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

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徵稅、或者不統治。

而是說,在這裡,徵稅是爲了摧毀或者扶植印度的某項產業;統治是爲了資產階級更爲方便地劫奪利潤。

李欗想要通過一些手段,摧毀印度的製糖業,是如此。

劉鈺想要通過對種棉業的扶植,發展印度的棉花種植業,也是如此。

可能前者許多加稅、而後者不但不加稅甚至一定程度的免稅。

對於李欗的這個思路,整體上,的確是有可能性的。

好望角以東、日本以西,真正能夠在製糖業上競爭的,無非就是南洋和印度。

區別就是,南洋製糖業,可以使用華人、也更傾向使用華人,方便遷民、也方便連接東北大豆產區和甘蔗種植區的貿易。

印度製糖業,即便說種植園主、糖廠主是華人,但他們也絕對不會用大順的遷徙者,因爲用工成本顯然高於用本地的印度人,尤其是配合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土地制度。

除此之外,倒也沒什麼“競爭”可言了。

歷史上日本在18世紀倒是嘗試過引種甘蔗自己榨糖,因爲日本的飲食問題,使得日本嗜糖。

但顯然,日本嘗試自己種甘蔗,與瑞典人嘗試自己種桑樹養蠶,沒有任何區別。這玩意兒,說白了,真就是個看老天爺臉色的產業,你再有本事也沒辦法在緯度頗高的地方種甘蔗、種桑樹。

是以,這一套東西若用得好,確實是非常有助於移民的。不只是南洋,更是鬆遼分水嶺以北。

見李欗已經算是可以熟練地掌握這一套東西,劉鈺也就聽完了李欗關於剩下兩個方向的“大豆市場”的論述。

整體上,思路是可取的。

甚至可以說,是考慮了具體情況、具體問題。

蘇、魯地區的思路,無非就是適當轉型,利用海運優勢,不必考慮糧食不足,強制贖買後發展小農經濟的經濟作物。

而日本地區的市場,則是以蘇魯地區的農業作物轉型爲基礎。

一來日本的稻米可以繼續增大出口。

二來日本也可以適當發展一下銅、硫磺等採礦業。

三來嘛,就是日本的人口壓力、各藩的地租米收入、蘇魯地區工商業繼續發展後的糧食需求等,也會促使日本在知道豆餅可以肥田後,作爲一項進口的國策,來擴大貿易。

至於說日本人吃的那點味噌、醬油、納豆什麼的,並不是主要的市場增長方向。

大豆畢竟是一種經濟作物。

如果這要是已經到了後膛槍、甘油炸藥的時代,大豆作爲上等的油脂作物,若是趕上一場世界大戰,倒是也能大規模產業擴張。但現在,這個方向就暫時不必考慮了。

日本的土地制度,封建藩閥的大米收入,日本人口的增長壓力,大順這邊沿海地區工商業發展對稻米的需求,應該說,李欗的思路是清晰的。

只要大順這邊憑藉已有的軍事上的優勢略加手段,日本完全可以成爲本土、南洋之外的第三大大豆消費市場。

既有了這三大市場,只要再把運輸問題解決了,李欗所說的鬆遼以北一年移民二三十萬的數字,倒也完全不誇張。

甚至於,可能更多。

並且,鑑於這種完全商品化的種植業發展,半工業水平的農用機械的採用來降低成本、替代人力,也是完全可能的。

再加上,以商品肥料大豆業爲導向的種植業發展,並不只是需要農業人口。

與之對應的榨油、運輸、壓榨等產業,也是需要人手的。

總之,思路就是要爲資本讓路。

海軍、艦隊、駐印軍團、國家政策,要爲資本服務。

需要市場,就找市場。

需要運輸,就修鐵路。

需要土地,就低價允許他們在鬆嫩平原圈佔土地,低價售賣國有的土地,或者作爲“政變支持”的“酬功”。

遷民靠的資本主導,目的只是解決中原的人地矛盾。人,遷到西域、東北、扶桑、南洋即可,只要遷過去後是當小農,還是在農場做僱工,他不在意。

李欗這樣的思路,應該說,已經爲大順未來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以史爲鑑的話,那便是歷史上的“傑斐遜與漢密爾頓的土地政策之爭”。

傑斐遜認爲,北美這麼多的土地,應該耕者有其田。而之前的土地售賣制度,最低640英畝,也就是最低將近4000畝才起賣。到頭來,真正需要土地的失地百姓、拓荒者,根本拿不到地。

到時候,固然說,經營性質的大型農業發展起來了。但,商業資本肯定會鑽漏洞,仗着4000畝起賣的高價老百姓買不起,自己趕緊囤地,然後再分成小塊賣出去,賺差價。

這對耕者有其田、傑斐遜信奉的重回農業社會、重農輕商的構想,是相悖的。

並且,商業資本什麼樣,商人什麼德性,傑斐遜可謂非常清楚:他當時就把話放那了,如果要是這麼搞,沒有大的商業資本囤積土地,然後再自己分成小塊賣出去或者租出去賺差價,那就見鬼了。

而漢密爾頓,以及其背後的資本家、商業資本、種植園土地需求者,則最終制定了《1785土地法令》,最小買地面積,4000畝。一次性買不起4000畝土地的,就別買地了,打工吧。

這裡不談漢密爾頓背後的階級支持者,也不談他的《1785土地法》的階級屬性。

只說漢密爾頓的思路,就是北美不缺土地,國家也沒有太大的人地矛盾,但缺錢。

既然這麼多的土地,不如快速售賣出去,把土地變現,折算成現金、國庫收入。

一方面可以迅速償還國債。

另一方面,大量國有土地的私有化售賣,可以迅速募集到資金,從而投入到他的《製造業發展規劃》當中。

漢密爾頓也承認,這樣必然會讓金融資本集團迅速擴張,土地投機行爲不可避免。

而且顯而易見的,會導致金融資本囤積土地,然後再切割成小塊售賣,賺取差價,甚至金融資本會大放高利貸。

但是,同樣的,依靠小農購買,讓國有土地迅速完成私有化,從而快速變現,用來償還國債和作爲發展製造業的補貼,顯然太慢了。

凡事,都有好壞兩面。

土地投機固然是壞的一面,但只要能夠快速地完成製造業發展,那麼其好的一面就勝過壞的一面。

漢密爾頓認爲,只要能夠建立一個強效的、高效的中央集權的政府,依靠調控手段和國家投資全力發展製造業,那麼這種土地法帶來的負面的土地投機問題,就是可以接受的。

歸根結底。

經濟結構上,這是“小農經濟主導”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主導”之爭。

政府構成上,這是州權分散和中央集權之爭。

階級屬性上,是資本和小農之爭。

客觀的講,漢密爾頓的政策,失敗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套土地法,助長了金融資本的快速生長、造成了高利貸和轉租問題長期壓制了土地開發的節奏。

並且因爲漢密爾頓的紐堡陰謀失敗、中央集權構建失敗、以及他的製造業發展規劃被否……

他預想的好處,沒怎麼見着。

他心知肚明的壞處,卻是處處生花。

但是,最終,漢密爾頓的思路,卻以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方式,完成了。

即,前期的土地投機活動,快速造就了一批資本雄厚的金融集團。

而伴隨着漢密爾頓死後,鐵路的出現,這批完成了積累的資本雄厚的金融集團,以手中的大量從土地投機中積累的資本,投資到運河、鐵路的建設中。

最終,因爲運河、鐵路的建設,使得《宅地法》有了現實意義,也最終推動了西進運動。

應該說,漢密爾頓的思路,是清晰的、正確的。但終究,還是少考慮了一個問題。

他認爲,北美當時不缺資源、不缺土地,缺的是“積蓄在一起的資本”。這個資本,可以是私人,也可以是國家,比如他的集權構想和《製造業發展規劃》。

甚至,他對工商業的態度,也非常明確:擠死小農、擠死小手工業者,發展大企業才能和歐洲競爭,比如他的《威士忌稅法》。

包括說,他的土地法令,其設想,就在於:消滅潛在的小農,迫使他們隸屬於資本,而不是擁有自己生產資料的自耕農,解決北美工商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但他的失敗之處,在於沒有考慮墾殖殖民地的痼疾,妄圖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消滅第一種私有制,並迅速建起第二種私有制。

不過,鑑於北美的現狀,他認識到了缺乏資本的現實,認識到了原始積累的重要性,以一種極端的方式,通過售賣國有的土地來幫助資本集團完成原始積累——在北美製造業完全被歐洲碾壓的現狀下,似乎也只能依靠土地來完成原始積累,這的確爲後來的運河和鐵路發展的投資,奠定了基礎。

只不過,大順的情況,要比這個問題更復雜一些。

但本質,尤其是對於那些可以墾殖的荒地,可能還要加上一個更復雜的分歧。

如果說,傑斐遜與漢密爾頓之爭。

經濟結構上,這是“小農經濟主導”和“工商業主導”之爭。

政府構成上,這是州權分散和中央集權之爭。

階級屬性上,是資本和小農之爭。

那麼,大順這邊,倒是不需要考慮政府、中央和地方關係的問題。

但是,不可避免地,鑑於井田制的復古空想,以及劉鈺說的歪經的“聖西門主義”,只怕,還要再加上一個東西。

經濟結構上,這是“小農經濟主導”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主導”之爭,還是再加上拿三的《論貧困的消滅》裡那種農業莊園合作社之爭。

階級屬性上,除了資本和小農之爭,還必須要加上軍功貴族,這在大順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也是李欗若有野心必須“回報”的力量。

而如果軍功貴族、原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資本貼在一起了呢?是不是,這玩意兒,叫日式財閥、普魯士容克?

(本章完)

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680章 隱喻(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51章 坐莊(下)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248章 鎖鏈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168章 備戰(七)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936章 綁定(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885章 縣令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411章 出奇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234章 打小抄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663章 推諉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585章 要忍讓第850章 誤解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384章 逼迫第796章 工商局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314章 綁定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168章 備戰(七)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285章 黃淮患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384章 逼迫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585章 要忍讓第970章 給錢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682章 打印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358章 實封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885章 縣令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552章 理想國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
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680章 隱喻(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51章 坐莊(下)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248章 鎖鏈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168章 備戰(七)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936章 綁定(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885章 縣令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411章 出奇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234章 打小抄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663章 推諉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585章 要忍讓第850章 誤解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384章 逼迫第796章 工商局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314章 綁定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168章 備戰(七)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285章 黃淮患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384章 逼迫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585章 要忍讓第970章 給錢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682章 打印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358章 實封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885章 縣令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552章 理想國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