉志閣(今新竹縣)招募來民兵兩千人攻入了後壟。就此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

雖然心知粵籍的民軍是心向滿清的,可爲了不激化閩粵移民之間的矛盾,王、林等人也只得忍了下來。但現在在糧米的幫助下,粵籍民軍散去了一多半,餘下尚不足五百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王作派李同、黃阿寧、林日光等率領800人“駐守”後壟,派吳異人、吳淑夜、遊異、劉長芳等人率領1200人破易連所部,並進駐艋舺。至此,臺灣北部全歸入義軍統轄。

十二章 出毒招十六章 曲江營一百零一章 一統中原續一百三十六章 備戰西北八章 掃蕩一百二十四章 西伯利亞收其半七十章 火彈顯威一百四十章 伏爾加河畔的蒙古人上四十八章 輝煌勝利中第23章 再臨掖縣七十七章 帝王之尊四十章 海戰三七十二章 異寶顯霧靈第25章 戰後二十四節 飛渡三載中五十二章 勳章二十三章 攻城四章 議事廳第11章 可謂“匪亂”第4章 大秋島七章 進軍鴉片四十三章 大海戰中六十一章 風雨欲來第6章 清水教一百零四章 劫殺十二章 出毒招第4章 大秋島七十五章 乾隆之死下九章 阻敵九十六章 讓人噁心的小國第14節 曬鹽之事七章 生活七十二章 異寶顯霧靈二十章 覲見一百二十五章 插手日本五章 凡爾賽宮八章 監察二十六章 馬六甲十五章 破敵一三十六章 突圍四章 澳門第18節 定居大秋島一百四十四章 名將的悲哀五十一章 京師暗雨一一百三十九章 哈薩克近衛軍第14節 曬鹽之事一百五十四章 擴軍三十三章 鏖戰馬六甲一二章 東方颶風二五章 凡爾賽宮一百五十一章 燒錢的海戰第3節 康乾盛世十三章 不是戰鬥是屠殺五十一章 大戰結束第5章 獲利一百一十七章 進軍西伯利亞下第23節 飛渡三載(上)第27章 接戰六章 決定第9章 戰略佈置一章 南洋七十七章 帝王之尊十章 閩南十三章 軍容五十一章 京師暗雨一五十五章 流年表三一百四十八章 國防陸軍四章 議事廳一百三十三章 中亞七十一章 敢死先鋒二十三章 攻城第31章 京師(二)第10節 發展一百零八父與子一七十四章 乾隆之死上三十六章 福康安的動向八章 掃蕩五十二章 京師暗雨二九十章 鏖戰一第27章 接戰一百一十四章 遠東軍團一百一十七章 進軍西伯利亞下六章 決定第7章 化解六十七章 冀西北決戰一二十四章 船頭第4章 大秋島十七章 失職的後果三十一章 美國一百四十七章 名將的風采四十章 海上行程二十五章 密談第16節 深仇大恨二十八章 過路費一百二十四章 西伯利亞收其半十三章 援兵一百二十四章 西伯利亞收其半三十二章 中華海九十八章 一統中原上
十二章 出毒招十六章 曲江營一百零一章 一統中原續一百三十六章 備戰西北八章 掃蕩一百二十四章 西伯利亞收其半七十章 火彈顯威一百四十章 伏爾加河畔的蒙古人上四十八章 輝煌勝利中第23章 再臨掖縣七十七章 帝王之尊四十章 海戰三七十二章 異寶顯霧靈第25章 戰後二十四節 飛渡三載中五十二章 勳章二十三章 攻城四章 議事廳第11章 可謂“匪亂”第4章 大秋島七章 進軍鴉片四十三章 大海戰中六十一章 風雨欲來第6章 清水教一百零四章 劫殺十二章 出毒招第4章 大秋島七十五章 乾隆之死下九章 阻敵九十六章 讓人噁心的小國第14節 曬鹽之事七章 生活七十二章 異寶顯霧靈二十章 覲見一百二十五章 插手日本五章 凡爾賽宮八章 監察二十六章 馬六甲十五章 破敵一三十六章 突圍四章 澳門第18節 定居大秋島一百四十四章 名將的悲哀五十一章 京師暗雨一一百三十九章 哈薩克近衛軍第14節 曬鹽之事一百五十四章 擴軍三十三章 鏖戰馬六甲一二章 東方颶風二五章 凡爾賽宮一百五十一章 燒錢的海戰第3節 康乾盛世十三章 不是戰鬥是屠殺五十一章 大戰結束第5章 獲利一百一十七章 進軍西伯利亞下第23節 飛渡三載(上)第27章 接戰六章 決定第9章 戰略佈置一章 南洋七十七章 帝王之尊十章 閩南十三章 軍容五十一章 京師暗雨一五十五章 流年表三一百四十八章 國防陸軍四章 議事廳一百三十三章 中亞七十一章 敢死先鋒二十三章 攻城第31章 京師(二)第10節 發展一百零八父與子一七十四章 乾隆之死上三十六章 福康安的動向八章 掃蕩五十二章 京師暗雨二九十章 鏖戰一第27章 接戰一百一十四章 遠東軍團一百一十七章 進軍西伯利亞下六章 決定第7章 化解六十七章 冀西北決戰一二十四章 船頭第4章 大秋島十七章 失職的後果三十一章 美國一百四十七章 名將的風采四十章 海上行程二十五章 密談第16節 深仇大恨二十八章 過路費一百二十四章 西伯利亞收其半十三章 援兵一百二十四章 西伯利亞收其半三十二章 中華海九十八章 一統中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