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

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

關於孔子出生的傳說大致是這樣的: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先娶魯國貴族施氏爲妻,生下九個女兒而無男孩,後又娶一妻生一男孩,名叫孟皮,因腳部有先天殘疾,令全家大失所望。叔梁紇到60多歲時,再到尼山東側的顏母莊村向顏家求婚。當時顏家有三個女兒,年僅17歲的三女兒顏徵在欣然同意,嫁給了叔梁紇。顏徵在懷孕之後,夫妻二人天天去尼丘山前祈禱,企望早生貴子。一天,兩人又到尼山祈禱,突然空中出現一隻麒麟緩緩而下,吐掉口銜玉帛,正好落在叔梁紇手中,而麒麟卻又飄然而去。叔梁紇手捧玉帛一看,上面寫有:“奎星下凡,振興於周。”此時天上烏雲密佈,二龍盤旋。雲間有一仙翁說道:“天感生聖人,故降以和樂。”頓時天空響起了祥和的音樂。後來,孔子就出生在尼山的一個山洞裡。孔子雖然是個男孩,可是長相卻奇醜,頂如反盂,中低周高,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齒,雙眼露眸,雙耳露輪。顏母和叔梁紇看到孔子這副模樣,連聲嘆息,直嫌孩子太醜陋,便把孔子丟棄在紅草坡邊的24棵柏樹下。當他們夫妻二人走後,從山上下來一隻母虎,將孔子銜入山洞之中,併爲他哺乳。由於洞內熱不透風,當孔子悶熱難耐之時,卻從遠處飛來一隻老鷹停在洞口,張開翅膀,爲孔子扇風納涼。這就是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的孔子是“鳳生、虎養、鷹打扇”的美麗傳說。再往後,有一老者上山打柴,突然遇到一隻老虎,老者心想肯定要被老虎吃了,不料老虎卻咬住他的衣服拖着他來到山洞裡,老者一看到一個嬰兒,立即明白了,小心地將嬰兒抱走,回頭一看,老虎還向他點頭致謝。

在另一個傳說中,孔子由於知識廣博,還能說出一般人不知曉的歌舞。有一次,齊侯看見一隻腳的鳥落在庭前跳舞,覺得非常疑惑,就去求教孔子。孔子說,那是《商羊舞》。“商羊”是傳說中一種鳥,它只有一隻腳,這種鳥平時看不見,一旦出現,天將下大雨。齊侯聽了,趕緊下令準備防雨防澇,結果在各個諸侯國中,惟獨齊國躲過了這場災難。

另一個故事也很有趣。

孔夫子帶領着子路、子貢、顏回等門生,周遊列國。一天中午,來到一處,孔夫子說:“聽呵!山那邊轟隆嘩啦,又打雷,又下雨,快點兒找個地方落腳,免得遭雨淋!”聞聽此言子貢忍不住笑了,對孔夫子說:“老師,山那邊並沒有下雨呀。”孔夫子說:“沒下雨,怎麼會有雷雨之聲?”子貢道:“過去,我曾到此地做過珠寶買賣,對這裡的情形略知一二。前面那座山,叫朐陽山,山那邊是大海。”當時孔子一直沒有見過大海。於是問道:“大海是什麼樣子呢?”子貢說:“大海呀,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那‘轟隆嘩啦’的聲音,本是驚濤拍岸。”又說:“老師,咱們到山上觀賞大海,好不好?”孔子高興地連連點頭說:“好好,上去看看。”當即吩咐子路,把馬車趕到朐陽山下。子貢在前帶路,孔子和門生也都跟着登山。到山頂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波浪滔滔,望不到邊!這時,孔子覺得口渴得難受,喊了聲:“顏回,你到山下去,舀點兒海水來給大家解渴。”忽然聽到一個老漁民,衝着孔子大笑。孔子問道:“老兄弟,你笑什麼呀?”老漁民說:“你們是外鄉人吧?那海水,鹹、腥、澀、苦,不能喝,喝了就會更渴。”說完,從腰間解下水葫蘆,說裡面是玉帶河的淡水,遞給孔子解渴。孔子捧起水葫蘆喝了幾口,覺得十分痛快,正要向老漁民道謝,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眼看狂風暴雨就要來臨。子路大聲叫道:“壞了,到哪兒躲雨呵?”老漁民說:“莫慌,跟我來!”說着,把孔子和他的門生領進一個山洞。這山洞的洞口面對大海,孔子興致勃勃地觀看雨中的海景,情不自禁地吟誦道:海面風頭千層浪,沙灘雨腳萬點坑。老漁民聽罷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妥!”孔子問:“怎麼不妥?”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反問:“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老漁民不慌不忙說:“咱長年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要我看,你那兩句最好改成‘海面風頭層層浪,沙灘雨腳點點坑。’浪和坑,數也數不清,對不對?”孔子一聽,覺得有理,正想稱讚幾句,不料子路衝着老漁民大聲說:“你懂什麼,不要亂改!”孔子喝道:“子路!不可傲慢無禮!”隨後又向老漁民誠懇地表示歉意。老漁民向孔子告別後,孔子地說:“爲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說完,又吟小詩一首:登山觀大海,盛景飄然來,知錯勿掩蓋,改正莫徘徊。

因爲這個傳說,加上人們尊崇孔子,後來朐陽山就改名爲孔望山。

關於老子的故事,同樣頗具傳奇色彩。

時至今日,在渦陽縣太清宮東邊、鄭店村東北角,仍然有一座土堆,這就是被當地老百姓稱爲老子娘墳的聖母墓。每到清明時節,附近的老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能夠給家人帶來平安和福音。該墓有兩米高,墓邊有幾棵柏樹。根據渦陽縣太清宮第三期建設規劃,這裡將根據歷史記載,建造聖母殿。

在當地民間,一直流傳着聖母懷孕的故事。古代有位白員外,家有一女,名叫白蓮子。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白蓮子正坐在後花園的李子林裡賞月,只見一道流星飛落在白蓮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樹上。白蓮子藉着月光摘下李子欲嘗之,誰知剛放到嘴邊,李子“咕嚕”一聲滑到肚子裡去了。隨即白蓮子懷胎八十一載。這年農曆二月十五,腹內嬰兒撞斷母親的3根肋骨跳出來,這嬰兒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歲。老子出生後,見母親傷勢嚴重,立即煉丹救母,並想方設法爲母治病。在老子精心的治療和護理下,母親的病慢慢好起來。一年夏天,“洵水”氾濫成災,母親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將那口大煉丹鍋移在“洵水”之上,頓時河水被鎖在鍋中,無法繼續氾濫。後來,爲感謝母親九九八十一難的孕育之恩,老子寫《道德經》時就寫了八十一章,以示紀念。這個故事與外國的某些聖母故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一個有關老子降生的故事是這樣的。

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時被楚君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羣龍無首,潰不成軍。當時老佐眷屬還在宋營帳中,有數名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衆家將急忙駕車,保護老夫人逃走。至傍晚,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和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披星戴月,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老夫人與家將侍女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她已有七月身孕,老夫人由於喪夫之悲痛,再加上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爲“聃”。

老聃自幼聰慧好學,常纏着周圍的人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見此,恭請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世人敬重。

商容曾經問了老子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不論什麼人,經過故鄉時都要下車或下馬致敬,你知道爲什麼嗎?”老子答:“這是表示人不論如何飛黃騰達,都不應該忘記生養自己的家鄉。”商容大加讚賞。又問:“人從高大的建築物或樹木旁經過,要低頭彎腰鞠躬,這又是爲什麼?”老子答:“這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更是滿意,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爲貴,衆人之中王爲本。”老聃問:“天爲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老聃最後問:“清者窮盡處爲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爲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爲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爲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爲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老聃問遍周圍的人,均不能答。於是老聃悶悶不樂,三日不知飯味。

另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爲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其後,老聃四處求教,風雨無阻,但是仍然找不到答案。再後來,老聃立志自己解決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

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
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的傳說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一章 老子之賢不及孔子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四章 後人崇拜孔子和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的著作第六章 孔子未成仙成帝而老子成仙成帝第五章 孔子和老子的從政經歷第七章 孔子廟和老子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