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夕陽斜掛在灰濛濛的天上,天空悄然暗淡。

光線尚未消失,僅是雲層不斷地加厚。很快,那映照着夕陽的雲霞失去了光的色彩,變成深黑色,並且這厚重的雲層把夕陽遮得密不透風,像是在醞釀着什麼......

不遠處的城鎮中,原本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霎時空無一人,城中的人像是正在躲避什麼......

突然間,幾道不知名光閃過,隨後便有幾震耳欲聾的轟鳴入耳。“啪嗒”,幾顆豆大的雨

珠碰撞大地,發出悅耳的聲響,昭示着下面將會發生的事情......

雲層中無數雨絲像是得到領頭的雨珠號召,從雲層中迫不及待地飛向大地,宣泄着積聚已久的能量。

無數雨絲從空中墜落:有幾滴大的雨珠落在在城牆上,從城牆頭“噝溜”一下滑到城牆尾,融入土地的懷抱;有幾滴落在尖尖的屋頂上,順着磚瓦的弧度跳到屋檐邊兒上,遲遲不肯接受土地的擁抱......突然,有一滴雨珠正好落在它的身後,這這滴雨珠不知道它爲什麼不下去,還以爲是它害怕,便輕輕地一推,前面的雨珠便應聲落下,那個推它的雨珠也被後來者推下,這時,它才明白爲什麼第一滴雨珠心思,但“嗒”已經是它最後的話了;有幾滴可憐的,它們在落在街道冰涼的石板之前,不會有一點聲音,它們沒有有趣的經歷,沒有土地溫暖的懷抱,只能用“啪嗒”的巨響感嘆命運的不公。

不經意間,一朵“橘色花”映入眼簾,那是一把傘。雨絲們看到傘還不夠,它們還想看一看這把傘的主人。

一滴雨珠率先出發,“啪登”,好它成功地——落在傘的後面,但看那個主人的背影,應是一名孩童。有了前人的教訓,其他的雨滴知道了降落的“秘訣”,於是,便爭先恐後地跳下,很快它們成功了:

孩童留着一頭烏黑濃厚的短髮,富有英氣而又不脫稚氣的彎彎黑眉,眉下是一雙大大的閃着光的眼睛,睫毛彎彎的。最隨得注意的,莫過於這孩童生着一雙琥珀色眼眸。他穿着一身褐色服飾,在側腰旁系了一隻銀鈴。

孩童用略快的腳步向東走去,銀鈴隨風雨舞動,似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俯瞰城鎮,有一條藍色的曲線橫穿城鎮,把城鎮分成東西兩城。細看有一橘點從西城向城走去。這點走到那藍線旁了。噢,他好像沒法過去。整條線上,只有一條灰色的直線橫渡藍曲線,他應該能從那過去。

果不其然,橘點確定了方向,通過灰線過了。那灰線實際上是一座石橋,橋前有一石碑,有的地方已經有磨損,細雨沖刷着石碑,可以依稀地看出石碑上的字:“祁水橋”。那這河,也就是藍曲線,應當就是祁水了。細雨還在沖刷石橋,在水的映照下石橋顯出一絲青綠,大概是用整塊的南石造的。

說來也怪,這石碑應是與石橋一同建造的,石碎有磨損,而石橋竟有不出一絲損壞,反而在雨中,顯得嶄新如初:

祁水橋目測長十幾米,寬大概五至六米,由南石所築。祁水橋躬着腰,跨過祁水,是一座單拱石橋。石橋面光滑平整,陂度很小,橋的石欄上還刻着硃紅色的字,能勉強看出來:鎮祁水,待來回。字跡模糊,祁的“礻”顏色已經很淡了,大概是爲了鎮河妖,迷信思想罷。

孩童此時已經過了祈水,來到東成。過了祈水橋便是一大廣場。集會時,小販們會在這售賣。而廣場的再東面就是他的家——一座說書竹樓。

在廣場通往竹樓的一丈寬的道上,有一名青年正打着青傘向西張望一臉不悅。他微微皺眉,似因爲有人爽約,分外不開心——眼中還帶有一絲擔憂。孩童遠遠地便看見有一個人站在竹樓前的路上,孩童知道那人是伊闌珊——收養他的人。“我在這兒——”孩童大喊。伊闌珊向他擺擺手,示意他聽到了。

伊闌珊身着寬袖青裳,留着長長的黑髮,黑髮散在肩膀邊,被風吹起。看到孩童,伊闌珊的眉頭舒展,輕輕地吐了一口氣,朝孩童走來。伊闌珊小聲嘟囔道:“怎這麼晚纔回,跑哪玩了?”孩童吐了吐舌頭,笑嘻嘻的,沒正經的回答:“我這不給你打探消息了嗎”

伊闌珊沒有說話,轉身順道路回竹樓,還同緊忙跟上:“等等我,等等我。我錯了~不敢玩兒一下午。”

伊闌珊挺住腳步,孩童緊忙停下問:“怎麼了?”伊闌珊微微一笑:“回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