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極致的分權

幾天的趕路,陳世美也已經熟悉了這樣的強度,大腿也不怎麼痛了。

“陳郎,你可得加緊鍛鍊,太瘦弱了,不好。”

好傢伙,幾天的時間,楊七姐已經和陳世美熟悉起來了,都叫陳郎了。

“阿箬,我確實瘦弱了一些,以後會加強鍛鍊的。”

陳世美也叫起了她的乳名,阿箬,端是好聽,男人呀,不能說自己不行,得加強鍛鍊了。

“我去找劉知州交接兵權。”

到達京東路肥州,楊七姐帶着中央的手令,去地方領兵了。

宋朝的軍隊分爲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

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打一個土匪,自然動不了禁軍,動地方廂軍已經是不得了的了,而要動用廂軍,自然要找一州最大長官。

劉知州,全稱太常博士、直史館、權知肥州軍州事,官名一大堆,其實就是知州,姓劉而已。

大概相當於一起大漢時期的太守吧,對標後世一個市的書記之類的層次,不過人家名義上主要管軍隊,大宋有點軍政分離的樣子,但文人管軍隊,看似分離,其實分離個屁。

宋代的官很複雜,很麻煩,簡單來說就像陳世美前世的公司,幹事的沒有幾個,狗屁領導一大堆,這也是個小領導,那也是個小領導,分去分來的,這也管,那也管,這也不管,那也不管,還天天吵架。

閒的是一大堆,遇到事情就隨便推,你推給我,我推給你,幹事的就底下的幾個小蝦米,他們還不知道聽誰的。

就拿一個州的長官來說,首先是知州,是中央委派朝臣爲州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稱權知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

然後就是通判,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也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這是大宋獨有的發明,可以直接監察知州,向中央上書的那種,簡單來說就是不放心你,找個人監視你。

大宋從來沒有放心過管軍隊的。

問題是這兩種官都是中央派下去的,地方也有刺史和太守,但幾乎不管事了,就相當於一個榮耀罷了,當吉祥物,給你供着。

至於爲什麼這樣,陳世美詳細瞭解過,要結合它的背景看。

大宋的重文輕武,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也被人罵了上千年了,但你會驚奇的發現,縱觀整個兩宋近320年的時間裡。

第一,無權相當朝,大宋說有宰相,但權力已經比唐朝小很多了,從漢代開始,宰相的權力一直在減小,大明直接被朱元璋同學廢了,倒是後面的子孫,弄了府內閣首輔,有點相當於宰相的意思。

第二,無外戚專權,劉娥不算外戚,算後宮,但她就沒有親人了,認了他第一任老公,那個銀匠當哥哥,但人家不給力,一點忙也幫不上,相當於沒有。

第三,無宦官亂政,雖然也偶有童貫之類的大太監出現,但是他的地位和明朝的劉瑾、魏忠賢這些大太監,那是完全沒法比的,差了一大截。至於和唐朝那幾個能夠直接廢立天子的大太監相比,那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如此一看,是不是就說明北宋的制度體系非常完美了呢?

當然不是,不然怎麼亡國?而且被人罵了這麼多年,還老是被人騎在子脖子上欺負,時不時的被西夏,大遼,以及後面的大金吊打。

不過,相對於大宋外部的慫和弱,內部卻沒有其他幾朝那麼折騰。

它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北宋制度的一大特色,那便是分權,極致的分權,往死裡分那種。

北宋三級制度,說三級又差點意思,兩級又不像,它分路,州,縣,相當於現在的省,市,縣,

北宋大約路二十六,州二百五十四,縣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路就有四個長官,都由中央派出機構,並使其權一分爲四,其長官爲經略安撫使,簡稱帥司;

轉運使,簡稱漕司;提點刑獄使,簡稱憲司;提舉常平使,簡稱倉司,合稱爲四司,分別監管地方軍政、財賦、司法、鹽鐵專賣等事。

更可怕的是,這四司互不統屬而互相監督,沒有統一的長官,都只聽皇帝的。

它分權的結果,內部的確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情況,但是工作效率低、協同困難、人員臃腫的弊端,這麼一相較之下,可能這些弊端對王朝的傷害更大。

可以這麼說,兩宋興也分權,亡也分權。

其實,無論是重文輕武還是分權,在最初,趙匡胤設立這套體系的時候,你還真不好意思怪人家老趙。

從公元907年李唐滅亡到公元960年,在這短短的50多年的時間裡,

老趙同學他從小就眼睜睜的看着樑、唐、晉、漢、周,五代。你方唱罷我登場,真是遍地是皇帝和大王,短暫又拉稀啊。

再加上他,老趙同學自己也都是反了他自己的老大自立當皇帝的,換成你是老趙同學,你心裡有沒有陰影?你害不害怕?慌不慌慌?

他時常思考,大宋會不會就是五代接下來的第六代呢?

眼瞅着手下那幫子兄弟,個個慈眉善目的,嘴裡都是忠心我,都聽我的,也不知道等自己駕崩了以後,這幫兄弟裡的哪個也會不會上演一出黃袍加身?

畢竟當年老趙同學自己在柴榮身邊,也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小弟嘛。

於是,爲了不讓這50多年裡不斷循環的悲劇再次發生,老趙同學發現,要制約他們,分權是必然的。

武將要分,文官也要分拆,極致的拆分,拆到誰說話都不管用,只能聽老子的,多好啊。

所以,苦思冥想之下,老趙同學的改革開始了,不僅僅在軍隊,北宋在行政、財政、人事等各個方面都開始了自己的分權操作。

具體怎麼做的呢?

軍隊當然是首當其衝的,唐朝和五代還不太一樣,唐朝的問題在於各地的軍閥、藩鎮實力強勁,逐漸超越朝廷禁軍。

而五代最大的問題就不是藩鎮了,畢竟中原也就那麼大地方,你折騰出個五代十國,一人也分不到多少地盤,這還藩鎮毛線,精銳全部都掌握在皇帝手裡,也就是禁軍手中。

但你以爲禁軍統領,那就是好人呀。

老趙同學在陳橋兵變之前,那可就是後周禁軍的一把手。

他自己就這麼幹的,自然怕別人這麼幹,對於地方藩鎮,老趙同學直接統領。他收天下精兵,把各地的精銳調到京城。地方上由文官主事,只留下老弱病殘,維持下社會治安就可以了。

所以,北宋禁軍是最強的,是大宋天下一強軍,至少建國前後幾十年的時候毫無疑問。

而這禁軍強大了,禁軍統領也要分權,他就把比如他自己曾經擔任過的殿前司督檢這種高級崗位取消了,而用三個品級稍微低一點的都指揮使崗位來代替,一分爲三,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而三衙,直接對皇帝負責。

更可怕的是,這三衙是沒有任何決策權的,只負責進軍的招募訓練等日常工作。

軍事決策權由樞密院這麼一個行政機構負責,而如果遭遇戰事,誰出去打架呢?

樞密院和三衙都不打,會由皇帝任命一個主帥,主帥從禁軍裡面領取兵馬。

根據樞密院的戰略規劃打完了,再把兵馬還回來。

由此一來,軍事決策、訓練管理和外出作戰就被完全切割開了,咱們老趙同學也就放心了。

但是這種看似非常完美的體系,也造成了目前北宋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天天發生。

畢竟在出徵之前,兵和將之間,誰也不認識誰,這還打個屁。

再加上樞密院的文官,經常會瞎指揮,這打不過人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解決了當兵的問題,老趙同學就開始着手文官體系的改革了。

什麼刑不上士大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當年老趙其實只是嘴上這麼說的,

對於這幫文人,老趙同學也不是特別信任,其實趙匡胤的時代,文官權力不大。

這文官地位直線上升,主要是他弟弟趙車神搞的,他弟弟就不是個武將,活脫脫的文人那種,怪不得打仗總不行,也看不起武將。

他們把宰相手中的權柄分割成了互相沒有隸屬關係的好幾個部門,也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上學過的兩府三司。

兩府就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管民生,樞密院管軍事。

而這倆部門只能決策,他們卻沒有財政權。財政由三司負責,三司的老大叫三司使,三司使它只管錢,但它就不能花錢,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能花錢,但手裡沒錢,要花錢,必須要打報告。

這一套弄下來,你就知道北宋爲啥後面要搞那麼多派系鬥爭了,你不拉幫結派不行,這日子根本就沒法過,要錢的沒有錢,想花錢不能花,怎麼搞嘛。

而你就算拉幫結派,把兩府三司都擰成一股繩了,旁邊還有個御史臺和知諫院,專門負責彈劾你們這幫大人。

這些人沒事幹,吃飽了撐着的,就喜歡熬熬彈劾人,他們嘴上功夫特別厲害,罵人都不帶髒字的那種,能罵得你懷疑人生,懟得你放棄三觀。

話說這北宋以前,言官主要的職責是對皇帝進言,比如魏徵就老喜歡給李世民提意見。

而宋代以後,言官的主要職責就變成了彈劾朝臣了,成爲了懸在高級文官頭頂上的一把利劍。

而這個習俗一直沿襲到了明清兩代。

文官,武官總算都分權了吧,老趙同學環顧四周,看看還有啥,好像還有錢。

於是,地方財政也不能給你們留太多錢,錢多了人容易有想法,畢竟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有錢了你想有權,有權你想要更大的權,甚至想當皇帝,畢竟俗話說得好飽暖思淫慾嘛。

老趙同學大手一揮,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的開支用度,其他全部上交到開封。

這也就是形成了北宋以一國養一城,開封人口過百萬,世界第一大都市的來源。

清明上河圖裡面,開封城固然繁花似錦,讓人羨慕無比,但是城外到底是個啥模樣,真就是一言難盡啊,看陳世美的母親都餓死了,可見真的是窮呀。

除了財政之外,還有人事任免的權利。

以前州府以下那些小官,比如什麼縣令,通判啥的,都是節度使直接任命的,現在改成了由朝廷統一委派,只聽皇帝的話……

以上這些都是老趙同學爲了穩固統治,不再重蹈五代十國覆轍做出的努力。

說實話,老趙同學還是極高的智慧,這也是宋朝爲什麼能夠終結幾十年大亂鬥,並延續數百年的一個根本原因。

像老朱同志也是,他建國,建立大明朝的時候,也制定了許許多多的制度和法律,甚至巴不得你出門邁那一條退他都制定好

然而,他們不知道一個道理,世間唯變不變,即萬事萬物都是在發展的。

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發展。

再優秀的體系也不能用上幾百年。要懂得與時俱進,這四個字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是在現代,也是時刻強調緊跟時代發展,中央要始終代表先進生存力的發展要求,代表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而北宋後面的繼任者們將這一套體系命名爲祖宗之法,大明的也是,一句話,祖宗法是絕對不能變的。

面對紛繁複雜的局勢,保守僵化,甚至將這一套越用越極致,這就造成了大宋武將體系中兵將兩不知,

文官體系裡面兩府三司天天吵架,互相推諉,地方財政拮据,無力自行發展,民不聊生,起義頻繁,分權太細,崗位太多,導致官員數量歷代最高,財政壓力巨大……

面對這些缺點,不是沒有人想改變過,像現在的范仲淹,後面的王安石都嘗試努力過。

但祖宗之法這四個字和既得利益者的頑固不化,就是橫在他們面前的兩座大山。

強大如他們,名垂青史,站在大宋的巔峰文壇和政壇,也沒有能力改變,而大宋也就在這樣的消耗下,走上了積貧積弱之路,直到滅亡。

現在,陳世美來了,他要改變,可他真有信心和能力嗎?他其實老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他不行,家拉上范仲淹,還不行,便拉上王安石,拉上包拯,拉上晏殊,拉上歐陽修,拉上所有想讓大宋更好,有熱血的文人,年輕人,甚至武將,百姓,乞丐,孤兒,婦人……

總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改變大宋,從他陳世美開始!

第18章 戰力拉跨的大宋第35章 拉低了泰山封禪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45章 吊兒郎當的歷史第37章 天波府楊家第10章 才若繁星第61章 知己知彼戰不怠第45章 吊兒郎當的歷史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51章 時不我待第35章 拉低了泰山封禪第54章 離開開封第61章 知己知彼戰不怠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52章 又虧錢了第55章 初見面第57章 世間有萬的老程第28章 晏公第三章 感覺要涼第一章 腐敗的生活呀第25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10章 才若繁星第7章 滴血認親第10章 才若繁星第32章 人生只若初見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51章 時不我待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57章 世間有萬的老程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29章 八歲入青樓第56章 差點落馬第12章 黃河決堤第59章 殉情從不是傳言第55章 初見面第63章 都在吃醋第61章 知己知彼戰不怠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9章 發現端倪第四章 秦香蓮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27章 州橋明月第21章 總有人傻第41章 謊言接着謊言第7章 滴血認親第46章 秦香蓮的近況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25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37章 天波府楊家第27章 州橋明月第44章 她還是有敵人的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44章 她還是有敵人的第32章 人生只若初見第8章 劉娥的眼淚第一章 腐敗的生活呀第54章 離開開封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二章:包拯的到來第51章 時不我待第21章 總有人傻第58章 這就私定終身了?第47章 如何獲得原諒第50章 天波府欲出兵第57章 世間有萬的老程第33章 相信就別懷疑第46章 秦香蓮的近況第21章 總有人傻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49章 報紙的籌備第41章 謊言接着謊言第25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37章 天波府楊家第13章 子嗣單薄的趙家第19章 賺錢很簡單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22章 只因爲他叫王安石第7章 滴血認親第27章 州橋明月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20章 包拯的小報告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50章 天波府欲出兵第12章 黃河決堤第9章 發現端倪說說心裡話,想看就看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32章 人生只若初見第38章 難得熱鬧
第18章 戰力拉跨的大宋第35章 拉低了泰山封禪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45章 吊兒郎當的歷史第37章 天波府楊家第10章 才若繁星第61章 知己知彼戰不怠第45章 吊兒郎當的歷史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51章 時不我待第35章 拉低了泰山封禪第54章 離開開封第61章 知己知彼戰不怠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52章 又虧錢了第55章 初見面第57章 世間有萬的老程第28章 晏公第三章 感覺要涼第一章 腐敗的生活呀第25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10章 才若繁星第7章 滴血認親第10章 才若繁星第32章 人生只若初見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51章 時不我待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57章 世間有萬的老程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29章 八歲入青樓第56章 差點落馬第12章 黃河決堤第59章 殉情從不是傳言第55章 初見面第63章 都在吃醋第61章 知己知彼戰不怠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9章 發現端倪第四章 秦香蓮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27章 州橋明月第21章 總有人傻第41章 謊言接着謊言第7章 滴血認親第46章 秦香蓮的近況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25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37章 天波府楊家第27章 州橋明月第44章 她還是有敵人的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44章 她還是有敵人的第32章 人生只若初見第8章 劉娥的眼淚第一章 腐敗的生活呀第54章 離開開封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二章:包拯的到來第51章 時不我待第21章 總有人傻第58章 這就私定終身了?第47章 如何獲得原諒第50章 天波府欲出兵第57章 世間有萬的老程第33章 相信就別懷疑第46章 秦香蓮的近況第21章 總有人傻第31章 中秋第一詞第49章 報紙的籌備第41章 謊言接着謊言第25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37章 天波府楊家第13章 子嗣單薄的趙家第19章 賺錢很簡單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22章 只因爲他叫王安石第7章 滴血認親第27章 州橋明月第16章 天堂和地獄第20章 包拯的小報告第六章 公主求情第50章 天波府欲出兵第12章 黃河決堤第9章 發現端倪說說心裡話,想看就看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26章 正經人逛什麼青樓?第5章 我也不想的第60章 極致的分權第32章 人生只若初見第38章 難得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