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

李元昌雖爲親王,但卻不掌實權,他能橫行無忌靠着的也大多是李淵的寵愛,朝中上下,明裡暗裡不買他賬的卻大有人在。

所以李元昌想借助朝臣之力自不大可能,但李元昌卻有一個比任何朝臣來的都大的助力——太子李承乾。

論輩分,李元昌乃李淵之子,而李承乾卻是李淵之孫,李元昌算是李承乾的叔父,但李元昌與李承乾生於同年,兩人年紀相仿,所差不過數月。

也許正是兩人年紀相差不大的緣故,兩人也走的也極近,關係甚篤。

就在李元昌見了阿史那雲的次日上午,李元昌心頭癢地很,一早便忙不迭地趕往了東宮。

“小皇叔今日這是怎的,爲何一早便來東宮見我?”此時正是李承乾讀書的時候,東宮的侍婢突傳漢王求見,李承乾當即命人把李元昌帶到了他的書房,不解地問道。

按輩分,李元昌乃李承乾叔父,李承乾自當以皇叔相稱,可按年齒,李元昌比起李承乾還要小上三個月,故而李承乾便喚李元昌一聲小皇叔。

李承乾稱李元昌爲皇叔,但李元昌在李承乾的面前卻絲毫不敢拿大,尤其是眼下李元昌還有事相求於李承乾。

李元昌俯身拜道:“臣有要事相請,還望太子相助。”

李元昌少時便同李承乾一起長大,相交甚密,私下裡說話也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此時此地並無外人在場,李元昌突行大禮倒是叫李承乾有些猝不及防。

李承乾連忙上前將李元昌扶起,道:“小皇叔快快請起,有話大可起來說,這是何意。”

李元昌道:“此事幹系重大,還望太子莫要推辭。”

李元昌的舉動叫李承乾越發地不解了,但李承乾同李元昌一向交好,倒也不會輕易回絕他的請求。

李承乾道:“小皇叔但請之言,若在本宮力及之內,自當相助。”

李元昌道:“臣昨日相中了一名女子,欲迎入府中,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口,故想請太子助一臂之力。”

李承乾聽了李元昌的話,不禁笑道:“我道是何事,原來如此。小皇子相中良人,這是好事。卻不知小皇叔相中了京中哪家小娘,若是方便,本宮請母后出面亦非不可。”

李承乾之母貴爲皇后,長安城權貴人家的主母少有她不熟識,以長孫皇后的面子和李元昌漢王府的富貴,豈會有說不來的女子。

不過李元昌想了想,卻面露難色,對李承乾道:“此事恐怕皇后未必肯出面,臣相中的不是尋常人家女子。”

李承乾聞言,奇道:“哦?不知是何家女子,竟能叫小皇叔如此上心?”

李元昌頓了頓回道:“臣相中乃頡利之女,阿史那雲。”

“頡利之女?”李承乾聽了李元昌的話,訝然喚出了聲來。

李承乾原本只當李元昌相中的是哪戶權貴家的小娘,亦或是世家女,可萬萬沒想到竟是阿史那雲,這下子李承乾終於明白李元昌如此謹慎的原因了。

頡利病重,危在旦夕,阿史那雲乃是爲探望其父之病,專程自陰山趕來,這個節骨眼,哪會有談婚論嫁的心思。

若是在這個時候提此事豈不是強人所難?就算是李世民也絕不會同意。

更何況,李承乾還有另外一個顧忌,那就是李恪。

長安坊間傳聞,李恪在突厥時便與阿史那雲意趣相投,私許終身,李恪還曾因此事在朝堂之上被言官彈劾,他若是幫着李元昌求娶阿史那雲,豈不是明擺着的開罪李恪?

李承乾問道:“你可知阿史那雲是何人?現在又是何時?你又何必爲了一個女子開罪三郎?”

這個時候求娶阿史那雲,非但時機不對,而且爲了一個女子開罪勢頭正盛的李恪,着實划不來。

可此時的李元昌早已滿眼都是阿史那雲的影子,又哪裡還聽得進旁人的話。

李元昌道:“楚王不過是庶子,太子纔是嫡長,這天下早晚都是太子的,太子又何必畏他?”

“本宮非是畏他,只是此事頗不妥當。”李承乾聽了李元昌的話,不禁搖了搖頭。

仔細論起來,李承乾倒也不是怕李恪的,只是眼下李承乾和李恪雖然暗自較力,但明面上還未撕破臉,若是爲了一個女子同李恪結仇,李承乾覺得很不值當。

不過李元昌倒也是有備而來,李元昌對李承乾道:“楚王雖是庶子,但卻極得陛下恩寵,向不安分,他對東宮之位未嘗不是虎視眈眈,難道殿下便能眼睜睜地看着楚王坐大嗎?”

李承乾聽着李元昌的話,面露不解之色。

李元昌能否迎娶阿史那雲,與李恪在朝中坐大有何干系。

李承乾問道:“小皇叔的意思是?”

李元昌回道:“楚王少時爲質突厥,與突厥各部首領便極爲相熟,相交甚篤。若是待將來頡利故去,突厥上下羣龍無首,突厥各部中必定多有投靠李恪之人,到時李恪的勢力自然大漲,到時威脅的還是太子啊。”

李恪少年時在突厥待了四年,在對突厥之事上,李恪的優勢是任何人都比不過的。在京中爲官的突厥之人,與李恪交好的着實不少,這也正是李承乾所擔憂的地方。

李承乾問道:“突厥降臣固與楚王走的近些,可與你要迎娶阿史那雲又有何干系。”

李元昌回道:“阿史那雲乃頡利嫡女,在突厥百姓中也頗有聲望,我若是能娶得阿史那雲,便可助太子拉攏突厥降臣,分離李恪之勢,豈非一舉兩得?”

聽了李元昌的話,李承乾不禁陷入了深思。

如今的李承乾雖也年少,但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乖巧讀書的孩童,他已經開始逐步地接觸朝堂,品嚐權利的滋味,也開始知道誰會是他未來的勁敵。

長安,乃至整個大唐,論名分,他雖是東宮儲君,當朝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尊貴無匹,可論聲望,他卻遠比不得他的三弟李恪,普天之下,知有楚王而不知有太子的百姓大有人在,李承乾對李恪又豈會放心。

而如今的突厥雖已國敗,但實力依舊龐大,若是李恪當真能收突厥之力爲己用,着實叫李承乾很是頭疼。

此前李承乾一直苦無良策對付李恪,壓制李恪之勢,但如今,從李元昌的口中,李承乾卻想到了一種可能。

李承乾當即道:“要本宮助你倒也並非不能,不過你需得聽從本宮的安排,不得胡來。”

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章 請辭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章 祿東贊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
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章 請辭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章 祿東贊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