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唐軍也來搶地盤

的洛陽府,黃河水位徐徐下落。兩岸的萬頃田野已慨

…色的秧苗,辛勤的老農行走在田間地埂之間,爲田中的土地防水灌地。

洛陽府,位於中原腹地,乃是四戰之地,洛陽府如今歸屬與唐。不過洛陽府的生存空間卻異常的狹北面隔着黃河就是清王國,東面就是大宋皇國,南面是大漢皇國,西南面就是大秦皇國,可以說洛陽府被三面包夾,加上洛陽府本身以平原地勢爲主,沒有要離蕃屏,幾乎是一馬平川,可以說是易攻難守。

洛陽府是大唐皇國最爲重要的一塊領土,除了洛陽府是大唐進取中原的跳板,這裡還是大唐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大唐主要的疆域都集中在三晉大地之上,三晉之地,素有中華脊樑之稱,山嶽橫亙,巍峨起伏,連綿不絕,所以大唐所在的三晉,山巒佔據很大的比重,可耕作的土地十分稀少。

大唐有三大糧食產地,河套,晉陽谷地,洛陽府,這三個地方。河套府在塞上,雖富饒無比,但卻要面對北面草原部落不斷的襲擾,晉陽谷地雖也不卻地勢狹長,而且比起翼州,黃河大平原來,就顯得小的可憐了,而洛陽府又是一處四戰之地,大唐爲了守禦河套和洛陽可是在兩地都駐紮有重兵。

烽火十三年,黃巾爆發,大唐爲保洛陽府,放棄了攻下大宋的一州之地,從開封城下下西撤,而一個不大的洛陽府卻囤聚了大唐五十萬府兵,可以說是重兵雲集,而正是因爲如此,這洛陽府雖然立於中原腹地,距離黃巾爆發源頭不遠,卻沒有受到黃巾之亂波及,反而因爲黃巾之亂,對外擴充了不少地方,並獲得了大量的流民人口。

洛陽府守軍統帥是尉遲恭,不過洛陽府所轄的兵馬除了洛陽府府兵外,還有京畿府兵,統帥爲李靖。而麾下有折家諸將,種家數將。更有小霸王李元霸坐鎮,強大的陣容讓一個不大的洛陽府可謂是帥將聚集。

“大帥,你說陛下這親家究竟是打的什麼主意,根據我們所得到的情報,東北面的大夏已經在西北面雲聚了至少七八十萬大軍!”折惟正對着站在地圖前的李靖詢問的道。

“是啊,就算翼州如今還有數路黃巾作亂,西面有個左良玉,南面還有一個盧象升,但是有個十萬兵馬坐鎮順天府和大名府,已經足以震懾這些勢力了。這一次兩國雖然相約北上攻打蒙古,但是蒙古草原萬里。那些遊牧民族又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所以這一次北上,兵貴精而不貴多,否則糧草問題就很麻煩,難道是大夏要徹底佔據翼州?倒有可能。不過那左良玉,盧象升,東陽黃巾,南卞黃巾這些勢力也不是那麼好拿下的主,每一個都是擁兵自重,而且這些勢力之間可隱隱有點相互守望的意思。”折惟庸摸着下巴,道。

翼州大地雖然亂,但是到了烽火十六年,其實整個翼州大地上已經形成了新的勢力格局,比如佔據翼州西部的左良玉,佔據西南方的南卞黃巾,佔據中東部的東陽黃巾,佔據南部五州的盧象升,在往南就是割據一方的宋將潘美,葛從壯,而這麼多的勢力之間已經達成了一個新的平衡,之間雖有摩擦,但每一個諸侯勢力都在鞏固着自己所得,併爲下一輪的大戰做着準備。

不過翼州能如此快的平靜下來,諸多勢力之間也都保持着相當的剋制,最大的原因還是有一頭兇猛的老虎在虎視眈眈,盤踞翼州中,北,東北部的大夏聚集着重兵,沒有一家勢力能抗衡這個龐然大物,所以連橫對敵是最明智的,脣亡齒寒的道理只要有腦子的人都懂。

此番大夏與大唐會盟遊獵草原,其實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爲什麼這麼說呢,大夏與大唐是姻親盟國,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兩介。國家之間相隔萬里之遙,大夏雄踞東北,東起連綿大奚山,西到幷州,北起鬆嫩之北,南達山東外海,連整個大渤海都快成了大夏的內海灣,可以想象大夏的疆域已經多麼的遼闊。

在冷兵器時代,大夏的疆域已經達到了一個巔峰,在對外擴張,根本就無法尖行有效統治,就算大夏這一代,下一代可以統治,但並不是每一代子孫都是雄才大略的雄主,到時候偏遠的疆域是最先失去的。

而大唐的疆域除了三晉之地外,北上到塞外河套,西面卻是與大秦兩分青海原,可以說大唐在西面還擁有着廣袤的疆域,所以大唐與大夏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疆域領土上的糾葛,而面對北部強大的蒙古帝國,兩國卻有着共同的敵人,而在經濟往來上,兩國還有着更多的利益點,可以說大夏與大唐是一個天然的盟友。

不過儘管大夏與大唐之間有如此多的利益結合點,但兩國之間也並非就沒有一點衝突,只是這個衝突到目前爲止還不直接,比如中原利益上的訴求,大唐佔據洛陽府,虎視曉曉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廣袤平原,而大夏卻已佔據了黃河入海口,同樣打着這片平原的主意,兩國都在等待着時機。

李靖(跟徐茂公不是一個人徐茂公改名後叫李績)看着桌案上的地圖,目光卻是在地圖上來回的掃着,就如同折家兄弟說的,大夏此番最主要的目的是與唐皇李世民會盟草原,而這次會盟的意義重大,而北征蒙古,實際上,是兩國的一種姿態,因爲蒙古草原太過寬廣,這裡更適合遊牧民族作戰,如果忽必烈避戰,兩國軍隊根本就不可能給忽必烈造成多大的打擊。

遊牧民族隨草而居,四處遊蕩,草原遼闊,如果是大軍進絞,蒙古人很可能會拉長補給線,並偷襲糧道,而在草原之上,一馬平”之地,對遊牧騎兵根本就防不勝防,而如果分兵進擊,又很容易被各個擊破,而對於農耕民族來說,兩千多年來,各個朝代的雄主都不曾徹底的消滅這些草原上的民族,頂多給予重創,何況蒙元雖然在去年遭到了慘敗,但對於蒙元來說,這點損失並不足以傷筋動骨

然能在短時間內徵召數十萬。上百萬的蒙古健兒。降蒙征討,實際上就是大夏與大唐之間的一次秀。

大夏在西北雲集重兵,除了與大唐會盟這個主要的目的外,肯定還有其他的目的,而翼州南部,就如同折家兄弟所說,南部這些勢力實際上都或多或少的聯合了起來,以對抗重兵雲集的大夏,如果大夏的目的僅僅在翼州,大唐頂多就是關注,因爲那片土地距離大唐太遠了,中間還隔着清王國和隔離破碎的宋。

李靖說着目光掃了眼清王國,清王國是大唐的一個鄰居,東西兩面都有連綿的山脈阻擋,南面有黃河,可以說是一個相時封閉的地理,而洛陽府北面就接着清王國,兩國的關係自然談不上有多友好,只不過由於中原局勢複雜,所以相互之間都是牽扯的,誰都奈何不了誰。

不過從近期得到的情報顯示,清王國內部已經鬧的不可開交,甚至可以說到了牆倒衆人推的地步,按理說如今中原的五大皇國,三大王國每一個就算內部有着這樣那樣的矛盾和禍患存在,但畢竟能從萬千諸侯中脫穎而出,都是有着一定的統治根基的,就好比宋,如果只是內部的動亂,根本就無法摧毀大宋皇國,甚至在黃巾動亂之前,清,唐,夏攻打到開封府,大宋皇國也依舊沒有倒塌,從三王之亂到黃巾之亂,大宋皇國風雨飄搖了足足六年多,纔算是支離破碎。

其實大宋皇國仍然保持有一定的實力,比如說邊境的禁軍,仍然有一個不小的數字,可惜在中原整體動盪,加上大宋皇國立國不久,積蘊不深,所以最後在接連有禁軍將領自立後,大宋皇國纔算完結,大宋皇國內憂外患數年纔算倒下,這已經充分說明已有的大諸侯並不是一個紙老虎。一戳就破。

然而似乎在這些國家裡,清王國算是一個另類,因爲清王國的統治根基與其他中原諸侯不同,清國乃是滿人統治,在漢人眼中,滿人乃是異族,所以這個國家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充滿了矛盾,一個數百萬人口的外族統治着數千萬漢人的王國,可以說從根子上這個國家就是不穩定的,所以當這個不穩定爆發的時候,所形成的動亂幾乎如同狂風暴雨一般猛烈。

遍觀中原各路諸侯,每一個老牌的諸侯都擁有着強大的統治根基,這讓他們能在風雨飄搖的時候,依舊屹立不倒,西漢皇國,皇都被黃巾圍困,東部疆域丟失一空,各地動亂不斷。但是西漢皇國的基礎猶在,整個皇國內支持皇國的人口仍然佔據着大多數,所以造反者雖然猖檄一時,但只是佔據少數,所以戰爭開始的時候,已經決定了結果。

但清王國卻是不同,統治階層不佔據大多數,所以清王國的結果也早已經註定,清王國將熬不過戰場動盪,而奪取清王國也已經是大唐已經提上日程的計發 了。

“大帥,尉遲大帥有請”。李靖雖然在洛陽府,但卻是客軍,尉遲恭纔算是地主,聽到尉遲恭派人來找,李靖也是一陣納悶:“知道了!”

“尉遲將軍,怎麼有空請我喝茶!”李靖的帥府設立在洛陽將軍府不遠,沒走幾步道就到了尉遲恭這裡,尉遲恭站起身,迎李靖進了正廳,道:“有緊急情報傳來”。

“哦,什麼消息,讓尉遲將軍這般急切!”

“剛得到的情報,大夏軍兵出平安道,殺入清國腹地,如今已經佔據平安道出口的雲州!”

尉遲恭說着傘出一份情報,遞給了李靖道。

“什麼,怎麼可能,平安道不是在左良玉地盤的腹地,大夏軍怎麼可能過的去,難道長翅膀飛過去的!”儘管李靖沒有跟這個左良玉接觸過,但也知道這個左良玉該是一個梟雄人物,在整個翼州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勢力了,麾下精銳兵馬二十餘萬,怎麼會如此不濟,不出兩個月的時間就沒了,大夏軍就算戰鬥力在強悍,也不可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就滅了左良玉吧。

尉遲恭搖了搖頭,道:“具體的情報不祥,那邊的探子至今沒有發回消息,這份情報還是我們在清國內的探子發回的,絕對不會有錯的,不管大夏是怎麼辦到的,我只知道如果我們還不動手,清國這塊肥肉就沒我們的份了,你該知道,大夏與我大唐已是姻親盟友,我們是不可能去奪取被大夏佔據的土地的!”

“看來是等不得陛下的同意了,先行發兵吧,待日後在與陛下面前請罪!”李靖几子想都沒想,就下了決斷,洛陽府孤懸中原,這一次如果北上攻佔清國,那洛陽府就會安全許多,否則四面環敵的滋味可不是那麼好受的。

尉遲恭點了點頭,道:“我的洛陽府兵要駐守在洛陽,以防黃巾,所以只能拜託你了,不過出兵之責我也會一併擋着。”

大唐開元三年,烽火十六年,七月,大唐洛陽府小霸王李元霸,統軍大將李靖,攜二十萬兵馬北上,行三日,前鋒抵達,清國南部重關。黃鶴關。

黃鶴關乃是黃河北岸上的一處重要關隘,也是清國防備大唐北上的重要關卡,城內有守軍五萬餘,如果換了往常,李靖的二十萬兵馬想要攻取黃鶴關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爲黃河關依山靠水而建,城高牆厚,乃是清國針對洛陽府最爲重要的踏板,可以說黃鶴關在一日,大唐的洛陽就如飲在喉,時刻要提防北方。

不過此刻的黃鶴關可不比以前,黃鶴關有守軍五萬是不假,但是這五萬兵馬中,有滿八旗四營,漢八旗四營,胡八旗兩營,共計十個營,有重關而守,大唐就算是來五十萬想要下這座重城也要思量一番。

不過在數月之前,黃鶴關內卻是爆發了一場內亂,起因無疑就是滿漢之間的衝突,隨着國內大批漢人綠營的背叛,反成了天地會反對清國的主力,滿人對於漢軍就徹底的不信任了起來,而隨着國內內亂的持續,黃鶴關的糧草也時斷時續,於是漢軍的伙食也變得越來越少,漸

漢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打羣架的現烈

關內的滿將,滿寵在得知了漢軍和八旗之間的衝突之後,根本就不管事情的起因,而是深深的憂慮。滿漢衝突已經不可調和,照這麼下去,說不定城內的漢軍也要造反,滿寵想到這裡就不寒而慄,於是滿寵決定先下手爲強,於是一場清肅開始了。

根據唐軍瞭解的情報,黃鶴關內的漢軍雖然被大批斬殺,但是八旗和胡八旗也都不好受,整個城內只有不到兩萬的殘兵鎮守,而且因爲之前那場內部清肅,軍心士氣都不怎麼穩定,而關內的漢人也在暴虐的滿人和胡人的淫威之下不斷的殺害,欺辱,尤其是那些漢軍家眷,男丁盡數被殺,女人盡數成了玩物,可以說此刻的黃鶴關內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唐軍的到來,立刻引起了城內一片混亂,李靖早已經得知了關內的虛實,直接下令強攻,其實他也是沒有時間去耽擱,按部就班的攻打,此刻北上清國,基本上就是跟大夏爭搶地盤,看誰搶的多,至於清軍和黃巾義軍,在雙方眼中不過是疥癬之疾。

唐軍來的匆忙,不過可不代表準備的也匆忙,在這之前,李靖與尉遲恭就已經有了拿下清國的想法,並上了奏章給晉陽,但是沒想到大夏動作這麼快,這讓兩人無法在等下去,先行下令北上,而在這之前,兩人卻已經做好了一切北上的準備。

無數的唐軍扛着登城梯咆哮着向着黃鶴關下衝去,而城頭上的清軍則肆意的揮散着成片成片的箭雨,作爲李世民的四弟,李元霸在大唐地位貴爲王爺,不過李元霸此刻卻猶如一個普通的士卒一般,撒丫子的奔向黃鶴關。

瘦小的身體拎着兩個巨大的銅錘,健步如飛的奔跑着,面對射來的箭矢,李元霸直接用手中巨錘充當盾牌,居然沒有一支箭矢漏網 很快李元霸就越衆而出,一人當先。

小霸王的威風可不是吹出來的,儘管四周流矢飛射,但腳步卻不曾停下一刻,直到來到護城河邊,小霸王李元霸這才停下了腳步。原因很簡單。李元霸陸上無敵,可惜是一個旱鴨子,不會水,所以李元霸只能等待身後的士兵們上來,鋪上木板,組成浮橋。

有些狼狽的躍過護城河的李元霸來到了城門口,面對着黃鶴關那厚重無比的大門露出了一絲冷笑。這關門可是足有一手掌寬,重達萬斤,平素開啓關門都要耗費不少的力氣,而關門內更是有落有三道橫木,以及九道撐木,絕對是堅固無比。

李元霸呸呸的吐了兩口吐沫在手上,搓了搓,這纔拿起手上的巨錘。全身一股淡淡的金黃氣息猛然爆發,李元霸雙手握錘把,對着那厚重的關門就狠狠的砸了起來,咚,咚,咚。

雙錘似鼓槌,那關門仿若鼓,李元霸每敲一下,關門都會微微顫抖一下,發出一聲悶響,就猶如一個撞車在不斷的撞擊着城門一般,啊,李元霸低聲怒吼着,手中的銅錘上彷彿金光環繞,銅錘驟然大了幾分。李元霸就好像那噴薄的火山,一錘快過一錘,一錘重過一錘,每一錘都錘在木門上的一個地方。

一下,兩下,三下”,那處不斷被錘擊的地方,木屑開始紛飛,內四,木頭冉部發出難聽的拉扯聲,而關內的清軍驚訝莫名。沒看到唐軍有撞車衝過來啊,怎麼關門顫的這麼厲害:“來人,快去搬石頭,將門徹底堵死,快去!”

不過那守門的清軍將領才喊完,就聽砰的一聲響,清軍將領一扭頭,一片木屑飛射而來,這清軍將領也是倒黴,正被一道鋒利的木屑割破了喉管,鮮血猶如泉涌咕咚咕咚的流了出來,而關門之上,也露出了一個臉盤大的窟窿。

關內城門附近的清軍幾乎都傻眼了,目瞪口呆的看着關門那邊,一個唐軍小將手中握着巨錘一下一下的砸着,很快一個能通行一人的窟窿出現了,等到那將領走了進來,城門口的清兵八旗這才反應過來:“殺啊!”

數十清兵頂着長矛對着李元霸刺來,李元霸卻是滿臉不屑的輕哼一聲,大步流星的迎了過去,手中巨錘不斷的揮舞,對面的清兵只感的到一陣陣的力道從手上傳來,根本連長矛都握不住,而那一個裂隙間,李元霸已經貼身靠上前,巨錘掃過,一片慘叫聲,李元霸那大錘可是有臉盆大擦之既傷,碰之既死,根本就沒有商量,這幾十個清兵還不夠李元霸喝上一壺的。

而李元霸開出的窟窿也不斷的用唐兵涌入,這些唐兵對於李元霸的厲害早就已經領教不知道多少次了,所以這些唐兵也不上前幫忙,而是取下那些頂着關門的撐木和,橫木,將關門打開。

黃鶴關關門洞開,唐軍頓時如泉涌一般的殺入,而守城的清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因爲黃鶴關內的守軍力量嚴重不足,根本就堵不住洞開的大門,加上關內上下都被清軍禍害遍了。唐軍打進城內,城內的漢人紛紛衝出家中,此刻的清軍就好似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黃鶴關一日被破,除了清軍自殘實力,還有很大的因素就在於李元霸這個異類身上,一般的情況下,就算是用撞車撞門,也不是那麼輕鬆能撞開的,而且這段時間足夠清軍運來足夠的石頭將城門徹底的堵死,但是偏偏遇到李元霸這個變態。掄着大錘將城門給砸了個窟窿,否則這黃鶴關就算實力大損也不至於一日就被攻下。

黃鶴關被破,唐軍北上的道路也被掃清。大軍短暫停留一晚 翌日,大軍再次滾滾北上,而此刻,大夏西府鎮守使薛仁貴也帶着麾下騎兵快速的朝着西南方向的大城永安殺去,大夏的目的很簡單,要攔腰將清國一斬兩半,並先佔據清國南部,以造成佔領的既成事實,劃地爲界,因爲大夏的動作瞞不過唐國。所以能佔多少算多少。

第710章 炮轟墨門第45章 祁連納雪第519章 邪惡詛咒祭壇第662章 喜得瑞兇靈獸第356章 私掠許可證第48章 想要我就請征服我第419章 立商部第103章 易貨交易第367章 大遼狼騎兵第620章 南下慶川城第607章 魔兵再現—真魔兵.風第684章 未戰已先勝第601章 逃命的沈萬三第714章 楊業死第173章 水軍老將劉仁軌第622章 天書三卷第536章 登陸青島第279章 楞木河大戰第274章 聯姻大隋第149章 謝家寶樹第418章 專射心臟的叢林戰士第343章 大局定第326章 海軍府第346章 毒士賈第366章 鐵索連環車第511章 神兵天降第126章 魔王軍第442章 山東略第208章 皇太極第34章 村落升級第447章 輜重重地—七星要塞第112章 風捲殘雲第300章 反夏聯盟第142章 翻越凌雲山第555章 甄家風波第186章 智取黃龍庭第257章 草原長城—以胡制胡第377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581章 欲求十萬軍第346章 毒士賈第236章 上都絞殺戰第263章 蝶舞百花廳—一百零八花牌第84章 張家村第736章 中伏第286章 訓鷹術第427章 自掘墳墓第267章 損招疊出第590章 死亡的鐵蹄第119章 六十萬兩白銀第377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170章 小日本鬼子第123章 大型攻城橋車第686章 五柳原—迷霧大陣第466章 一城六關卡的石頭城第387章 巨大的危機—水災初現第450章 不勸既是勸第640章 註定沒落的茅山國第121章 圍魏救趙第541章 槍戰墨門三傑第467章 黑湖—大夏的秘密武器第677章 盡人事第77章 混世魔王第290章 水軍內部改革第73章 龜甲占卜第621章 太平道術師第602章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第147章 血腥上原第235章 十萬火急第702章 十萬僱傭兵第274章 聯姻大隋第247章 縱觀全局第629章 考考包青天第467章 黑湖—大夏的秘密武器第81章 折戟第633章 來自梁山的書信第657章 “鎮壓”第725章 奇怪的聖旨第639章 黃金屍將第75章 歪打正着第551章 神秘熱氣球第677章 盡人事第22章 借刀殺人第238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604章 孔子廟第188章 奪取黃龍庭第736章 中伏第601章 逃命的沈萬三第29章 鐵胎弓第272章 秦瑤之死第557章 走馬嶺內的走馬商人第302章 時運不濟第165章 收服祁連納雪第244章 勢均力敵第70章 農爲本第94章 力舉千斤第371章 奪佔山海關(一)第513章 茅山國的崛起第205章 渤海動亂第324章 鎮龍之石第721章 立皇太子
第710章 炮轟墨門第45章 祁連納雪第519章 邪惡詛咒祭壇第662章 喜得瑞兇靈獸第356章 私掠許可證第48章 想要我就請征服我第419章 立商部第103章 易貨交易第367章 大遼狼騎兵第620章 南下慶川城第607章 魔兵再現—真魔兵.風第684章 未戰已先勝第601章 逃命的沈萬三第714章 楊業死第173章 水軍老將劉仁軌第622章 天書三卷第536章 登陸青島第279章 楞木河大戰第274章 聯姻大隋第149章 謝家寶樹第418章 專射心臟的叢林戰士第343章 大局定第326章 海軍府第346章 毒士賈第366章 鐵索連環車第511章 神兵天降第126章 魔王軍第442章 山東略第208章 皇太極第34章 村落升級第447章 輜重重地—七星要塞第112章 風捲殘雲第300章 反夏聯盟第142章 翻越凌雲山第555章 甄家風波第186章 智取黃龍庭第257章 草原長城—以胡制胡第377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581章 欲求十萬軍第346章 毒士賈第236章 上都絞殺戰第263章 蝶舞百花廳—一百零八花牌第84章 張家村第736章 中伏第286章 訓鷹術第427章 自掘墳墓第267章 損招疊出第590章 死亡的鐵蹄第119章 六十萬兩白銀第377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170章 小日本鬼子第123章 大型攻城橋車第686章 五柳原—迷霧大陣第466章 一城六關卡的石頭城第387章 巨大的危機—水災初現第450章 不勸既是勸第640章 註定沒落的茅山國第121章 圍魏救趙第541章 槍戰墨門三傑第467章 黑湖—大夏的秘密武器第677章 盡人事第77章 混世魔王第290章 水軍內部改革第73章 龜甲占卜第621章 太平道術師第602章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第147章 血腥上原第235章 十萬火急第702章 十萬僱傭兵第274章 聯姻大隋第247章 縱觀全局第629章 考考包青天第467章 黑湖—大夏的秘密武器第81章 折戟第633章 來自梁山的書信第657章 “鎮壓”第725章 奇怪的聖旨第639章 黃金屍將第75章 歪打正着第551章 神秘熱氣球第677章 盡人事第22章 借刀殺人第238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604章 孔子廟第188章 奪取黃龍庭第736章 中伏第601章 逃命的沈萬三第29章 鐵胎弓第272章 秦瑤之死第557章 走馬嶺內的走馬商人第302章 時運不濟第165章 收服祁連納雪第244章 勢均力敵第70章 農爲本第94章 力舉千斤第371章 奪佔山海關(一)第513章 茅山國的崛起第205章 渤海動亂第324章 鎮龍之石第721章 立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