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

一、黨校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說其熟悉,是因爲“文化”就是“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它是那麼司空見慣,以至於所有人都能對“什麼是文化”發表意見,因爲它的意見本身就是“文化”。說其陌生,是因爲,“文化”是一個複雜體,一個需要創造性、帶有個性化的複雜體;它是那麼難以捉摸,以至於不少人畢其一生去學習,都難以悟透真正的文化。“文化”,又是一個既抽象又具象的領域。說其抽象,是因爲“文化”無論你怎麼說,都無法避免“掛一漏萬”之憂——毫無疑問,在當今人類所有“概念”中,“文化”的定義是最多的,以至於難以統計具體數量。爲什麼說其是具象的?是因爲,“文化”,它就在你的身邊、我的身邊、他的身邊,以至於到了“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地步。

自20世紀以來,文化一直是世界範圍內探討的熱門話題,許多研究者從各自所屬的學科和研究對象出發,對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界說,形成了文化概念衆說紛紜的局面,至今尚未達成共識。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而廣義的文化兼而有之。研究黨校文化,基礎理論是在廣義文化概念的範圍內展開,這主要是考慮,人們在研究人類的精神文化時,無論如何不能忽略物質創造活動的基礎意義和決定作用,社會心理更是比較直接地受到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並且是與行爲文化交融互映、互爲表裡的。中國共產黨的各級黨校,是在各級黨委直接領導下用黨的基本理論武裝黨員和幹部的重要陣地,它的培訓目標、培訓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同於一般院校、專業學校和其他幹部學校。它是黨按照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黨員幹部思想意識和行爲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一定社會實踐相聯繫,表現爲相對獨立的黨的特殊實踐活動,因此黨校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黨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黨校教育是黨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有着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1922年7月至1923年6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前爲黨校教育的醞釀期。在這個時期,黨組織僅僅存在於局部地方,處於秘密狀態下,黨的教育還沒有專門機關,黨的教育寓於黨的宣傳工作之中。《黨報》是在秘密組織條件下教育黨員的重要陣地,支部是黨的基本教育機關,黨的教育內容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實際的教育等,黨的教育方法採用地方黨員大會政治討論、黨小組政治講課等。

1923年11月至1927年7月,黨校教育進入萌芽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規模小,時間短,辦校不穩定。例如:1926年1月末2月初湖南黨、團區委在長沙舉辦的“高級研究班”,學生共有56人,學習時間爲17天,是租用顏子廟平民女子職業學校的教室。同年9月開始的廣東區黨校學習期限爲3個月。1927年5月中央決定在武昌辦一所中央黨校,招收學員300名,學期半年,但由於沒有建立革命政權,汪精衛爲首的武漢政府叛變革命,黨的組織和黨員被迫疏散和轉入地下,中央開辦中央黨校的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大革命失敗後,爲適應黨組織和黨員轉入秘密活動的情況,黨校教育採取了訓練班形式,開展了大規模的訓練黨員和黨的幹部活動。黨校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任務明確,形式統一,活動遍及全黨。在教學內容方面有所擴大,逐步形成“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並提出“避免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訓練要力求時間短而切實有效,所以,討論與實習要看得特別重要”。這是黨校教育中提倡討論式、啓發式教學的開端。

從1937年開始的抗日戰爭時期,是黨校教育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黨校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規模擴大,層次增多。據1938年末統計,黨校、魯藝、抗大、陝公、青訓班學員共達到兩萬人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黨校爲中心的黨校教育體系。教學內容也隨着黨的中心任務的發展而發生變化。1940年2月,中央特別指出:“理論與實際的一致,是黨校教育的中心目標”,由此明確了黨校教育的方針爲“理論聯繫實際”。1943年,中央黨校在延安修建的千人大禮堂竣工落成,毛澤東親筆書寫了“實事求是”作爲中央黨校的校訓。這一時期,黨校教育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對延安整風學習的貢獻。恩格斯曾經指出:要獲取明確的理論認識,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吃一塹,長一智。黨爲了總結歷史經驗,從自己切身實踐中,特別是痛苦的挫折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了整風學習的方式。

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蔣介石集團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中央在物質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繼續辦好黨校,爲全國勝利作組織準備。這個時期的特點是:重視質量,集中力量,開始出現正規辦校的趨勢。在我黨我軍撤離延安以後,爲適應鬥爭需要,中央黨校停辦,組成新的聯合大學。

新中國成立後,黨員人數擴大到1956年的1070萬人。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是:規模迅速擴大,全國形成工作體系,開始向正規化方向發展。在中央加強中共中央黨校建設的同時,成立了省、市、地市級黨校、縣區訓練班,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形成了全國完整的黨校工作網。這是建黨以來所沒有的大規模的黨校教育工作體系。但到了60年代初,政治運動接連不斷,到了1965年,整個招生工作完全停止,黨校教育受到空前的破壞。

在粉碎“四人幫”結束“**”運動以後,黨和國家的整個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全黨全國實現了一個新的偉大轉折。剛粉碎“四人幫”之時,問題如山,百事待興,而各級黨校,適時覆校招生,大力培訓幹部,爲在全黨糾正黨的思想路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黨校首先把在“**”運動中被弄亂了的理論問題,正本清源,重新選編、重新譯校了“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同時,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秩序,制定了嚴謹的教學計劃和相當規模的科研規劃,大力充實了教學、科研的力量,使黨校教育事業日益興旺發達起來。這對於推動全黨全國的各項撥亂反正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黨校教育突出的貢獻之一,是在鄧小平同志引導、支持下,推動着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一場持久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學習大討論。這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學習和討論,是繼延安整風學習之後,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它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從“左”的思想禁錮中擺脫出來,使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涵,在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的頭腦中得以確立。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學習討論的重要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評估和肯定。

爲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80年代實施《中共中央關於實現幹部教育正規化的決定》,90年代頒佈《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暫行)》,2000年6月印發《中共中央關於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黨校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了比較完善和規範的以中央、省、市、地、縣四級爲主體的全國黨校教育體系。這一時期黨校教育的趨勢出現了培養與使用銜接的制度化、培養目標的類型化、具體化、教育內容的綜合化、現代化、辦學方式的規範化、教學管理的科學化等新的變化。

近年來,爲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大規模培訓幹部,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黨中央十分重視黨校建設,建立、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有關黨校的教育制度,促進了各級黨校建設,使新時期黨校建設日益走向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在加強黨校建設的過程中,黨校文化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從黨校教育發展的各個時期來看,黨校教育對黨中央和各級黨委起了重要的陣地作用。其中,在延安整風學習中的作用,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學習和討論中的作用,尤爲突出。黨校既是一所學校,是教育場所;又是中央和各級黨委的一個重要的工作部門。黨校教育就這樣在黨的發展的同時,同步發展併成熟起來。黨校教育在黨內在社會上均已佔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說,黨校教育八十多年的歷史實踐,爲黨校文化內涵的進一步挖掘提供了深厚的文化養份,其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爲黨校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黨校文化的內涵界定

立足黨校發展的特殊性和文化個性來看,黨校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務,在黨的思想理論指導下,黨校學員和教職員工在進行黨的幹部教育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它是黨校所具有的特色和鮮明個性的價值觀、辦學理念、制度規範、行爲方式和外部形象的總和。黨校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澱下來的歷史傳統、創新品格和價值取向,它既包含歷屆黨校人對黨校本身的總體認知、理想追求和實踐探索,又是凝聚黨校人的精神紐帶。它外化於形、固化於制,又內化於心,它集中體現爲物質精神成果和綜合環境氛圍,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和啓發黨校學員,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科學的執政理念和高超的執政能力。它在傳承與再造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貫穿並滲透於黨校發展的各個方面。

黨校文化深刻地反映着黨校的歷史、現實和未來,以及黨校人的精神脈絡和黨校教育事業發展的軌跡。因而,黨校文化必然是包含着精神、制度、物質和行爲四個維度有機統一的綜合系統:一是黨校的精神、理念及核心價值,這是黨校文化構成的深層核心部分。二是黨校的制度和組織體系,構成了黨校的制度文化部分。三是黨校的物質文化,包括校園、基地、課堂等各種硬件設施,這是黨校文化的表層部分。四是以上三種文化在黨校全體教職員工和各級黨校學員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上的具體貫徹和落實,這是黨校文化的實踐層面。因而,黨校文化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內在性與外顯性的統一,也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整合。

(三)黨校文化的內涵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黨校文化的內涵具有六個鮮明的特點:

1.黨校文化是一種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特徵的政治文化

黨校的性質、地位、作用決定了黨校的發展是與黨的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決定了黨校的所有工作必須自覺地、創造性地服務於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和工作大局。這既是黨創辦黨校的出發點、落腳點,又是黨校存在和發展的意義所在、使命所繫。黨校工作是黨的建設的組成部分之一,黨校姓“黨”是黨校工作的根本原則。在黨校,教師要信“黨”、教“黨”,學員要學“黨”,教和學都爲了黨。在2012年7月召開的全國黨校校長會議上,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再次強調:堅持把“黨校姓黨”作爲黨校的靈魂,貫穿於教學、科研、行政、後勤各個方面工作之中,融入黨校教員和管理人員的思想與行動之中。因此,黨校文化具有鮮明的政黨特徵和政治文化屬性。

2.黨校文化是一種基於黨校教育特點和規律的學校文化

黨校是學校,就需要遵循學校的一般辦學規律。從教育文化學角度考察,黨校文化具有學校文化的基本屬性。黨校與國民教育學校、部隊院校等雖然在教育對象、內容、方式、重點、特點等方面不盡相同,但是育人的核心目標是一致的,教育過程都是培養人、發展人、提升人的過程。因此,在文化建設中都要堅持以學員爲本、以教學爲中心。同時,黨校又不是一般的學校,因而還需要遵循自己獨特的辦學規律。深化黨校文化建設,必須加強對黨校教育特點、教育規律和辦學方針政策的研究,以改革的精神不斷推進黨校文化建設,使黨校文化建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

3.黨校文化是一種屬於黨委工作體系的機關文化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黨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雖然社會上乃至黨校的許多同志對這一規定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模糊認識,特別是黨校在機構設置上列入事業單位後,這種模糊認識有所增加,但黨校人要始終牢記黨校受黨委直接領導和管理這一性質與規定,不僅在工作中不能把黨校混同於一般事業單位,而且要在圍繞黨委中心工作、服務黨委工作大局方面自覺履行職責、主動有所作爲,在黨校機關黨建和文化工作方面落實黨的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部署和要求。

4.黨校文化是一種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爲己任的研究機構文化

“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對黨校職能作用的新規定,進一步明確了黨校黨的理論研究創新和決策諮詢服務的功能定位。這一新的規定,更加全面地體現了黨辦黨校要培訓幹部、創新理論、提供諮詢的根本目的。因此,深化黨校文化建設,必須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爲己任,深化對“研究機構文化屬性”的分析、貫徹和體現。

5.黨校文化是一種面向並服務於黨的執政實踐的集成創新文

集成創新本爲企業管理中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創新理論。1998年,哈佛大學教授MarcoIansiti提出了集成創新的理念。所謂文化集成,就是借鑑企業管理中的集成創新理念,以創新爲目的有效集成各種要素,在主動尋求最佳匹配要素的優化組合中產生“1+1>2”的集成效應。認識和強化黨校文化的集成創新屬性,意味着黨校在文化建設中要以《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爲依據,立足黨校職責使命,以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爲基礎,有效整合建設學校文化、機關文化和研究機構文化的有利條件和優勢資源,積極培育具有服務執政、特色鮮明、綜合多元、示範實踐等特點的黨校文化。

6.黨校文化是一種具有優良傳統優勢的陣地文化

從黨校教育發展的各個時期來看,黨校教育對黨中央和各級黨委,起了重要的陣地作用。其中,在延安整風學習中的作用,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學習和討論中的作用,尤爲突出。幾十年來,黨校繼承了中國共產黨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傳統作風,貫徹黨章對黨員的高標準、嚴要求,堅持從嚴治黨、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的方針,具有遵守紀律,艱苦奮鬥,勤儉辦校的優良傳統。黨校上下,兢兢業業爲教學工作服務,全心全意爲學員服務,使黨校成爲黨員幹部學習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主陣地、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主陣地、黨性鍛鍊的主陣地。

二、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

(一)黨校實施“文化立校”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黨校文化作爲一種特殊的學校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時期,黨校全體教職工和學員在實現大規模培訓幹部戰略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觀念形態和價值體系,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凝聚、激勵、約束、導向、紐帶、輻射等作用,對黨校的發展起着導向和推動作用,對社會也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對於探索黨校文化管理理論與實踐向縱深發展,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增強黨校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的頒佈和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2013~2017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的實施,標誌着黨校大發展的春天的來臨。在新的形勢下,黨校該如何發展,如何才能培養出更高質量的優秀人才,這是黨校追求的根本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建設一流黨校,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黨校文化和良好的風尚,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對黨校以及黨的事業發展可謂意義深遠。主要體現在:

1.實施“文化立校”是黨校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紮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校作爲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重要陣地,作爲幹部加強黨性鍛鍊的熔爐,作爲培養黨政領導幹部的主渠道,在以上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擔負着特殊重大的歷史責任。實施“文化立校”戰略,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黨員幹部,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

2.實施“文化立校”是黨校貫徹《黨校工作條例》,培養高素質領導幹部的重要舉措

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能不能鞏固和發展下去,中國能不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長盛不衰,關鍵就要看我們黨能不能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領導幹部。習近平同志在2008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會議上強調,“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是幹部隊伍建設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對幹部成長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響,關係黨的工作全局,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黨校工作條例》指出,“中國共產黨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的主渠道,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黨校教育的總體要求是,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按照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艱苦奮鬥、執政爲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幹部成長規律和黨校教育規律,針對幹部成長的特點和需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主課,培養忠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德才兼備的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通過“文化立校”戰略,黨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教育的獨特優勢,強化對學員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而爲黨培養出更多的適應時代挑戰的合格領導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黨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如教學課程、教師水平以及黨校的精神風貌和校園環境等方面,都會對學員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教師,

作爲知識的直接傳授者,其思想素質、理論視野和知識能力都將成爲學員的參照對象,而且黨校培養對象的特殊性在於,學員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的領導幹部,隨着他們的層次越來越高,要使他們在黨校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提高,需要教師自身要有相當的學識和修養,因此對黨校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的要求更高。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就要在教師品格與能力的提高上加大力度,創造一種求實創新、不斷學習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學習型組織的典範,同時培養教師之間精誠合作的團隊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共同配合搞好黨校的幹部教育工作。

3.實施“文化立校”是黨校服務巴州發展大局、建設經濟文化強州的迫切要求

從全國來看,很多發達省市都率先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越來越多的地區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爲取得領先優勢和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文化已成爲引領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從目前巴州文化發展的現狀來看,儘管潛力巨大,但我們的發展水平與自治區平均水平相比,與巴州所具備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人民羣衆的期盼相比還有很大距離。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推進經濟文化強州建設,是一項新的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有許多現實問題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就是要發揮黨校“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功能,“圍繞國際國內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承擔黨委和政府下達的調研任務,推進理論創新”“爲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

4.實施“文化立校”是推進黨校自身工作的現實需要

爲實現黨校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巴州州委黨校按照繼續解放思想推進科學發展的要求,提出了爭創民族地區一流黨校的工作目標要求。爭創一流黨校,加快黨校自身發展,不僅僅包括硬件設施的完善,同時也包含着黨校整體精神風貌的培育,而黨校文化將爲黨校的發展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一般來講,一所黨校的教材、場所、設備和教學科研隊伍等要素構成了黨校的硬件部分,但其運作和發展不僅僅是這些基本要素的簡單配置,黨校的優劣更重要的還是取決於其內部的精神風貌、規範準則和價值體系,它屬於黨校的軟件組成部分,雖然它是無形的,但卻是黨校這個有機體的“氣血”和“靈魂”。幹部教育發展的規律和先進黨校的成功經驗表明,辦好黨校不僅需要一定的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而且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校風是黨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以校風、學風、作風、教風爲內核的黨校文化是黨校生存與發展的根和源。

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可以幫助黨校改善組織內部的管理、信息溝通和人際關係,可以幫助創造和諧的氛圍,形成求知求索、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黨校文化作爲一種組織文化,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信仰、事業和價值觀以及組織內部的協作與奉獻的團隊精神,影響着成員所共有的總的行爲方式,從而形成一種黨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最終有力地促進黨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因此,從黨校的角度講,如何營造適於名師、適於領導幹部成長的黨校精神與黨校文化,其重要性要在其他各項事務之上。這個問題,是一個系統的、長期性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黨校文化的內容很多,既包括被全體員工一致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包括有效的規範激勵機制、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還包括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等等。對於“文化立校”而言,我們認爲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堅持把黨校文化建設貫穿於教學培訓、學員管理等全過程,以“理想信念”爲核心內容,狠抓校風、學風、作風和教風的培育和塑造。

(二)“文化立校”的五個要義

以人爲本是“文化立校”的本質,“文化立校”就是以人爲出發點,並以人的價值實現爲最終管理目的的管理。這種管理是通過管理主體與對象主體之間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動來實現的。對於黨校文化管理而言,以下五個要義值得注意:

1.建設高品位的黨校文化

“文化立校”是通過管理的軟要素“文化力”來發揮黨校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覺進行高品位黨校文化建設,是黨校文化管理的基礎和重要標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區別只是在於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低品位的還是高品位的,“文化立校”就是通過繼承、創新和整合,使先進的、高品位的黨校文化成爲黨校的強勢文化、主導文化。

2.塑造黨校共同價值觀

黨校價值觀是黨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學校選擇什麼、崇尚什麼、追求什麼外顯爲教育行爲和校風,內隱的則是學校價值觀念。黨校價值觀爲黨校全體教職工提供了共同願景,影響着教職工和學員的日常行爲、精神追求和發展方向,是學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黨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在學校塑造正確的共同價值觀,以實現對教職工的價值引領與精神境界的提升。

3.堅持以人爲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黨校文化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職工與學員的發展是黨校文化管理的終極目標。人本管理是黨校文化管理的題中之義,人本化、個性化是黨校文化管理的重要特徵。黨校文化管理確立了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從而調動了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爲本不能簡單地理解爲照顧人、尊重人,它不是一種溺愛式的遷就人,而是全方位的尊重人、發展人、鍛鍊人、提高人。黨校文化管理是真正實現“追求個人與黨校共同發展”目標的最佳選擇。

4.構建教師專業團隊

精良高素質的教師專業團隊是黨校發展的強有力支撐點,是促進黨校發展的第一要素。文化管理就是要推進一種學習共同體所共享和支持的學習願景的確定、明晰、實施和服務。在文化管理模式下而生成的教師專業團隊是合作的,而非孤立的;是富有激情的,而非死氣沉沉的;是彼此信任的,而非相互懷疑的;是高瞻遠矚的,而非狹隘短視的。

黨校工作會議隆重召開

5.轉變學校領導者的角色

黨校文化管理是以人爲本、尊重人性的管理,根本目的是激勵人、培育人、發展人,以實現組織目標,在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進一步實現人的發展。在黨校文化管理中,黨校領導者應以此爲根本出發點,自覺轉變領導行爲。黨校文化管理中的領導者,首先要轉變重事輕人、重硬輕軟、重權術輕品德、重他律輕自律、重控制輕激勵、重效率輕價值等觀念,爲自覺轉變領導行爲奠定基礎。

(三)“文化立校”的育人功能

黨校文化作爲一種客觀存在,它是凝聚黨校人的精神紐帶,體現的是黨校人的價值觀、思維習慣、行爲方式和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認同感。不同歷史時期黨校文化的特點各有不同,但其中蘊含的求真務實、不斷進取的精神,始終是黨校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它是黨校文化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從幹部培養的角度看,黨校的育人過程實質就是文化育人,是使各級黨校學員實現從擁有知識和技術到具備科學發展觀和執政能力的轉變、從富有實踐經驗到具備執政文化的轉變;從黨校發展的角度看,黨校文化在研究、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所具有的強大教育力、凝聚力、創造力和引領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着包括廣大學員、教職員工在內的所有黨校人的思想和行爲,同時,通過充分發揮文化的社會功能,將健康、先進的文化從校園輻射到社會,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黨校文化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是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催人奮進的一面旗幟,它對教職工和學員的思想、道德品質、行爲規範產生深刻影響。

1.凝聚功能

“文化立校”具有凝聚功能,它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親近,相互理解,並進而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維和外在行爲。文化心理學把這種情況稱爲認同。認同又是有層次的,淺層次的是某種習慣或行爲的認同;中層次的是某些思想觀念的認同;深層次的是信仰、信念的認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認同層次,其認同層次取決於內在品質,特別是其蘊含的價值觀對人的影響。黨校教育要求人們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標,併爲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而共同的政治目標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信念基礎之上。因此,黨校文化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須使教職工具有信仰、信念層面的認同。決定人們信仰、信念的是價值觀,它是人們文化心理的核心。黨校文化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必須在教職工中樹立共同的價值觀,並用這種價值觀去影響學員。當黨校文化中的一種價值觀爲學校成員認同後,就會產生一種黏合劑,把全體教職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發他們爲共同的目標奮發進取的情感,進而內化爲一種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巨大合力,使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感受和認識到自己在黨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從而產生強烈的校園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使得全體教職工的精神凝成一道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它對全體教職工具有無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規範功能

“文化立校”的規範功能,主要是指黨校文化對教職工和學員的行爲具有重要的約束、規範作用,它藉助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力,根據一定的社會行爲方式,將教職工、學員的行爲表現規範到黨校、組織和社會所期望的軌道上來,它通過創造一致的精神氣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有效的“軟約束”,以消除人們心理和情緒上的自我干擾和相互摩擦,減少內耗,協調人際關係,使個體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發揮。黨校文化所形成的校風、學風、教風、作風等,是教職工共同認可並自覺遵守的,它表現爲一定的紀律性和規範性。因此,黨校文化對每一位教職工和學員都具有約束力,它規範着每個人的行爲,對不良的思想和行爲進行抑制,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變。黨校教育着重解決的是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認識問題的解決終究要體現在人們的行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需要多種條件,其中,嚴格的紀律是基本前提。黨校文化要能夠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就必須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易於操作的各項規章制度,並切實落實到師生的實際行動上,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努力創造有利於思想政治教育的“軟環境”。

3.導向功能

“文化立校”的導向功能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發展條件下將人的事業心和成功欲轉化爲具體的奮鬥目標、人生追求和行爲準則,形成廣大教職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共同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努力奮鬥的影響作用。這種導向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校成員的個體思想行爲起導向作用;二是對學校整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爲起導向作用。一所黨校的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建立起自身系統的價值和規範標準,當學校個體成員的價值和行爲取向與黨校文化的標準不一致時,黨校文化就能起到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潛移默化來塑造引導其成員的行爲心理。黨校文化深層所蘊含的價值體系,是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管理實踐中凝結而成的。它爲個體行爲提供了參考系,指導個人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學校組織的關係,把個人行爲引導到學校組織目標上來。導向的成功與否,是黨校文化發揮了積極的正面效應還是產生了消極的負面效應的重要標誌。

4.激勵功能

“文化立校”的激勵功能是指黨校文化具有使學校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高昂情緒和奮發進取、精神振奮、朝氣蓬勃的精神效用,激發全體成員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策力,從而使學校產生開拓進取的良好風氣,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環境和激勵機制。特別是在遇到挫折時,它會給人們以信念的支撐,併成爲人們樹立崇高理想、追求遠大目標的力量源泉。激勵旨在強化黨校人的工作、學習動機,調動黨校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問題也就是滿足需要的問題。人們高層次的需要只能靠自我激勵(或稱內激勵)來滿足。而作爲內激勵因素的目標、價值、理想、信念等,都來自黨校文化。

5.創新功能

“文化立校”的創新功能,是指黨校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創新因素及其對生活在其中的成員的創新意識、創新潛能、創新方法的萌動、激發和開發。創新功能是黨校文化基本特徵的邏輯結果。黨校文化的創新功能植根於社會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決定於黨校主體對社會文化需求的準確把握。文化不僅是一種成果,更是一種過程。黨校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要依靠悠久的文化傳統,還要靠一代代黨校人的不斷創造。黨校文化的創新功能表現爲:一是不斷孕育出新的思想觀點、理論學說和文化食糧(精神文化);二是爲社會提供新的文化規範與模式(制度文化);三是爲社會大文化系統的建設輸送具有一定文化特質的人(文化主體)。

6.輻射功能

“文化立校”的輻射功能就是指黨校對於所在地區文化的影響和示範作用。黨校是社會組織中的一個重要細胞,作爲一個開放的系統,必然要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諸多聯繫而相互影響和滲透。黨校文化一旦形成,不僅對校內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會以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對社會形成輻射,影響周圍地區的文化取向。黨校文化對社會的輻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揮理論陣地優勢,引領時代思維方向。通過直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和宣傳爲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如理想信念教育、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等。二是以新思維、新觀念去影響社會人的精神風貌。

(四)“文化立校”的框架建構

黨校文化是黨校全體教職員工在履行職責過程中,以及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黨校特色、鮮明個性的價值觀、辦學理念、制度規範、行爲方式和外部形象的總和。“文化立校”,從物質環境的建設到行爲制度的確立直至精神文化的塑造,各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最終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管理氛圍。從文化立校的框架結構上來看,主要包括黨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爲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黨校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是形成制度文化、行爲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思想基礎,是黨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制度文化則約束和規範着精神文化、行爲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建設,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學校文化建設無從談起;行爲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動態折射;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質基礎。四個層次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構成了學校文化管理的特殊影響力。(見“文化立校”框架系統圖)

“文化立校”框架系統圖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黨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體現了一所黨校最爲核心和高度抽象的價值追求和品格特徵,體現了一所黨校所擁有的相對穩定的羣體心理定勢和精神狀態,體現了一所黨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澱下來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內涵,體現了一所黨校的整體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黨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是黨校全體員工對黨校工作理念、發展戰略、道德選擇、情感追求、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價值取向總和,是黨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根本所在;是黨校全體教職工在追求黨校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所推祟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準則。對於價值觀的一致認同無疑將會有助於凝成一種核心價值觀,即黨校精神。黨校精神作爲黨校全體員工羣體心理的主導意識,是黨校的辦學宗旨、價值準則和管理信條的集中體現,它構成了黨校文化的基石。我們巴州州委黨校所確立的“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的校風、“嚴謹科學,傳承創新”的學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作風就是黨校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黨校精神文化建設目的就是試圖尋找一種先進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將全體員工團結在這種精神文化的旗幟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黨校的核心價值觀應突出一個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人爲本,以培養人、塑造人、提高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爲導向。

2.制度文化

黨校的制度文化是保證和規範黨校各項活動順利實施的基本條件,它使黨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並且是黨校組織得以運行及向前發展的前提,它以促進黨校內部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和維持黨校的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秩序爲目的。黨校制度文化既包含倫理道德、生活習俗、人際交往等具有軟約束力的規定,也包含內部利益分配製度、用人制度、學習制度、獎懲制度、廉政制度、工作制度等硬性的規範。它爲黨校人提供合理有序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行爲規範,保證黨校工作有序開展。黨校制度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科學態度、現實精神,體現了新時期黨校建設的時代特徵、人文關懷、公平與效率,在協調各方面關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爲黨校制度文化來講,它不僅是一種價值激勵因素,也是一種利益刺激槓桿,它既要觸及人的精神價值,也要觸及人的名譽利益。正是依靠制度的柔性教育和激勵,特別是制度的剛性約束和轉化,能使全體教職工和學員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爲規範、思想態度;黨校制度文化能形成黨校成員的共同的內隱概念(大多數組織成員在主導的或者強勢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約而同的某種做事方式中體現的對於某個問題的價值判斷),形成自覺接受管理、自我約束的內隱概念,這種內隱概念就是黨校的精神文化。可以說,沒有制度文化的剛性約束,單靠精神文化本身的教育引領,單靠物質文化的教育薰染,黨校文化要想在黨校成員身上得到切實的內化是不可想象的,黨校要實現有序的良性發展也是不可能的,黨校文化建設前行的速度、達到的高度、輻射的廣度都將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可以說黨校制度文化是“文化立校”的保障機制。因此在黨校文化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斷改進宏觀管理,完善制度體系,不斷提高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從各部門使命出發,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對目標管理、績效評估等各個環節進行細化,建立規範化管理的文化體系,形成既具有本部門特色,又具有科學性、統一性、系統性的黨校核心價值觀和價值理念體系,以及羣體意識和羣體行爲規範,使各部門人員有章可循,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通過規範行爲、挖掘潛能,既培養工作人員能敬業、有責任的理念,又提高工作人員的能力,做到“主動工作、完美執行”,不斷提升整體執行能力和水平。

3.行爲文化

黨校行爲文化是黨校教職員工及學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實踐中產生的文化,是黨校作風、精神風貌以及人際關係的動態體現,也是黨校精神、黨校價值觀的折射。其主要包

括在教學教育、管理、科研及人際交往中的羣體行爲,以及學校舉辦的文體活動、典禮儀式、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師生員工走出校門參加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黨校行爲文化是黨校文化的“活化”“動態化”。它包括領導行爲文化、教師行爲文化、行政管理者行爲文化、後勤服務行爲文化和學員行爲文化。黨校文化作爲一種管理文化,它體現在黨校的方方面面,最終將上升爲一種精神,植根於全體教職工的心中,在教職工的行爲中表現出來。黨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黨校人特有的行爲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和影響着黨校的發展。

4.物質文化

黨校的物質文化是黨校文化的有形部分。一方面它是黨校內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的文化形態,是黨校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它又是黨校文化“內核”的載體,體現着一定的價值目標、審美意向等。它是黨校人所創造的、體現着一種精神價值的物質羣,其內容包括黨校地理環境、黨校規劃佈局、黨校建築、綠化、人文景觀……這些物質形態體現着黨校的價值追求,反映出黨校人的精神追求和辦學理念。黨校物質文化以其特有形式發揮着多重教育功能,黨校物質文化的構建意義重大。

“文化立校”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把長遠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總的原則是進一步喚起黨校領導集體的文化意識,從總體戰略上掌握“文化立校”的方向。黨校文化管理的短期任務是搞好研究和策劃,確立“文化立校”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研究確立黨校的核心價值觀、辦學理念體系、黨校精神以及行爲規範等,長期任務是在覈心價值觀指導下,逐步建立以人爲本的現代管理制度,培育規範有序的工作機制和工作作風,營造公正和諧的內外環境,要發揮先進文化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成就個人的全面發展,在個人發展的同時促進黨校事業發展,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諧統一。

三、在實踐中形成的巴州黨校八大文化體系

(一)巴州黨校校情概況

團結奮進的校委領導班子

1.領導班子基本情況巴州黨校領導班子共6人,校長由州委常委、組織部長林煒同志擔任。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5歲,領導班子中研究生學歷4人,佔66.7%;大學本科學歷2人,佔33.3%;從專業結構來看,社科文史類專業5人、理工農醫類專業1人;班子成員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4人,其中校長林煒爲正教授,常務副校長肖冀平、副校長彭建文、校委嘎魯東巴爲高級講師。

2.教職工隊伍

巴州黨校現有在職教職工82人,由漢、蒙、維、回4個民族組成,工勤人員16人,離退休教職工50人,內設機構11個,中層幹部19人,專兼職教師50餘人,均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19人爲研究生學歷(13人有碩士學位),佔專職教師總數38%以上;高級講師19人,佔教師總數40%左右;承擔主體班教學的教師佔專職教師60%。目前黨校的教師數量已超過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二,形成了30歲至40歲的中青年教師爲生力軍的可喜局面。教師專業素質優秀,近10年來,學校對教師組成人員要求較高,外校調入的教師均爲有副高職稱的優秀教師,接收的畢業生均爲碩士研究生學歷。

3.辦學條件

黨校校園佔地40畝,綠化面積佔60%,建有蘇式園林一座。黨校總建築面積22416平方米:兩幢教學、辦公樓4960平方米,一幢食堂樓1756平方米,一幢圖書館樓1200平方米,一幢綜合大樓14500平方米。藏書共5萬餘冊,每年投入近5萬元訂閱各類報紙32種33份、雜誌156種。學校遠程教育網(遠程網配置六間教室)、局域網、校園監控網全部建成運行。

(二)巴州黨校實行文化管理的基礎

1.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實施學校文化管理的基石

巴州黨校具有60年辦學歷史,擁有優良的文化傳統,沉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一代又一代黨校人克建校之艱,歷文革之洗禮,沐改革開放之春風,開盛世輝煌之華章。其間,雖幾易其名,數度遷徙,但始終薪火相繼,血脈相連。無論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風雲激盪的改革開放年代,黨校人始終高揚着“忠於使命、一心向黨”的堅定信念,始終貫穿着“實事求是、從嚴治校”的辦學主線,始終閃耀着“甘爲人梯、樂於奉獻”的可貴品質,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的校風、“嚴謹科學、傳承創新”的學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作風。

2.共同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實施學校文化管理的前提

美國學者坎寧安和格萊瑟曾指出:“成功的學校都有濃郁的學校文化。”這種文化與追求卓越的願景相一致,給人指明瞭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併成爲教職工、學員、管理者學習與工作的意義所在。“建成民族地區一流黨校”的奮鬥目標得到所有巴州黨校人的認同,他們將這個共同奮鬥目標植根於心靈深處,成爲行動指南,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獨特的文化力,首先促進了黨校教育事業發展,再次引領教師發展,最後從根本上實現了學員發展。

3.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實施學校文化管理的保障

學校實施文化管理,不是弱化制度管理,更不是取代制度管理。學校實施文化管理,對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中要體現文化,文化中也蘊含着制度的規約力。近年來,巴州黨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科學合理、公正公平、剛柔結合、激勵懲罰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挖掘制度的人本內涵,一切從有利於學校發展的角度出發,倡導體現人本化的工作方式,實現制度能管理人,更能引領人、激勵人和發展人,完善的制度體系爲巴州黨校實施文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巴州黨校八大文化體系分析

巴州黨校至今已走過極不平凡的60年曆程。六十年來,巴州黨校爲巴州培養了大批忠誠於黨的事業、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進入新世紀以來,爲適應巴州跨越式的大發展思路,巴州黨校從2002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創新,黨校面貌煥然一新。這10年在巴州黨校的校史上只有六分之一,卻有着難以言喻的厚重:環境設施改頭換面,教學改革緊鑼密鼓,機構人事不拘一格,思想認識正本清源,工作局面從負重、艱難、爬坡逐漸轉向良性、有序、向上,這一過程無論對黨校的領路人還是教職工,都是一場從內心狀態到工作狀態的革命。短短10年,在各級領導和全社會的關心支持下,巴州黨校人用“艱苦奮鬥、敢爲人先”的精神,用“事業至上、追求一流”的態度,用“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行動,逐步實現從經驗管理到制度管理,從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轉變,逐步形成了既健康向上又潤物無聲的巴州黨校八大文化體系,成就了巴州黨校辦學的鮮明特色。翻開巴州黨校任何一本培訓教材,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先進文化引領,打造精品黨校》這八大文化體系,這八大體系言簡意賅、樸實無華,但卻濃縮了黨校十年探索的精華。這八大體系以文化管理爲基調,包括精神文化、行爲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四方面的內容。

1.精神文化系統

精神文化系統中包含了共同願景、辦學理念、價值觀等問題,也是整個八大文化體系的靈魂。

精神文化系統中明確提出:

【黨校共同願景】建成民族地區一流黨校。

【黨校中期願景】爭創全國文明、提高教研質量、環境優美和諧。

【黨校治校理念】每一年都根據學校發展情況確定年度治校理念,其最終目標的指向是巴州黨校人的共同願景。

◎巴州黨校2002年——2013年治校理念:

2002年“外樹形象,內聚人心,軟硬齊抓,提高質量”十六字治校方針。

2003年“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師資隊伍、基本建設”四個輪子一起轉。

2004年“由數量向質量,從有形向無形”的兩個轉變。

2005年“和諧與提高”的工作主題。

2006年“創新、發展、和諧”的工作思路。

2007年“傳承文明,構建和諧”。

2008年“制度年、管理年、健身年”。

2009年“質量·質量”。

2010年創風清氣正的“一流學府”。

2011年落實“三大任務”。

①爭創全國文明;②提高教研質量;③環境優美和諧。

2012年“敬業認真,心平氣順”。

2013年“文化立人,愉快工作”。

評析:共同願景是身處組織之中的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在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學校共同願景應涵蓋一個學校的未來發展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人們尋求建立共同願景的緣由之一,就是他們內心渴望能夠歸屬於一項重要的任務、事業或使命。學校願景有三個層次,即個人願景、部門願景和學校願景,學校共同願景的建立,必須以容納和整合個人願景爲起點,以部門願景爲基礎,最終以具有感染力、簡約曉暢的語言表達出來。共同願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關切,學校共同願景,需要全體教職工將自己的主體安頓在學校的現實之中,並對現實生活採取更爲積極的參與態度,從而在和衷共濟中實現主體價值。

【黨校品牌策略】

◎品牌名:“六化標準”。

◎品牌要義:教學精品化、科研務實化、隊伍年輕化、管理規範化、服務人性化、環境園林化。

◎品牌定位:文化爲內核,標準見品質。

◎品牌策略:

(1)科學地規劃巴州黨校的發展願景。

(2)走內涵發展和特色成長之路。

【黨校核心理念】和諧。

和諧班子:決策講民主,辦事講程序;班長講表率,成員講服從;職責講落實,處處講正氣。

和諧隊伍:思想作風過硬,踐行師德要義;愛崗敬業進取,踏踏實實做事;教研水平先進,家庭幸福溫馨;同事鄰里和睦,遵守社會公德。

和諧黨校:校園風清氣正,環境整潔優美;管理規範有效,服務以人爲本;文體活動豐富,治安秩序良好;對內從嚴治校,對外形象文明;實現跨越發展,上下內外滿意。

評析:龍應臺曾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爲社會……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可見,文化認同,對於羣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是羣體藉以團結其成員的核心力量,而且也體現個體對於所屬羣體的一種忠誠度和歸屬感。和諧黨校就是黨校內部各要素在不同條件下,以規範和價值體系把個人或羣體的行動與學校秩序構建起來,使人的主觀意志服從於規範和價值體系,從而使得學校內部系統總體上處於相對和諧的狀態。這種規範和價值體系,就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而這種規範和價值體系,不是單一的。建設和諧文化,必定以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爲前提,努力追求讓不同個體、不同羣體根據自身條件,充分發揮所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目標,進而將不同思想、文化、專業背景的人凝聚在一個共同的文化理想下,並昇華爲一種黨校個體獨特的、具有頑強親和力的人文精神。

【黨校校風、學風、作風、教風】

◎校風: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

◎學風:嚴謹科學,傳承創新。

◎作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

◎師德要義:敬業認真,嚴謹科學。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爲人師表。

評析:以上是巴州黨校在實施“文化立校”中提出的價值目標,具有鮮明的指導性、獨創性和本土性的特點,可以說,黨校的價值觀、精神和道德作爲文化管理的基石,在整個管理機制運行過程中是起着關鍵作用的。在價值認同的過程中,黨校教職工將這種學校精神內化成爲自身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從而達成全員價值心理和價值意識的一致,爲推進黨校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行動指導,爲黨校教職工形成共同的行爲準則奠定了基礎,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約束力。

從巴州黨校文化管理之路或許可以窺探到塑造學校價值觀的途徑:

首先,確立學校價值觀。價值觀的作用就在於將學校的目標確定下來,給全體成員一個努力的方向。先有理念,纔有實踐。對學校文化管理有着很高敏感度的校長們,非常深刻地認識到學校價值觀的培育對學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意義,都把確立學校價值觀作爲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實施學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此外,在確立本校價值觀時,應注意價值觀的本土性和實際指導性。

其次,培育學校價值觀。確立學校價值觀只是一個開始,只有當學校“倡導”的價值觀深入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的心中,真正成爲指導師生員工的行爲準則的標尺時,學校價值觀才真正成爲學校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不再是空談。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人對某種事物的認可信守態度,一般具有三種表現形態,即服從、認同和內化。服從和認同只是對事物認可的初級階段,而內化是人對某種事物,認識到自已必須這樣做及其爲什麼需要這樣做的理由,並能自覺地、主動地弘揚大家共認的價值觀念,堅持和維護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爲準則,真正具有了與自己所在的學校情感一體的意識,並進而能爲之忘我奮鬥。

2.行爲文化系統

如果說精神文化系統是靈魂,是思想引領者,行爲文化系統則是其引領下的將其實踐化的執行者。行爲文化系統融匯了教育教學教研的各個方面,具體包括黨校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管理、後勤管理等內容。

【黨校教學管理】

◎內容:“教學三原則”。

(1)備課“五程序”:學習文件;社會調研;突出主題、搭建框架;吸收專家觀點;瞭解民意。

(2)教學“五部分”:基礎理論;解讀政策;拓展知識;廉政教育;外出考察。

(3)專題過“四關”:專題競聘;集體備課;集中試講;教評活動。

◎目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隊伍管理】

◎“三要三不要”:要多講馬列原著,不要標新立異;要服從學校教學安排,不要私自外出授課;要多與學員交流,不要吃吃喝喝。

◎校長訓: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體體面面地共同迎接一個又一個勝利。

評析:行爲文化系統緊扣黨校精神文化,力爭使黨校整體價值觀念體現在學校各項活動的細節中,也讓每一個學校活動有規可循,有魂可依。

3.制度文化系統

巴州黨校在十年中,制度建設不僅較爲完善,注重了硬性制度與軟性制度的結合,還注意給硬性制度以“軟”的支持。可見文化管理並不否定學校制度的作用。但文化管理是把管理中的軟要素作爲管理的中心環節的一種管理模式,它強調用文化的力量創造和影響管理,希望用一種無形的文化力形成一種行爲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凝聚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當學校制度和學校文化融合之後,就形成了一種制度文化。這種制度文化能把學校的價值理念外化爲師生員工的自覺行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其他學校難以模仿的學校覈心價值觀。

【關鍵詞一】三從嚴: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

【關鍵詞二】三和諧:和諧班子、和諧隊伍、和諧黨校。

評析:巴州黨校制度建設的原則如下:

(1)服務型。制度不是人制的權杖,制度是更好地爲大家服務的公約。

(2)效用性。制度不務虛,不落套式,一切瞄準實際工作需要。

(3)時代感。不用陳舊的思維狹隘制度的視野,與時俱進。

在這種原則下制定出的制度其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軟硬結合的態勢。

4.物質文化系統

由巴州黨校的校園環境可以看出,學校多年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學校的建築佈局、綠化格局、校園裝飾進行了建設與改造,使學校環境美麗舒心。

【關鍵詞】優美和諧。

評析:優美和諧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校進行合理規劃,學校各功能區的劃分流向合理、方便使用,避免干擾、協調一致。二是人文景觀能體現學校精神,飽含文化意蘊,能陶冶師生的精神世界。三是重視綠化,學校綠樹成蔭,花壇、長廊等自然成趣。整體和諧是美化的根本,綠樹花草、人文景觀與各建築錯落有致、相互襯托、協調一致。

有了統領學校文化的完備系統,加上管理過程中的規範運作,巴州黨校的管理現狀逐漸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管理氛圍,在學校管理的多個方面凸顯出有別於其他黨校的鮮明特色。

鏈接:巴州黨校八大文化體系

先進文化引領打造精品黨校

“六化標準”:教學精品化、科研務實化、隊伍年輕化、管理規範化、服務人性化、環境園林化。

“三從嚴”: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

“三風建設”:

校風: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

學風:嚴謹科學、傳承創新。

作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

“三和諧創建”:

和諧班子:決策講民主,辦事講程序;班長講表率,成員講服從;職責講落實,處處講正氣。

和諧隊伍:思想作風過硬,踐行師德要義;愛崗敬業進取,踏踏實實做事;教研水平先進,家庭幸福溫馨;同事鄰里和睦,遵守社會公德。

和諧黨校:校園風清氣正,環境整潔優美;管理規範有效,服務以人爲本;文體活動豐富,治安秩序良好;對內從嚴治校,對外形象文明;實現跨越發展,上下內外滿意。

“教學三原則”:

備課“五程序”:

1.學習文件2.社會調研3.突出主題、搭建框架4.吸收專家觀點5.瞭解民意。

教學“五部分”:

1.基礎理論2.解讀政策3.拓展知識4.廉政教育5.外出考察。

專題過“四關”:

1.專題競聘2.集體備課3.集中試講4.教評活動。

“師德要義”:敬業認真,嚴謹科學。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爲人師表。

“三要三不要”:要多講馬列原著,不要標新立異;要服從學校教學安排,不要私自外出授課;要多與學員交流,不要吃吃喝喝。

“三目標”:爭創全國文明、提高教研質量、環境優美和諧。

(本章完)

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
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四章 黨校教學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六章 黨校後勤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黨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第七章 黨校制度文化第八章 黨校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