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

冷兵器時代,衝突雙方在決戰中,總是以力相搏,強者爲勝。一旦雙方旗鼓相當,就會出現艱苦的相持拉鋸狀態。如何削弱敵人的原有力量,以使其在決戰時刻發揮不出優勢,就成了三國韜略家們亟需攻克的難題。

先秦兵家著作,曾有過一部分關於勞逸的論述。孫武指出:“佚而勞之” (《孫子兵法·計篇》),“以佚待勞”(《軍爭篇》),“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虛實篇》)上述文字中的“佚”通“逸”。孫臏指出:“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臏兵法·威王問》)這些思想,無疑都構成三國勞逸韜略中的主要骨架。許多韜略實踐都是在這些思想種子裡結出的智謀之果。

三國韜略家們並未停留在前人的思想領域內原地不動,踏步不前,而是開展對勞逸韜略的探索,並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第一,沿着孫子的思想軌道,繼續向前延伸,將“以佚待勞”的觀點拓展爲擊勞的原則。“待”有被動、消極的一面,而“擊”則變得主動、積極。這一原則的提煉,與三國時代的激烈爭奪,形勢有密切關係,因爲衝突的雙方總是希望以最短的時間贏得戰爭的勝利。赤壁之戰,劉、孫雙方處於以逸待勞的優勢地位,如果曹軍發動攻勢,即可加以有力的回擊。但劉、孫雙方的智囊們不停留在這一保守的狀態,而是積極設法發動攻擊,迫使曹操退兵。陸遜抗擊劉備的猇亭之戰(也稱夷陵之戰),蜀攻吳守,東吳處於以逸待勞的一面,但陸遜在找準對方的弱點時,大膽進攻,變被動爲主動,使敵方在反擊時不能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第二,在“佚而勞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出“勞而攻之”的韜略原則。佚而勞之的宗旨是不讓敵人有任何安寧、休整的機會,實質上是破壞敵人的戰鬥力,使其削弱,使其失去最大的戰鬥能量,而勞而攻之的韜略原則,是不放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機會。與以逸擊勞原則的不同之處是,勞而攻之中的進攻者一方,並不一定具備整體上的安閒靜處優勢。官渡之戰中,曹操被袁紹包圍,後來軍糧已盡,給荀彧寫信,準備撤軍,荀彧不同意,指出: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指曹操)以十分居一之衆,畫地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三國志·荀彧傳》)

曹操聽取荀彧之見,實施敵疲我打,乘勞而攻戰略,出奇兵襲擊袁紹部隊,最後取得了勝利。曹操以弱敵強,但這並不妨礙他運用勞而攻之的韜略,而袁軍在情勢上的疲憊,正是曹軍走向勝利的契機和轉機。

勞而攻之的另一個著名戰役是司馬昭困死諸葛誕。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諸葛誕攻殺揚州刺史樂綝,調集淮南和淮北屯田口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的四、五萬兵力,備足一年糧草,在壽春閉城而守,反叛魏國。與此同時,諸葛誕派遣手下長史吳綱帶着小兒子諸葛靚到東吳求援。東吳派將領全懌、全端、唐諮、王祚等率兵三萬餘人,暗中與文欽一道來援助諸葛誕。援軍中的唐諮於黃初(公元220—226年)年間叛魏,敗逃東吳,文欽於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和毋丘儉一起反叛於準南,兵敗後逃到東吳。三大叛將匯合近二十萬兵力的叛變行動,使得魏國朝野震驚。六月,魏車駕東征,大將軍司馬昭率二十六萬兵力,前往討伐。在整個反擊過程中,司馬昭率否定謀臣將士的急攻方案,對叛軍圍而不打,待憊而殲。最後,諸葛誕單騎逃竄,被魏軍殺死。原本一場殺傷力極大的攻城戰,由於司馬昭勞而攻之的出色韜略,比較輕易地贏得了勝利。

第三,將己方的不勞、無勞、難勞建立在除軍事之外的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上。《孫子兵法》講行於無人之地,攻人不備,可使己方不致疲勞,儲備足夠的戰鬥力,用以對付敵人。三國韜略家們針對形勢和客觀情況,將孫子思想的外延作了大幅度的擴展。成功的政治、外交、經濟措施,可以營造寬鬆、緩和的環境,化干戈爲玉帛,避免多方作戰,背腹受敵,前後夾擊,裡應外合,是部隊不受疲勞的一個重要因素。三國決策人物和智囊們在實踐中均已注意到了這一點,積極爭取機會,使自己的部隊處於安逸、平和、靜養、休整的良好狀態。

勞逸韜略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整個韜略的實質,這就是盡一切可能使競爭雙方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賽跑。由此爲出發點,勞逸韜略旨在要麼削弱敵方的力量,要麼加強自身的力量,造成搏鬥雙方在力量天平上的傾斜,從而在決戰之前,就穩操勝券。

勞逸韜略是兼具破壞性與創造性功能爲一體的韜略。爲了贏得決戰的勝利,衝突的雙方往往將決戰轉化爲間接的破壞與反破壞、創造與反創造的鬥爭。赤壁之戰後,曹操看重孫權和劉備手下文武人才的出類拔萃,對方一旦繼續成功地合作下去,南部的中國,決非自己所能有。於是,拆散孫、劉聯盟已成爲曹操的當務之急。曹操密遣蔣幹以個人名義遊說周瑜,勸周瑜叛孫歸曹,分別給孫權、劉備寫信,以圖分裂其關係,但均未得手。不過,此後在大的利害衝突方面,終於挑撥孫、劉反目,荊州被襲,關羽被殺,即是十分嚴重的後果。孫、劉的對立,以致曹魏坐收漁利。敵之勞,即我之逸。曹魏在劉、孫之戰中,坐山觀虎鬥。劉孫任何一方的勝利與失敗,都使南中國的北界出現可乘之機。這使得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與魏抗衡的蜀漢、東吳,削弱了相搏的力量。與袁紹不同,曹魏的最高決策從總體上是採納智囊們對蜀漢、東吳的戰略方案的,以逸待勞、以逸擊勞、逸而勞之、勞而攻之等勞逸韜略原則,從效益上來講,原本是強者對弱者的殺手鐗。弱者對強者實施勞逸韜略,也只能用於局部,否則,必無成效。

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光環效應前程從此輝煌:有無論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飛去來器效應破窗效應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光環效應踏雪無痕:深淺論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蘑菇定律光環效應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牛鞭效應飛去來器效應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蘑菇定律撥雲見日:謀決論答布效應蘑菇定律無敵之敵:內外論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光環效應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牛鞭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蘑菇定律蘑菇定律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流水無形而無不形:常變論破窗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踏雪無痕:深淺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光環效應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成敗禍福的原點:動靜論撥雲見日:謀決論飛去來器效應光環效應破窗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牛鞭效應踏雪無痕:深淺論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牛鞭效應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安慰劑效應踏雪無痕:深淺論光環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突破精神防線:心力論撥雲見日:謀決論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飛去來器效應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牛鞭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破窗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飛去來器效應牛鞭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撥雲見日:謀決論牛鞭效應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李衛公論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飛去來器效應春風化雨:情理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飛去來器效應
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光環效應前程從此輝煌:有無論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飛去來器效應破窗效應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光環效應踏雪無痕:深淺論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蘑菇定律光環效應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牛鞭效應飛去來器效應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蘑菇定律撥雲見日:謀決論答布效應蘑菇定律無敵之敵:內外論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光環效應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牛鞭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蘑菇定律蘑菇定律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流水無形而無不形:常變論破窗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踏雪無痕:深淺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光環效應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成敗禍福的原點:動靜論撥雲見日:謀決論飛去來器效應光環效應破窗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牛鞭效應踏雪無痕:深淺論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牛鞭效應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安慰劑效應踏雪無痕:深淺論光環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突破精神防線:心力論撥雲見日:謀決論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飛去來器效應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牛鞭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破窗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飛去來器效應牛鞭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撥雲見日:謀決論牛鞭效應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李衛公論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飛去來器效應春風化雨:情理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飛去來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