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奏對

請父皇,稱太子。

這,便是劉榮對天子啓‘你很不錯,但你母親不靠譜’的疑慮,所給出的答案。

——公子,是兒子;

太子,則是儲君……

“世間,有很多話,人們都能非常輕鬆的說出口。”

“但言行合一、說到做到,卻幾乎是聖人才會有的品行。”

劉榮的答案,頗有些出乎天子啓的預料,以至於天子啓愣神思考了好一會兒。

但很快,天子啓便恢復到先前,那悠然躺在搖椅上,含笑眺望遠方的愜意姿態;

又稍側過頭來,用眼角撇了眼劉榮,旋即便再度拿起茶碗,送到了嘴邊。

“朕,不是這樣的聖人。”

“——天子,說是言出必踐,但朕說出口的話,尚且不曾一一付諸行動。”

“至今爲止,朕也沒有見到過活的‘聖人’。”

“太子,當也不是什麼‘聖人’之類?”

天子啓這個反應,倒是沒有出乎劉榮的預料。

——天子啓,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封建帝王。

這裡的合格,不是說有多麼值得稱讚的文治、武功,又或是多麼受天下人愛戴、多麼讓朝臣百官崇敬;

而是作爲封建帝王,天子啓,幾乎具備了皇帝理論上,所應該具備的一切特質。

——冷血;

——狠辣;

——果決;

以及:自信!

說好聽點,是以自我爲中心;

說難聽點,是乾坤獨斷,不爲旁人所左右,認定的事,就很難因爲旁人的話語,而產生改變。

眼下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劉榮用一句頗有些失禮的‘請父皇稱太子’,來隱晦的表達出立場:我首先是國家的儲君,其次纔是父皇的兒子、公子;

父皇尚且要叫我‘太子’,母親那邊,自更不能優先拿我當‘兒子’了?

但作爲一個教科書級的封建帝王,天子啓顯然不可能因爲劉榮這番口頭上的表態,就真對劉榮的母親:慄姬放下心。

說白了,話是怎麼說的,對天子啓而言,就只是個態度而已。

事兒是怎麼做的,纔是可供天子啓判斷某件事,或某個人的依據。

劉榮說:請父皇稱太子;

這頂多只能算作是劉榮,表明了‘我不會對我母親聽之任之,不管做不做得到,都肯定會試着去壓制’的態度。

但天子啓需要的,並不是劉榮嘴上說‘我試試’,而是身體力行的做出成果,來證明:我能做到!

不單能做到,我也肯定會這麼做!

意識到這一點,劉榮也終是含笑再一拱手:“即多說無益,父皇,不妨拭目以待……”

這話一出,天子啓似笑非笑的點下頭,再度眺望向遠方;

劉榮太子生涯的第一道考題,便以開卷考的形式,正式開始。

——壓制住母親慄姬,打消當今天子啓,對未來的‘慄太后’可能禍亂漢家的疑慮!

這道題,從今天——從劉榮成爲太子儲君的第一天開始;

一直到天子啓駕崩……

更準確的說,是直到劉榮太子生涯前的最後一天,纔會宣告結束。

考試通過,太子榮,便會成爲天子榮。

沒通過,太子榮,便會成爲史家口中的‘景帝廢太子’……

“這段時日,慄姬很掛念太子。”

“——對太子而言,慄姬,確實稱得上是‘慈母’了。”

“只是太子日後,究竟要不要做一個‘孝子’,或者說是要做個怎樣的‘孝子’……”

“這,可不單是關乎太子名譽的事。”

“而是關乎我漢家的宗廟、社稷,乃至太子日後,還能不能是‘太子’的事。”

說到這裡,躺靠在搖椅上,將薄毯蓋在身上的天子啓,不由又是側過頭;

深深看了劉榮一眼,纔再度將目光移回瞭遠臺外。

在和劉榮說這些的時候,天子啓心中,莫名生出了一股嫉羨。

沒錯;

嫉羨。

如果說早先,聽說慄姬又鬧出了什麼亂子時,天子啓還能對劉榮抱以憐憫,並想到‘我母親再如何,也比這小子的母親好多了’的話;

那現在,尤其是在劉榮此番,假節奔赴前線之後,慄姬整日整日茶飯不思,整夜整夜嘮叨着長子劉榮,則使得天子啓對劉榮,便只剩下了嫉羨。

——劉榮,有個好母親。

未必會是個好太后,但絕對是個好母親。

至少天子啓能斷定:換做是‘慄太后’和‘天子榮’,絕對不會出現‘慄太后’要與立某王劉德、某王劉淤爲儲君太弟,逼得‘天子榮’不得不擺出一副血洗長安的架勢,才得以威逼‘慄太后’冊立太子儲君的狀況。

在過去,天子啓只想當然道:竇太后雖不是個好母親,但至少是個不錯的太后;

慄姬縱然是個好母親,卻顯然不能成爲合格的漢太后。

按照宗廟、社稷大於母子情誼的判斷標準,天子啓得出結論:竇太后,顯然《還不錯》;

而‘慄太后’,卻辣眼到讓人根本不敢去想。

可到了如今,經歷過昨天那些事之後,天子啓卻有些拿不準了。

竇太后,是個好母親?

顯然不是。

當真是個《不錯》的太后?

經過‘儲君皇太弟’一事,以及昨天的事,恐怕也不盡然。

那慄姬呢?

本就是個好母親——至少是劉榮的好母親;

待其做了太后,又當真會比如今的竇太后差嗎?

天子啓思慮再三,終是緩緩搖了搖頭。

或許慄姬——或許將來的慄太后,未必能有竇太后那樣的大局觀,以及早年在呂太后身邊,鍛煉出來的政治視野、過去這些年,在深宮中練就的政治手腕。

但這,真的是壞事嗎?

竇太后手腕老練,卻都用在了寵愛女兒、幼子,以及逼迫天子啓與立儲君太弟之上;

而‘慄太后’蠢的嚇人,對宗廟、社稷而言,當真是壞事嗎?

“或許……”

“對宗廟、社稷而言,或許是壞事;”

“但對天子而言,卻……”

想到這裡,天子啓心下一動,面上,卻是不動聲色的又拿起茶碗,輕輕嘬了一口。

而後,才以閒聊般的口吻道:“依太子之見,我漢家東、西兩宮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權的制度,利、弊幾何?”

“其中的利、弊,又分別是什麼?”

“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是好事?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是壞事?”

“有沒有什麼辦法,將其中的弊端去除,或是儘可能降低?”

“日後,朕宮車晏駕,太子即立,又會如何看待、解決這個問題?”

好似機關槍般,連一點氣口都不給自己留,就這麼突突突甩出一連串的問題,天子啓便將身子稍一扭;

在搖椅上側躺着,將身子朝向了另一把搖椅之上,再一昂首,示意劉榮坐回去說。

只稍一思慮,劉榮便意識到天子啓的意圖,自也就坐回了搖椅之上。

仍舊是半邊屁股坐在搖椅最外側,正襟危坐,皺眉沉思了許久。

而後,才針對天子啓的這道考題——對這道考題的每一問,都依次給出解答。

“東、西兩宮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朝權,是太祖高皇帝、呂太后之時出現,併爲沿用至今的定製。”

“其中利、弊,一目瞭然。”

“利,在於天子年弱即立——如孝惠皇帝那般,未冠而即皇帝位時,太后可代天子掌權,鎮壓朝野,以免君權旁落於外臣之手。”

Wшw▪ TTkan▪ C〇

“而弊,也同樣在孝惠皇帝、呂太后母子身上有所體現。”

“——孝惠皇帝年弱即立,呂太后的存在,確實保證了政權的平穩交接,以及朝野內外的安穩。”

“但當孝惠皇帝年壯,該取回大權、臨朝掌政之時,卻並沒能從呂太后手中,取回本該由天子掌控的大權。”

···

“年即冠,身天子,卻無法插手國家之事,孝惠皇帝鬱郁終日,年僅二十二歲,便抑鬱而終。”

“而在孝惠皇帝駕崩之後,呂太后又再掌大權,長達八年之久。”

“這八年中,呂太后遍封諸呂爲王、侯,更廢殺孝惠皇帝的太子——少帝劉恭。”“以至於呂太后駕崩時,諸呂子侄早已心懷叵測,覬覦神聖。”

“縱是諸侯、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先帝,穩住了我漢家的宗廟、社稷,但也爲我漢家埋下了諸多惡因、生出了諸多惡果。”

與後世人作答主觀題一樣:這個時代的主觀題,也需要作答者引經據典,最好是再舉個鮮活的案例作爲佐證。

而在如今漢室,對於‘二元制度’有關話題的考題,最典型、最恰當的案例,顯然便是孝惠皇帝劉盈、高後呂雉母子。

二元制度的優勢,在呂太后這個傑出政治家的身上逐一體現;

其弊端,卻體現的更加完整、具體。

毫不誇張的說:自漢以來,直到往後數百上千年,凡是關於‘太后該不該掌政’的話題,呂太后,都將成爲反對者最有力的依據,且大概率沒有之一。

說回眼下。

天子啓以二元制的利弊出題,來考校纔剛新鮮出爐,甚至都還沒正式舉行冊封大典的太子劉榮。

不同於後世的考官出題、考生作答——這個時代的問答,尤其是發生在皇帝與旁人之間的問答,往往被稱之爲:奏對。

既然是奏對,那在劉榮給出作答之後,作爲考官的天子啓,也同樣會給出補充意見。

“東、西兩宮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政,是我漢家自太祖、高後以來,便沿用至今的國策。”

“即便是有呂太后這麼一個‘反面案例’,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之後,也還是沿用了這個制度。”

“這是由於方纔,太子所說的:天子年幼時,以太后確保君權不會旁落——這只是很長時間纔會出現一次,甚至未必會出現的預防措施。”

“這個制度存在真正的意義,是爲了制衡。”

···

“帝王之術,說一千道一萬,都繞不過‘制衡’二字。”

“而太后的存在,制衡的,便是天子。”

“——作爲婦人,尤其還是相對年邁的婦人,太后往往是保守的;”

“而天子爲儲多年,又有先皇珠玉在前,爲了證明自己不比先皇差——至少是不比先皇差太多,天子往往會採取激進,甚至是冒進的舉措。”

“故而太后的存在,可以有效制衡天子,以免天子做出過於激進的舉措。”

“太后保守,天子激進,兩相制衡之下,才能最終得出即不過分激進,也不太過保守的政策。”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說起正事,天子啓便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極爲自然的進入工作狀態。

此時也一樣。

一說起正事,天子啓的氣質中,便莫名帶上了一股肅然。

——哪怕仍舊躺在搖椅上,面上仍舊是雲淡風輕的閒適之色,但氣質中,就是莫名多出了一股嚴肅,讓人忍不住想要坐直身子,豎起耳朵。

而在聽聞天子啓這番補充之後,劉榮卻是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旋即面帶誠懇的對天子啓一拱手,以示‘受教’。

劉榮先前,確實從未想到這方面。

早先,劉榮只想到太后的存在意義,是在必要時保護年幼天子、確保政權平穩交接的保險鎖。

直到今日,天子啓說起‘制衡’二字,劉榮才終於明白:太后的存在、二元制度,明明只有那一丟丟好處,卻有說不盡的弊端,漢家爲何會從開國時便沿用至今。

尤其是先帝入繼大統時,明明有呂太后那麼一個鮮活,甚至可以說是‘血淋淋’的一個反面案例,先帝卻依舊沿用了二元制度。

如果單只是‘確保政權平穩交接’,那二元制度的存在,確實是弊遠遠大於利的;

但若是加上天子啓方纔,所說的‘制衡’二字,那就是利弊近乎持平了。

——二元制度當中的太后,是漢家的皇帝,爲後世之君強加的‘枷鎖’。

這個枷鎖,確實會限制天子的權利、成爲天子銳意進取時的掣肘;

但與此同時,也會最大限度的確保漢家,不會因爲出了一個傻缺皇帝——如土木堡戰神之類的人,而對宗廟、社稷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以太后來瓜分、限制君權,是漢家以犧牲上限爲代價,換取提高下限的舉措。

二元制度下的太后,會成爲皇帝英明神武之路的掣肘,卻會同樣成爲‘戰神們’傻缺之路的阻礙……

“兒臣,謹受教。”

對於天子啓的提點,劉榮由衷感激。

自然,爲剩下幾問做出應答時,劉榮也就推倒了先前的腹稿,重新組織一番語言,纔給出了更適宜的答案。

“如此說來,東、西兩宮共治天下的利,在於確保政權交接、保證君權不會旁落,並在主少國疑時鎮壓朝野,平穩的扶持天子年壯掌政;”

“以及:制衡天子,讓天子無法因爲過度的銳意進取、貪功冒進,而致宗廟、社稷——致天下百姓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

“而弊則在於:在天子年幼時,太后代爲掌政、鎮壓朝野;但等天子年壯之後,太后也很可能不會將大權,太過輕易的交還到皇帝手中。”

“另外,以太后制衡天子,除了保證天子無法過於激進,也同樣限制了天子執掌大權,成了天子掌權的掣肘。”

···

“如此看來,東、西兩宮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權的利弊,依兒臣之見,當在各半。”

聽到這裡,天子啓默然點點頭,並沒有如方纔那般接過話頭。

只是天子啓此刻,並不是真的沒話說;

而是並不打算告訴劉榮:天子年弱即立,由太后代爲掌政,天子年壯之後,卻無法將權力從太后手裡輕易搶回;

——這,同樣是漢家,對天子的考驗!

佔據大義,身爲皇帝,卻連太后、連母親替自己掌管的大權,都無法靠自己搶回來?

那你不行啊!

還太嫩了!

與其讓你掌權,還不如接着讓太后掌權。

什麼時候,能靠自己把權力從母親、從太后手裡搶過來,你才真正具備了掌權的資格。

做不到,那就老老實實學孝惠皇帝,在後宮醉生夢死吧……

這個道理,先帝沒告訴過天子啓。

甚至直到昨日,在長樂宮硬剛母親竇太后之前,天子啓都不曾有過這個認知。

所以,天子啓也並不打算將這個剛得到不久的收穫和感悟,就這麼直白的告訴劉榮。

“朕的權,可是從竇太后手裡搶回來的……”

“相比較而言,從將來的‘慄太后’手裡搶權,夠容易了吧?”

“這要是都做不到,太子,還是乖乖給小十讓位好了……”

如是想着,天子啓只含笑將目光收回,再度眺望向瞭遠臺外,又嘬了一口茶。

劉榮的奏答,卻並沒有因爲天子啓的舉動,而就此停歇。

“在兒臣看來,這個制度,無法在保留其利處的同時,單獨規避其弊端。”

“——有舍纔有得。”

“要想得到這個制度帶來的利好,便只能接受這個制度一同帶來的弊端。”

“如:要想讓太后確保政權安穩交接,並確保天子不過於昏聵、過於放浪形骸,太后就必須掌握廢、立之權,以此督促天子。”

“又如:要想讓太后扶立年弱之君直至其成人,便也不得不讓太后掌握大權。”

“如果沒有大權,那太后,也不過只是個稍富貴些的婦人,根本無法在先皇駕崩、新君少弱的情況下鎮壓朝野,在羣狼環伺的朝野之上,扶保年少的君主,直至其成人。”

這個問題,天子啓本就是隨口一問;

劉榮的回答中規中矩,但至少沒踩天子啓的雷。

如果劉榮誇誇其談,說可以怎樣怎樣規避、去除其中的弊端,天子啓難免要對劉榮小小失望一下。

但劉榮看準了漢家的二元制度,就是捨棄什麼來換得什麼、承受一些代價,來取得一些收穫;

天子啓雖談不上眼前一亮,卻也是暗下點了點頭,愈發堅定了太子榮,比當年的太子啓‘天資更佳’的認知。

而這場奏對——這場父子之間,或者說是天子啓和太子榮之間的第一次對答,也終於到了最後,也是最爲關鍵的一個問題。

對未來的展望!

未來,天子啓宮車晏駕之後,即皇帝位的劉榮,會如此看待、應對二元制度,或者說是二元制度下的母親:慄太后。

而劉榮給出的答案,卻讓天子久久愣坐在原地,即便是到了劉榮告退之後,都久久沒能回過神。

只口中不斷呢喃着劉榮,爲這個問題給出的最終答案。

“後宮,不得干政……”

“後宮……”

“不得干政………”

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4章 長安侯第17章 樑《孝》王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81章 天下皆反?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93章 兒,斗膽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77章 我乏了第14章 坑兒的爹!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105章 西進!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21章 殫精竭慮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38章 秦老匠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77章 我乏了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5章 漢少府第147章 好小子!第23章 好劇本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4章 坑兒的爹!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0章 賺錢賺錢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79章 雛鳳初鳴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69章 朕,變了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23章 好劇本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80章 有母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35章 奏對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調整一下狀態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章 登門賠禮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
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4章 長安侯第17章 樑《孝》王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81章 天下皆反?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93章 兒,斗膽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77章 我乏了第14章 坑兒的爹!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105章 西進!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21章 殫精竭慮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38章 秦老匠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77章 我乏了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5章 漢少府第147章 好小子!第23章 好劇本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4章 坑兒的爹!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0章 賺錢賺錢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79章 雛鳳初鳴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69章 朕,變了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23章 好劇本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80章 有母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35章 奏對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調整一下狀態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章 登門賠禮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