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

整個中學時期,每星期六下午三點半,是我們切切盼望回家的時間。——數十年來每到此日此時,我仍會期待有快樂的事發生。

南開中學因爲建在郊區,所以規定全體學生住校,我家住在二里路外,也必須住校。那時,車輛交通幾乎是不可能的,戰時口號:“一滴汽油一滴血”,我未聽聞任何人家裡有私家汽車。

女生宿舍每一間有十八張木板牀,三排各六張,中間只容一人行走。牀下有個小木箱放衣服。早晚自修比照上課一樣管理,星期六下午三點半可以回家,星期日六點回校。

我住在宿舍六年,好似在龐大的家庭中長大,充滿了團體紀律和個人興趣衝突的記憶,最有趣的時間是清晨和夜晚熄燈以後。

戰時,規模較大的機關、學校都以吹號定起居與上下課的時間。因爲遷徙時買不起大鐘,更夢不到電子鐘。每天破曉六點,天還沒有大亮,起牀號吹得淒厲而且堅持。我們掙扎着從爬着臭蟲的木板牀上起來,尤其在冬天真是件辛苦的事。在操場上排成隊的時候,山城的霧常常濃得看不清鄰班的臉。早操之前,經常是女中部主任王文田訓話。幾乎每個人一輩子都忘不了她說我們:“心裡長草,頭上冒煙!”不知爲什麼,多年後重提此訓,大家都會哈哈一陣,開心得不得了。

那些年,不但女生怕她,男生也極怕她,膽子小的直到畢業都未敢走進女中部大門。我至今仍有一段未解之謎,像她那樣冷峻的女子(我們背後稱她爲獅身人面像),女中第一班畢業、留學德國的可怕人物,怎麼會在四十多歲去嫁人(名學者李書華續絃)?多年後。我四十多歲去紐約看她,她開門,我剛說:“您還記得我嗎?”她就流下淚來,說:“哎呀,我怎麼不記得你們這班淘氣包呢?”那些年,她在霧中一開口,大家立刻忘記昨夜的夢,她的聲音像小鋼炮,用天津話說我們“野得沒有救了”,怎麼會用這麼溫暖的“淘氣包”形象記憶我們呢?

更豐富有趣的宿舍生活是在有氣無力的熄燈號之後。睡眠不一定隨黑暗而至,沒有大月亮的晚上,確知不會跑警報,就是那十八張木板牀上的人談心的唯一時間。十七、八歲的女孩子,當然憧憬愛情,課內課外的書,字裡行間都找得到愛情的暗示(那時很少“明示”),詩詞歌賦全是傷春悲秋的情境。但是在那時的中學環境,不允許“談”愛情,更沒有人敢承認有鍾情的人,若是敢承認戀愛,大約只有開除了罷。

宿舍生活最大的困擾是臭蟲。南開中學校舍裡臭蟲鬧得很厲害。我們回家時,行李都不準進屋子,得先放在院子裡曬,再把被子拆去洗,若有臭蟲就丟掉,有時連書裡面也都是臭蟲。張忠謀先生的自傳也寫到南開中學的臭蟲,提到他們向校方抗議的情況。

爲了對付臭蟲,每隔幾個禮拜,我們三、四個女生就擡着自己的木牀牀板去男生宿舍旁的蒸汽室,薰牀板上的臭蟲,多少會把蟲子薰揮一些。後來發現沒用,因爲臭蟲已經多到進了地板、天花板,總不能把屋子拆去燙。晚上,宿舍在考試前會晚一兩個鐘頭熄燈,我們挑燈夜戰,就會看到那盞沒燈罩、直接由電線接上的燈泡上,一串一串臭蟲沿着電線爬下來的恐怖情景,就連地板上也有數不清的臭蟲從腳旁爬過來。

我們只能一面被蟲子爬得癢抓個不停,一面睡,沒有一個人不終生難忘的。臭蟲是無可奈何的,學校也解決不了,因爲那時沒有辦法消毒。抗戰時沒有“DDF”,若有,就是神奇得不得了的東西。直到我們畢業離開,才脫離臭蟲的威脅。至於蚊子、蒼蠅,更不用提了。即使如此,南開已經算是很講究的學校了,餐廳裡還有紗罩。只是再怎麼講究,也擋不住困難環境裡的衛生難題。回想我們的少年時期,沒有一個人不是被臭蟲咬大的。真是不容易。唉,那和日本飛機一樣可惡的臭蟲,也幾乎是鋪天蓋地似的纏住了我們。是另一場噩夢,我若開始寫牠們,只怕停不了筆。那些年全靠年輕的血肉之軀抵抗。

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戰雲密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4節 學潮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再遇名師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4節 辭鄉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鐵嶺齊家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學潮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姻緣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辭鄉第15節 渡海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前言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溯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
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戰雲密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4節 學潮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再遇名師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4節 辭鄉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鐵嶺齊家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學潮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姻緣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辭鄉第15節 渡海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前言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溯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