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9)霸先功

又在館驛待了七天,這期間閩王每天就是唉聲嘆氣的喝悶酒,南宮玉常虎到還自在,利用這幾天把白夜城整體看了一遍,第八天一早,大夏代表團的大部隊終於到了,人多熱鬧,尤其裡面還有幾個閩王的棋友,這纔算把閩王解脫出來,對了,得說一下,這閩王可是一位國手級的棋界大家。

щшш ▪тTk Λn ▪c o

代表團來了,那雙方的談判也算正式開始了,那個和平區域大小的問題先擱置,現在主要討論的是兩國的劃界問題,這是一個極其複雜敏感的問題,大夏與戎羌之間有萬里邊界,這可不廣是那些交戰爭奪的地帶,那七八千里的連綿山川別看無法通行,但如何分割,如何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這細節談判可是一場言論戰爭,雙方一開始就說脣槍舌劍的爭論不休,甚至謾罵,第三天的時候甚至兩國幾個官員話不投機動了手,幸虧被及時制止,不然。。。關鍵兩國是對壘關係,可沒有一點誰臣服誰的心態。

白夜城皇宮寢殿裡,戎羌帝國皇帝霸先功依坐在厚厚的靠墊上,他手裡拿着一份呈報只看了幾眼就頭昏眼花起來,手一軟呈報掉落在寬大的牀上,“陛下”“陛下”,兩位三十左右的女子慌忙湊了過來,艱難地看了二人一眼,自己的兩位貴妃霸妃和隆妃已經不間斷地配伺在他身邊一月有餘,情誼深?他在心裡冷笑了一聲。

再次艱難地擡起頭,霸先功低聲說道“你們二人不用在這裡配着了,回去休息”,二位妃子急急地表着心意,霸先功無力地擺擺手“回去”他又強調了一句,雖然已經很虛弱,但他仍然是那個親自征服了無數勢力再造戎羌威勢天下的帝國皇帝,所以二位妃子只好行禮後退了出去。

霸先功今年五十三歲,年齡並不大,他十七歲就在叔父霸景年和岳父隆渠的輔佐下着手帝國統一,整整奮鬥了三十年才終於平定了戎羌境內的大小勢力,使得戎羌混亂了二百年後終於又統一在了一起。這三十年來他幾乎走遍了戎羌各個區域,這讓他認識到必須改變國家的運行方式,甚至主體百姓的生活方式,才能使帝國的統治維持下去,原因是靠搶劫覆滅弱小國家的周環境已經改變,只依靠戰爭不但獲得不了財富,還造成百姓負擔的加重,更特別容易產生軍閥勢力,所以在復國之後,他一直在推進這方面的工作,這個工作的推進阻力重重是他預料到的,按他心中的計劃先與鄰國建立和平關係,之後就要靠強大的中央力量對付那些頑固派,只是不到兩個月前,他的身體突然垮掉了,人爲所害?這方面他安排人調查了,只是並沒有得到預想的結果。隨着身體一天天惡化,霸先功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實現那雄偉的抱負了,那麼那個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呢?這些時日,他每日清醒的有限時間裡這是最主要考慮的問題,只是六個皇子竟然沒有一個是可以完全放心託付的。

左賢王府位於白夜城北城東南臨河的位置,高大寬闊的圍牆圍起來的是一個千畝大宅,大宅當中有一堂碧波盪漾的湖泊,而湖中心則是一個精緻的小院,小院正屋一把太師椅上,一位老者正翻看着一本書冊,這時一位身着黑衣微胖的中年人走了進來。

到了老者身邊中年人躬身行禮,然後說道“王爺,宮裡又有消息傳來”,老者眼睛並沒有離開書冊只哦了一聲,中年人會意開始彙報情況“今天聖上又暈倒了三次”,老者側過臉看了看中年人“暈倒,暈倒,可他就是不死”,這個話中年人無法接,他只能繼續彙報道“今天聖上問起兩件事,一個是和平盟約談判的進展,一個是問玄門廣德大師到了嗎”,老者聽完笑道“我們這位聖上,不但改牧爲農,還要在戎羌引入玄門教化民衆,步子太大了,這樣你去通知這幾個人到心堂來聊一聊”,說完將一張紙交給了中年人,中年人雙手接過鞠躬行禮後離開。

這老者正是戎羌臣子中的第一人左賢王霸景年,他是戎羌帝國皇帝霸先功的親叔叔,在哥哥死後輔佐侄子三十多年了,他比霸先功大十一歲,今年六十四歲了,爲了扶持侄子他的犧牲也是巨大的,他三個兒子全部在統一戰爭中陣亡了,所以無論是功勞和付出他都無愧於戎羌重新統一的第一功臣。

他的封地主要在戎羌南部地區,霸先功當年也是從南部崛起的,前邊說過戎羌南部是戎羌的產糧區,肥沃的田地穩定的供應,這個是當年他們能夠取得長久勝利的決定因素,也由此霸先功非常推崇這穩定富足的生存方式,說起來戎羌北部大草原上的牧民生活極爲悽慘,爲什麼熱衷戰爭?那是因爲最起碼戰時才能吃飽肚子,而平時,天天吃肉?做夢去吧,他們放的牛羊馬都是人家頭人、城主、貴族的,別說吃了,被狼叼走幾隻,就可能被弄死抵命,也就是碰上那些病死的凍死的,頭人大發善心,能吃點,其他就是以青稞以及一些很次的奶製品充飢,也因此霸先功提出了移民的舉措。

這些政策方面,霸景年是完全贊成的,只是他已經把整個南方地區當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霸先功爲了鼓勵北方貴族把他們的私產牧民移民到南方,提出劃撥一些南方區域作爲北方移民地區貴族的領地,這就傷害到霸景年所代表的霸氏家族的利益了。十二年前,他的二兒子戰死的時候他就已經沒有親生子女了,那個時候他已經把自己只當做了霸氏家族利益的代言者,其實他推崇家族利益的思想很早就形成了,當年霸氏領頭人自己的哥哥病死的時候,家族中許多長輩都推崇血氣方剛戰功卓著的他來領導整個團隊,當時他堅決反對的原因倒不是哥哥所託,完全是因爲他意識到自己的繼承將會帶來霸氏家族的分裂,那時候年輕,也曾出現過後悔的情緒,只是後來隨着年歲增加和三個兒子的故去,他已經把霸家的興盛當成了自己的信念而爲之奮鬥了。

既然霸景年的宅邸在北城東部,那另一大權臣國丈隆渠的住宅也只能在北城西部了。隆渠比霸景年小兩歲,是一個典型的北方高大胖狀的形象,他之所以兩個女兒都嫁給了霸先功,一方面是兩個女兒都挺漂亮,另一方面當然就是政治因素了,前邊說了霸家的勢力主要集中在南方,而統一南方之後要進軍北方之時,他們面臨的問題其實與大夏攻入戎羌是一樣的,因此必須要和北方某勢力融合,在北方地區擁有落腳點纔有可能征服北方,也正是在這個前提下,霸家和隆家才建立了姻親關係,先是立隆渠的大女兒爲後,而且在皇后只兩年就病逝後,又立即娶了隆渠二女兒爲貴妃。

有了這個當時北方地區第二大勢力的姻親支持,霸先功才終於用十五年時間平定了北方地區,統一了整個戎羌,當然隆家也上升爲北方地區無可爭議的第一大勢力。隆渠要把自己的外孫推上帝位這一方面是北方勢力聯盟的政治任務,另一方面他與霸景年之間是有很深的仇怨的,首先未融合前,霸景年的長子是死在早年的徵北戰鬥中的,當時對陣一方就是北地名將隆渠,融合後,霸景年表現的比較以大局爲重,而其三子不然,尤其喝了酒後,經常公開喊叫要幹掉隆渠爲長兄報仇,融合兩年後的一場惡戰中,霸景年三子莫名其妙地被敵方包圍,而此時就在不遠的隆渠手下騎兵並未拼死相救,直至其兵敗身亡。很多人認爲這是隆渠的一個陰謀,只是沒有證據支撐,但無論如何,見死不救是坐實的。更加增加矛盾的是作爲皇后的大女兒在此事不久後就突發疾病身亡,這讓隆渠不得不把懷疑的目光投向霸景年,總之,一系列事情之後,二人表面和氣只能說兩人涵養很高,但誰都知道他們內心的仇恨已經無法化解了。

王朝建立擺在帝王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解決功勳集團的問題,根本不廣是什麼鳥盡弓藏的問題,因爲人都是有私慾的,這個問題不徹底解決,那麼在後世必然是內亂的根源,比如大夏,他剛建立的時候立刻就面臨了三弟欲分庭抗禮的事,那時候已經箭在弦上,只是謎一樣地被化解了,至今也沒人搞清楚原因所在。對於霸先功,解決隆家霸家權臣集團本也在其計劃之上的,只是恐怕他沒有時間去推行了。

霸景年三子被包圍殺死這件事,隆渠當然不認是自己所爲,當然也確實不是他所爲,說起來這完全是當年敵方利用自己和霸景年之間的嫌隙而針對性的戰術,救援遲緩這方面他還真不好否認,只是這計策據說就是當年敵方第一謀臣現在的右王凱平川設計的,只是一年後歸順了霸先功的凱平川否認了這一點,凱平川的歸順扭轉了南軍在北方的劣勢,而且他到來之後提出並被採納的幾個謀略無一不起到關鍵作用,所以雖然他只是在統一戰的最後十年才加入,但戰後平定功勞高居第四,甚至壓在了從始跟隨霸先功並履立大功的姐夫赫春多之上,更關鍵的是這小子在霸隆兩大勢力之間左右逢源,而且是霸先功許多政策的設計者,是霸先功最信賴和依託的一個重臣,好在他手裡的兵權少,凱家勢力也弱,否則恐怕還真成一股力量了。

凱家是一個奇怪家族,他家封地被白夜城分割成兩塊,凱家老爺子在南方封地,而他的弟弟在北方封地,因爲無子,作爲家中第二個兒子的凱平川在十歲左右被過繼給了叔叔。凱家老爺子是霸家忠實封臣,當時霸家的主戰場在南方,北方那些勢力並不算他們的敵人。

凱家小妹是霸先功第一個嫁給他的女人,也是第一個爲他生子的女人,她之所以沒能成爲皇后,完全是政治利益方面的事情了。南方平定凱家做出巨大貢獻還付出了巨大代價,先是凱老爺子年老受傷故去,之後凱平川的大哥也戰死在疆場,凱家小妹爲霸先功生下長子的時候恰逢一場敗仗,顛沛流離,沒有將養好身子,所以也在產子三年後也因病故去了。

南方平定戰場轉向北方,繼承了叔叔封地的凱平川成了北方聯盟的一員,雙方酣戰數年,給予了南方軍以重創,凱平川名聲大震之後,霸先功才意識到這人是功勳凱家的成員,於是利用凱家故舊進行了拉攏和勸說,終於將凱平川爭取到了自己的陣營,得到了這位既謀略過人又熟悉北方聯盟情況的謀臣輔佐,之後的戰鬥立刻順暢起來,不到十年時間就平定了軍力強盛廣闊無邊的北方地區,在戰後評定功勞的時候,凱平川之所以能定到第四位是三個因素綜合在一起的,一個是功勞確實卓著,二是整個凱家功勞的繼承,三就是霸先功此時已經把凱平川當做自己最依託信賴的臣子了。

其實無論霸先功信賴,和在霸家隆家之間左右逢源,最關鍵的原因是聖上和各方都認爲他是一個臣子,而不認爲他是一方勢力,戰後戎羌帝國的封地進行了大幅度的變化,霸景年代表的霸家牢牢佔據戎羌南方肥沃地區,而隆家這個傳統北方貴族則全盤接收了前左賢王的封地,擁有了廣闊的草原和位於草原上的幾個堅固的堡壘城鎮,而凱平川得到了什麼?他得到的是緊挨着東部山區的一個長條形的封地,封地上基本是荒山野嶺,至於臣屬那不過是一些獵戶和山民。

第二卷(10)七星學院師生第一百二十三章 內鄉王第一百五十六章 包圍第三章(73)平海號第三卷(11)滯留第六章(24)闖朱樓第六十三章 皇叔別院第一百一十二章 淅陽縣第二卷(82)還債第六章(14)各方籌謀第二卷(5)收徒第一百零七章 異動第一百七十六章 圍堵國教寺第二卷(69)蘭臨風第十九章 平北將軍府第一百零九章 譚五第三卷(60)惡煞第二卷(46)摘星樓第三卷(21)地獄沙漠第四章(32)永安來人第三卷(28)回到大夏第二卷(18)周導演入場第二卷(72)故地第二卷(29)萬人坑第二卷(79)總部第二卷(58)白海平第六章(21)糾錯第四章(24)博陘關第三卷(62)惡戰第四章(25)防守第三卷(27)凱平川的信第二卷(81)王姑第五章(20)陷阱第二卷(14)玄門延空第二卷(37)京城社交第二卷(69)蘭臨風第二卷(54)斗笠黑衣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閣中論道第七十三章 狸說第二卷(80)王環第四章(12)暗道第二卷(34)又入人間第二卷(5)收徒第七十七章 紅幡女第二百三十章 玉蓮峰第三卷(8)陳思並第二卷(93)水豬第五章(16)紫霞山第四章 (5)海巖城第六章(6)亂不可擋第三卷(1)出使戎羌第二卷(73)陷阱第六章(22)閩王府第六章(4)南苗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突然的刺殺第二十六章 通天井第五章(12)蔡西坡第五章(13)廣平之戰第三卷(13)赫春多第四章(29)相持第二卷(94)華靈第三卷(24)奔馬城第二卷(28)鎮魔塔第三卷(9)霸先功第五章(9)陷阱第一百八十三章 生擒李泰第三章(73)平海號第八十八章 獨佔鰲頭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情第二卷(100)清溪竹林會第三卷(50)海上行第六十五章 博陘關第五章(10)戊水之戰第二十一章 悍匪第二卷(82)還債第二十二章 陽山縣第一百二十一章 面聖第一百三十章 二進永安第六章(20)永安城中的道觀第四章(33)白狐第二卷(72)故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情第二卷(72)故地第五章(25)面聖第四章(19)凌泰第五章(22)鷹嘴巖第六章(17)突襲第九十四章 各大門派第五章(25)面聖第九章 清泉之戰第五章(30)金龍昇天第二卷(69)蘭臨風第二十五章 佈置第五章(8)全軍出擊第二卷(66)臥底第九十一章 乙舍第二卷(7)綠門第七十六章 古井第三卷(27)凱平川的信
第二卷(10)七星學院師生第一百二十三章 內鄉王第一百五十六章 包圍第三章(73)平海號第三卷(11)滯留第六章(24)闖朱樓第六十三章 皇叔別院第一百一十二章 淅陽縣第二卷(82)還債第六章(14)各方籌謀第二卷(5)收徒第一百零七章 異動第一百七十六章 圍堵國教寺第二卷(69)蘭臨風第十九章 平北將軍府第一百零九章 譚五第三卷(60)惡煞第二卷(46)摘星樓第三卷(21)地獄沙漠第四章(32)永安來人第三卷(28)回到大夏第二卷(18)周導演入場第二卷(72)故地第二卷(29)萬人坑第二卷(79)總部第二卷(58)白海平第六章(21)糾錯第四章(24)博陘關第三卷(62)惡戰第四章(25)防守第三卷(27)凱平川的信第二卷(81)王姑第五章(20)陷阱第二卷(14)玄門延空第二卷(37)京城社交第二卷(69)蘭臨風第二卷(54)斗笠黑衣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閣中論道第七十三章 狸說第二卷(80)王環第四章(12)暗道第二卷(34)又入人間第二卷(5)收徒第七十七章 紅幡女第二百三十章 玉蓮峰第三卷(8)陳思並第二卷(93)水豬第五章(16)紫霞山第四章 (5)海巖城第六章(6)亂不可擋第三卷(1)出使戎羌第二卷(73)陷阱第六章(22)閩王府第六章(4)南苗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突然的刺殺第二十六章 通天井第五章(12)蔡西坡第五章(13)廣平之戰第三卷(13)赫春多第四章(29)相持第二卷(94)華靈第三卷(24)奔馬城第二卷(28)鎮魔塔第三卷(9)霸先功第五章(9)陷阱第一百八十三章 生擒李泰第三章(73)平海號第八十八章 獨佔鰲頭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情第二卷(100)清溪竹林會第三卷(50)海上行第六十五章 博陘關第五章(10)戊水之戰第二十一章 悍匪第二卷(82)還債第二十二章 陽山縣第一百二十一章 面聖第一百三十章 二進永安第六章(20)永安城中的道觀第四章(33)白狐第二卷(72)故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情第二卷(72)故地第五章(25)面聖第四章(19)凌泰第五章(22)鷹嘴巖第六章(17)突襲第九十四章 各大門派第五章(25)面聖第九章 清泉之戰第五章(30)金龍昇天第二卷(69)蘭臨風第二十五章 佈置第五章(8)全軍出擊第二卷(66)臥底第九十一章 乙舍第二卷(7)綠門第七十六章 古井第三卷(27)凱平川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