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魔靈封印(三)

故道經佛經,皆千說萬說,無爲、無住、無相、無體、無有、無無等等。只是讓學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變道的運化。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知如不知,覺如不覺,有而當其無,儘量減少參與,以至於我無爲而道無所不爲。自然而然運化以至身與自然運化同一,名爲得道。

道之中者,自然也,自然者,它們(他們、她們)自己如此,即無我自已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的運化,後天之道,源自先天之道,後天之道是先天之道的表現。先天之道表現爲,無中生有,有中反無,柔弱勝剛強,以德而化,天下歸,勢未成,需靜守,勢已成,自向前陰陽反覆、陰陽相合、瓜熟蒂落、功成身退等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可以說,可以名,義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爲那不是永恆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闢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只可以直觀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道是宇宙的萬物的始基,它是永恆、絕對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觀的差別,又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她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的道,稱爲不可說道這種道只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制限的道,稱爲可說的道。

恆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恆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恆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

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道家諸子特別強調體道,指的卻是一種實踐修養的功夫,要求踐履者對道體有一切身的體悟,並就此體悟加以貫徹力行,務求通過踐履的功夫令踐履者把握道體的特質,且將這特質透顯出來。

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誰也不知道的地方產生了本源之氣,這個本源又分化爲陰與陽這兩種氣。在這種情況下,道即是無,也就是誰也不知道,誰也不能夠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

因爲道的未知特性,故越是給道下一個結論,那麼就越是錯誤的。在";道";代指未知事物的情況下,道生一,一生二這句話,常被人認爲";一";即指本源,這個本源,被許多人當作了已知的、可解釋的、可定性的道。這個一所代指的道,就成爲陰陽家關於道的學說,它是許許多多的道學說中的一種。

道是客觀的,它是萬物的基礎,道與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道法自然,道之爲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爲一,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無物卻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無序的有序。無和有是道的別名,都是客觀的。道創生了萬物,而且養育萬物,道對萬物生之畜之。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氾濫的江河,到處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無時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恆存在的。道的普遍性決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蘊含性。

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見它的普遍性與無限性。上善若水,水幾於道,水是普遍存在的,當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道的運動過程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道永恆存在,運動不息,循環運行。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從起點離開,越離越遠,達到一定限度,又返回來。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環往復的運行,沒有衰敗的時候。它總是從起點開始,最終又回到起點,形成一個圓圈。這與太陽一天的視運動形成的圓圈是很相似的,也與一個太陽年的週期類似,二者存在着同構性。東西南北的方位順序,與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相認同。空間聯繫着時間,時間聯繫着空間,時空是統一的。從時間可以認識空間,從空間可以認識時間。

道是一個複雜矛盾的統一,最大的矛盾莫過於陰與陽的矛盾,這類似於黑格爾的肯定與否定的矛盾。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與陽是道的功能和屬性,而道是二者的統一。與此相聯繫的是無與有的矛盾,這二者是道的別名、道的化身。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無’。此外,還有一系列矛盾關係,諸如:難易、禍福、強弱、剛柔、美惡、善與不善等等。

無爲是道之子,它是道的本性,道的體現。天道自然無爲,道無爲而無不爲。它什麼也不做,但是什麼都做成了。天得到它,變得清朗;地得到它,變得寧靜。無爲的思想貫穿道家全篇。道家主教把道的自然無爲,轉化到人身上,要求人們象道那樣自然無爲。他指出爲無爲,則無不治,人們只要堅持無爲的原則,什麼事情都能辦好。

冥,通溟,訓海!靈,龜也!麟、風、龜、龍謂之四靈。冥靈者,溟海之靈龜也!由溟海之靈龜也可推斷,冥靈就是玄武!

鬼車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爲犬呲其一,常滴血。

血滴之家,則有兇咎,脊椎怪獸,鳥類貓頭鷹型體長一米,魂食性怪獸鬼車是源於上古時期的九頭怪獸。鬼車的外形與貓頭鷹的相似。翅膀展開的情況下,體長可達三米。它是一種夜行性怪獸,只在漆黑的夜空來回盤旋,吸食人類的鬼魂。

漆黑一片的夜裡人們就可以聽到鬼車盤旋時翅膀發出的聲音,鬼車回落在人類居住的屋頂上,吸食房屋主人的靈魂,使人死亡。鬼車落腳的屋頂都有血跡。這是因爲鬼車原本是有十個頭,但是其中一個被天狗咬下來後,留下的脖頸不斷地有血從傷口淌出,所以鬼車落到哪裡,哪裡就會遭遇天災人禍,這是鬼車共同的一大特徵。鬼車的弱點是即使被蠟燭般微弱的光照到都會發暈,倒在地上。

元氣溕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啓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爲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爲雷霆,左眼爲日,右眼爲月,四肢五體,爲四極五嶽,血液爲江河,筋脈爲地理,肌肉爲田土,發髭爲星辰,皮毛爲草木,齒骨爲金石,精髓爲珠玉,汗流爲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爲黎甿!

六合,也是一種武術用語,以精、氣、神相合爲內三合,手、眼、身統一爲外三合,統稱六合。又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胯合,也叫六合。

四象是指火水風土,兩儀生四象,兩儀指的是陰陽,而陰陽衍生出水木金火。在傳承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四象的代表物,青龍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們也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星,也稱四神、四靈。

也是指四季天然氣象,分別稱爲少陽,太陽,少陰,太陰。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後玄武(北)來表示,並與五行學在方位(東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應。四象在鱈靈大陸的修士心中極度受重視,常以四聖、四聖獸稱之。四象也指風、雨、雷、電,四種自然天候氣象。

在道教護衛神中,有一種專門用於鎮守道觀山門的天神,他們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爲四象,亦稱四靈。如道教勝地青城山天師洞,在巍峨的山門前面,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龍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監兵神君。

辟邪也稱貔貅又名天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爲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

第525章 幻境迷陣(四)第393章 靈脈之爭(一)第551章 古城之變(二)第527章 赤磷蛇王(二)第358章 妖界百族(四)第511章 永恆宿命(二)第238章 解封之妖靈古界 五第379章 紫綾的謀略(一)第456章 魂印三懸(四)第572章 羽落(二)第369章 七色血脈(三)第145章 靈族 一第278章 西部之極寒地牢 三第133章 幻境——血魂殿第564章 幻術之威(二)第119章 計中計第682章 天地煉獄(三)第50章 商談第427章 九層魔塔(四)第425章 九層魔塔(二)第210章 解封之陰陽五行 三第568章 靈器之威(二)第288章 五靈第505章 心境之魂(四)第186章 天翼界之謎 二第708章 終章之圓宿第612章 魂魔(三)第258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二第686章 外魔劫(一)第525章 幻境迷陣(四)第671章 萬靈訣(四)第451章 魔魂(一)第651章 隱霧山(二)第112章 靈體第259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三第406章 六界之亂(四)第701章 仙法傳承(二)第92章 鬼才魔崖第392章 精之靈脈——風靈脈(五)第114章 傳承血脈與魂之靈第560章 重力領域(一)第191章 解封 一第268章 心魔除、北部變、靈脈生 三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470章 六界因果(三)第193章 解封之鬼醫篇(三)第198章 解封之秘術第672章 萬靈訣(五)第111章 奏山之樑父山、蒿里山第159章 秘術阿修羅地獄與忘瞑草的羈絆第351章 齊聚妖界(一)第177章 紫綾的心思 三第693章 絕域(一)第337章 情緣、孽緣(四)第552章 古城之變(三)第327章 重力空間之謎(一)第603章 幻魔血脈(二)第427章 九層魔塔(四)第448章 幻靈之術(四)第322章 妖靈丹(三)第356章 妖界百族(二)第135章 諾言第477章 命格(二)第591章 兄弟情(四)第211章 解封之陰陽五行 四第532章 神秘第700章 仙法傳承(一)第284章 羈絆之金木大陣(五)第182章 鬼幽魂第207章 解封之羽落之謎 五第426章 九層魔塔(三)第133章 幻境——血魂殿第663章 魔劍道之天策(一)第318章 赴約、異變、驚喜(二)第128章 巫族十二祖巫第281章 陸童的羈絆(二)第6章 八年後第241章 解封之黑靈吞滅 三第259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三第493章 生死相依(三)第280章 陸童的羈絆(一)第675章 五行魂脈(三)第71章 禁術第495章 虛無洞府(一)第437章 生死契約(三)第213章 解封之靈族聖靈(一)第674章 五行魂脈(二)第694章 絕域(二)第253章 陰陽之鱈靈妖靈 一第225章 六道輪迴之阿修羅界 一第300章 虛無火焰(一)第320章 妖靈丹(一)第386章 萬里困陣(五)第83章 墨竹城第564章 幻術之威(二)第156章 九曜星辰陣之幻海奇陣 三第391章 精之靈脈——風靈脈(四)第469章 六界因果(二)第271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一第620章 傳承印記之天地初開(七)
第525章 幻境迷陣(四)第393章 靈脈之爭(一)第551章 古城之變(二)第527章 赤磷蛇王(二)第358章 妖界百族(四)第511章 永恆宿命(二)第238章 解封之妖靈古界 五第379章 紫綾的謀略(一)第456章 魂印三懸(四)第572章 羽落(二)第369章 七色血脈(三)第145章 靈族 一第278章 西部之極寒地牢 三第133章 幻境——血魂殿第564章 幻術之威(二)第119章 計中計第682章 天地煉獄(三)第50章 商談第427章 九層魔塔(四)第425章 九層魔塔(二)第210章 解封之陰陽五行 三第568章 靈器之威(二)第288章 五靈第505章 心境之魂(四)第186章 天翼界之謎 二第708章 終章之圓宿第612章 魂魔(三)第258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二第686章 外魔劫(一)第525章 幻境迷陣(四)第671章 萬靈訣(四)第451章 魔魂(一)第651章 隱霧山(二)第112章 靈體第259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三第406章 六界之亂(四)第701章 仙法傳承(二)第92章 鬼才魔崖第392章 精之靈脈——風靈脈(五)第114章 傳承血脈與魂之靈第560章 重力領域(一)第191章 解封 一第268章 心魔除、北部變、靈脈生 三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470章 六界因果(三)第193章 解封之鬼醫篇(三)第198章 解封之秘術第672章 萬靈訣(五)第111章 奏山之樑父山、蒿里山第159章 秘術阿修羅地獄與忘瞑草的羈絆第351章 齊聚妖界(一)第177章 紫綾的心思 三第693章 絕域(一)第337章 情緣、孽緣(四)第552章 古城之變(三)第327章 重力空間之謎(一)第603章 幻魔血脈(二)第427章 九層魔塔(四)第448章 幻靈之術(四)第322章 妖靈丹(三)第356章 妖界百族(二)第135章 諾言第477章 命格(二)第591章 兄弟情(四)第211章 解封之陰陽五行 四第532章 神秘第700章 仙法傳承(一)第284章 羈絆之金木大陣(五)第182章 鬼幽魂第207章 解封之羽落之謎 五第426章 九層魔塔(三)第133章 幻境——血魂殿第663章 魔劍道之天策(一)第318章 赴約、異變、驚喜(二)第128章 巫族十二祖巫第281章 陸童的羈絆(二)第6章 八年後第241章 解封之黑靈吞滅 三第259章 雪蓮池之七色雪蓮 三第493章 生死相依(三)第280章 陸童的羈絆(一)第675章 五行魂脈(三)第71章 禁術第495章 虛無洞府(一)第437章 生死契約(三)第213章 解封之靈族聖靈(一)第674章 五行魂脈(二)第694章 絕域(二)第253章 陰陽之鱈靈妖靈 一第225章 六道輪迴之阿修羅界 一第300章 虛無火焰(一)第320章 妖靈丹(一)第386章 萬里困陣(五)第83章 墨竹城第564章 幻術之威(二)第156章 九曜星辰陣之幻海奇陣 三第391章 精之靈脈——風靈脈(四)第469章 六界因果(二)第271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一第620章 傳承印記之天地初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