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己的路

吳育把自己整理好的徐平先前奏對內容,拿給趙禎和徐平看。由於匆忙,他只是把徐平的話聯綴起來,稍加整理,沒時間過多潤色,是以帶有強烈的徐平風格。

趙禎看罷,想了一下,突然大笑,對徐平道:“宰相一向待人謙和,凡與宰相引座交談之人,無不言宰相有君子氣度。然與宰相共事之人,則說言辭雖謙和,然於公事持之甚堅,共事者難。先前與宰相坐而論道,朕有此感,然並不難也。至著之文字,才知百官所言極是。對公事持之甚堅,宰相用心於事,勇於任事也。過之則爲執,宰相謹記!”

徐平捧笏躬道:“臣之過也。過不能自查,臣之失也。謝陛下提點。”

這是徐平一直以來的毛病,與人相處和和氣氣,但一旦涉及到公事就過於強勢。對上對下都不明顯,而同僚就會覺得難以共事。君與相不是完全的上下級關係,是一種在上下級關係中的合作分工。徐平做宰相,趙禎也開始感覺到徐平的這個毛病。好在趙禎嚴於律己,做皇帝能夠深自剋制,對徐平的強勢,感覺不深。等到把言論一形諸於文字,這種感覺就一下子強烈了。論治國之道和理國之術,徐平幾乎是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態度在說。

漢太祖在秦末亂世,馬上取天下,當國之後求賢士大夫共治國家。到了宋朝,繼承了這個傳統,而且面臨內憂外患之時,鑑於前朝外戚、寺宦之禍,對士大夫愈加倚重。

把士大夫視爲一個階層是不對的,這既不是地主階級,也不是讀書人,雖然他們大多是出自於地主階級的讀書人。士大夫是求賢,而不是對官員的任能,兩者有根本區別。

簡單地說,士大夫的第一要求是意識形態,即與政權的意識形態必須相符。在這個前提之下,纔有依能力任官的問題。

一國之中,甚至一家之中,極端的朋友夫妻之間,意識形態也可能不同,這是社會的多樣性,強求一致會導致反彈。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只看對我好與壞,事情表現出什麼樣的意識形態無關緊要。還有視屁股坐在那裡就應該是什麼意識形態爲當然之理的,你是什麼出身,就應該是什麼意識形態。政權代表統治階級利益,就必然用統治階的人。

政權具有獨立人格,就超脫了階級,不能超脫,政權就無以維持。對於政權管理下的人來說,誰讓我活不下去,我就反了他的。這是很多人的態度,政權要調和,正是必須讓社會危機不碰觸這條線。這條線對於不同的政權來說不一樣,同樣的危機,對於不同的政權來說,感受是不一樣的。

政權內部個人的意識形態各種各樣,但政權的意識形態卻是唯一的。不管是從朝廷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皇帝的角度來說,選擇與自己一起管理天下事務的,必然是與政權的意識形態相同,要從自己處於社會階層的個人利益中超越出來的人。對於皇帝來說,對政權的意識形態未必就有多認同,但爲了管理國家,他自己也要超越出來。

宋朝皇帝不只一個人說過,欲爲一件快意事而不得,就是這個道理。

選官用科舉只是手段,考的不是個人的能力,與以前的察舉制目的本無不同,選的是賢不是能。選出賢來之後,纔有所謂的任能。選賢與任能,對於政權來說,不是一回事。

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知道爲什麼宋朝的進士對其他所有出身的官員都不屑一顧,關鍵時候自己把持國家大事,不容其他人涉足。他們代表的是政權的意志,甚至有的時候與統治者的意志並不一樣,政權對於自己使用的管理人員,態度自然不會是多麼友好。這種事情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以後也會如此。能夠把握好態度的,畢竟只是少數人。

左右天子方爲大忠,就是從這個方向發揮出來的,忠的是政權獨立人格的意志,而不是皇帝本人。極端情況下,甚至不惜改換皇帝,這種事情也是會做出來的。

正是求賢,用的是符合意形態的人,所以對士大夫的要求是公德,私德並不緊要。當然有歷史上司馬光和王安石這種公德私德都無可指摘的人,但更多的是不拘小節,一面站在制高點指點江山,一面挾妓遊玩。

公德無關緊要或者消失的時候,纔會棄公德而求治私德。

無關緊要,比如認爲天下是一人之天下,誰能幫助我就用誰。這個時候對私德的要求看統治者本身,有的統治者視道德爲無用之物,只要能辦事,官員愛怎麼幹就怎麼幹,法外之事皆可爲,甚至違法犯科只要有用也可以不治罪。對屬下嚴厲的統治者,就會去治官員的私德。不管是權還是物,我不給你,你不可以取。

公德消失不是說公德不存在了,而是認爲天下每一個人都有公德,人人都無私。公德是對所有人的要求,此時參與政權治理國家的,自然就會要求有更高的私德。

法家是典型的不要求公德的意識形態,在他們眼裡,一人之天下的時候,無所謂官吏的公德私德,只要效忠君主,一切按照君主的意志去做就可以了。讓你明白怎麼做,那就是天下一切斷於律,師於吏。天下人之天下的時候,天下人就有同樣的公德,人人都是這天下的主人,都要有做主人的覺悟。沒有這個覺悟,便教育你,屢教而終不改,則就是大家的敵人。教育是溫和的手段,作爲敵我矛盾則是激烈的手段,人民公敵是也。

法家強求天下一律,不承認人的複雜性,手段猛烈,做起事情來見效快,矛盾積累得也快。國家面臨巨大威脅,有明確目標的時候,法家更加有效率。

儒家是調和妥協的意識形態,側重於安內。因爲有一個緩衝層,矛盾積累得慢,而且也比較容易搖擺,能夠在妥協中求生存。天下爲一家之永祀時,儒家表現爲君王求賢,與賢人共治天下,天下大治君王成聖人。天下爲天下人之天下時,儒家不強求一律,仍然是在複雜的社會矛盾中求妥協,不斷地調整以求生存。仁義不失,天下不亡,指的是不會亡於內部矛盾。面臨外敵的時候,講仁義沒有用處,終究還是要以力量對決。

不管是儒家還是法家,首先要問的都是自己人還是外人,不然就沒有了着力點。

法家利於對外,儒家善於對內,沒有什麼絕對的對或者錯。國家面臨生死存亡,自然是以法家的手段爲優,放下內部矛盾以對外敵,儒家的各種規矩此時不合時宜。當外部沒有巨大威脅的時候,法家那些激烈的手段不能長久地對自己人,不然終亡於內亂。

道家和墨家講小政府和無政府,天下自治,不適全大一統的中原政權,先被淘汰。

中國文明早熟而且延續,延續自不必講,早熟就是先秦諸子幾乎把治理天下的各種手段都提出來了,並且在漫長的歷史中都被使用過。這些治國理論不是意識形態,只是治理國家的辦法而已,由此延伸出去形成各種各樣的政策,是對於政治結構的探討。

正是因爲儒家法家不關意識形態,統治者對此是不敏感的,以爲這是事關天下存亡的大事情,對統治者生死攸關,就把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搞混了。

秦漢是實踐先秦諸子思想的朝代,意識形態是相同的。

秦漢在意識形態上大致相同,秦亡於內亂,漢朝吸取教訓,以儒家代法家,對內開始講調和。正是在這個調和的過程中,漢朝在秦朝政治統一的基礎上,完成了文化統一。

我們之所以爲漢人,就是在秦漢這兩個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

到了宋朝,儒家和法家的區別早已經不明顯,名爲儒家的士大夫中實際上有大堆法家信徒。用秦暴政失天下來攻擊政敵,只是政治鬥爭的手段而已。

用儒家還是用法家,真正起作用的是以宰執爲中心的官僚執政集團,這只是治國理政的手段。外部威脅增大的時候,法家思想擡頭,是自然而然的事。黨爭最激烈的時候,新舊兩黨實際上都雜儒法,誰也不是純潔的儒家信徒。只是對於儒法兩家的手段,有的主張對內,有的主張對外。而涉及了內外,就涉及到了一部分意識形態。

天下不是隻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自然就有內外兩個部分。內外的意識形態,表現爲一直延續幾千年的華夷之辨,分不分自己人和外人,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人,怎麼分,怎麼對自己人怎麼對外人,都是意識形態的爭吵。講中國古代不分國家和民族是不正確的,中國在統一完成之前就開始分了。

意識形態對內的部分,首先是天下是一人一家之天下,還是天下人之天下。政權是私天下,還是公天下。這是第一個問題,大家不信天命了,回答這個問題解決政權的合法性。

講歷史,經常把秦漢並舉,隋唐連稱,唐宋連稱,元明清連稱。隋唐連稱,只是延續秦漢慣例,有政治上的繼承。唐宋連稱比較怪異,因爲中間隔了一個五代,就像把元朝隱去連稱宋明一樣。宋和明可以分割,但唐與宋卻不可分割,不然說不清宋朝。

有講唐宋並革,從方方面面舉例子,指出這個時代發生了重大轉變。其實各種轉變都是表象,核心是意識形態在這兩個朝代發生了重大轉變。

唐太宗言,“自古皆貴中國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句話落實到國策上,就是改變了中國一直傳承的內外有別的意識形態。徐平講仁不施於外,就是從這句話來的,唐朝的教訓,讓宋朝對內外之別格外敏感。他不這麼講,就是士大夫之公敵。

自漢武帝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天命爲政權合法性的來源。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開啓了一個漫長的時代。

政權是需要合法性的,認爲古代的人都頭腦簡單,或者單純是愚笨,不會考慮這個問題是失察了。從原始社會走出來,形成了國家,政權一直需要合法性的來源,不然就會面對“天子兵強馬壯者爲之”的局面。中國的歷史記載清楚,脈絡清晰,明確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有其內在需求。不然憑什麼你做皇帝,我不能做皇帝?憑什麼是你們去治天下,不是我去治天下?好處爲什麼給你們,不給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先秦諸子,對於最早的政權合法性,大多是推於聖人。即出現了政權,最早的當權者是大家推選出來的,是獲得絕對大多數人認同的,順天而應人。此時就是公天下,先秦對三代的記載,有記載史實的一面,有完善公天下而改和編歷史的一面。

三代之後,由公天下向家天下轉變,至周而大成。天下封建,各守其家,天子只爲諸侯共主,而非天下的主人,政權的合法性來自於家。此時,是沒有大一統的合法性的。

秦滅六國,天下一統,仍然使用先秦的家天下,甚至更進一步發展成一人之天下。這是最早的大一統政權,政權的合法性幾乎被乎略。陳涉一呼,政權合法性就轟然崩塌。

到漢武帝用董仲舒,以天命論,給了政權合法性,至此大一統政權才真正完成。

天命論本自《公羊春秋》,其中本來含着“公天下”的基因,是通過天命授予天子而治之。到了唐朝,天命已經成了一個笑話,政權的合法性需要一個新的來源。特別是朝廷要削藩鎮、去寺宦,重建大一統,需要新的理論基礎。韓愈和柳宗元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了儒學復興,並分別承自孟子和荀子而成兩派。

柳宗元徹底否定天命,把天命與人世徹底割裂,天人不相感,不相交,韓愈對天命討論不多。他們在認爲天命不以足做爲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後,把合法性來源歸於治亂。而要達天下大治,則需選賢任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即聖賢政治。在求賢,使自己爲君子而爲賢士大夫上,不再求於天,開始朝性情的方向上去。

天命與人世割裂,便出現了研究天理的周易八卦、氣論等一系列理論,出現了研究人之本性,人的性情怎麼發展變化,如何影響人的賢與不肖一系列理論。

理論是本於實際的,並不是空想談玄,跟歷史進程息息相關。

研究天理和人性的一系列理論,是道學家的事。對於政治來講,最重要的,是由此帶來了政權合法性天命來源的終結,政權的合法性不來自於天,而來自於人。

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姓之永祀也,唐宋之際政權的合法性由私天下再次回到了公天下。在意識形態中,這個政權屬於誰,決定了很多原則和行事邏輯。

徐平前世,很多方面有所謂的政治正確,意識形態表現出來,很多就是政治正確。你覺得別人的政治正確很可笑,很可能就是具有不同的意識形態。但對於政權來說,是有一套政治政確的,一旦違反,就會動搖政權的合法性根基。如果在很多人中形成了一套政治政確,爲政權所接納,就會慢慢改變意識形態,直至改變政權的性質。

徐平中進士,是以前世突擊政治課學習的考試辦法應試的,就是按要求做官而已。十幾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地去啃各種典籍,至現在與前世的知識融會貫通,徹底成爲了士大夫的一員。成爲了士大夫的一員,才能來做這個宰相,不然坐到這個位子也什麼都做不了。

徐平的思想,還是本於韓愈和柳宗元,但卻不同於任何一個人。其中有柳宗元的天人割裂,又有韓愈的仁義君子。他不再講天下大治全靠選賢任能,把仁義變成政治原則,貫穿到政治當中去。萬事都講立制度,用制度而不是用人來規範政治行爲。又講所有的制度行政措施都有利有弊,各行於當世,不可行於萬世。一切,都圍着治亂興亡來。

徐平的意識形態至別內外、辨清對內的立場止,不再向外延伸,不去究人的性情,明天理。研究人性、研究天理都是政治之外的事,用他前世的話說都是科學範疇,不再摻入政治中來。把政治限定了,才能讓科學技術自由地發展前進。

意識形態宜粗不宜細,政治制度宜細不宜粗,分別對應着統治者和執行者。

人從世間萬物中走出來,一直是發展的,是有過程的。從物質上割裂了,精神上很長一斷時間不能割裂,科學和政治摻雜在一起,政治經常制約科學進步。要搞工業化研究科學技術,首先要讓科學技術獨立,不再受政治的制約。提高科學技術研究者地位,給工匠以更豐厚的報酬,是在這之後的事情。科學技術不能從政治中獨立,做那些效果是極其有限的,而且會因此而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個意義上,天人分割和天人合一是一個意思。

歷史很熱鬧,一個故事接着一個故事。歷史又很枯燥,剝開來看,真正規律性的東西很簡單,讓人感到乏味。那一個一個精彩的故事,都是由這簡單的規律變幻而來。規律不是天然存在的,不是有神塞到這個世界來的,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發生的共同點罷了。

中國的北方,從東到西,有一大片草原森林農耕條件不太優越的地區。如果把這一片地區看作是一個整體,則亞歐大陸上幾個適合農耕的地區,除印度外,全部與其相接。這些地方發展起來的農耕文明,無不與其息息相關。漢逐匈奴,確立了中國文明接下來一千年間的地位,縱有鮮卑入侵,最終也是漢化。至唐再盛,改變了內外有別的政治原則,突厥等勢力其實納入了帝國之中。接下來的一千年,就在辨內外之別和內外一體中掙扎。

我們把歷史上的一些名詞換一個名字。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都稱爲剝削者,農民和無產階級都稱爲被剝削者。對內不講階級調和階級分明爲主的,我們稱爲專政時期,講階級調和緩和矛盾爲主的,則稱爲開明時期。對外別內外者爲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視之如一爲國際主義,則歷史在我們的眼中就會換一副面目。

一個政權,對內就是處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係,對外就是處理國際關係,這兩者交織起來,就形成了政權的歷史。

漢朝是開明時期,軍力強盛。別內外驅逐匈奴,亡於內亂,大漢帝國主義。

唐朝是開明時期,軍力強盛。不別內外納匈奴爲主的諸胡,被內納諸胡爲主的藩鎮勢力拖死,大唐國際主義。

宋朝是開明時期,軍力孱弱。別內外,熬死契丹、女真,亡於蒙古,大宋民族主義。

明朝是專政時期,軍力界於漢唐和宋之間,不強不弱。別內外,初期逐蒙古,亡於內亂,被女真摘得天下。前期大明帝國主義,後期大明民族主義。

徐平前世常稱大漢帝國,大唐帝國,真是冤枉唐朝。漢朝是帝國主義,唐朝明明是奉行國際主義,怎麼也給劃到了帝國的行列裡。

一直對內緩和階級矛盾,仁義不失,則不失天下。天下不失但是可以被奪,被外敵佔領就是被奪了。天下被奪,別內外,則主要歸於軍力太弱。不別內外,外戰成了內亂。

軍隊不能打就是不能打,不能抵禦外敵,找其他理由沒有道理。把內外混起來,這裡抓一坨那裡抓一坨解釋歷史,就會把歷史的教訓混亂得失去作用。

有人說,只要內部不亂軍力當然不會弱,敗於外敵就是內亂。徐平扳着指頭數一數自己前世口中說的外國,國家內部富裕得一塌糊塗,軍力不行的排成串。普魯士崛起到德國興盛,槍挑了一排內政比他強的國家。

文用於內,武用於外,文武不可混同。政治決定軍事,反過來就會出大亂子。如果內亂使用軍隊,軍隊的意識形態就會混亂,意識形態混亂的軍隊難救危急存亡。

一個國家的軍隊不能抵禦外敵,肯定是軍隊和軍事制度出了問題。有時候碰上文武一起亂,對外不能打仗和內部矛盾爆發湊到了一起,有時候文亂武不亂,有的時候則是武亂文不亂,湊不到一起去。軍隊是武事,跟內政有關,但不是決定於內政。

把軍隊不能打仗,非要說成是因爲以文制武,編造再多的理由,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看一看,都是幾乎全爲反例。中國歷史上有一段特殊的時期,別內外成了政治不正確,撿了這麼一個說法,編造一大堆理由。那個時期結束了,不必再去圓這一個謊。

強軍以抵禦外敵,對內調和階級矛盾以安天下,纔是政權長治久安的辦法。徐平如果被宋亡是因爲以文制武這個理由被騙了,到了這個世界,賺再多錢的也養不強禁軍。

一個國家總是處於內亂外患交加之中,政權不斷地掙扎以求生存。想着天下用我一策從此不必掙扎了,這樣的良策,徐平實在想不出來,他兩世爲人也沒有見過。

工業革命和交通革命交織在一起,歐洲的白人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狂潮。這一場狂潮把世界嚇傻了眼,以爲歷史從此就要終結了,白人的現在能成爲自己的未來就是最大的追求。其實翻開歷史,什麼事情是新鮮的呢?這樣一場狂潮,漢朝的時候中原王朝頂住了,羅馬滅亡了。唐宋時再次掀起,歐洲大部頂住了,宋朝滅亡了。

潮水退去,這裡還是這裡,那裡還是那裡。

一個又一個的日不落帝國興起來,對內進行剝削壓迫,對外進行侵略掠奪,幾百年的時間又退回到了自己那彈丸之地上。剝削不可過甚,侵略不可長久,正義不是因爲善良而存在,正義是因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只有這樣做才長久而成爲正義。

對內剝削過甚,天下之人對政權自然就是你既不仁,我就不義。內外有別,那你先得把內部的視爲自己人,你不把別人當人看,有什麼資格叫別人是賣國賊?

資產階級對內瘋狂壓迫,對外進行侵略掠奪,內外的剝削者團結起來了,內外的被剝削者也團結起來了,帝國主義對上了國際主義。幾個回合,浪潮退去了,國際主義終還是煙消雲散,帝國主義成爲明日黃花。

每個人都不特別,想做人上人,就要被千夫所指。現在審判不了,歷史會審判。

在那場大潮的顛峰時刻,美國對內調和,對外合作找盟友,蘇聯對內不調和,對外奉行國際主義。美國還在那裡,蘇聯崩掉了。從階級感情上,可以爲蘇聯惋惜,但從國家利益上,要記住蘇聯的教訓。正義不會因爲你是弱者站在你那一邊,也不會因爲你爲弱者說話就站到你那一邊,你的正義未必是別人的正義,有時候正義冷酷無情。如果還要跟歷史上的那些剝削者掠奪者做一樣的事,帝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會再次到來,民族的發展機會就此被白白浪費。搶地盤,建殖民地,以爲別人的反噬不會到自己的身上,憑什麼?

你的就是你的,終還會到你手裡。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搶不來。

不要照着別人的歷史曲解中國的歷史,強行解釋強盜邏輯,歪曲事實,說中國現在的地盤也是一點一點搶來的。修內政,遠人歸,漢人的中原王朝是這麼一點一點來的。

只有自己人,纔會成爲自己的土地。如果真有全球統一的一天,也只有走這條路。爲什麼對着契丹和河西、西域不放?因爲那裡是漢唐故土,有着大量的漢人,他們或許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一時被迫成了外人,但中原王朝有責任重新接納他們。其他的地方,還是以正常的合作爲主。有人敢來打我,我就滅他,大家各自安好,便就通商貿易,合作交流。

歐洲的殖民地不要看美洲和大洋洲那些與世隔絕的地方,難聽一點,那種地方正常交流也是你的。殖民地要看中亞、南亞和非洲,潮水退去,白人佔住的土地全部要吐出來。

徐平前世接受的教育,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這些文化思想很少講,偶爾涉及也大多不成系統,強行納入泊自西方的文化解釋中。此人的這個說法有辨證法的性質,有進步性,那個說法是唯心主義,表現了其侷限性。那人哪裡又有唯物主義,哪裡是經驗主義,就如此被老師批小學生作業一樣點評。

尋找歷史的這個階段有資本主義萌芽,那個階段又有資本主義的萌芽,有與沒有能吵上天去。好像有沒有這一點資本主義萌芽,就能說明中國是不是劣質文明。

把歷史分爲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爲了論證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終點來的。大家比賽,誰先跑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終點,誰就贏了。這個終點不存在,或者是雖然存在但卻看不到,資本主義社會是封建社會的進化就失去了依託。

從構建美好的上古三代,到非當下禮失樂崩之世,到未來美好的大同之世,這種說法中國已經存在兩千多年了。大同之世的共產主義社會一旦摸不到,資本主義社會是比構建出來的封建社會先進這種說法也就沒了憑據。都是剝削者壓迫被剝削者,誰比誰高明?

中國從秦朝起就結束了封建時代,公天下、家天下、私天下再到公天下,路走到頭了返回來又走一趟。生產力沒有發展起來,工業革命沒有到來,被外面的強盜打了欺負了很不好受,各方面的原因都可以找,沒有必要非要從文化上刨根。

打倒了,爬起來,落後了,趕上來,繼續前行就是。路在自己的腳下,不在拼命刨自己的根要變成別人上面。在當世變不成別人,返回一千年還要執着地變成別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徐平前世學歷史,小夥伴們聚在一起,有一種嚮往。如果我回到過去,搶在白人的前面做什麼,那麼現在我們就比他們強了。他們打不倒我們,我們一定要打倒他。

真地回來了,不得不把歷史仔細地梳理一遍,卻發現這世上並沒有一條已經鋪好了的路,只要你先落腳,世界就是你的了。怎麼回,前方都是一片荊棘,路要自己走出來。

把歷史讀過,把先賢的努力看過,徐平終從前世的迷霧中走出來,知道自己要走什麼樣的路。而不是大喊一聲,白人們好厲害,我要讓中國人的歷史變成白人的歷史。

歷史很熱鬧,但歷史真地不新鮮,有的時候乏味得讓人去編造。

(我這個人比較軸,寫書也要讓主角有說得過去的道理和行事邏輯,囉嗦之處,讀者見諒。因爲施政是一個系統,寫得較多。)

第5章 公路第97章 雪中論兵第66章 新鮮第10章 生財之道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42章 旬估第6章 召對第210章 狄青第233章 學習第31章 探花郎第3章 屬下第7章 實際演示第331章 東頭西頭?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148章 軟着陸第23章 流民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4章 邊亂第56章 錢入戶等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62章 新場務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22章 試學士院第82章 祭奠續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59章 分歧第31章 牛官司第94章 萬事俱備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31章 端午(下)第64章 歸來第5章 歲除第55章 左右虞侯第32章 五等戶制第16章 嶺南故人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315章 亂戰第44章 增兵第3章 屬下第250章 修兵書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219章 星空(上)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46章 泉布第14章 賜名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199章 外任第48章 下忠州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77章 賬目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31章 牛官司第31章 能否鑄錢?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284章 告罪使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53章 查稅第165章 呂夷簡的條件第11章 酒精燈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148章 轉折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284章 新軍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24章 大動作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86章 有錢人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90章 捉襟見肘第125章 歸正人第2章 夜談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9章 進殿面對第60章 慶功第64章 歸來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46章 分別
第5章 公路第97章 雪中論兵第66章 新鮮第10章 生財之道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42章 旬估第6章 召對第210章 狄青第233章 學習第31章 探花郎第3章 屬下第7章 實際演示第331章 東頭西頭?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148章 軟着陸第23章 流民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4章 邊亂第56章 錢入戶等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62章 新場務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22章 試學士院第82章 祭奠續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59章 分歧第31章 牛官司第94章 萬事俱備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31章 端午(下)第64章 歸來第5章 歲除第55章 左右虞侯第32章 五等戶制第16章 嶺南故人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315章 亂戰第44章 增兵第3章 屬下第250章 修兵書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219章 星空(上)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46章 泉布第14章 賜名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199章 外任第48章 下忠州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77章 賬目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31章 牛官司第31章 能否鑄錢?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284章 告罪使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53章 查稅第165章 呂夷簡的條件第11章 酒精燈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148章 轉折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284章 新軍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24章 大動作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86章 有錢人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90章 捉襟見肘第125章 歸正人第2章 夜談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9章 進殿面對第60章 慶功第64章 歸來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46章 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