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名流內閣

袁世凱欲授權熊希齡組閣,主要是看中了熊的兩個優點:一是熊有學問、名氣大,辦事認真負責,有傻乾的精神。二是熊基本上是個無黨派人士,(雖然後來加入了進步黨也就是之後統一共和黨,但不是領袖人物)無政治野心,是個管家式的人物。其乃一介書生,沒有官架子,易與人接近。與各黨派關係都可以,很容易得到各黨派的支持和認可。

唐內閣解散後,在經過兩個過渡內閣之後,袁世凱向國會提出由熊希齡重新組閣。

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衆議院對熊希齡任國.務.總.理一事進行投票表決,以多數票同意而通過。

七月三十日,參議院最後投票表決,熊希齡以一百二十六票贊成、七十二票反對、四票棄權,獲得通過。

七月三十一日,袁世凱即正式任命熊希齡爲國.務.總.理。

熊希齡事前並未想到自己能出任國務總.理,參、衆兩院投票表決通過後,他顯然也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

當袁世凱親自打來電話邀他出山時,他躊躇了一下,提出一個要求,由他來組閣,就必須實行一個原則:“不問黨不黨,只問纔不才”,他要組建一個“真正人才的內閣”。

袁世凱馬上一口答應,因爲他心裡清楚,不管叫什麼內閣,其主導權都在他的手裡。

後來,人們習慣的稱熊希齡內閣爲“名流內閣”或“人才內閣”。

“名流內閣”也經一些周折,熊希齡在組閣時。曾放出話:張謇、梁啓超、汪大燮三人必須同時入閣,否則,他這個國務總.理是不會當的。

但是,熊內閣卻難產了。袁世凱堅持由自己的心腹掌管財政、交通、外交等重要部門,只剩下農商、司法和教育三個閒差。

熊希齡不善與人爭,更不能同袁世凱爭,只好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汪大燮任教育總長。

但是,梁啓超以不能掌財政便不入閣,張謇、汪大燮等又因梁啓超不出山而不就職。

有人出來做梁啓超的工作,說:“公等均不出,熊內閣勢將流產或純以官僚組織之,此時你們將持何等態度?”

梁啓超自然不願意看到熊內閣流產。袁世凱也稍作讓步,即財政總長由熊兼任。

九月十一日,熊希齡的“名流內閣”終告組成:

孫寶琦爲外交總長、朱啓鈐爲內務總長、梁啓超爲司法總長、汪大燮爲教育總長、段祺瑞爲陸軍總長、劉冠雄爲海軍總長、張謇爲工商總長、周自齊爲交通總長、熊希齡兼財政總長、張謇兼農林總長。

九月十四日,熊希齡對外正式發表《就任國務.總.理佈告》。同時,熊希齡還率領全體閣員出席了國會,對外宣佈了他的八條施政方針。

熊希齡的閣員中有幾名是當世著名進步人士,內閣中又多是社會賢達名流,所以熊內閣很被大家看好,被寄以厚望,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袁政.府的威望。

熊希齡出任民國總.理後,很想爲國家、人民竭智盡忠,幹一番事業。

九月二十七日,熊希齡在參、衆兩院議員暨各黨代表茶話會上發表演說,承諾要負起內閣的責任,劃清國務院與總統府的權限,努力把中華民國建成一個法制國家。

他與梁啓超等制定了關於內政、外交、軍事、財政、實業、交通、司法、教育等詳細規劃的《政.府大政方針宣言》。

在政治上創立新政、力主共和,貫徹法治精神,建立“真正共和國”。

在經濟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財政、繁榮經濟的計劃和基本法令,大膽提出了統一中央財政、開放實業發展經濟的主張。

在教育上提出“發揚中國的固有文化,對社會人心實行改造”。

熊希齡在給袁世凱的一份呈文中指出:“共和成立,各省秩序未盡恢復,爭奪相乘,毫無人道。其故由於舊日社會腐敗,道德墮落,教育未普及,風俗因之日頹。今欲匡其不及,惟須由教育着手,乃足以濟教育之窮。”

熊希齡(1870.7.23—1937.12.25),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民國時期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和慈善家。

熊希齡天生聰慧,被喻爲“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

一九八九年因參加百日維新運動被革職。後爲端方援引,充當考察憲政五大臣出洋的參贊,嗣後又調奉天鹽運使。

武昌起義後到上海因與立憲派張謇、梁啓超等擁護袁世凱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和熱河都統。

一九二八年出任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一九三二年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起,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希齡赴香.港爲難民、傷兵募捐。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熊希齡在香.港逝世,享年六十八歲。國民政.府爲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熊希齡內閣是民國初年破天荒的第一個有政策、有陣容的內閣,這是它比前四期內閣更爲受人關注的地方,也是它後來失敗的關鍵所在。因爲,這些被熊視爲內閣命脈的大政方針,在蓄謀推行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袁世凱那裡,只能四處碰壁。

熊希齡出任袁世凱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坐上國.務.院的第一把交椅,這是他從政歷程的巔峰,同時也是他一生最受人指責和詬病的地方。從入主國務院的那一天起,熊希齡便註定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袁世凱之所以讓他組閣,並非真正看中他的雄才大略,而是想利用他和進步黨幫自己“正位”,做正式大總統,然後解散國民黨,進而搞垮國會,爲復辟帝制鋪平道路,以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當然,這是後話。

解決了內閣問題,袁世凱把目光鎖定總統選舉。因爲臨時總統的“臨時”兩字使他很不舒服,而且規定的選舉時間也快到了。他所以還沒對國民黨下手,就是考慮總統選舉的需要。

經過國會選舉取代原來舊的參議院,建立了新的國會。但是國家仍然沿用着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臨時約法》,還沒有一部新《國家憲法》,而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是先由正式國會制定憲法,然後根據憲法產生正式政.府和總統。

袁世凱的北京民國政.府成立了近兩年,仍然是一個臨時政.府,袁也只是個臨時總統,這其實是很不便的。世界許多國家還不承認北京民國政.府,就是因爲當時的民國政.府還是一個臨時政.府,總統是臨時總統。

由於國家政.府處在一種臨時的狀態之中,這樣許多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國家與地方的關係都無法實現正常化。清王朝的殘餘因此而一直試圖進行復闢,一些地方許多官員也開始感到國家處在臨時狀態下的不便,既然國家政.府和總統都是臨時的,自然他們這些地方官員也肯定是臨時的。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的政.府組織程序,應在《約法》實行後十個月內選出正式國會,由國會制定憲法,再根據憲法選舉正式總統。

但是,袁世凱等不及了。爲了儘快取大總統的職位,在他的授意下,由黎元洪出頭,聯合十九個省的都督,民政長髮出通電。主張先把總統選出,再定憲法。或是從速定憲法,再選總統,總之他們希望中國能儘速將制約發展的“臨時”兩字拿掉。

由於憲法並不是短時就能制定出來的。不久,進步黨人提出,在衆議院先制定一個總統選舉法,選舉出總統再製定憲法的議案。大多數議員認爲,這個提議解決了當前的緊迫問題,此議案衆院以二百一十三票對一百二十票獲得通過。接下來,參議院亦予以通過。

十月四日在參衆兩院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努力下,中國的第一部《大總統選舉法》誕生,並於次日公佈。

幾千年中國的歷史,皇帝的權力都是通過暴力的辦法或者世襲的辦法來實現,《大總統選舉法》的產生表明中國也開始第一次實行總統競選。

爲了趕在武昌起義兩週年紀念日登上總統寶座,在袁世凱的堅持下,倉促中國會決定於六日進行總統選舉。

選舉的那一天,一大早袁世凱派出拱衛軍司令李進才率數千軍警,改穿便服,打着“公民團”的旗號,把國會圍得水泄不通。雖然這些人穿着便裝,但是軍靴,軍褲,短槍都露在明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幹什麼的。

當七百五十九名國會議員(按法定總人數在800人以上,俗稱“八百羅漢”)來到選舉會場,先讓這些人來個下馬威。

第235章 立法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6章 禍從口出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162章 國恥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150章 復古第36章 署理山東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46章 驅張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614章 轉折點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5章 找事做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12章 兵變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58章 歐戰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249章 就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90章 內幕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429章 辭職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11章 點翰林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88章 大通起義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
第235章 立法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6章 禍從口出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162章 國恥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150章 復古第36章 署理山東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46章 驅張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614章 轉折點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5章 找事做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12章 兵變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58章 歐戰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249章 就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90章 內幕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429章 辭職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11章 點翰林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88章 大通起義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