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明朝一

資料 明朝一

關於明朝資料之一:

明朝百科名片

明朝地圖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啓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爲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爲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爲後世子孫所敬仰。

目錄[隱藏]

明朝概述政治簡史

疆域

經濟

政治史簡介西吳時期(1364-1368)

明朝時期(1368-1644)

南明時期(1644-1662)

明鄭時期(1662-1683)

政治制度

疆域區劃明朝疆域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商業的空前繁榮

科技成就天文氣象

數學物理

醫學

農學

地理

化學、冶煉及化工

對外關係鄭和下西洋

海禁與抗倭

萬曆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軍事戰爭

明朝皇帝(16位)

南明皇帝(4位)明朝概述政治簡史

疆域

經濟

政治史簡介西吳時期(1364-1368)

明朝時期(1368-1644)

南明時期(1644-1662)

明鄭時期(1662-1683)

政治制度

疆域區劃明朝疆域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商業的空前繁榮

科技成就天文氣象

數學物理

醫學

農學

地理

化學、冶煉及化工

對外關係鄭和下西洋

海禁與抗倭

萬曆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軍事戰爭

明朝皇帝(16位)南明皇帝(4位)

[編輯本段]明朝概述

政治簡史

元末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到元順帝時期,暴發了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湯和的邀請信,思量再三,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先後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爲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爲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元朝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在全國曆經99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進入明朝統治。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以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絆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博、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中葉孝宗弘治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哈密等衛,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羈絆和控制,歷史上稱此時期爲弘治中興。正德朝開始逐漸中衰,至嘉靖時推行新政,政治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開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俺達等人,史稱隆慶新政。到萬曆朝時,在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期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併爲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史稱萬曆中興。此時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啓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爲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臺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進攻臺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疆域

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後期約570萬平方公里),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明朝疆域宣德時期西藏、青海、南海諸島引、今緬甸北部、內蒙古大部、越南中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島,首次在臺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正式管理臺灣全島,臺灣收歸中國版圖引。

經濟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後世計當時朝廷稅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着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涌現了徐光啓,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着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爲東西文化的交流開闢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後的加速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政治史簡介

西吳時期(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包括漢族在內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1351年,朝廷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成爲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衆起義,攻佔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爲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爲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爲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帥。1356年,率兵佔領集慶,改名爲應天府,並攻下週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爲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王,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1366年小明王沉於江中溺死,朱元璋將明年改爲吳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初四(西曆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之後朱元璋繼續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雲南的元朝樑王。又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時期(1368-1644)

洪武之治明朝建立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確立了裡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此時經濟長足發展,全國人口大大增加。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朱元璋性格極端,爲了鞏固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效仿了漢高祖劉邦大肆屠戮功臣,朱元璋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胡藍黨獄牽連總人數在十多萬人,一批批功臣宿將被無辜冤殺,許多無辜官員百姓也被牽連其中遭受滅族之禍,馬皇后寬厚賢德多次勸薦挽救過很多許多人的性命,但馬皇后是唯一能阻止朱元璋拿起屠刀的人,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殺伐更甚,直至其生命終結。這給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惡名,朱元璋的極端個性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央政權的穩固,卻也爲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分封諸子爲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爲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後或被廢爲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爲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佔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即建文四年改爲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下令盡復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爲明成祖(仁宗時定廟號爲太宗,世宗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爲成祖)。永樂盛世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永樂三年始,派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爲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朱棣統治期間史稱永樂盛世。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爲慘烈。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仁宣之治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爲歷史上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稱之爲仁宣之治,比之於西漢文景之治。土木之變與奪門之變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在張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繼續沿着仁宣時期的路線穩步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楊也退出政治舞臺,於是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更加專橫跋扈,開始專權。明英宗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王公大臣或死難或被俘。而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爲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爲代宗,改元景泰。同時于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次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爲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爲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改元天順。又殺害於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爲帝。此爲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憲宗時期英宗復辟八年而死,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爲明憲宗。成化二年諭祭于謙,復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爲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好景不長,憲宗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8歲的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樑芳等人,他們肆意揮霍國庫,導致國政大亂。而朝廷中佞臣當道,政局昏暗。憲宗還設置皇莊,開明代土地兼併之先河。另外,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爲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設置特務組織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衆與官員,民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

請大家支持,謝謝大家了。

第7章 捉人第62章 變生肘腋十九逆旨當衝六十二畢功全役第51章 宛轉蛾眉馬前死第90章 江面鏖戰(上)朝堂卷二十六不能得罪第56章 母存子喪第58章 醋海生波第24章 兩難第46章 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一百三十七章 洞悉敵情第20章 魚肉百姓第7章 冷香丸朝堂卷三十四怒不可遏第62章 情有別鍾一百三十二章 納諫朝堂卷三十四怒不可遏第23章 倒黴透頂第36章 亂世出無賴第99章 盤查一百五十二章 攻錯若石十大略雄才第27章 ,一請徐達第53章 火燒連營第106章 掣肘第52章 逐客令第28章 同仇敵愾第47章 美人心計第64章 請君入甕第45章 苦煞我也第35章 白衣女子四十二歧說紛呈第51章 機鋒畢露一百四十四章 力戰不屈第16章 郭子興朝堂卷六賢主明君第119章 猜忌之心朝堂卷二十九尋訪名醫第106章 奇謀妙計(上)第84章 小明王五十一挾持帝王第85章 分兵誘敵(下)三十投誠歸順第49章 重八若危,乞秀英求第73章 殺與不殺第36章 亂世出無賴一百四十二章 心懷不虞第70章 葫蘆半仙說是非第70章 怪罪一百三十章 兩軍對壘第111章 英雄惜英雄第52章 漢陽城中第10章 出逃第42章 十五年後再重逢第39回 無巧不成書六十八料事如神第93章 謀算二十六水師之亂第71章 試探第75章 美人計一百五十四章 探謎團第20章 紛爭第65章 願卿赴會十五相機進言第44章 無可取代六十六冰釋前嫌第49章 諫而不從第59章 辣手毒心第110章 進退失據第87章 英雄.醋十五相機進言第47章 墮胎第57章 欣欣心裡頭喜歡的那個人,卻不是我第42章 換心手術第61章 恩將仇報朝堂卷十四因妒生恨第40章 誰是兇手第10章 出逃第106章 奇謀妙計(上)第104章 疑兵之策(上)六十二旌旗搖吶第2章 越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四十六人地相宜第46章 條件二十五因人成事一百五十三章 連城訣第17章 致意一二第65章 兵無定勢第33章 仁愛兼施一百三十一章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第15章 女保鏢第26章 定計焚露臺一摭其短長第31章 危言聳聽第50章 陳友諒的歹毒第61章 恩將仇報第31章 緣死情癡朝堂卷二十二身事二夫一百四十章 監獄地
第7章 捉人第62章 變生肘腋十九逆旨當衝六十二畢功全役第51章 宛轉蛾眉馬前死第90章 江面鏖戰(上)朝堂卷二十六不能得罪第56章 母存子喪第58章 醋海生波第24章 兩難第46章 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一百三十七章 洞悉敵情第20章 魚肉百姓第7章 冷香丸朝堂卷三十四怒不可遏第62章 情有別鍾一百三十二章 納諫朝堂卷三十四怒不可遏第23章 倒黴透頂第36章 亂世出無賴第99章 盤查一百五十二章 攻錯若石十大略雄才第27章 ,一請徐達第53章 火燒連營第106章 掣肘第52章 逐客令第28章 同仇敵愾第47章 美人心計第64章 請君入甕第45章 苦煞我也第35章 白衣女子四十二歧說紛呈第51章 機鋒畢露一百四十四章 力戰不屈第16章 郭子興朝堂卷六賢主明君第119章 猜忌之心朝堂卷二十九尋訪名醫第106章 奇謀妙計(上)第84章 小明王五十一挾持帝王第85章 分兵誘敵(下)三十投誠歸順第49章 重八若危,乞秀英求第73章 殺與不殺第36章 亂世出無賴一百四十二章 心懷不虞第70章 葫蘆半仙說是非第70章 怪罪一百三十章 兩軍對壘第111章 英雄惜英雄第52章 漢陽城中第10章 出逃第42章 十五年後再重逢第39回 無巧不成書六十八料事如神第93章 謀算二十六水師之亂第71章 試探第75章 美人計一百五十四章 探謎團第20章 紛爭第65章 願卿赴會十五相機進言第44章 無可取代六十六冰釋前嫌第49章 諫而不從第59章 辣手毒心第110章 進退失據第87章 英雄.醋十五相機進言第47章 墮胎第57章 欣欣心裡頭喜歡的那個人,卻不是我第42章 換心手術第61章 恩將仇報朝堂卷十四因妒生恨第40章 誰是兇手第10章 出逃第106章 奇謀妙計(上)第104章 疑兵之策(上)六十二旌旗搖吶第2章 越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四十六人地相宜第46章 條件二十五因人成事一百五十三章 連城訣第17章 致意一二第65章 兵無定勢第33章 仁愛兼施一百三十一章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第15章 女保鏢第26章 定計焚露臺一摭其短長第31章 危言聳聽第50章 陳友諒的歹毒第61章 恩將仇報第31章 緣死情癡朝堂卷二十二身事二夫一百四十章 監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