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

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

周忱聽了頓時一笑,說道:“我們戶部哪裡有什麼奸細?你是不是搞錯了。”

曹吉祥說道:“周大人自然不是。但是這位卻要跟我們走一遭了。”曹吉祥幾步走到了李時勉身前,說道:“李大人,得罪了。還請跟我們去一趟錦衣衛。”

周忱聽了大怒,還不等李時勉說話,就厲聲說道:“有駕帖嗎?”

錦衣衛也並非無法無天的,明朝體制,錦衣衛想要拿人,就要有皇帝,司禮監,刑部給事中批的駕帖,才能拿人。

曹吉祥的準備也很充分,說道:“有聖旨。”曹吉祥一擺手,立即讓下面的雙手捧出聖旨,曹吉祥大聲宣讀一遍。

這一封聖旨倒不是中旨,但是內容卻不是針對李時勉,而是命,王振,馬順等人清查在京瓦刺奸細,凡是牽扯到誰,都要可以先行審訊。

只是朱祁鎮下旨的時候,雖然沒有說,但是其實多指宮中。他擔心的是皇太后會插手,故而先給王振留下這一道聖旨。

畢竟在朱祁鎮心中,皇太后做事不循常理,估計皇太后覺得朱祁鎮根本無法理解,但是朱祁鎮何嘗不知道朱祁鎮無法理解。

朱祁鎮對楊士奇,楊溥,太皇太后,這些對手的行爲,都能有所揣測,但是對皇太后的心思,實在琢磨不透。

但是畢竟是老媽。

朱祁鎮不能硬頂,但也防着壞事。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聖旨用到這裡。

周忱看了聖旨之後,冷笑一聲,說道:“這聖旨與李侍郎有什麼關係?”

曹吉祥說道:“自然是有的。”他一揮手,立即有人將一疊文書送上來,有人讀了起來,無非是某月某日,李時勉見瓦刺副使,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

倒是有整有零,有概括有細節。甚至有邏輯。

總體上來說,就是李時勉見當今好戰成性,覺得大戰非兩國之福,這才通知瓦刺早做準備。好讓皇帝吃吃苦頭,打消北伐的心思。

東廠想要造假,還是有高手的,裡面甚至還有書信,乍一看,還真有幾分像李時勉的字跡。

李時勉聽了,簡直目眥欲裂,恨不得將曹吉祥當場砍死。李時勉是一把硬骨頭,敢死磕太宗,仁宗,宣宗皇帝,當時他未免有些好名。

曹吉祥拿出來的所謂證據,簡直是要揮了一生清名。讓他如何不怒。他大罵道:“無恥之徒。老夫跟你走一趟。”

周忱一把拉住李時勉說道:“李大人,詔獄之中兇險,你又不是不知道,何須理會他們,去內閣找諸位大人,等陛下回來之後,再計較不遲。”

周忱所說未必不是辦法。

畢竟朱祁鎮上臺之後,雖然加大了廠衛的權力,但是用錦衣衛抓拿大員,卻還是少有的,即便是朱祁鎮登基之後最大的案件,也就是兩淮鹽案,也是左都御史主管,錦衣衛參與進去,但也是一個打下手的角色。

所以周忱請內閣諸位保住李時勉,未必不可能。

王振還真敢在戶部大開殺戒嗎?

但是對李時勉卻不一樣,李時勉說道:“此輩咬人,入骨三分,我如果不敢跟他去,反而以爲我李時勉真的參與其中了。”

“我就不信,列祖列宗留下的天下,還真沒有郎朗乾坤了。”

李時勉對自己的名聲的看重,勝過了對自己性命的看重,而且別人怕詔獄,李時勉卻是不怕的,他已經是幾次進宮了。

早已輕車熟路。

周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心中暗罵李時勉是一塊茅坑之中的石頭,又臭又硬,。進了詔獄,半條命都沒有了,真不知道在糾結什麼。

但是周忱也沒有辦法阻止了。

錦衣衛將李時勉帶走,戶部大小官員都出來圍觀,等消息傳開,其他衙門的官員也都來了。

一時間羣情激奮自然不用提了。

周忱本想走走王振的門路,看看有什麼辦法,但是看這情況,長嘆一聲,就知道鬧大了。

事情小的時候,通通關節,或許還能放出。

但是而今鬧大了,就非要有一個說法了。周忱心中暗道:“是什麼考慮與王振的切割了。”

周忱雖然在江南巡撫任上,給王振送禮,但是他與王振的關係並不密切,周忱不過是想爲了辦事而已。

等到了戶部尚書任上。與王振的聯繫就淡了,原因很簡單,周忱發現了一個比王振更粗的大腿,那就是皇帝。

得到皇帝的看重,又何必與王振搞在一起。

但是寧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周忱與王振的關係雖然疏遠,但是畢竟沒有撕破臉。

只是今天這一件事情,周忱本能感覺道,王振恐怕要糟糕了。不能與王振有任何聯繫。

他想了想,就徑直去見楊溥。

周忱將此事原原本本的告訴楊溥,說道:“首輔,這一件事情,您不能不管啊。”

楊溥心中暗道:“金英選得人不錯。”

李時勉與王振的恩怨,楊溥是清清楚楚的。金英安排好的證據,即便王振知道是假的,也會用的。

而李時勉這人選太好。

首先是李時勉名聲太高,天下人誰不知道,李時勉是什麼樣的人,決計不是私通瓦刺的人。

這明顯是冤案。

而且李時勉當過國子監祭酒,桃李滿天下,或許這些人官位不高,但是將事情鬧大卻是可以的。

有時候靠得太近反而不瞭解。

王振與朱祁鎮一向關係親密,在王振眼中,大概朱祁鎮還是當年的那位小爺,但是楊溥與朱祁鎮之間,早就過了好幾回手了。

自然知道朱祁鎮是什麼樣的人。

在楊溥看來,朱祁鎮乃是一個好皇帝。

什麼是好皇帝,就是以大私爲大公,以天下爲家。這樣皇帝對百姓是好的,但是對身邊人卻未必是好了。

皇帝最看重的是江山。而江山再次分解是什麼?是朝廷的體制。

楊溥發現,朱祁鎮登基之後,雖然有很多事情做,但是一般沒有越過朝廷體制而獨行的,凡是都是通過內閣,通過朝廷去做的。

因爲皇帝很清楚一件事情,乃就是以一人治天下是不可能的,皇帝的權威要在內閣六部的加持之下,才能發揮到最大。

雖然朱祁鎮與他暗中各種算計,但是對皇帝與文官天然的合作態勢,看得最明白不過了。

王振一下小動作也就罷了。

朱祁鎮不會在意,這一點優容還是有的。

但是而今,首先王振越權了,皇帝可沒有讓王振查外面的大臣。其次,事情鬧大了,定然是百官羣情激憤。

定然會影響朝政。

想想就知道,皇帝在這個時候會怎麼選?

一邊是滿朝文官,一邊是王振或者加上內官體系。

特別是皇帝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與瓦刺大戰,這個時候更是少不了文官體系的支持。

雖然宦官能做很多事情,但是不能做的事情更多。

“不過,這還不能將王振至於死地。”楊溥心中暗道:“我需在其中加上一把火。”楊溥拍案而起,大聲說道:“王振一閹奴而已,竟敢如此。我這就入宮。”

周忱說道:“此刻陛下不在京師,是不是先密奏陛下,等陛下回來?”

楊溥一臉憂心忡忡的說道:“詔獄是什麼地方?我怕陛下回來,李時勉焉有命在,此事只能去求皇后,不行去求皇太后。”

周忱心中一動忽然有些領悟,皇太后向來不管事的,爲什麼去求皇太后了。

這就是楊溥的高明之處了。對付太監,最好的辦法從來是在宮裡。

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章 蹇公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
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章 蹇公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