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

讓愛自然流淌:郭明義

感受陽光,感受溫暖,感受自然,感受生命。

我一次次地問自己:生命究竟對我意味着什麼?是我面對失敗後的哭泣,還是成功後流下喜悅的淚水,還是不經意的瞬間流逝?

有人,終生辛勞,沒有鮮花,掌聲。在人們不知曉的某一時刻,輕輕地,靜靜地離開了他所愛戀的土地,這是平凡的人生。

也有人勞其一生,灑下了飽蘸生命的汗水,用百倍,千倍,萬倍的努力,用生命中最鮮紅的血液,用心,品嚐生命的果實,書寫着輝煌的一生,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樹起了一座座豐碑,熱愛生命吧!

熱愛人生吧!

感受陽光的同時,也使我從一件件小事上,悟出了生命的珍貴,自然的美麗,以及生命中感受到的陽光般的溫暖。

春節期間,市政府設立的貧困救助熱線,使生活中,不爲人知的較爲貧困的家庭,享受到了陽光般的絲絲,點點的暖意。而全市千萬元的捐款,似雨露,似甘泉,似春風,使人們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受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體會到了生命的魅力和溫馨的感覺。

捐款者與接受捐款者,都接受了人生的莊嚴的洗禮,享受着美妙的神聖的樂曲所帶來的愉悅。

這親情,友情,鄉情,胞情,愛情,不正是構成了生命中的交響樂嗎?使人們長久吟唱,永不感到疲憊和厭倦。

感受陽光,感受溫暖,感受自然,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對我們的個體來講,只有一次,可這一次次的呼喚,一次次的渴望,失敗,挫折,抱怨,沮喪,在鮮活的生命面前,都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陰雨纏綿的日子,狂風暴雨的季節,風沙彌漫的夜晚,終將被陽光所溫暖,被自然所溶化,呈現出生命中最靚麗的底色。

這樣一篇滿含深情的文章,帶着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無限感動,它讓人們感受到了溫暖的力量。文章的作者就是助人爲樂道德模範郭明義。在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過程中,他是走在時代前面的優秀代表。

2010年10月,在郭明義先進事蹟首場報告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代表胡錦濤總書記會見了郭明義。李長春強調說:“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深入開展向郭明義同志學習活動,學習他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堅定理想信念;學習他在新時期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學習他熱忱爲他人排憂解難,用真情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精神境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向郭明義同志學習,傳承雷鋒精神、共建和諧社會的濃厚氛圍。”

2007年年初的一天,郭明義來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獻血。這時,他聽到一個消息:由於正處於寒冬季節,導致獻血的人數不多,很多醫院都出現了缺少血液的情況。對此,郭明義很是着急。他想,如果因爲缺少血液供應,而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危險,或者醫生無法展開救助,對病人來說將造成多大的痛苦呀!眼看自己的親人生命垂危,卻愛莫能助,病人的家屬肯定非常着急。

郭明義把他人的疾苦、難處視如己出。他意識到缺少血液儲備對醫院、對患者及其家屬都是非常不利的情況,便迅速着手,準備解決血庫缺血的困境。他馬不停蹄地找到血站領導,主動提出要和血站一起,組織一次大型的無償獻血活動,對血庫進行補給。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然而將衆多個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便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

郭明義首先發動身邊的同事們,他寫了一封無償獻血倡議書,向同事們大聲宣讀。聲情並茂的演講、情真意切的話語、誠懇真摯的情感,很快打動了和郭明義工作在一起的人們。善良而富於愛心的人們,在郭明義的倡導下自願加入到這次獻血活動當中。郭明義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集結了齊大山鐵礦和礦業設備檢修協力中心等單位的100多名幹部職工。

大家來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紛紛伸出自己的手臂,將炙熱的鮮血毫不吝嗇地捐獻出來。血站的工作人員看到浩浩蕩蕩的獻血人羣,一時間竟“措手不及”。實際的獻血人數比預期的多出一倍,血站一共出動了3輛採血車,共採集到2萬多毫升血液。血站的人員既欣喜又感動,他們沒有想到,一個自發性的無償獻血活動,竟能得到如此熱烈的響應,他們代表全市的醫院、患者和醫護人員感謝郭明義。

郭明義和雷鋒一樣——對自己極度吝嗇,對別人卻無私奉獻。

在現今這個通訊工具急速普及的年代,買一部手機僅僅需要幾百元錢,而郭明義卻沒有手機,他不捨得花錢給自己添置這個物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年來,郭明義爲貧困學生的捐款累計竟達到5萬多元。郭明義覺得,用金錢來換取個人物質上的享受,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情。而如果用自己賺來的錢,資助沒錢上學的孩子完成學業,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因此,郭明義平時總是省吃儉用,很少爲自己添置物品,他將自己並不豐厚的收入積攢下來,幫助40多名貧困的孩子實現了繼續學業的願望。

199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郭明義在電視上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公益廣告。宣傳片中,偏遠山區兒童那渴求知識的眼睛,深深觸動了郭明義。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還很不均衡,雖然很多城市的孩子已經享受到了優越的學習環境,但是,在一些經濟尚不發達的地區,教育質量仍然令人擔憂。簡陋的教室和校園、破舊殘缺的學習用具、匱乏的師資力量,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地度過他們的學齡生涯。更有許多幼小的孩子們上不起學,他們只能輟學在家,漫無目的地度日。想一想,如果小孩子在應當學習知識的年齡,得不到應有的教育,他們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子?

想到這些,郭明義難以抑制心中的酸澀和傷感,他想,一定要幫幫孩子們!從此,郭明義的教育資助善舉便開始了。他來到鞍山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將200元錢作爲第一筆資助金,捐了出來。當時,受捐助的對象是一名生活在岫巖滿族自治縣的男孩兒。收到資助金的孩子非常感激遠方的愛心叔叔,他給郭明義寄了一封感謝信,用稚嫩的話語介紹了自己的生活,並抒發了感謝之情。從孩子的信裡,郭明義更深地瞭解到了偏遠地區的情況,他覺得自己之前的援助還很不夠,便又寄去了200元。那時候,郭明義一個月的工資才500多元,家裡又有老人和孩子,他如此付出,讓人們看到一個平凡人物的巨大力量,他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寶貴品格令人敬佩!

在後來的日子裡,郭明義資助貧困學生的善舉一直延續着,他的心同孩子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郭明義設身處地爲孩子們着想,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想到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一定物質匱乏,郭明義爲他們送去了書本和學習用具;得知學生需要自行車和衣物,他又不辭辛勞地親自送過去。

wωw. tt kan. ¢O

一個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況且是做好事。郭明義的愛心資助行動,一直持續了十多年,不管家庭收入多麼緊張,他總要預留出300元錢,專門用於捐助。他捐的每一分錢都是實實在在的血汗錢。郭明義沒有用自己的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反而盡力地幫助別人,人們不禁要爲他高尚的精神境界而歎服。

郭明義以幫助他人爲自己最大的快樂,對待身邊的人如春天般溫暖,總是願意用自己的辛苦換取他人的幸福。當郭明義發現誰遇到了困難,他總是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傾盡所有力量去幫忙,雪中送炭的事情,他做了許多。郭明義用真情和行動履行着一個公民的神聖責任,他以助人爲樂的寶貴品格,爲人們樹立了一個良好人際關係的典範。他熱心助人的事蹟,隨着越來越多人的傳誦和學習,將推動社會良好道德風氣的形成。

雷鋒式的戰士:張子祥

張子祥同志入伍11年來,在各級黨組織培養教育下,把雷鋒作爲人生榜樣,立志像雷鋒那樣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堅持不懈地走雷鋒成長的道路,一點一滴實踐雷鋒精神,努力淨化周圍環境,爲加強部隊建設,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工作,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不怕困難,盡職盡責,先後擔任通信技工、通信倉庫保管員、錄像放映員等職務,樣樣工作都取得明顯成績;他以主人翁態度關心連隊建設,把自己的成長進步融匯到連隊的發展之中,多次負責排長、連長、指導員工作,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急戰友所急,幫戰友所需,堅持用革命道理,做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幫助許多同志克服缺點,端正了人生的方向,被廣大官兵親切地稱爲“老班長”、“業餘指導員”,他熱愛人民,實心實意幫助人民羣衆排憂解難,走到哪裡就把好事做到哪裡,堅持多年幫助一個貧困戶擺脫困境,用實際行動擴大了人民軍隊的影響;他無私無畏,把奉獻作爲人生的最高追求,在入學、提幹、授銜等切身利益問題上,以革命爲重,以他人爲重,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德;他孜孜以求地學習革命理論,發揚雷鋒的“釘子精神”,閱讀100多本革命書籍,寫115萬字的學習和工作體會。張子祥同志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始終走在學雷鋒、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前列,先後3次被軍、師樹爲學雷鋒標兵,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軍區樹爲“學雷鋒、學英模先進個人”。

上面這段文字是中共瀋陽軍區委員會下達的《關於向張子祥同志學習的決定》中的一段內容,概括了張子祥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

張子祥並不是一開始就勵志成爲一個雷鋒式的戰士。1978年,他從老家江蘇省沭陽縣來到軍營,只想按照親人朋友的囑託,當一個“爭氣兵”。讓他重新轉變觀念,樹立新的人生觀的契機,是和老班長的一次談話。

老班長韓寶金很喜歡班上張子祥這個努力認真的新兵,便特意與他進行了一次談話。老班長問張子祥:“小張,你已經度過了一段時間部隊生活,想過今後的打算嗎?”

張子祥照實回答說:“我入伍離開家的時候,大家就都叮囑我一定要在部隊好好幹,遵守紀律,當個‘爭氣兵’。所以,我想多做好事,努力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老班長聽了,笑着點點頭。經過這些天的觀察,老班長早將張子祥平時的表現看在眼裡,能夠說到做到,這對於一個新兵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然,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

老班長收起笑容,語重心長地對張子祥說道:“小張,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有用不盡的幹勁,卻常常缺乏目標,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追求的是什麼,等到精力弱了,幹勁快耗沒了的時候,纔開始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可那時候,你也許已經幹了許多讓自己悔恨的蠢事。”

老班長的一番話讓張子祥觸動很大,他在日記中寫道:“是的,我不能幹蠢事,與其將來後悔,不如現在奮鬥!”

張子祥的“奮鬥”並不是空口號,而是表現在實際行動上。他加倍嚴格地要求自己,將不怕苦、不怕累的戰士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新兵營裡,他的各項表現都是最優異的,取得了步槍射擊全營第一名的驕人成績。

新兵訓練生活結束後,張子祥被分派到鴨綠江畔的一個炮兵團。進入炮兵團的那一刻,張子祥的內心非常激動,他終於成爲了一名真正的軍人,一名戰士!他即將在這片完全陌生卻又充滿希望的地方揮灑自己的青春與夢想,這怎能不讓他激動!

有線電話兵的訓練是緊張而艱苦的。張子祥以在新兵營時同樣的奮鬥姿態投入到新的訓練當中去。一個階段下來,他取得了全連收放線第一名的好成績。

雷鋒曾在日記裡說過:“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暫時的困難,這些困難的實質,‘紙老虎’而已。”而人們需要的,是“遇虎而打”,做一個英勇無畏的“打虎”戰士。

張子祥就是這樣一個“打虎戰士”。在有線電話線訓練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張子祥,又接到一個新的任務:到軍部舉辦的技工訓練大隊學習無線電臺維修技術。最初接到任務時,張子祥心中充滿着對迎接新事物的期待與興奮,並沒有去在意自己是否瞭解這門技術。所以,當嚴峻的現實擺在他面前時,張子祥傻了眼。

原來,爲了檢驗每個學員的數、理、化和無線電的基礎知識,隊裡決定搞一次摸底考試。張子祥在同期的新兵中一直是最優秀的,在拿到卷子的前一刻,他都是信心滿滿的,可誰知當試卷發下來,看到卷子上面的內容時,他的冷汗都快下來了。張子祥盯着卷子上的各種無線電基礎題慌了神,明明上面的字都認識,卻完全不知道問題的意思,更不知道該答什麼。最後結果可想而知,百分制的考卷他只得了5分。

這可憐的5分,像砸在張子祥心中的一塊巨石,讓他倍感受挫。看着集訓隊裡其他學員,有的拿到了不錯的成績,他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對無線電技術知識的缺乏,像橫亙在他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鴻溝,令人絕望。是拼盡全力跨過去,還是迎難而退,就此放棄?張子祥選擇了前者。

從這一天開始,集訓隊裡出了一個廢寢忘食學習,就差“頭懸樑,錐刺股”的刻苦學員。這個學員當然就是張子祥,他每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有時晚上宿舍熄了燈,他還要跑去食堂繼續苦讀。當時正值盛夏,食堂晚上也不開風扇,他一個人汗流浹背地伏案看書,一邊看一邊在筆記本上記筆記,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任由汗水不斷從額間流過。

星期天,集訓班中的其他學員不是去附近縣城逛街,就是去當地的風景區遊玩了,只有張子祥留了下來,將隊裡的衛生打掃乾淨,接着,又開始了一天的學習。就這樣,張子祥在集訓班中學習了7個月,以視力下降了0.2、體重下降了七八斤的代價,換來了6門課程全優的成績,並獲得兩次隊嘉獎。

橫亙在張子祥面前的鴻溝不見了,他又克服一個困難,完美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就像張子祥自己曾說過的:“做好本職工作是學雷鋒的基礎。本職工作做得不好,口號喊得再響,也是假的、虛的。做出的好事也像斷線的氣球,空飄無根。”

隨着時代的快速發展,各種腐朽思想也開始衝擊着許多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甚至有的人認爲新的時代已經不需要再講雷鋒精神,與其處處爲他人着想,不如多考慮考慮自己的利益。張子祥並不同意這種觀點。

1984年新春剛過沒兩天,張子祥就又匆匆告別家裡人,他的探親假還沒有結束,但他打算先去一趟南京。團裡的電影放映機壞了,部隊附近的廠家無法修理,張子祥便決定到南京生產精密儀器的5311廠修理。

誰知,張子祥千里迢迢地趕到5311廠,廠裡的工人卻告訴他:“現在廠里正集中精力爲雲南前線緊急加工軍用器材,沒有多餘的精力修理放映機。”

張子祥一聽,連忙又問:“那我大概什麼時候過來可以修理?”

“跟您說實話吧,廠裡已經好幾年不生產這種放映機鏡頭了。”說着,工人指指張子祥拿來的放映機的鏡頭,“這鏡頭已經都要淘汰了,與其修,還不如直接買個新的。”

聽了這番話,張子祥嘆了口氣。買?說起來容易,他知道這種鏡頭的昂貴价格,團裡的經費原本就緊張,哪有那麼多錢來買鏡頭。可是,放映機問題不解決不行,戰友們就看不上電影,看電影可是戰士們業餘時間最大的娛樂活動之一啊!權衡再三,張子祥決定找有關領導說明情況。經過努力,一個領導終於答應他半個月後幫他修理。

張子祥本想先回家,等到時間了再拿着放映機過來。誰知當天夜裡南京市下了一場多年不遇的大雪,積雪足足有一尺多厚。汽車不通了,張子祥只好在工廠院內的招待所住了下來。他在南京沒有什麼親戚朋友,也捨不得拿着錢去逛街,平時在部隊忙慣了的張子祥,找來掃帚,到院子裡掃起雪來。張子祥閒不住,掃完招待所院子裡的雪,又去掃廠區。忙活了一上午,吃過午飯,又開始幫招待所拖地板、掃房間、刷廁所、擦樓梯。有些人看着一個顧客這麼辛勞,實在過意不去,讓他別幹了。張子祥笑得一臉憨厚說:“反正閒着也是閒着,打掃打掃還鍛鍊身體。”

住在5311廠招待所的張子祥沒幾日,就成了廠區裡的名人,在廠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大家都猜測這個陌生的解放軍戰士是什麼來頭。當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之後,全廠上下無不爲之感動,都感嘆:“這不就是當代活雷鋒嗎?”幾名技術人員和工人主動找到張子祥,用私人時間,連夜將張子祥帶來的放映機修好了,而且分文不收。

返回部隊後,對於領導詢問爲什麼沒有花錢,張子祥只說是廠裡的師傅們人好,隻字不提自己的事情。但這世上不是隻有壞事可以傳千里,有時候好事也一樣可以。沒幾天,5311廠就寄來了一封表揚信。

這件事對張子祥的影響很深。對於他來說,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應做的小事,但是羣衆卻將這些事牢牢記在心裡,並且心存感激,這讓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關愛是如此重要,這種重要的聯絡紐帶,是不論在任何時代下都是極爲珍貴的,是不應該被摒棄的。人民需要雷鋒式的人物,時代需要雷鋒精神!從此,張子祥在心中更加堅定要以雷鋒爲榜樣,繼續爲人民服務!

張子祥當兵十餘載,每時每刻都在以“雷鋒”的標準要求自己,激勵自己,他做過的好事許許多多,幫助過的人更是不計其數。199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爲題,開始廣播張子祥學雷鋒的動人事蹟。緊接着,全國許多報紙都刊登了張子祥事蹟的報道,一夜之間,張子祥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彷彿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人——被看成新時代的活雷鋒。

張子祥沒有因爲自己的揚名而就此終止學雷鋒的步伐,就如他在日記裡所寫的:當我踏上學雷鋒之路,就像登上了長行的列車。只有生命結束,纔算到站。

人民公僕:楊善洲

在滇西保山市施甸縣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鑽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

這首民謠歌頌的是一位六十年如一日,辛勤奉獻、造福人民的老人——楊善洲。

楊善洲曾擔任雲南省保山縣地委書記,是個“當官的”。不像那些腐敗的官員,楊善洲一生清廉,日子清貧,爲官幾十年一直兢兢業業爲國家、爲人民操勞,從未懈怠。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年60歲的楊善洲光榮退休,組織上安排他去生活條件較好的昆明養老,但被楊善洲拒絕了,他說:“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爲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

楊善洲的老家有一座“大亮山”,楊善洲的家就在這座山的腳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環保意識還不強,爲了謀取經濟利益,人們大面積地毀林開荒,致使當地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山泉漸漸枯涸,大地失去生機,這一切,給當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退休後,楊善洲不願就此享受安逸的生活,他還想爲自己的家鄉、爲人民繼續奉獻。他一直記得自己的諾言:退休後,要爲家鄉辦點事。就這樣,62歲的楊善洲卸下了原來的工作擔子,又挑起新的重任。他回到老家保山市施甸縣,僱了15個人、帶了18匹馬,爬上家鄉的大亮山,開始植樹造林。楊善洲就此紮根林場,一干就是20年。

當初,楊善洲剛有去大亮山造林的打算時,家鄉人都勸他不要去。鄉親們說:“在大亮山上,像野櫻桃、鋸木這樣的樹都活不了,更別說大片的樹林了。”但是,鄉親們的勸阻沒有動搖楊善洲的信念。他找來植物研究人員,對大亮山進行全面考察,制定了科學的植樹造林計劃。他還造訪了大亮山社的社長李宗清,想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李宗清社長見老書記這把年紀還在爲造福家鄉努力,深受感動,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楊善洲的請求,並表示一定全力支持。

在楊善洲的努力下,林場迅速建起來了。山上沒有辦公場所,甚至連個房子都沒有,楊善洲就帶領林場職工就地蓋房,用木頭建起了幾間簡陋的屋子。他們在這不避風、不遮雨的房子裡辦公、吃住。山上沒有通電,照明靠馬燈。日用品稀少,他們甚至連一個像樣的牀都沒有。沒有牀褥,所有人都睡在木頭樁子支起的木板上,只在上面鋪上一層草。但老人和他的林場職工們卻一直堅守在這座山、這片林,從未放棄。

在楊善洲的帶領下,林場的經營很快有了起色,樹木漸漸成長,運營模式也日趨成熟,效益也開始逐步增長。但是,經營林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當中會遭受許多困難和打擊。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當地發生了一次鼠災。幾夜之間,一羣羣“窮兇惡極”的老鼠,啃掉了林場中三分之二的茶樹。那時候,林場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這些茶樹。鼠患給林場帶來了非常大的打擊,林場的許多人開始動搖,猶豫着要不要堅持下去。就在這個時候,楊善洲老人堅定地對大家說:“茶園毀了可以重新種植,人的精神垮了,事業就真正完了。”他鼓勵員工打起精神,不要被災難打倒,要繼續奮鬥下去。

這之後,林場又陸續遇到一些挫折。

有一年,林場種植的華山鬆被一種叫做“紫荊澤蘭”的毒草侵害,將近400畝的華山鬆遭到了破壞。但楊善洲依然沒有被挫折打倒,他帶領大家消滅毒草,繼續植樹。

林場是由楊善洲一手創建起來的,但他卻不是林場的場長。除了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楊善洲不拿林場的一分錢。林場場長實在看不下去,非要給楊善洲500元補助,卻得到老人的厲聲質問:“我上山是來種樹的,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楊善洲不僅不拿報酬,還時常倒貼錢。他的妻子每次來林場探望他,林場都派車接送,以確保老人的安全。楊善洲的妻子坐過4次林場的車,楊善洲便向林場交來了300多元的汽油錢,林場不收,他說:“我當個領導已經夠‘特殊’的了,不能再佔公家的便宜了。”

不只是自掏汽油錢,林場經濟困難的時候,楊善洲就用自己的退休費給大家發工資。

1999年11月,楊善洲老人在林場勞動時摔傷,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當時,楊善洲已經是一位72歲高齡的老人了,然而,他只臥牀休息了半年,就拄着柺杖登上了大亮山,回到了他的工作崗位。老人像是一位永遠不會被打倒的戰士,不斷向前,向前,直到爲人民、爲國家奉獻到最後一刻。

楊善洲曾說過:“我不是爲了錢,我要是爲了錢,就不會來這裡受苦了。”

楊善洲一生清貧,家裡連蓋新房的錢都沒有。2010年,保山市獎給老人20萬元獎金,老人將其中的16萬元捐給了當地的學校和林場,剩下的4萬元錢,留給了跟着自己受了一輩子苦的老伴兒,作爲養老的錢。

有人保守地估算過,楊善洲老人建起的這片林場,最少值3億元人民幣,而老人卻分文不取,全部獻給了國家。

楊善洲擁有的,是怎樣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啊!他一輩子清貧,卻爲國家和人民,奮鬥了一生。

他帶領林場職工,共造林5.6萬畝,林場林木覆蓋率達97%以上。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已經鬱鬱蔥蔥。珍稀的樹種,在這裡生長;瀕臨絕種的動物,在樹林間棲息。整個大亮山,因楊善洲老人的付出而充滿生機。

2012年,楊善洲被評選爲“感動中國”人物。在頒獎晚會上,欄目組給楊善洲的頒獎詞是:

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六十年裡的一切作爲,就是爲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楊善洲是大公無私、堅守信念、一生奉獻的代表,他爲後人留下了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人們應當繼承前人的優秀傳統和精神,發自內心地去做一個延續者。服務於人、幫助他人、奉獻自己的力量,其實這些離人們並不遙遠。相信每個人都做過利於他人的好事,也許在朋友遇到困難時,你挺身而出;也許看到貧困弱小,你上去幫扶一把;也許看到災區的遭遇,你慷慨解囊……這些都是雷鋒精神的體現。其實,在不經意間,你內心中的高大精神已經得到了體現。只要人們可以常懷一顆善良的心,在雷鋒式的人身上更多地汲取精華,在自己的生活中堅持去做,就能夠成爲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用汗水承載希望的老人:白方禮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年過七旬仍舊起早貪黑辛勤工作,不是爲自己,而是爲別人;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捐款35萬,自己卻沒有一分存款;有這樣一位老人,他一日三餐就是涼水、饅頭,卻支持300名學子走進大學的校門。這位老人,名叫白方禮。

白方禮老家是河北滄州,家境貧寒,13歲起就靠給人打短工,勉強度日。1944年,因生活實在困難,他孤身一人背井離鄉來到天津,開始了在天津的艱難生活。白方禮只找到一份蹬三輪車的活計,但是那時候新中國還沒有成立,世道混亂,要繳付各種苛捐雜稅,偶爾還要被地痞流氓勒索欺負,日子過得極爲艱苦。解放後,白方禮終於有了正式安穩的工作,成爲了一名運輸工人。工作雖然辛苦,但白方禮很滿足,他每日勤勤懇懇地工作,不僅拉扯大了自己的4個孩子,其中3個上了大學,還成爲了爲人民服務的勞動模範。

1986年,已經74歲的白方禮退休了,辛勤了半輩子,終於可以領着退休金在家享清福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74歲高齡的老人卻正要開啓他人生的新徵程。

白方禮退休後,回了一趟河北老家。這次回家的經歷,成爲他人生的又一轉折點。白方禮回到家鄉,看到村裡那麼多孩子明明到了上學的年齡,卻仍在地裡務農,幹活,甚至有的外出打工,這讓他很難過。他問孩子們怎麼不去上學,孩子們告訴他:“沒有錢。”

白方禮因爲從小家境貧寒,沒錢讀書,一直沒有文化,甚至連字都不認得幾個,這是他一輩子的遺憾。從老家回來後,老人幾天沒有睡好,腦子裡想的都是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他想,我這輩子是這樣了,不能讓孩子跟我一樣遺憾一輩子。

這一天,白方禮把自己的兒女都叫到家中,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告訴兒女們他要將自己的5000塊存款,全部捐給老家的小學。一說完這個決定,全家人都震驚了。要知道,在那個時候,5000塊錢算是一筆大數目,家人對老人的決定完全不能理解。白方禮的女兒白金鳳回憶當時的情景說:“當時我就不太理解,說您是不是腦子出現問題了。”

白方禮對家人的不理解非常氣憤,他是一個固執的人,決定了的事就要做,他對兒女說:“這事你們是贊成還是反對都一樣,我主意定了,誰也別插槓了!”一副“誰要反對,就和誰斷絕關係”的態度。

很快,白方禮就不顧家人的反對,將5000塊存款全部捐給了老家的小學。在兒女以爲父親的“瘋狂”行爲終於告一段落的時候,白方禮又做了另一件令家人震驚的決定,73歲的他要重操三輪車舊業,把賺的錢全部捐給貧困學生。

白方禮說幹就幹,找來一輛三輪車,上好牌照,就開始了他的三輪車事業。老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門,晚上八九點鐘纔回來,有時候爲了多掙幾塊錢,乾脆連家都不回,困了就窩在三輪車上睡一覺,不論春夏與秋冬,皆是如此。兒女們看到自己的父親如此辛苦,都勸他不要做了,但老人卻說:“你甭管,別惦記我,我挺好的。我一天天挺高興的,這樣活着,我覺得特別自在。”

白方禮雖然不是“文化人”,但做人極爲有原則。他拉三輪車雖然是爲了賺錢,但是有些錢他卻不掙。每次碰到老弱病殘,白方禮都會義務服務,不收對方一分錢。但老人這樣的義舉,卻遭到了一些同行們的記恨,認爲這老頭子是裝好人,跟他們搶飯碗,有的人就將白方禮的三輪車的氣門芯拔了,車胎紮了。這些阻撓,並沒有影響到老人的決定和做人的原則,依舊我行我素,揮灑汗水。

爲了能夠多攢點錢,白方禮的生活過得極爲簡樸,他從沒花錢買過一件衣服,衣服和鞋幾乎都是撿來的,一日三餐經常是饅頭加涼水,有時候看到別人扔掉不要的饅頭,他也撿起來接着吃。有的人說他傻,說他腦子不正常,但是老人自己不這麼認爲,他說:“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捨得花呀,孩子們等着我的錢唸書呢!”

是啊,他的艱辛背後是衆多孩子們未來的希望。

白方禮每天最快樂的事,大概就是數着今天賺到的錢,如果今天賺得多,他就會特別開心,覺得又夠一個孩子一天的伙食費了。當錢攢夠一定數目,白方禮就會將錢捐給學校。他的女兒回憶說:“有一次,

一所學校搞了捐獻儀式。絕大多數捐獻者不是公司老闆,就是白領。只有他一個是自己特別窮的老人。我們一走進教室,學校還沒怎麼介紹,底下學生就感動得鼓起掌來,特別熱烈。那場景,真是挺震撼的,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

1994年,已經81歲的白方禮將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塊錢交給一所學校,校領導非常感動,對老人說:“我代表全校300名貧困生向您致敬。”

對方的感謝話語引起了白方禮的反思。他想,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幫助到的人也是有限的,想到這裡,老人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第二天,老人就將子女們都召集到一起,宣佈道:“我準備把咱老家的兩間老屋賣了,再貸點款,辦個支教公司。”

家人們對父親這些年的行動已經有所瞭解,雖然內心震驚不已,但也都知道不管怎麼說,老人也不會改變主意的。沒多久,白方禮就在火車站附近,租了一個7平方米的售貨亭,外面掛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白方禮支教公司”幾個大字,老人的公司這就算開張了。他將售貨亭交給夥計打理,自己還照常蹬三輪賺錢。

售貨亭旁有個小鐵皮棚子,這個棚子就是白方禮的“家”。爲了多拉些活,老人幾乎很少回家,每天拉活拉到深夜,就回到這個小棚子裡湊合睡一覺,等天還沒亮,火車站已經有人出入的時候,就又蹬起自己的三輪,開始了忙碌、辛苦的一天。鐵皮棚子裡只有一張木板牀,和一件舊大衣,不管是盛夏還是寒冬,老人在這裡堅持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後來天津市政府號召要整治車站街道環境,老人才帶頭將自己的“公司”給拆了。老人雖然難過,但仍沒有放棄,又找了一片地方,用塑料布支起一個小棚子,24小時等候乘客,繼續他的支教事業。

白方禮曾說:“我沒文化,又年歲大了,嘛事幹不了了,可蹬三輪車還成……孩子們有了錢就可以安心上課了,一想到這我就越蹬越有勁……”“想想那些缺錢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車,24小時待客,一天總還能掙回二三十塊。別小看這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後來,白方禮由於年齡太大,實在無法再蹬三輪車,他就又跑到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子幫人看自行車賺錢,一看就是3個月。後來因爲身體實在支撐不住,老人拿着看自行車賺來的500塊錢,來到天津耀華中學,把錢遞給老師說: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

2005年5月,白方禮老人被確診爲肺癌晚期。當年9月23日清晨,老人靜靜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白方禮出殯的那一天,親屬車隊離醫院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時,自發前來爲老人送行的人羣已經擠滿了馬路,這些人中有許多人與老人素昧平生,卻都是受老人的事蹟所感動的人。有人說,從沒見過一個普通老百姓出殯聚集了這麼多人。

幾十年間,白方禮老人用汗水和堅持奉獻出了一分分真摯的愛心:

1988年,爲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捐贈5000元;

1989年,爲天津市教師獎勵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爲河北滄縣大官廳鄉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爲天津市、河北區、津南區教師獎勵基金、北門東中學和黃緯路小學等捐款8100元;

1992年,爲“希望工程”和家鄉白賈村小學捐款3000元;

1993年,爲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爲天津市河北區少年宮捐款1000元;

自1995年開始的3年間,爲紅光中學的藏族困難學生資助近5萬元,爲天津大學困難學生資助近5萬元;

自1996年開始,用“白方禮支教公司”的全部稅後利潤資助南開大學困難學生,總金額約3.4萬元;

2001年,白方禮捐出了最後一筆錢,將幫人看車存的500元捐了出去。

此外,在白方禮十幾年的蹬車支教歷程中,還先後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第43屆世乒賽、市養老院等捐助款項。

老人的一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他不識字,沒有錢,甚至過着如同乞丐一般的生活,但他卻說自己很快樂,他看到孩子們能因上學而露出笑容就覺得滿足。他不是偉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蹬三輪車的老人,但他卻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承載了無數孩子的未來,給予了他們人生的希望。他的力量是那樣卑微,卻又是那樣的強大,他猶如雷鋒一般的奉獻精神至今仍感動着千千萬萬的人,感動着整個中國。

三棲尖兵:何祥美

大家一定對雷鋒的“釘子精神”印象深刻吧?在學習工作中,運用好“擠”和“鑽”,你將取得很大的進步。同時,踐行這種精神,將使你的意志力得到鍛鍊,幫助你成長爲一個有毅力的人。如果參加工作了,更要學習雷鋒,學習他“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和他一樣,成爲一個具有敬業奉獻高尚情操的人。

胡錦濤總書記曾說過:

“發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發揚‘釘子’精神,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爲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必須清醒地看到,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我們不懂得、不熟悉的東西很多,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很多。我們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學習經濟,學習現代科學文化,大膽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刻苦鑽研本職業務,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立足本職,忠於職守,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雷鋒無論在哪裡,都能自覺服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爲人才的健康成長和合理流動創造了良好環境,爲個人施展才華和抱負提供了廣闊天地。但是,一個人只有當他的個人選擇和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一致,在具體工作崗位上發揮積極作用時,他的才能和價值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那種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那種立足本職、忠於職守、勤勉敬業、精益求精的螺絲釘精神,仍然應當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和發揚。”

雷鋒“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從未走遠,它就在每個人的身邊。

“當兵就要當一名愛軍精武的標兵。只有把自己的本領和素質練過硬了,才能夠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各項任務。”這是中國一名軍人——何祥美的人生格言。

何祥美獲得過許多榮譽,先是爲上海合作組織峰會、APEC會議這樣的國際重要活動服務,被指定爲安保人員和1號狙擊手。2007年,何祥美又被選中作爲彙報人員,向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做彙報演示。演示中,何祥美一發命中靶心,精湛的槍法受到了徐副主席的讚揚,並得到了徐副主席單獨接見和合影的殊榮,被授予“全軍愛軍精武標兵”稱號。2010年,中央軍委又授予何祥美“愛軍精武模範士官”的稱號。

隨着一系列榮譽的獲得和一些報道的推出,何祥美的事蹟越來越受到關注,他不僅在軍中受到肯定,更在社會上也受到了衆多羣衆的追捧。2011年,何祥美被選爲“2010感動中國人物”,並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1999年入伍的何祥美是個訓練有素的優秀士兵,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各種訓練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在他當兵的第六個年頭,何祥美被狙擊手集訓班選中,開始了極其艱苦的“魔鬼”訓練。

狙擊手集訓班的生活是這樣的:隊員們要每天不間斷地進行科目訓練,過螞蟻坑、扛圓木、上懶人梯、闖火線、匍匐過低裝網等等。

摸爬滾打的意志訓練,常常使身強體壯的隊員們覺得吃力。這些在常人看來如煉獄一般的生活,持續了10個月,能夠承受住這種歷練的戰士是軍中當之無愧的精英。何祥美堅持下來了,他向狙擊手的標準不斷努力着……

要想成爲一名出色的戰士,就要具備超強的體能,這是鍛鍊其他軍事技能的基礎。爲了使自己的體能得到提升,何祥美總是比規定的起牀時間起得早,在每天早晨進行五公里的跑步訓練,下午也要添加跑步訓練的時間,他通常一次跑十公里。日積月累的訓練,使何祥美的耐力逐漸增強,但是他並不滿足於自己某一階段的訓練成果,他覺得光跑還不夠,要加上負重。就是這樣“永不滿足”的持續鍛鍊,才練就了何祥美強健的體魄,現在,他已經可以負重20公斤很輕鬆地進行長跑了。

爲了成爲一名優秀的狙擊手,具備了非常好的身體素質,就要進一步鍛鍊自己的專項技能了。射擊訓練中,何祥美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在訓練中進行多方面的技能加強,爲練就“一槍斃敵”的絕殺本領奠定了基礎。“無依託據槍”訓練是狙擊訓練中最苦、最難的科目,射擊中狙擊手的肘部常常會被磨破,傷口和汗水接觸在一起疼痛難忍。有些戰士戴上了防護用具,而何祥美卻忍着疼不戴,因爲他覺得厚實的護肘會影響據槍動作的執行、干擾射擊感覺。爲了鍛鍊自己持槍的穩定性,在據槍定型訓練時,何祥美把光滑的石子或者圓滾滾的彈殼放在自己的槍管上,規定不許讓槍管上的東西掉下,如果掉一次就自罰再練十分鐘。經過長期的訓練,何祥美竟能維持兩個小時都不掉,但是,他的全身也隨之變得十分僵硬,一時難以動彈。

射擊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比如自身的身體情況和外界的環境條件。爲了把自身因素對射擊的影響降到最低,何祥美要求自己做到連續五分鐘眼睛不眨一下、迎風迎光迎沙不流一點兒眼淚。爲了達到訓練目標,他堅持盯着手錶秒針做訓練。眼睛的定力鍛鍊,使何祥美在日後識別射擊目標的過程中,擁有了非常好的準確度。此外,對付外界複雜的天氣情況變化,是個很難攻克的事兒,風、雨、光,稍有變化便要對瞄準點進行“修風”處理,再加上氣溫、氣壓、距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對於變化的處理就要更加謹慎和靈活。何祥美把總結出來的數千個參數寫在小卡片上,一有空就掏出來背,直到記得滾瓜爛熟爲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何祥美最終練就了對外界極其敏感的反應能力,能夠對風向、風速、高低角和目測距離迅速做出精準的判斷和調整,誤差接近於零,射擊精度很高。

有一次,幾名記者跟隨何祥美所在的部隊進行採訪,當時何祥美正在某處沿海地區訓練,記者們目睹了何祥美當天訓練的全過程。

當天何祥美正在進行“逃脫”和“遠距離射擊”訓練。只見,何祥美駕着翼傘靈活地從海面上飄飛而過,然後跳傘入水。在一羣人的嚴密注視當中,何祥美潛入到水中後,竟不見了蹤跡,部隊長說此時何祥美已經悄悄地潛游上岸了。記者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部隊長指着一片大約200平方米的區域說:“何祥美就潛伏在這裡,請你們把他找出來。”記者們看看這塊兒地,上面只有稀稀疏疏的一些植物,何祥美能隱藏得住嗎?記者們將這塊區域仔細地篩查了一遍,竟然沒有找到何祥美!大家都覺得很驚奇。“出來吧!”在部隊長的命令之下,何祥美突然從草皮底下鑽了出來,穿着迷彩衣的他混在草叢中,真令人難以分辨。部隊長再次下令:“正前方600米目標,射擊!”話音還未落下,槍聲便已經四散開來了,頓時,遠處26個酒瓶碎落一地。

海、陸、空,樣樣能行,何祥美這次精彩的訓練,得到大家這樣的形容:“飛天無蹤,踏海無聲,遁地無形。”

何祥美曾說:“當我握槍的時候,我會把其他的都丟到一邊。我會想:我需要幹什麼?因爲這是我的戲、我的舞臺,只要一上場,我就要演好。戲怎麼唱、怎麼演,都靠自己,別人都是觀衆。射擊也是一樣,我會認真地把握每次射擊的機會,把每一顆子彈都當成自己的最後一顆子彈,把每一顆子彈都發射到我想命中的地方去。”

在部隊的九年時間裡,何祥美從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村青年,成長爲一名空中、陸地、水上均可馳騁,智能、體能、技能都拔尖的傑出士兵。他是怎樣做到的呢?何祥美立足本職崗位,以“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強素質、練打贏、當尖兵,令人敬佩!

愛心媽媽:馬佳年

懷胎十月,等待一個新生兒的降生,一個多麼令人激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母親都在用自己最真、最深的愛,孕育着新的生命。她們總是用手輕輕地撫摸着日益隆起的腹部,總是與肚子裡的“她”或“他”喃喃細語。爲了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天,媽媽們付出了心血,她們多麼盼望能夠快些見到那個從未謀面的“小傢伙”呀。

然而,對於母親來說,提前見到自己的寶寶,並非是一件好事。因爲絕大多數早產兒在母體裡並沒有發育完全,在他們出生以後,體重往往會比正常的嬰兒輕很多,甚至還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殘、障疾病。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於早產兒來說,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對於母親來說,則是一種痛苦。

馬佳年,一位早產兒的母親。2005年,聖誕節剛過,懷孕28周的馬佳年突然感到肚子劇烈地疼痛。隨後,她被家人緊急送到了醫院。經過醫生的診斷,得知馬佳年將要早產。

第二天,馬佳年被推進了產房,並生下一名女嬰,取名“小豆丁”。大家知道,嬰兒出生以後,都會立刻啼哭。但是小豆丁降生的時候,足足有5分鐘都沒發出任何聲音,而且,她的體重只有2斤7兩。因此,小豆丁需要留院觀察。

幾天後,馬佳年順利地出院了,但是她心裡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小豆丁”。從生產到出院,短短的幾天裡,馬佳年都沒能好好地看看孩子,心裡別提多難過了。

在小豆丁住院的40多天裡,馬佳年每個星期都會到醫院看看女兒。小豆丁安靜地躺在暖箱裡,就像一個正在發育的幼苗,非常柔弱。她的抵抗力極低,一點點細菌都會使她的身體受到威脅。馬佳年只好站在暖箱旁邊,眼巴巴地望着小豆丁。被矇住雙眼的小豆丁看起來有些可憐,她不像別的嬰兒那樣“又白又胖”,而是“又黑又瘦”。由於身體上還沒有長出脂肪,小豆丁的皮膚呈半透明狀。看到女兒的樣子,馬佳年紅了眼眶,她把早產給孩子帶來的痛苦歸結到自己身上,心中充滿了愧疚。

那一刻,不知道小豆丁能否察覺到媽媽就在她身邊。那一刻,馬佳年開始了思考。她逐漸意識到,除了自己以外,全中國還有很多與她情況類似的母親、有很多像小豆丁一樣的早產兒。通過查詢,馬佳年得知,每年全國有將近200萬新生早產兒。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出現在貧困山區。由於山區醫療條件差,沒能爲孩子提供必要的醫療設備,導致很多本可以得到及時救治的早產兒終身殘疾。

小豆丁的身體狀況就很不樂觀。她出生後一週,就被查出腦部病變,並且帶有腦出血,這極易導致腦部癱瘓。很長時間裡,小豆丁的眼睛都不會像別的孩子一樣,東瞅瞅、西看看,而是直勾勾地盯着某一處,動也不動。

當時,人們對“早產兒”的關注並不多,有很多母親並不知道該如何哺育早產的孩子,沒有一家專門服務於早產兒家庭的機構。能利用的資源非常有限,馬佳年只好自己慢慢摸索。

每天,馬佳年都會嚴格按照醫院設定的計劃,餵養小豆丁。她會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的記錄,比如:一天需要多少奶粉,要衝調出多少毫升牛奶;小豆丁的眼神是否能夠追隨移動的物體了……除此之外,她還會堅持爲小豆丁做全身按摩,幫助女兒更好地恢復身體機能。

對於馬佳年來說,日子彷彿過得比從前慢了很多。小豆丁的身體情況總是要等待許久才能見到一點點好轉。直到小豆丁4個月的時候,才被醫院確定爲視力健康;8個月時,心臟發育正常;滿一歲的時候,她的神經系統也終於發育完全了……

在馬佳年無微不至地照顧下,小豆丁漸漸長大了。她已經和正常的孩子完全一樣,可以開朗地笑、大聲地哭,也可以和夥伴們相互嬉戲玩耍。在這個過程中,馬佳年也獲得了很多經驗,儼然成了哺育和撫養早產兒的“專家”。

小豆丁的身體好轉了、健康了,馬佳年被喜悅包圍着。沒有人知道,這一路走來,她流過多少淚、熬過多少夜。當時,由於小豆丁的過早出生,疾病纏身的她,並沒有給家庭帶來歡樂,反而增加了許多壓力。

爲了專心照顧女兒,馬佳年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她的這種做法,沒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從此以後,馬佳年獨自照顧着身體嬌弱的小豆丁。有一次,馬佳年無意中在網絡上看到一項“寫博客贏奶粉”的活動。於是,她開通了博客,把自己和小豆丁相依相伴、共同走過的歲月,寫成了文章,並取了一個溫馨的題目——“你幸福,我快樂”。很多網友被母女倆真實的生活故事所吸引,被馬佳年真摯的情感所打動。半年多的時間裡,這篇文章的訪問量超過了萬數次。

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網絡上傳開以後,馬佳年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她和當年在同一家醫院,同是早產兒母親的人們取得了聯繫,並共同建立了一個名爲“早產媽媽聯盟”的網絡羣體,以便用她們的經驗幫助更多遇到困難的媽媽。當年,爲小豆丁設計的餵養記錄派上了用場,馬佳年編寫了《早產兒出院餵養表》,供早產媽媽們參考。

馬佳年深知,早產兒的身體狀況本來就落後於發育健全的孩子,如果不趕快彌補,將會耽誤幼兒的成長,很有可能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2007年6月18日,“早產媽媽聯盟”的成員,舉辦了一場名爲“天通寶貝嘉年華”的公益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早產媽媽聯盟”共籌集善款一萬元,並用這些錢,開通了一條早產兒熱線。熱線開通以後,將近1000名相關專業人員踊躍地加入到爲早產兒服務的隊伍中,免費爲早產兒家庭提供專業餵養知識、解決困惑、指點迷津。

馬佳年沒有想到,小豆丁的意外早產,竟然令自己的人生髮生了改變。以前,她是一名普通的會計,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她走上了一條幫助早產兒的道路,而且準備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早產媽媽聯盟”成立以來,馬佳年始終堅持着對早產兒問題的研究。她注意到:早期篩查、治療,可以大幅降低早產兒患上終身殘疾的機率。即使是腦癱兒童,如果在半歲以前就開始進行治療,80%的孩子可以顯著提高自理能力。

從2007年至今,“早產媽媽聯盟”不斷地發展壯大,並且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0年,全國相繼成立了很多早產兒服務機構和基金會,例如: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展中心救助早產兒互助工程、民政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早產兒救助基金。“早產媽媽聯盟”也成爲了全世界範圍內,最大的華語早產兒組織。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華人都可以通過“早產媽媽聯盟”這個廣闊的平臺,尋求到幫助。現在,有很多家醫院也加入到幫助和關注早產兒的行動中來,相繼開通了救助早產兒的綠色通道。

“如果我們開辦的早教活動,現在只能爲出得起學費的人開放,那怎麼對得住當年無私幫助我們的衆多志願者呢?只有貧困人家才需要我們去普及知識,因爲他們能獲得信息的渠道相比普通家庭要少得多。”——這是馬佳年發自肺腑的話。

馬佳年有一個心願:“給生於貧困的早產兒一個平等的未來。”

馬佳年帶領着“早產媽媽聯盟”,在公益之路上不斷前行。如今,小豆丁即將跨入小學的校門。她不但模樣和媽媽長得很像,連性格也和媽媽一樣,樂觀向上。從小豆丁的臉上,不再有剛出生的痛苦表情,在她的心中,也沒有任何陰影,小豆丁總是燦爛地笑着。看着孩子無憂無慮的樣子,馬佳年微笑着說:“每個孩子的未來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我們當家長的,永遠不能提前替孩子說‘不’。”

現在,像馬佳年一樣關心社會、熱衷於公益事業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志願爲他人服務。就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社會各界的人們都積極地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當中,爲這樣一場世界性的盛會,緊鑼密鼓地做準備。期間,他們都發揚着雷鋒樂於助人、甘於奉獻的精神,爲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提供服務。在志願者的隊伍中,不乏年輕人、當代的大學生,他們都在爭做“雷鋒傳人”,擎着“雷鋒精神”的火炬,不斷地向前奔跑。

高原上的支教者:胡忠、謝曉君夫婦

2011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堅守在雪域高原,支教12年,他們就是胡忠、謝曉君夫婦。

擔任評委的于丹老師這樣評價他們:

這兩位老師讓我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於愛和信念的堅持,他們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裡,他們仍然讓世界相信:精神無敵。

面對全國人民的讚揚,夫婦倆卻說:“我們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平凡事,不值得大家這樣追捧。”同學們,也許你不知道雪域高原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但你一定能理解,一個人能堅持做一件事12年,一定需要很大的毅力。

胡忠、謝曉君夫婦原本都在四川當老師,2000年,夫婦倆去西藏旅遊,他們沒有想到,這次旅行竟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在甘孜塔公草原,夫婦倆欣賞了獨特的高原風景。後來,在四面環山的草原上,胡忠和謝曉君夫婦來到了塔公鄉“西康福利學校”。學校剛剛創辦3個年頭,招收來自甘孜州13個縣的孤兒和特困學生,學校的大多數教職員工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孩子們的情景,胡忠歷歷在目:“孩子們正圍在一起跳鍋莊(藏族的民間舞蹈),都穿着紅色運動服,很燦爛。看到我們來,就把哈達往我們脖子上繞。這是第一次有人給我獻哈達。”

後來,夫婦倆得知這所學校缺少老師,孩子們渴求知識。胡忠和謝曉君覺得這些孤兒太可憐了,本來就缺少父母的關愛,現在又沒有人教他們知識。孩子們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呢?他們的出路在哪裡?他們的一生,將因爲缺少知識的光芒而黯淡下去嗎?

回到四川后,胡忠和謝曉君一直想着西藏的孩子們,想着他們渴求知識的眼睛。作爲老師,他們覺得必須爲孩子們做些事情。於是,他們遞交了義務支教的申請,開始了雪域高原的任教之路。在胡忠離開成都時,他說:“像我這種老師,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爲我走了,哪個學生就讀不成書。但這裡不一樣,沒有幾個老師願意到這裡來,也沒有幾個老師願意留下來。他們長大的命運,如果因爲我的到來而改變,我想得通。我一個老師,在哪裡不是教書?在哪裡不是育人?”

支教的生活非常艱苦,在西藏,生活環境遠沒有四川舒適,冬天異常寒冷。在福利學校,老師很少,胡忠和謝曉君都要同時教好幾種科目,每天要講很多節課。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的謝曉君,彈得一手好鋼琴,而來到西藏卻要教很多額外的科目,不僅要教音樂、還要教生物,承擔圖書管理員、生活老師等職務。謝曉君沒有覺得委屈了自己,反而幹得有聲有色。

有一次,謝曉君的胃病發作了,她輸了兩天的液。躺在病牀上的謝曉君知道,有一位教數學的老師剛剛離開了學校,當時,沒有人給孩子們上數學課。這個消息令謝曉君心痛,老師一個一個地離開,孩子們的課程無法連續。

謝曉君再也坐不住了,她顧不得自己的病痛,對前來看望她的孩子們說:“走!幫我提着輸液瓶!我們全班進教室,沒有數學老師,我來上語文。”就這樣,謝曉君帶着輸液瓶,堅持站上了講臺。最後輸液瓶裡的**都輸完了,血從管子裡倒滲出來,她還站在講臺上。

“工作很繁雜,每天很晚才能休息。忙完一天的工作,坐在牀上,端着一杯熱茶覺得是最愜意的事情了。”謝曉君還記得,有一天晚上她端着一杯熱茶,坐在牀上,茶還沒喝完,就困得睡着了。醒來已經是第二天的早上了,再一看,手裡的茶水早已撒了一牀。

從都市教師到高原山村學校的教師,謝曉君說:“剛進高原時,我還比較愛美。漸漸地就被周圍的環境所同化,我不懼高原的風沙,即便它鋪天蓋地,最多隻用手撣一撣……”謝曉君回憶到西藏支教後的生活:生活條件和以前不能比,要克服的問題很多,當時洗澡成爲了一件很困難的事,通常要提水到板房宿舍裡洗,基本上都是三個月才洗上一次,一個月洗一次就算是奢侈了。

如今,不到40歲的胡忠已有白髮,謝曉君也患上了嚴重的背部疾病。就是這樣,夫婦倆仍然堅持這樣做,他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幸福。他們把自己的女兒也帶到福利小學,謝曉君說:“我的女兒和學生是一樣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胡忠和謝曉君說:“愛心是幸福的源泉。我們相信,愛心會傳遞下去,力量會越來越強,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地區的命運。”

在任教的十幾年裡,胡忠、謝曉君夫婦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100多名孤兒都親切地叫胡忠“阿爸”。學校的設施也越來越好,學生越來越多。

2007年,謝曉君當選爲成都石室聯中評選會“感動聯中十大人物”。前去領獎時,她以前的同事看到她辛勞的樣子抱着她就哭了。謝曉君卻一直笑着,她說:“他們大概是覺得我在那邊很苦吧。但我覺得我過得並不苦。生活條件、工作環境這些遠比不上成都,但我心靈是快樂的。”

這對普通夫妻,放棄了城市裡優越的生活環境,無私地將愛心獻給邊遠地區的孩子,令人敬佩!在胡忠和謝曉君身上,人們又看到了雷鋒的影子。他們的舉動,改變了千百名孩子的命運,改變了藏區的教育環境。未來,他們決心將這份事業繼續一直進行下去,把這份愛延續下去。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發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艱苦奮鬥,勤儉創業。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目的是爲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但應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的條件下起步的,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有一個很長的艱苦奮鬥過程,需要繼續發揚勤儉建國、厲行節約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建立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堅決反對那種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的不良風氣,尤其要反對那種慷國家之慨,揮霍奢侈的腐敗作風。即便是我們的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也仍然要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以愛之名起舞:肖劍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同時,他們也是最弱小、最需要關愛的人。稚嫩的臉龐、清澈的眼神,看到這樣的孩子,人們總會心生憐愛,更不要說是那些患病的兒童,他們需要更多的愛!

對於很多人來說,從小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對於那些患病的兒童,尤其是身患“罕見病”的孩子,他們失去了健康,無法無憂無慮地成長。

2008年,歐洲罕見病組織將2月29日定爲“國際罕見病日”。“國際罕見病日”,每隔四年纔會出現一次,它寓意了人類罕見的病症。

在中國,“四葉草”的圖案被當做“國際罕見病日”的標誌,我們都把這種草稱爲“幸運草”,因爲在上萬株苜蓿草裡,只有一株是由四片葉子組成的。由此突出它的罕見。同時,翠綠的心形葉子也暗含着四種寓意:健康、真愛、幸福、希望。

罕見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見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爲患病人數佔總人口的0.65%~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多數罕見病是慢性嚴重性疾病,通常會危及生命。

那麼,你知道哪些罕見病症呢?

成骨不全症——瓷娃娃(他們像娃娃一樣嬌小可愛,但是一個擁抱、蹬一次被子、甚至在看動畫片時哈哈大笑都有可能使他們骨折)。

白化病——月亮孩子(月光一樣白色的頭髮和皮膚,讓他們極易被陽光曬傷,月夜是他們的樂園)。

黏寶寶——黏多糖貯積症(“長不大、活不長”是醫生對很多黏寶寶的預言,但是他們也好想好想和所有小朋友一樣茁壯成長)。

苯丙酮尿症——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這是一羣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肉、蛋、奶,這些人體所需的食物,他

們從一出生起就不曾嘗過,他們終生依靠特食生活。)

血友病——他們就像是用玻璃做的,一旦皮膚出血,將無法凝結。每一次的磕碰創傷,都有可能導致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淋巴管肌瘤病——自由呼吸是她們最大的夢想。

特發性肺動脈高壓——走一百米的路程、爬一層樓的高度,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蝴蝶結——結節性硬化症(面部蝴蝶狀結節,癲癇,可能造成的智力低下,讓他們難以自信面對人羣)。

遺傳性共濟失調——企鵝家族(走起路來,他們會不停地搖晃,步態就像企鵝)。

瑞特綜合症——Rettgirl(瑞特綜合徵患者都是女孩,她們笑容甜美,但嚴重的自閉症傾向,使她們像活在另一個世界的天使)。

尼曼匹克病——他們還是孩子,可已經要承受肝硬化、肚子腫大的痛苦,還會導致癲癇。他們有着可愛的笑臉,但他們的身體像蘋果一樣。

克氏綜合徵——這是一種先天性染色體異常疾病,只有男性患病,男性發病率約爲三千五百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漸凍人(成年後,他們將出現行動障礙,最後惡化到無法行走、無法寫字吃飯)。

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罕見病種類。

“改變從瞭解開始”——2012年,國際罕見病日中國區以這句話作爲宣傳語,讓更多人瞭解並關注那些“罕見病”兒童。

人們的關注,就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網絡上一度盛傳着一段視頻:一個穿着白色帽衫、牛仔褲,在全國各大高校門前跳舞的男生。這個人就是肖劍,他不斷重複着舞蹈動作,爲“瓷娃娃”們募集善款。肖劍,一個普通的80後男生,一個地道的湖北荊州人。他選擇了用自己的行動幫助那些“罕見病”兒童。

在每一段視頻的開頭,都會發現“瓷娃娃關愛中心,全國高校公益行”的標語。這樣一個時長約206秒的視頻,收錄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重慶等城市,近200餘所大學校門前,肖劍賣力跳舞的畫面。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那就是肖劍跳舞時穿的上衣,上面印有“罕見病關愛瓷娃娃中心”的標誌。

肖劍爲何要向全社會呼籲,關注“瓷娃娃”呢?

原來,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在肖劍走到漢口武聖路的時候,看到了一對正在乞討的父女。當時,肖劍瞭解到,父女倆都患有脆骨病,他立即捐獻了100元錢。回家之後,肖劍並沒有把這件事拋在腦後。他暗暗決定,要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宣傳“罕見病”知識,讓大家關注可憐的“瓷娃娃”。

之所以要在高校門口跳舞,並錄製成視頻,宣傳“瓷娃娃”。肖劍表示:“年輕人在看到這個視頻後,往往會轉發到社交網站或微博上,這樣可以引起更大的關注。此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熱衷於公益,大學校門的舞蹈,會讓人覺得很親切。”

在肖劍萌發了“錄製視頻”的想法以後,在2011年年底到2012年初的時間裡,他和弟弟自費來到全國各大高校,錄製視頻,前後共花費了一萬多塊錢。這過程中,爲了節省開支,他們儘量乘坐公交車。要奔走於全國各個城市,又要尋找高校並進行拍攝,肖劍沒有覺得辛苦,反而覺得自己爲“瓷娃娃”做了貢獻,覺得做這一切很值得。

肖劍的宣傳方式,引來了爭議,許多人說他是在炒作,還有人說他的舞蹈動作是在譁衆取寵。面對質疑,肖劍坦然地迴應:“我只是在用創意的方式來宣傳公益。如果說用這種‘譁衆取寵’能夠獲得更多人來關注公益事業,我也覺得是有意義的。”

據“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的創始人黃如方介紹:“很多人是看到肖劍的宣傳視頻後,才瞭解到我們的。目前我們的‘新年大禮包’活動,已收到捐款10多萬元。”

面對殘病弱小,每個人都可以像肖劍一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公益事業上出一份力、做一份貢獻,像雷鋒一樣,有一分光,發一分熱。

如今,從個人到團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爲公益事業忙碌。比如“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它是由李連杰先生髮起成立的創新型公益組織,致力於傳播創新的、人人皆可參與的公益文化,搭建公信透明的、可持續發展的公益平臺,儘可能地爲各種自然災難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由“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發起的“海洋天堂計劃”,是“壹基金”爲自閉症、腦癱、罕見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生活補助、心理支持的公益計劃,它切切實實地爲患兒們做了很多事情。

匯聚點滴力量,將集結成海洋般廣闊的愛。請伸出你的手,奉獻出自己的愛。雷鋒就是在平凡的人生中,不斷地付出自己的愛,他能做到的,大家也能做到!

所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雷鋒精神始終與時代同行。

戈壁紅星:南斯勒瑪

孟格圖嘎查(在內蒙古有關盟市所屬旗的行政編制下,設嘎查,與行政村平級)的牧民世代生活在這片戈壁上,貧瘠的土地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貧窮,越來越絕望。孟格圖嘎查共有19萬畝草場,大部分是一望無際的戈壁、沙丘,草場就是隻有稀疏的胡楊和紅柳的沿河地帶,牧民居住十分分散,有的甚至相距近百公里。

南斯勒瑪是孟格圖嘎查的黨支部書記,爲了帶領牧民脫貧,響應國家改革號召,實行草畜雙承包,她可有好幾天沒睡個好覺了。新政策的實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牧民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不相信新政策,而她自己也還有許多情況沒有了解到,擺在她面前的問題是一個又一個。

1983年,爲了合理順利地承包草場,南斯勒瑪挨家挨戶進行動員、宣傳,爲不瞭解新政策的牧民耐心講解。她還親自前往草場,一處一處查看、登記。當時當地沒有別的交通工具,南斯勒瑪就每日騎着駱駝,穿行於茫茫戈壁,爲牧民們奔波。劃分草場時,她從不搞一言堂,每回都是親自帶着牧民們實地考察,如果與牧民遇到分歧,也是雙方共同商量,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南斯勒瑪嚴格按照一個黨員的原則要求自己,像雷鋒一樣樂於奉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按照嘎查的統一承包標準,南斯勒瑪家可以分到500只羊,可她只要了250只。若要問剩下的250只拿去做什麼了?都讓她拿去分給五保戶(五保對象指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和貧困戶了!將自己的一半財產無條件分給他人,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南斯勒瑪爲牧民們的奉獻不止如此。有一次,牧民仁欽家失火,全部財產都在大火中化爲灰燼。當時仁欽不在家中,家裡只有他的兒女和妻子,一家之主不在家,又遇上如此災禍,妻子和兒女們幾乎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南斯勒瑪瞭解到情況後,立刻找到仁欽的家人,帶頭捐給他們160元的實物,並和女兒連夜趕做了兩套被褥送來。仁欽的家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不知道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南斯勒瑪沒有想那麼多,她只是說:“現在天正冷,可別凍壞了。”

在南斯勒瑪的帶領下,全嘎查牧民紛紛向仁欽伸出援助之手,僅一夜,牧民們爲仁欽一家就捐助了1600元的錢物,並且搭起了一個新的蒙古包,裡面的設施比過去還齊全。等過了幾日,仁欽終於趕回來,看到煥然一新的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爲了表達心中滿溢的感激,仁欽殺羊、備酒,用蒙古族最隆重的禮節來感謝大家。飯席上,仁欽帶着自己的妻兒向在場的所有人說:“要不是大家和書記的幫忙,我們一家現在就不會暖暖和和地坐在這裡,感謝大家。”

面對來自牧民的感謝,南斯勒瑪一向只是微笑面對,實心實意的她只覺得這一切都是她該做的,並沒有因爲大家的稱讚而變得虛榮、自大起來,反而比過去更加努力工作,將心思撲在工作與人民身上。

草畜雙承包落實後,南斯勒瑪又開始思考怎樣讓大家團結起來,戈壁這樣大,人心要是散了,再好的制度也是沒用的。爲了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來,她組織黨團員建立嘎查學雷鋒小組和理論、治保、衛生、科技、生產等服務協作組,重點幫助貧困戶。不久,草原上樹立起了團結互助、共同致富的思想,形成了文明科學,奮發向上的良好風氣。

在南斯勒瑪的辛勤努力下,如今的孟格圖嘎查早已擺脫了當年荒涼的面貌,變成羊羣遍野,草木連蔭的世外桃源。從1988年開始,這裡的牧民人均收入上升到2500多元,五年翻了六番,戶均收入上萬元,當地的牧民常說:“給錢、給物,不如有個好支書。”

南斯勒瑪的無私奉獻並不是只針對當地牧民,她對外來人也會給予如春風般溫暖的關懷。一年秋天,漢族夫婦張金、李榮華從外地來到孟格圖,想在這裡紮根,希望南斯勒瑪可以幫他們安排生產和生活。張金、李榮華夫妻倆當時只帶了一口鍋、兩隻碗、一牀被子和幾件衣服,也就意味着,除了這些簡單的生活用品不用準備外,其他包括住房、生產用地,等等,都需要南斯勒瑪安排。當時嘎查的牲畜、草場早已分給各家各戶,全部承包下去了,根本沒有多餘的。南斯勒瑪不忍心再讓張金、李榮華四處輾轉,顛沛流離,便決定將自己家承包的200只山羊和部分草場交給了他們,每年的羊毛收入也都歸張金、李榮華夫婦。

當時許多人都震驚於南斯勒瑪的無私,因爲那時正是羊毛價格一路看漲的時期,羊毛是每家的搖錢樹。有些人勸說南斯勒瑪不要如此大方,南斯勒瑪只是擺擺手,說不介意。果不其然,張金、李榮華夫婦有了這羣羊,一年之後就脫了貧,直到現在,南斯勒瑪的羊羣還在他們手中,夫婦二人也已跨入到了萬元戶的行列。

南斯勒瑪從外表看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婦女,有些胖,有些黑,笑起來親切又溫暖。剛接觸她的人,也許會以爲因爲她的幹部身份對她有幾分懼怕,但只要相處過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平易近人的人,就連比她小許多歲的小青年們都說她是貼心人。

南斯勒瑪極爲注重青年培養,認爲青年是社會的主力軍,有着創造未來的朝氣與力量。爲了讓青年們有良好的學習交流環境,她組織辦起了“青年之家”。青年之家辦得紅紅火火,定期組織大家唱唱歌,跳跳舞,給了大家一個娛樂空間。後來,南斯勒瑪又以青年之家爲中心,組織牧民學習理論、學文化,普及衛生、科技知識和法律常識。

許多迷途的青年都是受到南斯勒瑪的幫助後迷途知返,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標,走到嶄新的人生道路上來的。有個姑娘叫烏雲蘇拉,是當地極少的上到初中的孩子。烏雲蘇拉很想繼續上高中,但是很遺憾沒有升學成功,只好回家幫忙。烏雲蘇拉覺得自己是個“文化人”,不想整日放羊。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實行了草畜雙承包,日子都開始越過越好,只有烏雲蘇拉家因爲其父親不善經營,日子過得依舊慘淡,這讓烏雲蘇拉更加消極起來。

當南斯勒瑪瞭解到烏雲蘇拉的情況,立刻親自去烏雲蘇拉家登門拜訪。南斯勒瑪耐心詢問烏雲蘇拉的想法,烏雲蘇拉先開始並不願多說,但是在南斯勒瑪真摯的勸導下,漸漸敞開了心扉,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南斯勒瑪聽完,並沒有訓斥烏雲蘇拉,而是鼓勵她,對她說:“你是咱們這裡難得的有文化的青年,你要爲其他青年做個帶頭作用。你阿爸不擅長管理,你有文化,你來幫助你阿爸,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家裡需要你,快打起精神來。”

南斯勒瑪的一番話讓烏雲蘇拉觸動很大,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消極情緒。經過南斯勒瑪的多次勸導與幫助,烏雲蘇拉終於不再消極面對現狀,而是代替她阿爸承擔起家裡的重擔,經營自己的草場。沒兩年,烏雲蘇拉家的生產、生活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起了草庫倫(蒙古語,意爲“草圈子”,是草場圍欄的一種形式)5個,其中5配套高效益草庫倫1個,每年產草3萬斤,也跨入了富裕戶的行列。後來,烏雲蘇拉還擔任了團支部書記,牧民學習組的輔導員,當初凝聚在她眉間的愁雲再也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內心的自信與開朗。

除了烏雲蘇拉,還有許多青年受到過南斯勒瑪的幫助。有位從沒上過學的青年,是當地出了名的問題人物,經常酗酒鬧事,四處惹麻煩。南斯勒瑪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想要將這青年引到正途上。有的人勸她不要多管閒事,這種人已經沒得救了,但南斯勒瑪不這麼認爲,她認爲青年還有大好的時光,不能讓其就此揮霍、虛度掉。

就這樣,南斯勒瑪經常去找青年,邀請他去青年之家參加活動,還說要教青年認字。最開始,青年對於南斯勒瑪的幫助很牴觸,認爲南斯勒瑪一定是假好人,時間久了就會厭煩的。誰知,過了許久,南斯勒瑪也沒有對青年放棄,仍舊堅持幫助他,勸導他。漸漸的,青年看出南斯勒瑪的關心是真摯的,開始放下心中的防備,慢慢接受了她的教導。如今,當年的問題青年被評爲了“文明青年”,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人,從人見人厭的“混世魔頭”變成了人見人愛的有爲青年。若有人問他,是什麼讓他改變,他肯定會回答:“這要感謝南書記!”

南斯勒瑪用雷鋒精神的實踐,鼓舞、召喚着孟格圖青年的成長。只有42戶人家的孟格圖,如今評上雙文明戶的有20家,五好家庭31戶,先進個人63名,40歲以下的人全部脫盲。在南斯勒瑪的帶領下,孟格圖嘎查連續四年被評爲額濟納旗無事故、無犯罪、無案件的“三無”嘎查,多次被評爲蘇木、旗、盟和自治區先進集體。

南斯勒瑪猶如一顆紮根於戈壁上的堅韌紅柳,不畏懼風沙,不畏懼乾涸,爲她能看到的每一個人撐起一片綠蔭。1989年以來,南斯勒瑪同志多次被評爲旗、盟、自治區的“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區、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1990年6月30日,自治區黨委發出在全區開展學習南斯勒瑪同志活動的號召,授予南斯勒瑪同志“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93年3月,在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雷鋒同志題詞30週年之際,她被命名爲全國學雷鋒活動先進個人。

爲國家做生意:許元堂

改革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爲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貿易的大門。爲了拓展對外貿易,中國向海外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幹部。這些幹部在異國他鄉打拼、奮鬥,爭取爲祖國多爭到一分利益,一個機會。許元堂,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個。

許元堂的第一個戰場是素有中東“自由港”和“貿易中心”之稱的阿聯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雲集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意人,有着數不清的機遇。但對於初來乍到的中國上海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來說,這裡卻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天地。阿聯酋的市場幾乎已經完全被歐美品牌佔領,要想在這片土地上闖出一片天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許元堂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只躲在公司裡辦公,生意不會自動上門。於是,他親自帶着大包小包的樣品,踏遍大街小巷,向各個企業單位推銷商品。他所負責的輕工產品門類廣,品種多,僅上海一地出口的就有1000多項,3萬多種規格。許元堂用業餘時間對這類商品做足了功課,面對顧客的提問,他可以輕鬆、詳細地介紹出這些商品的性能、規格和價格,這讓當地精明的商人們都對這個新來的中國商人刮目相看,甚是欽佩。

阿聯酋的天氣炎熱,許元堂經常頂着40多度的高溫奔波於各個公司企業。許元堂的辛苦沒有白費,許多商人都對許元堂佩服不已,開始相信中國的企業和商品,紛紛表示願意與其合作。就這樣,在許元堂的努力下,公司當年就創匯100多萬美元。

許元堂從來不是在爲自己或者某一個公司做生意,而是爲國家。在業務交往中,外商經常向許元堂贈送一些價格不菲的禮品,但許元堂從來不收,實在無法婉拒的,他也會主動將收到的禮品上交組織。有的人說這是生意場上的常事,收點好處也是正常的。許元堂卻不認同,他認爲在外經商,應該自覺遵守外事紀律,心不癢,眼不紅,手不伸,要對得起國家。

生意場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奸商爲了撈到更多的好處,經常會使用一些惡劣手段。有一次,有個商人從許元堂這邊買了一批鎖,許元堂按照以往的規矩,按時將貨物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誰知對方竟然企圖以裝箱交貨脫期、要求中方賠償爲由殺價。許元堂做生意一向有原則,一向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則,面對對方明顯的惡意誣賴,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對方見殺價不成,便乾脆拖欠貨款,不論中方如何催促,都一副“就是不給錢”的無賴嘴臉。有些人勸許元堂說算了,不要和當地商人的關係搞僵。許元堂卻說:“這不是爲我自己做生意,這是屬於國家的錢,哪怕只有一分錢,我也要如數追回!”

許元堂清楚當地商人的脾氣,知道這個商人不是沒錢,而是因爲沒有佔到便宜心中不甘,他便常常在對方回家吃晚飯的時候前去登門拜訪,讓對方很是尷尬,自知理虧,只得將拖欠的貨款一分不差地交了出來。

從許元堂平日的生活情況來看,一點也看不出他是個做國際生意的人。他事事從簡,處處節約,出行能步行就步行,向國內發彙報工作,也是利用晚上收費減半的時間段。有一年,組織上考慮到他常年在國外,不能和家人團聚,便安排了他妻子公費出國探親。可妻子還沒住滿一個月,許元堂就催促妻子趕快回去,原因是:“你在這裡每多住一天,國家就要每天爲你支出16美金。”面對如此“精打細算”的丈夫,通情達理的妻子沒有半點不高興,反而表示非常理解,提前一個月就回國了。

按說許元堂身兼重職,家裡的生活條件應該還算富裕,但實則不然。許元堂的老家在安徽績溪,家中有90多歲的老母,妻子沒有正式工作,一直在老家務農,全家的生活全靠許元堂的工資勉強維持。不幸的是,兒子突然患了重病,爲了給兒子治病,許元堂還欠下了債。有人讓他向工會申請補助,他卻認爲這是自己的家事,寧可自己多辛苦兩年,也不能讓國家來替自己還錢。最終,許元堂全家省吃儉用,用了4年的時間纔將債務全部還清。

1990年,經人反映,組織上才瞭解到許元堂的實際困難,連忙想辦法解決他的困難。組織上將許元堂的妻子從老家接到了上海,還準備爲其安排一份待遇豐厚又輕鬆的工作。許元堂卻堅決不同意,他讓妻子以自己的能力找工作,能做什麼做什麼,絕不能靠自己的關係進任何單位。

許元堂和妻子在上海的家也非常簡陋,總共只有10平方米,板壁結構,夏天不隔熱,冬天不保暖,但他從未抱怨過,反而把公司分配給自己的住房名額讓給其他困難戶。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武裝入侵科威特,海灣局勢動盪不安,阿聯酋也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許多國家的商人紛紛離開阿聯酋,中國也決定除了少量人員看守外,其他人全部撤離。

作爲普通百姓,戰爭是可怕的,沒有人願意冒着生命危險留守在一片即將瀰漫硝煙的土地上。許元堂比誰都清楚這點,所以在人人祈禱不要被留下的時候,他勇敢地站出來說:“我留下。”一些和許元堂關係好的同事說他傻,他卻說:“我是黨員,這時候我不留下誰留下?”

大批的商人逃難似的離開了阿聯酋,這片曾經充滿着機會與財富的國家,此時正被軍車、大炮和荷槍實彈的士兵所佔據。許元堂雖然對街上景象有些唏噓,但卻未被嚇退,繼續爲國家的生意忙碌着。

一天,許元堂來到一家當地的貿易公司,這家公司的老闆看到許元堂很是驚訝,瞪着雙眼,不可置信地問:“你怎麼來了?沒有走嗎?其他人幾乎都走了……”

許元堂微笑着說:“只要貴公司還在這裡做生意,我就不會走。”

老闆一聽,之前的震驚漸漸轉變爲欽佩,高興地接待了許元堂,二人就在戰爭的陰影下愉快地談起了生意。

商場猶如戰場。許元堂想,日本和歐美的商人紛紛離開這片戰場,正是我們佔領這片陣地的最佳時期。當時公司留守在阿聯酋的只有許元堂和另外一個人,他們二人天天忙得不可開交。許元堂是又當經理,又當搬運工,偶爾還要跑到碼頭催貨,恨不得一天24小時,時時都在工作,經常吃着吃着飯就睡着了,等再睜眼時,連飯也顧不得繼續吃,又急匆匆地開始工作。

在其他人看來的危險時期,卻在許元堂的勇敢與才智下,成爲了“貿易黃金時期”。自海灣戰爭爆發後,上海方面天天收到他發來的訂貨電傳,月成交額超過了往常的3倍多。

十多年來,許元堂一直兢兢業業,心中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言行,向祖國和人民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光輝品質。

首都一枝花:張麗麗

雷鋒精神的傳承,並不是針對某一種人羣,或者某一個階層,學習雷鋒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爲,上至領導幹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成爲雷鋒精神的傳承人。下面爲大家介紹的這個人,不是地方領導,不是企業老闆,只是一個普通的商場售貨員,但就是這個普通售貨員,卻用自己無微不至的真摯服務,溫暖了許許多多的人,讓大家再次感受到雷鋒式的真情。

她的名字叫做張麗麗,是北京西單菜市場的一名營業員。許多人都認爲售貨員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只要會算賬就夠了。實際上,做一名售貨員的確不難,但做一名好售貨員卻並不簡單。

張麗麗平時就是一個熱心認真的人,自從她成爲一名售貨員,就時刻以雷鋒精神要求自己,不僅力求“幹一行,愛一行”,還要求“專一行,精一行”。只要是張麗麗櫃檯上擺放的商品,張麗麗都對其做了十足的功課。她自己並不愛喝酒,但是卻對酒十分了解,原因就是她所負責的櫃檯最主要的商品就是酒。顧客詢問任何關於酒的問題,她都可以對答如流,什麼“清香型”“濃香型”,哪個酒的度數是多少,適合什麼年齡段的人喝,她都知道。她平均每天接待顧客600多人次,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回答着各種各樣的詢問,但她從來沒有和顧客紅過臉,吵過架,最難纏的顧客到她這裡也會被她的服務態度所打動,忍不住讚美兩句。

對於張麗麗來說,做售貨員不是爲了賺錢,也不僅僅是爲了工作,更多的是爲了幫助他人。有一陣,北京的二鍋頭酒賣得特別快,許多店都缺貨。有位老顧客,是個蹬三輪車的老大爺,特別喜歡喝二鍋頭,幾乎每天都要騎着他的三輪車來張麗麗這裡買二鍋頭。這天,老大爺如往常一樣,過來買酒,但是正巧張麗麗這裡的二鍋頭也賣完了。老大爺一聽酒賣完了,很失望,說着改天再來就準備離開。張麗麗卻熱情地叫住老大爺,說:“我家那邊的商店可能有二鍋頭,我今天晚上過去看看,要是有,明天給您帶來。”老大爺一聽,心裡高興極了,忙說謝謝,張麗麗卻擺擺手,只說讓老大爺記得明天過來取酒。

等到了第二天,老大爺再來時,張麗麗果真取出8瓶二鍋頭遞給老大爺。老大爺看着酒,心中像是被春風拂過一樣溫暖,不停地說謝謝,說得張麗麗都不好意思了,也一個勁兒地說:“別這麼說,這都是我該做的,我該做的。”

張麗麗不僅服務熱情,而且周到、貼心,極爲有誠信。有一次,有位從河南來北京旅遊的老人來到張麗麗的櫃檯前,說想買30包酒麴。張麗麗遺憾地告訴老人:“真是抱歉,北京最近酒麴正缺貨,我這裡也沒貨了。”老人一聽,再也難掩失望的心情,深嘆了口氣,說:“我都跑了好幾家了,沒想到你們這裡也沒有,算了,不買了。”說着,就滿臉愁容地準備離開,張麗麗看着老人額頭上的汗水,開口叫住了老人:“大爺,你要是信任我,就把您的地址留下,等我找到貨了,就給您寄過去,您看怎麼樣?”

老人看着張麗麗面帶微笑的臉,將信將疑,但最後仍是留下了2元錢(當時酒麴7分錢一包)和地址,離開了。張麗麗利用業餘時間跑了10多家商店,買到28包酒麴。買完當天,她就把酒麴打包寄往了河南。沒過多久,張麗麗就收到了老人寄來的感謝信和郵費,老人在信中寫道:“兩元錢的商品,表達了您的一片真情。從你身上,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雷鋒助人爲樂的精神。”

還有一次,幾個外地來的顧客想要買蘆筍罐頭。可是當時張麗麗櫃檯的蘆筍罐頭剛到貨,上面還沒來得及定價,所以不能出售。張麗麗耐心地向他們說明原因,讓他們留下聯繫方式,等定下價後,第一時間通知他們。其中一個看起來有50多歲的大媽聽後面露難色,猶豫了一下,說:“我在這裡等,你們什麼時候可以定下價格?我在這裡等,等到定下價格我好馬上買。”

張麗麗一聽,覺得這位大媽如此着急,一定是有原因的,便開口詢問大媽是否有急用。經過一番談話,張麗麗瞭解到,這位大媽的老伴患了癌症,一家人千里迢迢從內蒙古趕來北京是看病的。大媽對張麗麗說道:“我老伴在治療過程中吃了蘆筍罐頭感覺不錯,眼看馬上就要吃完了,我怕一間斷會影響他的身體。姑娘,我都跑了好幾家了,就你這裡有,你就讓我等等,等到晚上關門我也願意。”

“您的心情我理解。”張麗麗耐心地對老大媽說,“醫院那邊還需要您照顧,您不能在這裡等。罐頭今天賣不了,但是過兩天肯定能賣,到時候不管別人要多少罐,我都先把您那份留下來,保證您能拿到罐頭,不會讓您老伴吃不到蘆筍罐頭的。”

聽了張麗麗的保證,老大媽一直懸着的心才終於放下來,感激地說:“姑娘,你真好。”說着,又要掏錢付款,張麗麗不肯收,因爲按規定,價格還沒定的商品不允許收定金。但老大媽擺出一副“你不收我就不走”的架勢,張麗麗怕耽誤大媽去醫院照顧病人,無奈按原來的賣的價錢破例收了老大媽5罐罐頭的錢。

3天后,老大媽來取罐頭,張麗麗笑眯眯地將預留的5罐蘆筍罐頭拿了出來。老大媽看到罐頭非常開心,當天就找人代筆寫了一封感謝信,稱讚張麗麗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朵鮮花,願這朵鮮花常駐人間。

張麗麗常說:“顧客從我手中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是我最大的快樂。如果因爲菜市場沒貨使顧客失望而去,我就覺得心裡不安。”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張麗麗就是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向別人傳遞溫暖的。據不完全統計,張麗麗工作十餘年,爲顧客代購商品、聯繫事物上千次,送貨上門400餘次。僅1992年,她利用業餘時間爲顧客辦事跑了80多個商店和工廠、40多次郵局和書店。

張麗麗的熱情服務,就連外國友人也都表示敬佩。亞運會期間,北京迎來了許多外國友人。有一次,4位阿拉伯人來到張麗麗的櫃檯前挑選商品,這4個人不懂中文,只是看着外表來選東西。張麗麗知道阿拉伯人因爲宗教信仰,對飲食有着嚴格的規定,她看這幾人挑了幾種罐頭就要付錢,連忙指指他們的罐頭擺擺手,又從櫃檯裡拿出一個標有古蘭經“清真”字樣的商品。張麗麗雖然沒有說外語,但是幾位阿拉伯人都明白了她的意思,非常感謝張麗麗的提醒,其中一位還拿出5元錢,作爲小費給她。

中國不流行付小費,張麗麗看着遞過來的5元錢,以爲對方是想要換零錢,便微笑着數了5張一塊的人民幣遞了回去。那人以爲張麗麗嫌小費太少,便又拿出一張10元的人民幣遞過去。這時,張麗麗才反應過來對方是在給小費,有些哭笑不得,連忙擺手,也顧不得對方懂不懂中文,解釋道:“我們這裡沒有收小費的習慣,爲您服務是我的職責。”

幸好這4個阿拉伯人帶了翻譯,翻譯將張麗麗的話用阿拉伯語轉告了他們。4個人一聽,對張麗麗豎起大拇指,用彆扭的中文說:“謝謝!”說完,又拿出相機,給張麗麗拍了張照片。第二天,這位拍照的外國友人就將洗好的照片送給了張麗麗作紀念。

張麗麗從來不覺得自己辛苦,她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顧客,看到顧客露出微笑就是她最大的幸福。若要問她是什麼讓她堅持十幾年如一的辛勤工作、熱情服務,她會回答,是大家對她的肯定。有一次,張麗麗回家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她沒有帶雨具,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一位路過的阿姨走過來,問道:“你是西單市場的張麗麗吧?我這雨衣給你用吧。”張麗麗剛要推辭,那個阿姨連忙打斷,“我家就在前面,跑兩步就到了。我常在你那兒買東西,你先拿着用,改天我去取。”說完,那人把雨衣塞到張麗麗的手裡就跑開了。

張麗麗看着對方的背影,心中升騰起的溫暖,讓她連雨水的冰冷也感覺不到了。張麗麗想,這大概就是她工作、奉獻的意義,從人與人的互相幫助之間體會溫暖,感受人間的美好。從這天起,張麗麗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更加熱情地服務。1993年3月,她光榮地被評選爲全國學雷鋒活動先進個人。

(本章完)

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
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三章 幫助他人,收穫溫暖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五章 勤儉節約,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第四章 奉獻愛心,灌注希望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二章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第六章 釘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第七章 接過雷鋒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