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三妖劫道,則天夢遊(下)

黃清如此吩咐,青衣童子也不詳細詢問,他躬身辭退,便往地仙界落去。青衣駕着祥雲,一路前行,不多時便已來到梨山道場。青衣方降下雲頭,便有那守門三代弟子前來拜禮,青衣道出來意,守門弟子忙把他引入九皇宮,拜見驪山老母。

驪山正自爲門下弟子講授道教玄法妙理,這時看到青衣到來,忙停住講道。青衣見狀,上前施禮道:“青衣見過驪山師姐!”

驪山點了下頭,問道:“師弟此來,可是老師降下法旨?”

青衣道:“老師讓師姐去接您的弟子去。”

驪山聞言,猛地一拍額門,說道:“壞了!卻是忘了這樁事了,但願還趕得及,沒誤了時辰。”

“爲師出門一趟,你們自個在梨山裡好生修煉,休得出去紅塵,沾染因果!”驪山急忙起身,囑咐衆弟子一句,便施展神通,匆忙離去。

座下大弟子玉姜率領衆位同門,一齊恭送驪山遠去。待驪山杳無蹤影之後,玉姜對衆人說道:“老師之言,大家須謹記於心,切勿私自離開道場。若是惹出是非來,悔之晚矣!”

衆人皆答道:“老師之言,自然不敢違逆。”

若是如此,倒也罷了,但驪山門下有一位弟子,名叫薛女真,口上雖然應允着,但心下卻是動了凡心。原來大劫來臨,五教封神,衆多修真,若是道心不牢。便會犯了迷糊,生起凡心來。如果衆位仙佛皆緊閉洞門,這鴻蒙開闢以來的大因果又如何解開?一切都是天數使然。

驪山衆弟子裡,若論機緣福祉深厚,當推樊梨花;若說悟性,白素貞、玉姜、薛女真在先。大弟子玉姜本是地星秦朝華山人。自小活在深山野林裡,以松葉爲食。當年驪山潛心修道,路過華山。巧遇玉姜,可憐她身世,便收她做了首徒。

薛女真原是前朝晉國之人,因爲逃避兵亂,闖入衡山,竟誤食天材地寶茯苓精,又在尋真臺巧獲《陰符書》。《陰符書》乃是人皇之時。黃清傳給軒轅的玉符金書。此書著有道、法、術三樣,可通天達誠,演化兵機。可惜無人傳授,薛女真縱使天資過人,也不得其法,不過延年益壽罷了。一日,驪山經過尋真臺,見到薛女真出行,竟有黃鳥、白猿、曰豹相隨。不由大奇,遂動了收徒之心。

薛女真既然動了下山的心思,自然靜不下心來修煉,待玉姜及衆同門相繼閉門潛修之後,她便施展神通。偷出梨山。這裡暫且不說薛女真之事。單說驪山駕着祥雲,從梨山道場一路急趕。驪山乃是斬去一屍地準聖。一身神通放之三界也是有數高手,一下急趕,不過一個時辰時間,便跨過數十萬里路,來到大唐關隴之地。

驪山降下雲頭,看見驛館外邊人馬皆暈倒於地,便暗暗叫遭,連連說道:“我來晚了!誤了大事了!”

就在這時,一聲驚天動地般的轟響從驛館內傳出,隨之而來的是山崩房塌,砂走石飛。當下驪山震開激射而至的磚石,不敢遲疑,忙跨步走進館內。再說馬餘與尉遲敬德戰鬥起來,漸到激烈之處,激烈之時,周邊一衆什物盡皆被兩人法力摧毀。兩人交戰,若按實力來看,尉遲敬德怕不是馬餘兩合之敵,但馬餘心下卻是無奈,這尉遲敬德每每到臨危之時,那插在腰際的短鞭便會自動起來,禦敵救主。如此反覆多下,尉遲敬德竟然憑藉此鞭及滿腔忠心,竟硬生生與馬餘相持下來。

馬餘見狀,心下發狠,也不再顧忌殺傷無辜凡人,亦不怕徒造殺孽有傷天和,立即全力以赴。馬餘一動起真格來,尉遲敬德當即吃盡了苦頭,每當馬餘法寶襲來之時,他便彷彿聽到一陣嗡嗡之聲在耳邊作響,元神一陣悸動,頓時感到無比刺痛。靈魂裡的痛楚深入骨髓,縱使是神也受不住這折磨。

尉遲敬德經受不住,那些兵將、丫鬟更是痛苦,被馬餘地鋸齒珠鏈把靈魂一個個從他們肉體抽離出來。衆多靈魂面目扭曲,盡皆大叫呻吟,有那意志堅強者,也捂着腦袋在地上嘶聲痛嚎。不僅如此,那些靈魂更是被這件法寶吸進鋸齒,煉化成爲精純能量,真是邪惡歹毒至極。

尉遲敬德愈發痛苦,受不住之時,七竅流血不止。馬餘見狀,冷笑一聲,忽的把那鋸齒鏈珠當作項圈,猛地擲向尉遲敬德。那珠鏈化作一道流光,轟然砸在尉遲敬德身上,尉遲敬德遭此重擊,人身頓如離弦之箭直撞塌數幢房屋。這時,那短鞭又騰飛起來,攔截鋸齒珠鏈,自動護主。

馬餘眼中精光一閃,猛地向自己法寶噴出一口精氣,那齒鏈便猶如吃了興奮劑般,陡然兇猛起來。齒鏈迎上短鞭,竟然無視短鞭散發的降魔金光,轟然擊打在短鞭正中。短鞭遭此一擊,“咔嚓”一聲斷成兩截,隨之而來,一陣波濤洶涌至極地法力把周圍一切盡數掀開。

尉遲敬德狂噴鮮血,只是眨眼功夫,他便成了一個血人,接着元神從肉身逃遁而成。馬餘看見,一不做二不休,欲想把尉遲敬德的元神打殺掉。就在此時,一道怒喝響起:“畜生敢爾!”

一道紫光射至,及時攔截下馬餘的齒鏈,使得尉遲敬德元神免遭魂飛魄散之厄。鋸齒珠鏈似有靈性般,見勢不妙,竟掉頭就跑。哪知未待它飛遠,便被一個袖袍一卷,落了下來。馬餘見狀,連忙看去,只見一位雍容華貴的絕色女子不知何時出現在此,她右手執着一朵紫玉黑蓮,左手伸出一接,那齒鏈便不由自主落在她的掌心上。

此女正是急趕前來的驪山。齒鏈落在驪山手上,尚兀自掙扎不已。驪山見到,手上法力一抹,齒鏈哀鳴一聲便歸於寂靜。馬餘看到此種情況,怒氣滿腔,厲聲罵道:“你這婆娘,當真可惡!我和你往日無怨。近日無仇,你爲何無端壞我好事,毀我法寶?”

驪山道:“你這廝果然是妖心作祟。昏過了頭,不知天機,不曉天數。本尊憐你得道不易,你若肯乖乖俯首歸服,跟我回去梨山道場修煉,或許劫數來時能夠倖免也未可知!”

聽到此話,知道此女便是無極天尊驪山聖母。馬餘渾身打了個激靈。一腔怒火頓時消散無蹤。馬餘恭聲道:“原來是娘娘駕到!馬餘眼拙,先前失禮了。”

尉遲敬德也道:“小神尉遲敬德拜見娘娘。”

驪山笑道:“不需多禮。”

言罷,驪山衣袖一拂,產生一股力量把尉遲敬德拂起身來。驪山對尉遲敬德道:“你和我有師徒之緣,你可願拜我爲師?尉遲敬德聞言一愣,錯愕道:“娘娘欲收我爲徒?”

驪山道:“怎麼,你不願意?”

尉遲敬德大喜過望,納頭便拜:“非是不願,乃是不敢相信!弟子尉遲敬德拜見老師。”

三界傳聞。驪山老母從不收男弟子,拜入其門下者皆是樣貌出衆、資質過人的年輕女子,這便怪不得尉遲敬德吃驚了。原來驪山座下合該有十位弟子,以爲圓滿,而今只得八位。尚差兩位。前八位弟子皆是女徒。而九爲數之極,所謂陰極陽生。這第九位便該是一位男弟子。九數一循環,才又收一女弟子,成圓滿之數。

“起來吧!”驪山收得尉遲敬德爲徒,也是大喜。只見驪山喚尉遲敬德暫且站在一邊,纔對馬餘笑道:“你倒也老實,爲何不趁機逃走?”

馬餘聞言,實話說道:“我並非不能從娘娘手下逃脫,而是不敢逃走!娘娘爲坎宮鬥母正神,掌管諸天星君,總攬北斗,又受玄清聖人之命統馭萬妖,我若是從娘娘手下走脫,便有損娘娘威嚴,娘娘一動怒,怕是三界之中再無我容身之地。”

驪山聞言,微微動容,道:“你既有自知之明,爲何尚如此不智,無端行此惡行,害了多條凡人性命!”

馬餘聽到驪山喝叱,不敢還言,諾諾受過。驪山見狀,亦叫他站到旁邊,然後飛快掐動法訣,一道道法訣打出,形成一個玄妙異常地太極陰陽圖。太極陰陽圖突然變大,凌空蓋住整個驛館,便見那些正痛苦哀嚎地靈魂如飲仙露般現出舒暢之狀,然後變得安享,最後恢復正常。衆位鬼魂祛除痛楚之後,忙上前跪拜,叩謝驪山大恩。

驪山看到衆位枉死冤魂皆一臉怨恨地看着馬餘,不由說道:“你們今日突遭厄難,死於非命,也莫要怨恨。所謂閻王要你三更死,便不會讓你活到四更,這原是你們氣數已盡,上天假借他之手送你們一程罷了。”

驪山此話既是對衆位冤魂而言,也是對尉遲敬德所說。驪山話音方落,便聽羣人中一人說道:“娘娘此話,好不公道,卻是爲他開脫!我等雖是螻蟻芥末,也難以心服。”

驪山聞言,循聲看去,只見一位將軍滿臉不服,他看見驪山往來,脖子一挺,瞪眼對視。驪山心下一動,便知這是大唐隴右道統將張禾,對他的無禮也不責怪,只是笑道:“你不用不不心服,他今日既結下因果,他日自會解脫。”

張禾心一橫,說道:“娘娘既如此說,張禾原不該無理取鬧,但心中怨氣不消,難以安心身赴黃泉,只好得寸進尺祈求娘娘慈悲,讓我跟在此獠身邊,看他日後下場。”

張禾心思,如何能逃過驪山法眼,只是時候未到,驪山也不說破,便由得他行爲。待張禾之事解決,驪山袖袍一揮,衆多鬼魂皆紛紛不由自主往地府六道輪迴而去。

完事之後,驪山對尉遲敬德、馬餘兩人道:“你們隨我到混沌天走一趟。”卻是她看到尉遲敬德爲魂魄之身,欲求黃清賜下盤古血脈,爲其重鑄大巫不死之身。

馬餘看到自身法寶鋸齒鏈珠尚落在驪山手上,自己又不想逃走。無奈之下,只得隨驪山往混沌天去拜見玄清鴻蒙聖人,至於日後是福是禍,他現在也顧及不了了。驪山施個法術,罩在尉遲敬德、張禾身上,卻是爲防止他們鬼魂之身被太陽真火傷害。驪山走之前。饒有深意地看了一眼不遠處的斷壁殘垣,那裡正躺着一個人,這人便是大唐太子李治。原來李治乃大唐未來天子。自有真龍護體,他如今雖然昏迷,龍體卻安康無恙。

驪山四人一路前行無話,不多時便來到三十三天之上。這時,驪山施個法訣,她右手上的紫玉黑蓮旋即變大,護住尉遲敬德、馬餘、張禾三人。然後才往三十三天外飛去。

四人來到混沌天。驪山便看到青衣、紅依兩位道童正在門口戲耍。青衣、紅依也看到了驪山四人,忙上前行禮。驪山道:“驪山欲求見老師,還請師弟、師妹代爲通傳一下。”

兩位道童聞言,紅依留下看守宮門,青衣忙走進鴻蒙宮去見黃清。片刻工夫,就見青衣從宮裡出來,驪山忙問道:“老師可要見我?”

青衣道:“老師不想見你!他道,三千大道本無高低之分,你心存雜念。見不得他。”說着,青衣一指尉遲敬德:“他不入神道,便當不得你的弟子。”

聽此一言,驪山幡然醒悟,當下向宮內三拜。也不再提見黃清之事。帶着尉遲敬德三人就往梨山飛去。卻是遭此提點,驪山立時明悟。知了天機。原來驪山誤了時辰,以致尉遲敬德遭難橫死,本就是定數使然。唯有如此,尉遲敬德才能拜入驪山門下,修煉神道。一個凡人卻享受着神位,人神一體,世上哪有如此之事,因此,心神祭煉過地、與他性命攸關的短鞭纔會斷成兩截。正是鞭在人在,鞭毀人亡。

前文曾說天地中有三處妙處,一是西方佛教的八寶功德池,乃是阿彌陀佛演化三千三乘西方極樂世界時所成,可爲佛陀菩薩渡金身;一處乃是天庭玄穹高上玉皇大帝處地化身池,乃是鴻鈞所賜,一應封神榜中地真靈都受其庇護再獲軀體,只可惜所化身軀難修大道;那第三處便是鴻蒙輪迴蓮,幾有輪迴再生功效,不若八寶功德池只化金身,也不像化身池只化殘軀,它之出卻是可爲修道之體也可是金身。如今紫玉黑蓮正在驪山手上,若她只是想爲尉遲敬德塑體,實是輕而易舉。

所以驪山醒神之後,便立即轉回梨山。驪山一回到梨山,就見座下大弟子玉姜上前稟告道:“薛女真師妹趁老師不在,私自偷入俗世去了。”

驪山心中一算,立即明白前因後果,言道:“她既然下山了,便讓她下山。”

安置好尉遲敬德幾人,驪山也打算靜坐梨山,閒看碧雲,轉身就向大宋國而去。你道這是爲何?蓋因爲穆桂英與她有師徒緣分,當時未曾讓她拜入門下,乃是機緣未到,如今時機成熟,正是驪山十徒圓滿之時。

再說武則天被青莽、黑木兩妖挾帶而去,一路行走,多有顛簸之時,她卻渾無知覺。其實,武則天並非昏迷不醒,乃是因爲她現今正處於一種入夢狀態。武則天只覺自己一覺睡下,就到了一個玄妙異常的地方。只見:

煙霞凝瑞靄,日月吐祥光;老柏青青,與山風似秋水長天一色;野卉緋緋,回朝霞如碧桃丹杏齊芳。彩色盤旋。盡是道德光華飛紫霧;香菸縹緲,皆從先天無極吐清芬。仙桃仙果,顆顆恍若金丹;綠楊綠柳,條條渾如玉線。時聞黃鶴鳴臬,每見青鸞翔舞;紅塵絕跡,無非是仙子仙童來往。玉戶常關,不許凡夫凡客閒窺;正是:無上至尊行樂地,其中妙境少人知。

又見一位青年道人坐定九龍沉香輦,開講道德玄文,座下萬仙聽講,好不熱鬧。那道德玄文,也直灌入武則天耳朵。武則天聽得熟悉,彷彿以前曾聽講過一般,仔細一聽,更覺玄文奧妙無窮。武則天心中欣喜,也不怕打攪萬仙聽道,忽然走到道人身前,納頭便拜道:“仙師在上,弟子武則天拜見。懇求仙師教我長生不死、逍遙自在之妙法!”

青年道人嘆道:“曾是碧遊客,何用我教你!”

道人手指一指,一團黑白兩氣倏地飛出,飛到空中之時又相互糾纏在一起,纏繞不清時猛然閃出一陣金光,然後化作太極陰陽魚。太即陰陽魚不停旋轉,隨即又化成一顆珠子,這正是有名地先天靈寶陰陽珠。陰陽珠一出來,繞着武則天旋轉數圈,忽的鑽進她的泥丸宮。

第104章 東皇太一(上)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129章 因果了了第91章 各顯神通(下)第200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一)第199章 桂英掛帥,羅成無敵(下)第113章 強勢伏妖(下)第44章 蓬萊島上第100章 道無先後(下)第182章 白虎歸位,三將出世(下)第142章 鴻鈞再現(上)第71章 故人相見第54章 佛本是魔(下)第42章 天庭失德(中)第171章 天門大陣(下)第95章 黃清一怒(中)第60章 再收佳徒(下)第178章 小乘靈山,大雷音寺(中)第205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六)第18章 鴻蒙坐騎(下)第16章 鴻蒙坐騎(上)第15章 算計鬥法第149章 風雲頓起(中)第116章 祖巫后土(下)第69章 前世今生(下)第180章 重得陣圖,玄佛言和第42章 天庭失德(中)第11章 七聖相聚第27章 華夏九鼎(下)第13章 雲霄下界第21章 勾陳大帝第131章 北俱蘆洲(下)第53章 佛本是魔(中)第191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上)第194章 登壇拜聖,上告蒼天第28章 東華帝君(上)第201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三)第204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五)第38章 大鵬魔王(上)第56章 天宮之上第195章 狄青身殞,青龍歸位(上)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135章 第七聖人第17章 鴻蒙坐騎(中)第162章 娑婆淨土(中)第132章 聖人無名(上)第160章 彈指百年第193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下)第53章 佛本是魔(中)第191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上)第114章 九玄元功第111章 強勢伏妖(上)第92章 五行陣中第194章 登壇拜聖,上告蒼天第206章 蓋棺定論,虛無有爲(上)第185章 二議封神,禍起紅顏(下)第127章 蒼茫山上(上)第192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中)第41章 天庭失德(上)第153章 平地風雷(中)第164章 中洞八仙(上)第53章 佛本是魔(中)第159章 四路兵鋒第14章 老子化胡第166章 中洞八仙(下)第46章 靈明石猴第81章 天外來鍾(上)第160章 彈指百年第89章 各顯神通(上)第157章 陰謀陽爲(中)第85章 萬里梨山(中)第150章 風雲頓起(下)第178章 小乘靈山,大雷音寺(中)第139章 封神玄機第1章 身返混沌第49章 七大妖聖(上)第110章 因果緣法第180章 重得陣圖,玄佛言和第159章 四路兵鋒第126章 三洲界關(下)第114章 九玄元功第32章 幽冥地府(下)第22章 殺神白起(上)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65章 唐宋兩國第64章 陰陽龍珠第167章 誰算計誰第206章 蓋棺定論,虛無有爲(上)第158章 陰謀陽爲(下)第48章 大亂之前第87章 牛鬼蛇神(上)第24章 勾陳身殞第105章 東皇太一(下)第104章 東皇太一(上)第187章 三妖劫道,則天夢遊(下)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175章 聖主當出,天下三分第173章 破天門陣(中)第1章 身返混沌第48章 大亂之前
第104章 東皇太一(上)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129章 因果了了第91章 各顯神通(下)第200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一)第199章 桂英掛帥,羅成無敵(下)第113章 強勢伏妖(下)第44章 蓬萊島上第100章 道無先後(下)第182章 白虎歸位,三將出世(下)第142章 鴻鈞再現(上)第71章 故人相見第54章 佛本是魔(下)第42章 天庭失德(中)第171章 天門大陣(下)第95章 黃清一怒(中)第60章 再收佳徒(下)第178章 小乘靈山,大雷音寺(中)第205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六)第18章 鴻蒙坐騎(下)第16章 鴻蒙坐騎(上)第15章 算計鬥法第149章 風雲頓起(中)第116章 祖巫后土(下)第69章 前世今生(下)第180章 重得陣圖,玄佛言和第42章 天庭失德(中)第11章 七聖相聚第27章 華夏九鼎(下)第13章 雲霄下界第21章 勾陳大帝第131章 北俱蘆洲(下)第53章 佛本是魔(中)第191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上)第194章 登壇拜聖,上告蒼天第28章 東華帝君(上)第201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三)第204章 滿盈而溢,盛極則衰(五)第38章 大鵬魔王(上)第56章 天宮之上第195章 狄青身殞,青龍歸位(上)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135章 第七聖人第17章 鴻蒙坐騎(中)第162章 娑婆淨土(中)第132章 聖人無名(上)第160章 彈指百年第193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下)第53章 佛本是魔(中)第191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上)第114章 九玄元功第111章 強勢伏妖(上)第92章 五行陣中第194章 登壇拜聖,上告蒼天第206章 蓋棺定論,虛無有爲(上)第185章 二議封神,禍起紅顏(下)第127章 蒼茫山上(上)第192章 大唐伐宋,封神伊始(中)第41章 天庭失德(上)第153章 平地風雷(中)第164章 中洞八仙(上)第53章 佛本是魔(中)第159章 四路兵鋒第14章 老子化胡第166章 中洞八仙(下)第46章 靈明石猴第81章 天外來鍾(上)第160章 彈指百年第89章 各顯神通(上)第157章 陰謀陽爲(中)第85章 萬里梨山(中)第150章 風雲頓起(下)第178章 小乘靈山,大雷音寺(中)第139章 封神玄機第1章 身返混沌第49章 七大妖聖(上)第110章 因果緣法第180章 重得陣圖,玄佛言和第159章 四路兵鋒第126章 三洲界關(下)第114章 九玄元功第32章 幽冥地府(下)第22章 殺神白起(上)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65章 唐宋兩國第64章 陰陽龍珠第167章 誰算計誰第206章 蓋棺定論,虛無有爲(上)第158章 陰謀陽爲(下)第48章 大亂之前第87章 牛鬼蛇神(上)第24章 勾陳身殞第105章 東皇太一(下)第104章 東皇太一(上)第187章 三妖劫道,則天夢遊(下)第88章 牛鬼蛇神(下)第175章 聖主當出,天下三分第173章 破天門陣(中)第1章 身返混沌第48章 大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