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獨角戲

從洪武皇帝朱元璋大規模營建南京城開始,就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外、內、皇、宮四層,構成一個同心圓,就好像攤開的大煎餅一樣。

隨着歷史的變遷和人口的逐漸增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擴張就來自於外城。

現如今的外城,早已不是侷限於城牆之內,觀音門之北、聚寶門之南都已成爲人口密集區域。

每逢戰爭到來,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數量龐大的人口就會蜂擁而入躲避戰亂。

但是這次大戰,卻沒有出現類似的情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外敵入侵,更不是打着“清君側”旗號的內戰,僅僅只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

爲了爭權,安寧公主帶着大軍打回來了。

公主殿下在事實上執掌江南這麼多年,就算是把這南京國都說成是她的也不算很誇張,殿下怎麼捨得把這座城市打爛了呢。

所謂的戰爭就是安寧公主在向太后示威,戰爭的規模一定會得到很有效的控制,說不準明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呢。

更何況,公主是帶着張大帥的兵打回來的,那就更加的不用擔心了。

這座虎踞龍盤之城之所以能夠存在,完全就是拜張大帥所賜。

當年的毅勇軍爲了保住南京,殺的驚天動地打的氣壯山河,就算是全天下都捨得,張大帥也肯定捨不得讓這南都寧城遭受戰火的蹂躪。

毅勇軍的軍紀不必多言,據說那些學生兵更加的紀律嚴明,不存在騷擾地方虐待百姓的事情。

事實上,就算是在交戰的情況下,學生們也沒有進行任何封鎖,民衆依舊可以自由往來。

所謂的戰爭,其實就是兩個女人在吵架而已,那是皇家的家務事,和老百姓無關。

這就是底層民衆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無所謂。

和民間平和的態度相比,朝堂之上則恰恰相反。

當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確實把文武百官嚇的夠嗆,最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張啓陽反了!

這張啓陽要是造反的話,這大明朝的天就真的要塌下來了。

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考慮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若是張啓陽真的打進城來,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

指着張啓陽的鼻子破口大罵,歷數他“枉顧成皇帝信賴之恩”“私廢烈皇帝託付之效”的罪行,然後被惱羞成怒的張啓陽一刀砍了腦袋,這樣的做一定可以掙個“死節之臣”的好名聲,但卻肯定會丟掉性命。

或者在大軍進城的那一刻,就把臉一抹主動投靠過去,然後上一份勸進表,說不得會撈一個“從龍擁立”之功,這一身的富貴榮華也就順理成章的保住了,只是名聲不怎麼好,畢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主動投靠了張啓陽必然會留下罵名。

隨着更多消息傳來,人們漸漸知道了戰爭的“真相”,以上這兩個讓人爲難的選擇頓時就失去了意義,爲數衆多的文武大臣根本就不必做出艱難的選擇:因爲張啓陽根本就沒有反。

雖然張啓陽的兵把王師殺的悽悽慘慘,但是這事吧,真的和張啓陽關係不大,至少張啓陽沒有反叛大明朝的意思。

因爲那些學生兵是安寧公主帶過來的。

安寧公主爲什麼會攻打大明朝的中樞核心呢?

當然是因爲太后一連串的奪權舉動徹底激怒了她,這才讓公主殿下做出了破釜沉舟的舉動:借張啓陽的兵弄出了一場“兵諫”之事。

太后和公主反目成仇是早已註定的事情,徹底爆發出來也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這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但太后太過於操之過急,而且她做事的手法實在太糙了。

雖說太后和公主主政的基本格局是永王時代就已經定下的章程,而且安寧公主在事實上掌控局面,但這必然無法長久。

只要太后繼續隱忍下去,隨着時間的推移,少則五年多則十年,興武小皇帝的年紀漸長之後,肯定會親政。

到時候太后主動退出,把權利全都歸還給皇帝,不僅可以表現出很好的姿態,佔據道德和道義上的制高點,而且還能落下一個很好的名聲。

連皇帝的親媽都退出政壇了,作爲皇帝姑姑的安寧公主還能繼續把持朝局嗎?

到了那個時候,僅僅只是利用輿論壓力就能逼着安寧公主主動退出了。

足夠的耐心,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基本的能力,太后顯然嚴重缺乏這樣的能力,她太心急了。

欲速則不達,終於激起了公主的強力反彈。

安寧公主也是那麼好招惹的麼?

從復隆朝開始,安寧公主就已經在事實上掌權了,中間又經歷了整個永王時代,滿朝文武當中尤其是最近這十年才躥升起來的官員,有一多半是安寧公主提拔的。

太后纔剛剛掌權一年多,就想把安寧公主一腳踢開,實在是太天真了。

靖南公黃得功固然是一大助力,而且肯定會對太后鼎力支持,有了軍方的支持就可以肆無忌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只能說明太后的幼稚。

黃得功是太后的孃家人,但安寧公主也不是單打獨鬥,她的身後還有一個永王和一個張啓陽呢。

永王的態度不用說,肯定是比較傾向於安寧公主的。

至於說張啓陽,從安寧公主還是一個黃毛丫頭的時代算起,就已經和張啓陽和毅勇軍相熟了。

毅勇軍效忠的是崇禎皇帝而不是新朝,會傾向於誰這還用說嗎?

雖說這是天家的家務事,張啓陽不好直接插手,但是安寧公主親自帶着兵殺回來,那就是另外一碼子事情了。

張啓陽還老老實實的待在北邊呢,殺回來的是安寧公主,怎麼也說不上是造反了吧?

至於說清君側,那就更加的談不上了:安寧公主本身就是實際掌權的人物,至少也算是半個君上了,哪怕她打出“平定內廷”“剷除外戚”的旗號,都能勉強說的過去。

雖說太后代表着皇帝本人,但是永王時代開始,皇帝就已經成了一個象徵意義上的東西,早已不是當年那種言出法隨的九五至尊了。

太后的臉色本就白皙,現在更是白的嚇人,但她的調門依舊很高,就好像是在尖叫一般:“馮固馮大人,當此朝廷爲難之際,你就不想說點什麼了嗎?”

馮固馮大人,是京衛指揮使司的右同知,相當於是南京衛戍區的三把手軍事長官,因爲一把手和二把手都已上了城牆,這防衛之事就只能找他了。

“臣早就說過,不可開戰。”馮固說的理直氣壯:“只是太后一意要用兵馬,終導致如此局面。”

早在戰爭打響之前,高起潛就已經和馮固有過正常的溝通,把“實兵操演”的準確區域和具體經歷全都告訴了他,而且用的官方渠道,這就等於是事先知會了朝廷。

大家都知道這是展示武力的意思,卻並沒有太當一回事兒:張啓陽兵強馬壯天下無敵,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兒,根本就不用藉機展示武力大家也不會招惹他。

反正高起潛已經說的和清楚了,軍演就是軍演,會嚴格限制在江北,絕對不會過江。

那就讓張啓陽隨便折騰吧,反正他也過不了江。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學生兵竟然真的過江了,而且是打過來的。

這到底是高起潛失職還是他故意欺瞞,真的說不好。

不過呢,關於高起潛的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

既然學生兵已經打過來了,朝廷應該怎麼辦呢?

當時的太后曾經徵求過這個軍事長官的意見,當時馮固說的很明確:“熟視無睹即可!”

學生兵過江了,朝廷最好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這種手頭烏龜式的戰術根本就不是出於軍事角度考慮,而是完全出於政治考量,初衷還是爲了太后好。

我就是不出去,你能把我怎麼樣?

若是安寧公主率兵主攻攻城,就失去了道義上的合法性。

而且那又不是她的軍隊,而是他從張啓陽處借來的,時間一長,光是輿論上的壓力就扛不住。

雖然大家都知道毅勇軍能打,但卻沒有人相信這區區幾千人就可以攻破天下第一雄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嘛。

但是太后卻沒有聽從這個過於保守的意見,而是果斷下達了反擊的命令,結果只用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京衛司三分之一的人馬就被擊潰了。

直到這個時候,衆人在終於知道了這些學生兵到底有多麼能打,至少不必當年的多鐸弱小。

如此一來,就更加驗證了馮固那個保守建議的正確性:當初我就不同意開戰,是太后一定要打,現如今只用了半天的時間,京衛司就不敢出城野戰了,足以證明當初的我是多麼正確!

太后原本是想尋求來自朝堂上的支持,結果這場朝會卻變成了“問責大會”,一個一個沉默不語,無聲的表達着對太后的不滿態度。

到底有多少人是支持太后的,這個事兒真的說不好。

尤其是見識了學生兵那恐怖的瞬間爆發力之後,原本一些搖擺不定的人也開始選擇遠離太后陣營了。

事情是明擺着,這既不是什麼外敵入侵又不是什麼滅國之戰,完全就是內廷的家務事鬧騰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就算是安寧公主攻破了這巍巍南京,又能如何?

大家已經在安寧公主的手下當官這麼多年了,很多人還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就算她真打進來,還不是要使用原班人馬來治理天下麼?

無論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什麼樣子,也不管誰勝誰負,都不耽誤大傢伙的富貴前程,該做官還是做官,該管事的照樣管事,何必要吃飽了撐的沒事幹主動出戰?

那不等於是把安寧公主往死裡得罪嗎?

其實不管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是這麼想的,連軍中的將士也是同樣的思維:甭管誰輸誰贏,到了最後必然要在談判桌上解決。

就算是打輸了這大明朝還是大明朝,皇帝還是那個皇帝,誰也不會傻到爲了一件無所謂的事情去拼命的地步。

這根本就是你們姑嫂之間的家務事,最好還是侷限在你們這兩個女人之間吧,千萬別把大夥都牽扯進去。

文武百官和陣前將士也沒有那個閒心去摻和這種破事兒,也沒有人願意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

於是乎,這場戰爭就真的成了太后的獨角戲。

別人可以撒手不管,可以隔岸觀火的看熱鬧,但太后一定會竭力爭取。

反正已經撕破臉了,索性就一竿子到底拼個你死我活好了。

“陳愛卿啊!”太后點了陳茂的名字:“你意如何啊?”

這個時候的陳茂相當的尷尬,他又能說點什麼呢?

只怕是說什麼都不好,只能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就這樣還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呢。

“原本是內廷之事,卻弄到這般兵戎相見的局面,是非朝廷之本意。”太后盡力做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樣子:“永王在位之時就時常提起卿家之能,卿又素得殿下器重,總不能置身事外吧?”

這個時候,不管陳茂說什麼都是錯的,所以他只能做出一個很謙恭的態度將皮球踢到了太后的腳下:“太后若有差遣,臣必遵從之。”

“哀家與皇帝的意思呢,就是讓陳卿出城一趟,去問問公主殿下的意思,笑話已經鬧出來了,總應該有個收場纔好。”

“臣遵旨。”

讓陳茂出城去問問安寧公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才能儘快結束這個讓全天下人看笑話的尷尬局面,這就是太后的意思。

其實這是太后的一記虛招。

遣走了陳茂之後,太后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全城死守,以待黃公!”

第417章:狼子野心第488章:張夫人第394章:懵逼第416章:都反了吧第215章:授勳典禮第338章:局面恐怖第169章:夜會2第466章:爲這天下的是我不是你第177章:戰鬥打響第479章:勸降第414章:天王營第164章:羅長腿之死第252章:楊豐跑了第243章:岳家祖奶奶第327章:拒絕第474章:時代第九十五章:閻王?菩薩?第181章:不分敵我第576章:一場戲第460章:殺光他們第581章:西域戰事第168章:葉黥也會劉乾龍第581章:西域戰事第187章:今非昔比第342章:要變天了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絕了吧第370章:被放上火烤的高郵縣令第三十三章:喜當爹第492章:派誰去朝鮮第291章:學第三十章:過生日第542章:相送一程第190章:宮廷之亂再起第一百零三章:鋤奸營第356章:扯皮第263章:困苦第535章:世道輪迴第七十一章:救駕第415章:吳三桂的使者第175章:臣忠君賢第513章:傳承第八十一章:吳三桂投清第270章:永福秘史第232章:害怕第303章:義結金蘭第159章:公主一跪,羣情奮起第125章:君臣離心第190章:宮廷之亂再起第187章:今非昔比第五章:招降第299章:北伐開始第七十章:收下劉乾龍第六十八章:債主來了第二十章:安寧公主第473章:夜宿第116章:弘光帝第555章:大敗第144章:毅勇軍來也第454章:重返北京第174章:條件第570章:秘密揭開第六十章:兄弟相爭第七十五章:逃出皇城第八十一章:吳三桂投清第231章:疑惑第398章:暴怒的張啓陽第124章:史德威來訪第254章:賞賜第九十章:殺了崇禎的妹夫第326章:就此揭過第366章:兄弟談心第三十七章:建奴殺來了!第419章:我叫張臘月第609章:歸宿第600章:神靈歸天第111章:不對第241章:太夫人第601章:老兵不會死,只是漸凋零第166章:跪第四十二章:退者斬第609章:歸宿第518章:毛子第355章:左膀右臂第182章:曾經敵人第269章:小孩不可以看的書第206章:毅勇軍回援第363章:殺第478章:見面費第214章:榮譽證書第602章:征戰四海第196章:惡名照章第九十四章:進城第392章:誰也別想好過第582章:殺第139章:民團頭子第593章:鬢白髮第603章:屠殺,惡名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417章:狼子野心第二十一章:面聖
第417章:狼子野心第488章:張夫人第394章:懵逼第416章:都反了吧第215章:授勳典禮第338章:局面恐怖第169章:夜會2第466章:爲這天下的是我不是你第177章:戰鬥打響第479章:勸降第414章:天王營第164章:羅長腿之死第252章:楊豐跑了第243章:岳家祖奶奶第327章:拒絕第474章:時代第九十五章:閻王?菩薩?第181章:不分敵我第576章:一場戲第460章:殺光他們第581章:西域戰事第168章:葉黥也會劉乾龍第581章:西域戰事第187章:今非昔比第342章:要變天了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絕了吧第370章:被放上火烤的高郵縣令第三十三章:喜當爹第492章:派誰去朝鮮第291章:學第三十章:過生日第542章:相送一程第190章:宮廷之亂再起第一百零三章:鋤奸營第356章:扯皮第263章:困苦第535章:世道輪迴第七十一章:救駕第415章:吳三桂的使者第175章:臣忠君賢第513章:傳承第八十一章:吳三桂投清第270章:永福秘史第232章:害怕第303章:義結金蘭第159章:公主一跪,羣情奮起第125章:君臣離心第190章:宮廷之亂再起第187章:今非昔比第五章:招降第299章:北伐開始第七十章:收下劉乾龍第六十八章:債主來了第二十章:安寧公主第473章:夜宿第116章:弘光帝第555章:大敗第144章:毅勇軍來也第454章:重返北京第174章:條件第570章:秘密揭開第六十章:兄弟相爭第七十五章:逃出皇城第八十一章:吳三桂投清第231章:疑惑第398章:暴怒的張啓陽第124章:史德威來訪第254章:賞賜第九十章:殺了崇禎的妹夫第326章:就此揭過第366章:兄弟談心第三十七章:建奴殺來了!第419章:我叫張臘月第609章:歸宿第600章:神靈歸天第111章:不對第241章:太夫人第601章:老兵不會死,只是漸凋零第166章:跪第四十二章:退者斬第609章:歸宿第518章:毛子第355章:左膀右臂第182章:曾經敵人第269章:小孩不可以看的書第206章:毅勇軍回援第363章:殺第478章:見面費第214章:榮譽證書第602章:征戰四海第196章:惡名照章第九十四章:進城第392章:誰也別想好過第582章:殺第139章:民團頭子第593章:鬢白髮第603章:屠殺,惡名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417章:狼子野心第二十一章: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