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

歷史的選擇

這裡是崇山峻嶺的太行山麓,紅旗遍插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這裡有一個山明水秀的小山村——西柏坡。它是黨中央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一出雁門關,泱泱走代縣,匍匐過定襄,跌宕下五臺,依依別盂州,慷慨入平山”,短小精悍的六句話,包含了滹沱河自西向東蜿蜒曲折流經的幾個地方,同時恰如其分地描述出黨中央撤離延安、輾轉陝北、最後安家西柏坡的艱難過程。

默默無聞的寂靜山村因爲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到來,頓時成爲全國革命的中心,被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西柏坡是黨中央進入紫禁城的最後一站,也是毛主席和黨中央指揮解放戰爭、解放全中國的最重要一站,更是建立新中國雛形的第一站。

走進西柏坡

在綿延千里的太行山東山麓,有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有秀麗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民俗,以及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一條蜿蜒曲折的滹沱河從太行山腳下潺潺流過。它穿過這片神奇的土地,在太行山深處拐了個彎。一個恬靜的小村莊躺在滹沱河的臂彎裡,好似睡在媽媽懷抱裡的小寶寶。這個小村莊就是西柏坡。

據《平山縣誌》記載,西柏坡始建於唐朝。由於村北坡上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柏樹,這個村一開始取名爲“柏卜”。五代後周時期,滹沱河發生洪災,大水沖毀了柏卜村。這裡的村民流離失所,只得遷居他處。直到宋朝初年,部分村民又回到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重建了柏卜村。那場洪災讓原來的村子面目全非,之前的空地變成了一片蘆葦地,它把整個村子隔成兩半。村民們將東邊的村子稱爲“東柏卜”,西邊的村子稱爲“西柏卜”。

民國初年,村子裡一位有學問的教書先生,將“卜”字改爲“坡”字。“西柏卜”遂改稱爲“西柏坡”。

關於西柏坡,當地還流傳着這樣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西柏坡原本是一個盆地,村子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東面有一個一千米寬的豁口,滹沱河順着這個豁口流向渤海。

在村子的南山上,有一隻羽翼豐滿、色澤絢爛的金雞。千百年來,這隻金雞站在南山頭上,每天按時打鳴,叫聲婉轉動聽。村子裡的人們在金雞的啼叫聲中開始一天的辛勤勞動。他們在這裡繁衍後代,過得美滿幸福。

不知何時,村子的北山腳下爬來了一隻金龜。人們慢慢發現,只要南山上的公雞一打鳴,北山腳下的金龜就往前爬。隨之變化的是,北山坡也在慢慢地生長,逐漸地接近了南山坡。金雞天天叫,金龜天天爬,南山坡和北山坡越來越近。

如果這種勢頭不加控制,整個村子就會面臨非常危險的局面。因爲南山坡和北山坡連在一起,整個村子就會被水淹沒,變成湖澤,村子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正當村裡的人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人們發現,一向悅耳動聽的金雞啼叫聲,突然變得恐怖起來,北山坡向南山坡移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危險更加劇了,村子隨時都有被淹的可能。人們開始恐慌了,紛紛收拾家中的細軟,準備走上逃難之路。

就在這時,村裡出現了一個白髮白鬚的老人。他動作敏捷地爬上南山坡,抓住金雞,封住了它的嘴,使它無法再啼叫,並牢牢地將它拴在南山頂上。向南移動的金龜此後停止了爬行,北山也不再向南山靠近。村子安然無恙,人們躲過了這次劫難。當人們想起向那位白髮白鬚的老人道謝時,卻早已不見他的蹤影。

在西柏坡村,人們相信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因爲村前的龜島,形狀好像一隻伸長脖子的烏龜,正使勁地朝南山爬着;而南山頂上確實有一塊金雞石,它昂着頭,似乎在婉轉啼鳴。

物轉星移,由於革命形式發展的需要,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西柏坡村走到了歷史的前臺,成爲中國革命勝利前的一個總指揮中心。在這裡,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在這裡,毛澤東和黨中央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在這裡,共產黨人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在這裡,新中國的雛形得以奠定。

今天,當我們踏上這片熱土,走進西柏坡,瞻仰一個個故址遺蹟,緬懷老一代革命家的革命豪情,追憶那段崢嶸歲月,可以自豪地說:“新中國從這裡走來!”

中共中央搬離延安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中央在延安制定了“力爭華北,堅持華中,搶佔太原,重視上黨地區”的戰略方針。爲保證這一戰略方針的實施,中共中央決定,總部機關和人民軍隊的總指揮所向華北地區轉移。

這意味着中共中央要從大後方延安搬家。

對於在延安生活了十年的毛澤東來說,這裡的山山水水都再熟悉不過。要從延安搬走,在感情上確實難以割捨。雖說他從一開始就說“延安不要輕易搬家”,可真正到戰略需要的時候,毛澤東還是以大局爲重。隨着時局的發展,搬離延安、重新選址的問題迫在眉睫。

然而,選址過程並不順利,經歷了一波三折。

起初,中共中央將目光轉向了東北。東北作爲一個相對獨立的戰略區域,其地位不可小覷。

據毛澤東身邊的俄語翻譯師哲回憶,毛澤東和劉少奇專門就選址東北問題進行過討論,提出過一個設想:“蘇聯軍隊雖然沒有積極支持和幫助我們,卻也沒有阻攔我們,估計也不至於對我們背後開槍。那麼,我們在東北也就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即北面沒有敵人,西面蒙古、東面朝鮮都是友鄰,我們可以集中力量對付一方面的敵人,有了這樣一個有利的戰略地位,就有了取得勝利的基礎。”

毛澤東和劉少奇達成了共識,曾把連接冀熱遼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承德作爲最佳之選。

毛澤東和周恩來赴重慶談判時,劉少奇等人在延安爲黨中央遷移承德做了相關準備。同時,中央警備團一部先行離開延安、開向承德,爲黨中央安家承德做準備。臨行前,朱德勉勵他們,希望他們先行一步,在承德克服困難,爲黨中央鋪好路。

然而,中央警備團還未到達承德,就被迫終止了行動。原來,國民黨方面與蘇軍達成了協議,蘇方允許國民黨軍登陸進入東北,中東路及大城市將被國民黨軍控制。這一突變,讓黨中央遷移承德的計劃不得不暫時終止。

重慶談判後,兩黨之間有一段短暫的和平共處時期。中共中央考慮到這一現狀,準備把黨中央駐地遷到淮陰。淮陰,距離蔣介石政府的駐地南京很近,同時也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當時,毛澤東曾戲言,“黨中央遷到淮陰,我還可以去國民黨政府謀個職位。不過南京很熱,我常住淮陰,遇到開會時就兩頭跑,這也是可以的”。

中共中央遷移淮陰的消息傳到蘇皖根據地後,得到了淮陰人民的熱情響應。他們騰房間,湊經費,做足了準備工作。可誰知,這一切又被蔣介石橫刀截斷。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道理,對疑心病頗重的蔣介石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他絕對不允許出現這樣的情況。不久,蔣介石就撕毀了“雙十協定”與停戰協定。

既然和平共處的局面已被打破,那麼遷移到淮陰的計劃也隨之取消了。

隨着國民黨軍隊對中共中央駐地延安的進犯,撤離延安已經勢在必行。

延安,古稱“膚施”。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古時這裡曾發生過嚴重的饑荒之災。人們爲了活命,紛紛自相殘殺、爭食人肉。當地有位得道高僧,他爲解救饑荒中的人們,避免他們再同類相殘,就把自己的肉體獻給了他們。吃了那位高僧的血肉後,人們才得以存活下來。後來,爲紀念那位大慈大悲的高僧,人們爲這個地方取名“膚施”。這個名字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渴望在危難之際能有一個救世主,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可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

一向堅持不從延安搬家的毛澤東,這次不得不服從大局,下達撤離延安的命令。不過,不要以爲毛澤東是因爲懼怕才做出這個決定的。

恰恰相反。

毛澤東打算將計就計,準備對敵人來一個“來而不往非禮也”。因爲他深知蔣介石的心思:蔣介石以爲佔領延安,搗毀共產黨的中央駐地,最後的勝利就算到手了。

雖說已經下了最後的命令,可毛澤東仍然堅持:“我要最後一個撤離延安,看看胡宗南的兵是個什麼樣子!”毛澤東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一直在窯洞辦公,直到撤離的最後一刻。

槍聲已在延安城內響起來,胡宗南的部隊越來越逼近延安。

情況十分危急,毛澤東身邊的警衛人員忙着收拾東西。他們將飯菜裝進了保溫盒,打算到路上吃午飯。

“慌啥子嘛?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了,還不把午飯吃了再走。”毛澤東用濃厚的湖南口音對警衛員說道。

不得已,警衛人員只好又將飯菜拿了出來。

毛澤東歷來吃飯很快,可今天偏偏細嚼慢嚥起來。他神情自若的樣子,讓一旁的警衛人員急得團團轉,不能催,也不能不催。警衛員沒轍,只好將實情告訴了周恩來。周恩來又搬來了救兵——彭德懷。

彭德懷急衝衝地走進來,也顧不上什麼禮節,朝裡面吼道:“主席,都火燒眉毛了!快走快走!胡宗南的兵有啥子好看?”接着,他又把目光轉向警衛人員,說:“愣着幹什麼?還不趕快將主席的東西收拾一下搬出去,車子已經停在門口了。”

警衛員和秘書趕緊清理辦公室,將重要文件搬到了車上。

毛澤東仍舊不慌不忙地吃着飯,對身邊的人幽默地說:“你們把房子清理一下,文件都帶走,帶不走的書可以留下一些,讓胡宗南也接受一下馬列主義的薰陶。”說完,便拿起飯盒走出辦公室,登上了汽車。

毛澤東回望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喃喃自語:“本來呢,我是想看看胡宗南的部隊,可彭老總死活不答應。他那個倔脾氣啊,我是沒得辦法!”說完,毛澤東嘆了口氣,似乎留下了什麼遺憾似的。

“主席,我們會回來的。”身邊的人安慰道。

“是,我們會回來的!”毛澤東自顧自地重複了一遍。

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和黨中央帶着無限的眷念之情離開了延安。不過一年之後延安又回到黨中央的懷抱。這正好驗證了毛澤東當年的那句話——“我們還會回來的”。

理想的總指揮部

西柏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它“好”在哪裡?毛澤東和黨中央爲什麼會選擇名不見經傳的西柏坡作爲大決戰前的總指揮所?

關於選址西柏坡的問題,我們只能說,是歷史選擇了西柏坡。

一、地理位置重要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縣境內的一個小山村,坐落於太行山東麓。古縣誌中有“萬山峨峨,百川浩浩”,說的就是西柏坡這塊寶地。太行山和華北平原在這裡交匯,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也經過這裡。它的東面地勢開闊,進可攻,退可守;它的西面是崇山峻嶺,藏得下千軍萬馬。西柏坡因有這樣的地勢地形,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381年,古中山國建都於此,是當時有名的“千乘之國”。素來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的古中山國,雖常常處於燕、趙、齊三個大國的重重包圍之下,卻始終完好無損。它靠的就是這裡的有利地形。西漢時期,韓信展開“背水一戰”的古戰場,距西柏坡僅60公里。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這千溝萬壑的深山中,與敵人巧妙周旋,狠狠打擊了敵人。

這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這裡地勢優越,能進能退,能守能攻,是理想的戰爭指揮所。

二、物產資源豐富

前線戰場的勝利與否,不僅取決於縝密的作戰方針、將帥的正確指揮和戰士的英勇拼殺,還有賴於後方充足的軍需物資保障。

西柏坡不僅地理位置險要,適合打仗,而且物產豐富,能夠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

據聶榮臻回憶:“當我們登上東西黃泥的大山,朝滹沱河兩岸望去——嘿!河兩岸的稻子一片金黃,在微風中擺動。”其中的“東西黃泥”,指的就是西柏坡一帶。西柏坡位於黃泥灘、夾峪灘之間,被稱爲“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

滹沱河橫貫西柏坡,像一條玉帶嵌在小山村裡。河水帶來的是肥美的土地和豐足的水資源。河岸兩邊住滿了莊戶人家,勤勞的村民在滹沱河兩岸種滿了莊稼,一望無際的田野裡到處閃爍着豐收的光芒。一個個小村莊寧靜而祥和。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升起裊裊炊煙,與山間的薄霧融爲一體,恰似一幅江南魚米之鄉的水墨畫卷。

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能夠滿足黨中央機關的需要,還能爲前線、後方提供支援。它,確實是一個強有力的後盾!

三、羣衆基礎良好

西柏坡民風淳樸,鄉俗樸實。這裡的村民善良踏實,勤勞勇敢,黨組織和羣衆的基礎工作開展得很紮實。

早在“七七事變”時,整個平山縣的黨員就發展到700餘人,是整個河北省黨員最多的一個縣。抗日戰爭爆發後,王震旅長到平山徵兵,不到幾天工夫,就有200多名黨員帶頭參軍,組成了一個平山團。這其中就有很多西柏坡村人。因此,西柏坡村被譽爲“抗日模範村”。

抗日戰爭時期,聶榮臻及邊區黨、政、軍首腦機關先後在平山縣戰鬥生活了三年之久,與當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戰火硝煙瀰漫的年代,西柏坡人民同八路軍一道奮勇殺敵,他們勇於犧牲,爲抗日戰爭的勝利書寫了一部光輝壯麗的篇章。西柏坡有高漲的革命熱情,先進的政治覺悟以及老百姓對人民軍隊的關心愛護。

鑑於以上三個原因,不起眼的西柏坡最終成爲偉人心中的最佳之選。

棗林溝會議

毛澤東和黨中央撤離延安後,一直在陝北指揮作戰,時間長達一年多。當時,黨中央沒有一個固定的指揮所,所有的交通工具只有馬匹。人們戲稱爲“馬背上的統帥部”。

1947年3月25日,黨中央到達陝北的棗林溝村。在這個小村莊裡,毛澤東召集會議,對黨中央下一步的行動問題進行討論。會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主席,咱們還是離開陝北,渡過黃河,到安全的地方去吧。”任弼時考慮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安全,語重心長地建議道。

“我知道你們是爲我好,但我真的不能離開陝北。”毛澤東點上煙,吸了一口,繼續說,“不光我不能走,黨中央也不要走。我們這樣一走,怎麼跟陝北的鄉親們交代啊?再說了,只要我們離開陝北,胡宗南就會把戰火轉移到別的戰場。這不是向其他戰場施壓麼?只有我留在陝北,拖住胡宗南,才能讓別的戰場專心作戰。不打敗胡宗南,我是絕不會渡過黃河的!”

“可我們現在只有2萬人馬,而胡宗南卻有20萬。再這樣下去,我們恐怕是抵擋不住呀。要不然,我們再調一些兵過來吧!”有人建議道。

“不可,不可!陝北這塊地方本來就小,突然一下子來這麼多軍隊,會給人民羣衆造成不小的壓力啊!”毛澤東搖着頭說道。

毛澤東見大家沉默不語,又接着說:“之前那麼困難的時刻都熬過來了,現在就挺不過去了?放心吧,這裡的地勢對我們有利,況且羣衆基礎好,暫時來說還比較安全。”

經過慎重的研究討論,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四位書記都同意了毛澤東的意見。前敵委員會的會議最後決定,黨中央一分爲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代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陝北,主持中央工作;劉少奇、朱德東渡黃河,前往華北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落實中央委託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帶領中央後方委員會到晉西北籌備後方工作。

棗林溝會議結束的當天,三方人馬分頭行動了。至此,中央領導機構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兵分三路開展工作。

渡過黃河

自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黨中央在陝北轉戰了整整一年零五天。

在這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裡,黨中央指揮西北野戰軍,分別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沙家店等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在毛澤東“蘑菇”戰術的指引下,把胡宗南的部隊打得潰不成軍。此刻渡黃河真正應驗了毛澤東那句“不打敗胡宗南,絕不渡黃河”的誓言。

何爲“蘑菇”戰術呢?

簡單地說,即我西北野戰軍與敵人在陝北周旋,既不急於北上,也不急於南下,拖得敵人疲憊不堪且糧餉匱乏時,最後再一網打盡。

“蘑菇”戰術使得敵人在陝北像個無頭的蒼蠅,被西北野戰軍牽着鼻子團團轉,胖的拖成瘦的,瘦的最後給拖死了。敵人在陝甘寧戰場的潰敗,表明黨中央轉戰陝北的戰略任務已基本完成。與此同時,山東戰場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黨中央根據當前的局勢,決定離開陝北,東渡黃河,向華北轉移,領導全國的解放戰爭。

1948年3月21日,天氣出奇得好。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從楊家溝出發。兩天後,他們如期到達預先選定好的黃河渡口。此時,黃河兩岸站滿了前來送行的陝北人民,他們一見到毛澤東等人的身影,都熱烈地歡呼起來。十幾條綁紮得結結實實的木船靠在岸邊,正等待着起航。200名身體結實的漢子組成水手營,整整齊齊地列在岸邊,靜靜等候三位書記的到來。

三位書記慢慢走到岸邊,向前來送行的人民揮手致意。他們看看波濤洶涌的黃河,又看看生活了十多年的陝北大地,心裡感慨萬千。

“真是不捨得啊!”毛澤東發出感慨。

“主席,該上船了。”警衛員小心地提醒道。因爲擔心國民黨反動派得知黨中央的行跡前來轟炸,警衛員心裡挺擔心的,只好不露聲色地催促着。

三位書記帶領黨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一一登上了船。

船已經離開岸邊好遠了,毛澤東仍然不肯坐下,一個人靜靜地站立在船尾,望着前來送行的人們,望着陝北這片熟悉的土地,眼角不知不覺地溼潤了起來。

“主席,小心!”警衛員大叫一聲,趕緊過去扶住毛澤東。

原來,船行到黃河中間,水流突然變得湍急起來。波浪翻滾,夾雜着未融化的冰塊衝到船板上。木船在波浪的衝擊下左搖右晃,咯吱作響。有的人開始出現暈船的症狀。大家怕出危險,緊緊地圍攏着毛澤東站着。毛澤東神情淡定地說:“大家莫怕,咱們的船工技術很高明,會保證大家的安全。”

也許是受到主席的鼓勵,船工鼓足了勁,整齊劃一地搖起船櫓,乘風破浪,讓船有驚無險地在黃河上前行。

儘管風浪很大,水勢很急,但毛澤東的興致很高。他一會兒轉過頭去欣賞黃河兩岸美好的風光,一會兒又扭過頭來看船工們有節奏的划槳動作,神情中透着欣喜與激動。

這時,毛澤東見葉子龍正在擺弄手裡的相機,便對他說:“以陝北大地爲背景,給我照張相吧!怎麼樣?”

“好,我給主席照一張。”葉子龍歡快地答應了。

“嗯,這樣我就有個念想了!以後想念陝北的人民,想念陝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就有得看嘍!”毛澤東欣慰地說道。

大概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奮力划行,船終於駛出水流湍急、佈滿冰塊的危險水域。毛澤東立在船頭,望着遠處迷茫的陝北大

地,深情地說:“陝北是個好地方啊,我們在這裡待了十來年,確實有感情了。說實話,真是不願意離開啊!不過,再不離開陝北,那就不符合實際情況嘍。”

身邊的人被毛澤東的情緒感染了,他們安靜下來,望着漸行漸遠的陝北大地,回憶着在那裡生活的點點滴滴。

不大一會兒,船靠岸了。大家整理好隨行物品按次序下船。毛澤東握着船工們的手,感激地說:“多虧了你們啊,謝謝你們送我們安全渡過黃河!”

西柏坡迎來中央工委

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都具備的話,那就是歷史的選擇。西柏坡便是這樣一個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絕好地方。它被中央工委選爲駐地,後來又成爲黨中央的駐地。

不過,在選定它之前,中央工委的負責人反覆論證了很久,才最終確定下來。

棗林溝會議後,劉少奇和朱德帶領中央工委東渡黃河,來到河北阜平縣城南莊,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城南莊,中央工委受到了晉察冀中央局同志的熱烈歡迎,於是決定留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開展工作。中央工委將這一情況請示了黨中央,不久,就得到了黨中央的批准。

接下來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中央工委駐地,而這個駐地將來很有可能成爲黨中央的駐地。

1948年5月3日,劉少奇、朱德和聶榮臻聚在一起,商量中央工委的駐地問題。

“經過咱們這幾天的考察,有兩個地方比較可靠。一個是阜平縣,一個是平山縣西柏坡一帶。大家說說哪個比較好?”劉少奇首先發言。

“咱們在阜平縣受到了晉察冀中央局的熱情招待,我看這地方比較好。況且,中央局的同志們也願意我們留下。”朱德說道。

“你呢?”劉少奇示意聶榮臻。

“我嘛,對西柏坡一帶還比較熟,其他地區的情況還不太清楚。”聶榮臻笑着回答道。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一直在這一帶率領軍隊和當地的人民羣衆一起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戰。

三人沉思了一會兒,劉少奇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麼,問道:“我們離開陝北的時候,毛主席曾對我說過,讓我們到白毛女的家鄉去看看。‘白毛女的家鄉’是哪裡?”

“哦,這個我曉得。”聶榮臻回答道,“白毛女的家鄉就在平山縣。不要看故事中的喜兒家裡那麼貧窮,實際上平山縣可是個好地方!它被稱爲晉察冀的‘烏克蘭’,當地的老百姓都說:‘阜平不富,平山不貧。’”

聽了聶榮臻的話,劉少奇趕緊找來地圖,查看平山縣的地理位置。

朱德在一旁說:“我們最好選一個交通四通八達,但又不在平原地帶的地方。”

“對,這個地方要考慮到以後黨中央需要指揮大決戰的要求。”劉少奇強調道。

聶榮臻比較熟悉這裡的情況,他一邊指着地圖,一邊向劉少奇和朱德介紹說:“平山縣位於太行山和華北平原的交匯處。這裡交通發達,但不處於大平原地帶。東面緊鄰石家莊,西面與山西接壤,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此外,這裡羣衆基礎好,能夠配合黨中央的各項工作。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啊。”

“嗯,聽了你的介紹,感覺這個地方還是不錯的。不過,爲了慎重起見,我們還是派人到現場實地考查一下吧!”劉少奇聽完聶榮臻的介紹後,向兩人建議道。

“好,明天就出發!”朱德點頭同意。

第二天,朱德派秘書和衛士長,在聶榮臻副官的陪同下,帶着地圖,騎着馬,來到平山縣。三人沿着滹沱河,從南到西沿途考察了周邊的幾個村寨。他們發現,這裡的確是個交通便利、地形隱蔽、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十分適合大型機關進駐。

不過,平山縣滹沱河沿岸有許多村莊,到底選擇哪個村子好呢?三人將大致的情況報告給中央工委。中央工委當即給出指示:村子必須集中,交通方便,安全性好。根據以上要求,三人一致看中了“藏”在滹沱河臂彎裡的西柏坡村。

劉少奇、朱德聽了從現場實地考察回來的三位同志的彙報,都對西柏坡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再三考慮,劉少奇將選址西柏坡的決定,發電報請示了黨中央。黨中央回電表示同意。

爲進一步落實駐地問題,中央工委決定先派安子文到西柏坡打“前鋒”,爲安家西柏坡提前做好準備。

安子文到西柏坡後,首先解決了人多房少的問題。經中央工委批准,安子文徵用了村裡13戶百姓的住宅。西柏坡村的老百姓聽說要爲中央機關騰房子,都十分樂意。他們積極配合規劃,不僅騰出了房間,還幫忙蓋了一些新房。他們又在房子周圍建起了院牆,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大院落。

爲了保密,中央工委一直對外使用“工人勞動大學”的稱號。房子修繕好後,安子文在大門口打出了“中央工校”的條幅。

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後,面貌一新的西柏坡靜靜地等候大部隊入駐。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正式進駐西柏坡。

這一天,對於西柏坡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天。西柏坡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召開全國土地會議

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的要餓死啦!這回我們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團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動派!

眼看到了冬天了,你那裡很冷吧?給你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雙靴子,一雙毛襪,一頂帽子,這是我們的翻身果實,也是我們的一點點心意,請您收下吧!

我們都想看看你,離得又這樣遠,又見不着你。請你把最近的照片給捎一張來吧!

向您

敬禮!

三十六年九月十日

哈爾濱市顧鄉區靠山屯全體翻身農民

這是一封寫於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十日的信。這一年是1947年。

在這封充滿了喜悅和謝意之情的書信背後,到底有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根據信中“翻了身,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等語句,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確定,這封信寫於全國土地會議召開之後,寫於《中國土地法大綱》頒佈之後不久。

1947年7月初,中央工委決定在《五四指示》頒佈一週年之際,於7月17日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這是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安家落戶之後的第一個大任務。

全國土地會議召開的通知發出後,107名代表從各個解放區出發,一路躲避敵人的盤問和阻礙,風塵僕僕地趕往西柏坡。由於前來參加會議的代表比較多,這讓小小的西柏坡一下子變得擁擠起來。中央工委最終決定將會場設在村西頭的惡石溝溝口的打麥場上。

當時的條件比較差,會場佈置得十分簡單。負責會場佈置的李長有看到會場沒有一個像樣的桌椅,心裡難過極了。他心想,這麼熱的天,少奇同志和各位代表不僅要在大太陽下暴曬,甚至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小李啊,發什麼呆?”劉少奇的聲音在李長有的耳邊響起,打斷了他的思緒。

李長有擡頭一看,只見劉少奇和朱德正向會場走來,便把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少奇同志、朱老總,我們從老鄉那借些桌椅來吧,不然到時候讓代表們坐哪兒啊?”

劉少奇知道李長有的好意,也明白目前存在的困難。他拍了拍李長有的肩膀,信步走到一塊大石頭前,屈身坐下。他拍着自己的雙膝,對李長有說:“小李啊,你的想法和出發點都是好的。能弄來這麼多的桌椅固然是好,可我們不能一遇到困難,就向人民羣衆伸手啊!”

“對嘛,像少奇同志那樣坐在石頭上,把膝蓋當桌子也是可以的。有困難,我們就克服克服!”朱德也在一旁說道。

李長有見兩位首長都這樣說,自己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好默默地走開,去忙別的活了。他們在打麥場北面的土臺子上放了兩張條桌和幾條板凳,算是搭成了主席臺。接着又在場地上,搭了一個布篷,遮擋毒辣的烈日。“全國土地會議”的會場就算佈置好了。

7月17日,全國土地會議就在打麥場上開幕了。大會沒有會標,沒有口號,也沒有麥克風及擴音器。劉少奇就站在土臺上,宣佈大會開始。臺下一百多名與會代表,坐在大小不一的石塊上,高低不等的土墩上,認真聽取大會發言,快速記錄大會重點,並熱烈地相互討論交流。

7月的西柏坡,烈日炎炎,酷暑難耐。大會在簡易的露天會場上前前後後開了兩個月。會議的前半期,由各地代表發言,彙報各自區域的情況。後半期,劉少奇和主席團成員分別與各解放區代表進行座談。

每次,劉少奇讓李長有去請代表們來座談時,必定悉心叮囑李長有,千萬不能像下命令那樣說話,一定要客氣,就說:“少奇請你們到他那裡坐坐。”

一次,劉少奇正在與代表們談話。突然,他臉色蒼白,看來,他的胃病又犯了。本來,劉少奇想忍忍就過去了,沒想到疼得越來越厲害,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代表們見他臉色不太好,擔心他的身體狀況,紛紛勸說,讓他休息一會。可是,劉少奇卻微笑着搖了搖頭,喝了口熱水,繼續與代表們討論問題。

中午,食堂打算開個小竈,爲劉少奇補補身體。他知道後,連忙拒絕了,對食堂管理員說道:“現在的經濟條件還比較困難,就不要鋪張浪費了。我跟大家一樣,有什麼吃什麼。”

管理員見說服不了劉少奇,就給他盛了一大碗大米粥,炒了一盤蘿蔔絲,送了過去。劉少奇見碗裡濃稠的米粥,擡頭問道:“咱們食堂裡有大米吃嗎?”

食堂管理員笑着回答:“有的,少奇同志,您儘管吃吧!要是不夠啊,我再從打穀場上給您弄一把來現煮。”

“哦?咱們這麼富足?”劉少奇追問了一句。

“您沒見嗎?滹沱河兩岸的稻子都收了,堆在打穀場上,壘得跟小山似的。”

“那就好,那就好啊!農民富了好啊!”說完,劉少奇便喝起米粥,吃起菜來。他津津有味地吃着,感覺像吃了山珍海味似的,無比滿足。

歷時近兩個月的全國土地會議終於圓滿結束了,9月13日大會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同年10月10日公佈施行。大綱內容爲:

第一條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條

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

第三條

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及團體的土地所有權。

第四條

廢除一切鄉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債務,(中共中央注:本條所稱應予廢除之債務,係指土地改革前勞動人民所欠地主富農高利貸者的高利貸債務。)

第五條

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的農民所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等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爲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行機關。

第六條

除本法第九條乙項所規定者外,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同等的土地,並歸各人所有,(中共中央注:在平分土地時應注意中農的意見,如果中農不同意則應向中農讓步,並容許中農保有比較一般貧農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爲高的土地量。在老區半老區平分土地時,應按照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關於在老區半老區進行土地改革工作與整黨工作的指示進行。)

第七條

土地分配,以鄉或等於鄉的行政村爲單位,但區或縣農會得在各鄉或等於鄉的各行政村之間,作某些必要的調劑。在地廣人稀地區,爲便於耕種起見,得以鄉以下的較小單位分配土地。

第八條

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並徵收富農的上述財產的多餘部分分給缺乏這些財產的農民及其他貧民,並分給地主同樣的一份。分給各人的財產歸本人所有,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適當的生產資料及生活資料。

第九條

若干特殊的土地及財產之處理辦法,規定如下:

(甲)山林、水利、蘆葦地、果園、池塘、荒地及其他可分土地,按普通土地的標準分配之。

(乙)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礦山、大牧場、大荒地及湖沼等,歸政府管理。

(丙)名勝古蹟,應妥爲保護。被接收的有歷史價值或學術價值的特殊的圖書、古物、美術品等,應開具清單,呈交各地高級政府處理。

(丁)軍火武器及滿足農民需要後餘下的大宗貨幣、資財、糧食等物,應開具清單,呈交各地高級政府處理。

第十條

土地分配中的若干特殊問題之處理辦法,規定如下:

(甲)只有一口或兩口人的貧苦農民,得由鄉村農民大會酌量分給等於兩口或三口人的土地。

(乙)一般的鄉村工人、自由職業者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但其職業足以經常維持生活費用之全部或大部者,不分土地,或分給部分土地,由鄉村農民大會及其委員會酌量處理。

(丙)家居鄉村的一切人民解放軍、民主政府及人民團體的人員,其本人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

(丁)地主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

(戊)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國民黨政府官員、國民黨黨員及敵方其他人員,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

(己)漢奸、賣國賊及內戰罪犯,其本人不得分給土地及財產。其家庭在鄉村、未參與犯罪行爲,並願自己耕種者,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

第十一條

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其自由經營、買賣及在特定條件下出租的權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及債約,一律繳銷。

第十二條

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

第十三條

爲貫徹土地改革的實施,對於一切違抗或破壞本法的罪犯,應組織人民法庭予以審判及處分,人民法庭由農民大會或農民代表會所選舉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員組成之。

第十四條

在土地制度改革期間,爲保持土地改革的秩序及保護人民的財富,應由鄉村農民大會或其委員會指定人員,經過一定手續,採取必要措施,負責接收、登記,清理及保管一切轉移的土地及財產,防止破壞、損失、浪費及舞弊。農會應禁止任何人爲着妨礙公平分配之目的而任意宰殺牲畜,砍伐樹木,破壞農具、水利、建築物、農作物或其他物品,及進行偷竊、強佔、私下贈送、隱瞞、埋藏、分散、販賣這些物品的行爲。違者應受人民法庭的審判及處分。

第十五條

爲保證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於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政府負責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保障農民及其代表有全權得在各種會議上自由批評及彈劾各方各級的一切幹部,有全權得在各種相當會議上自由撤換及選舉政府及農民團體中的一切幹部。侵犯上述人民民主權利者,應受人民法庭的審判及處分。

第十六條

在本法公佈以前土地業已平均分配的地區,如農民不要求重分時,可不重分。

《中國土地法大綱》不但肯定和發展了1946年提出的將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原則,而且改正了其中對地主照顧過多的不徹底性,成爲一個在全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公佈與實行總結了中國共產黨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經驗教訓,是一個正確的土地綱領,它體現了土地改革的總路線,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對保證戰爭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全國土地會議結束沒過多久,爲徹底平均地權而進行的土改運動就在各解放區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1947年11月,朱德在視察冀中農村時,有感於土地改革運動後的新面貌,當場賦詩一首:

千門萬戶喜朝暉,處處村頭現紫薇。

解放農人歌自得,專橫地主莫高飛。

平田有份躬耕樂,得地無餘心事違。

後起青年多俊秀,秋高試馬壯而肥。

創造晉察冀殲滅戰的新紀錄

“把晉察冀軍事問題解決好”,這是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後,黨中央給他們下達的第二大任務。毛澤東授權劉少奇、朱德,希望他們在半年內,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局面打開。

經過一系列的調研考察,朱德確立了“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指導思想。1947年4~7月,晉察冀野戰軍取得了正太、青滄、保北三大戰鬥的勝利,獲得了在華北戰場上的主動權。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晉察冀野戰軍又迎來了一個“打大殲滅戰”的良好時機。

1947年10月15日,國民黨第三軍軍長羅歷戎帶領主力部隊共一萬多人,增兵東北。晉察冀野戰軍得知消息後,決定出擊殲滅羅歷戎部隊,並把戰場選在了保定以南,距離保定還有相當距離的清風店。

清風店戰役,又稱“保定南北戰役”。在這場戰役打響前,冀晉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王平臨危受命,騎着一匹高頭大馬火速趕往前線,組織和指揮清風店的地方武裝、民兵隊伍,盡一切可能拖住北上的國民黨軍隊,爲我軍南下爭取時間。爲趕時間,王平一路狂奔,不料竟累死了那匹高頭大馬,途中換了另一匹肥壯之馬,才順利地趕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日傍晚,晉察冀野戰軍大部隊趕至清風店,將國民黨第三軍包圍起來。我軍部隊在清風店阻擊兩天兩夜,殲敵一萬多人,還俘虜了敵軍軍長羅歷戎。

清風店首捷創造了晉察冀殲滅戰的新紀錄,對扭轉華北戰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爲此,朱德特意賦詩一首:

南合村中晚日斜,頻呼救命望京華。

爲援保定三軍來,錯渡滹沱九月槎。

卸甲鹹雲歸故里,離營從此不聞茄。

請看塞上沈秋月,朗照邊區勝利花。

清風店戰役結束後,晉察冀野戰軍指揮部裡上演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師生”見面會。

國民黨第三軍軍長羅歷戎被俘後,被帶到了聶榮臻的面前。只見他滿臉羞愧,一副無地自容的樣子,畢恭畢敬地給聶榮臻鞠了一躬,然後說:“學生給老師臉上抹黑了,慚愧慚愧!”

在場的人都詫異地望着羅歷戎。

“老師不記得了嗎?我是黃埔軍校第二期的學生,當時您在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羅歷戎和聶榮臻套起了近乎。

“哦,原來是這麼個‘師生’關係啊!”在場的人明白後,發出一聲感嘆。

“那這麼說,你和我還是老鄉呢!”聶榮臻明白羅歷戎的意思,順着羅歷戎的話往下說。

“對,我們都是四川江津人。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是師生,還是老鄉呢!”羅歷戎連忙賠笑道。

聶榮臻沒再接羅歷戎的話茬,嚴厲地說:“既然這樣,你們最好和蔣介石劃清界限。願意留下的,我們提供改過自新的機會;願意回家的,我們可以放你

們回去。不過,你們最好別再和蔣介石有任何關係。”

羅歷戎沒有說話。聶榮臻看他還對國民黨抱有幻想,就將他先送到“解放軍官教導團”學習。新中國成立後,他被送到戰犯管理所。1960年,羅歷戎被特赦釋放。

解放石家莊

清風店戰役結束的當天,聶榮臻就向中央軍委和中央工委提出了“乘勝奪取石家莊”的建議。此時的石家莊,已成爲國民黨控制區域內的一座“孤島”。中央軍委和中央工委很快批覆,同意了這一建議。

石家莊原是一個小村莊。據說,當時只有十戶人家,所以稱爲“十家莊”。後來,又有人說,這個村子裡的人都姓“石”,故有“石家莊”的名號,又稱石門。直到近代,它才慢慢發展爲一個交通發達的大城市,距西柏坡僅有90公里。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佔領了石家莊。他們利用日軍在這裡修築的工事,構築了三道防禦工事。此外,他們還修建了六千多個碉堡,在城內鋪設了環城軌道,配合裝甲車作戰。他們對外宣稱,石家莊的防禦工事可讓國民黨軍隊坐守三年而不動,共產黨軍隊若想攻破“石門”,除非用飛機和坦克。而這兩樣重型武器,恰恰是共產黨軍隊沒有的。

可是,他們這樣想就錯了。共產黨憑着現有的軍備力量,僅用了六天六夜,就打破了敵軍“坐守三年”的神話。

戰鬥打響後,晉察冀野戰軍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敵人的防禦工事雖說不能“坐守三年”,可仍給我軍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特別是敵人的第三道防線——內市溝,着實讓突擊隊隊長羅忠費了些功夫。內市溝,在當時堪稱現代化要塞,它寬兩丈,深兩丈多,四周百米一碉,十米一堡,兩米一個掩體,這些都由鋼筋水泥修築而成;溝內有水,溝外有交叉的火力構成的封鎖網,內內外外遍佈掛雷和電網,以及帶刺鐵絲網。

最終,羅忠想出了一個出其不意的好辦法。

那天晚上,趁着天黑,羅忠帶着突擊隊員扛着鐵鍬、提着石灰,來到敵人陣前。“我走在前面‘扭秧歌’,大家跟着我在後面扭,別忘了撒石灰。”行動之前,羅忠再次提醒隊員。

他們排着長長的隊伍,彎彎曲曲地向前走去,直到離敵人地堡只有幾十米的地方。羅忠停下腳步,轉身向後說道:“大家向後轉,就地臥倒,沿着石灰線,開始挖!”

沒用多長時間,一條600米的坑道就挖好了。突擊隊在天亮之前,安全地撤出了坑道。這一切,敵人竟然渾然不知。直到第二天,地堡裡的敵人被突擊隊的爆破組炸上了天才明白過來,可惜爲時已晚。

最終,石家莊上空飄起了勝利的紅旗。石家莊戰役的勝利,不僅開創了我軍勝利奪取大城市的先例,也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至此,晉察冀軍事問題已基本解決,爲黨中央移駐西柏坡掃清了軍事障礙。

朱德聽聞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再次賦詩一首:

石門封鎖太行山,勇士掀開指顧間。

盡滅全師收重鎮,不叫胡馬返秦關。

攻堅戰術開新面,久困人民動笑顏。

我黨英雄真輩出,從茲不慮鬢毛斑。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一場戰役能夠取得勝利,與後方糧草供給是否充足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黨中央要指揮更大的決戰,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餉,想要取得勝利是萬萬不能的。考慮至此,中央工委決定,嚴格執行黨中央指派的第三個任務——處理好各解放區的財經問題。

長期的戰爭,讓各解放區人民的經濟負擔日益沉重。單靠某一個解放區的供給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各個解放區聯合成一個整體,形成共同支援抗戰的局面。

爲此,中共工委在中共中央的授權下,推出了一系列的經濟整治方案,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成立華北財經辦事處

1947年1月,經黨中央批示,華北財經會議在河北邯鄲召開。會議原定於3月1日正式召開,但由於一些解放區的代表遭到了敵人的封鎖和阻攔,未能如期趕到。直到3月25日,會議才正式開始。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並解決目前及未來戰爭所需的財力供給問題。經過近兩個月的反覆論證,會議決定成立華北財經辦事處,籌備發行人民幣,並統一制定各解放區的財政經濟政策。

5月4日,黨中央批准了華北財經會議的這一決定。

7月14日,以董必武爲主任的華北財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後不久,就迎來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即“籌建中央財經及銀行”。

經過一陣緊鑼密鼓的籌備,解放區成立統一銀行的事情已準備妥當,最後僅剩下銀行的名字未定。當時,董必武收集整理了擬好的名稱,比如“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行”、“解放區銀行”、“全國解放銀行”等上報給黨中央。最後,黨中央經過商討,同意使用董必武提出的“中國人民銀行”這個名稱。這個名稱不僅簡潔,更是表達出這一機構“屬於人民”的特殊性質。最初紙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大字,由董必武親自題寫。

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立,同時發行第一套人民幣。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是票面爲50元的紙幣,第一張編號爲00000001。時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貨幣發行科科長的石雷,收藏了這一張人民幣。如今,這張紙幣不僅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更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統一發行貨幣,在各解放區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解放區的人民爲此歡欣鼓舞,各大報紙爭相報道。新幣的發行,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各解放區內的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加快了各解放區經濟上的聯合,爲奪取全國最後的解放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持。

二、創辦兵工廠

在平山縣羅漢坪村,聳立着一座軍工紀念塔和一座軍工鐵人像。紀念塔和鐵人像建於1949年,是紀念當年在兵工廠生產過程中壯烈犧牲的27位軍工烈士。落成儀式舉行時,劉少奇和任弼時專程趕來參加活動。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那裡的人們至今仍能回想起當年兵工廠熱火朝天製造彈藥武器的勞動場面。

1947年3月,爲了向前線提供充足的彈藥,爲了儘快解放華北地區,黨中央決定將設在張家口、宣化一帶的第三十三兵工廠遷到平山縣。中央工委爲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晉察冀地區創辦了不少兵工廠。有各種型號的炮彈廠、手榴彈廠、槍廠、地雷廠和軍鞋廠等。各廠生產的彈藥物資先集中運到羅漢坪,再根據前線需要分配到各個戰場。

那時,兵工廠的條件很差。爲了完成任務,人們克服種種困難,生產出大量符合標準的彈藥。

一次,朱德到兵工廠視察,正好趕上兵工廠進行炮彈射擊試驗。當看到兵工廠製造的各類炮彈準確無誤地擊中目標時,朱德欣慰地說:“同志的工作做得很好,生產的炮彈符合標準,正好適合我們戰爭的需要。希望大家克服一切困難,儘快投產,爲勝仗做準備。”大家聽到鼓勵的話語,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

1948年6月,太原戰役一觸即發。爲了支援我軍作戰,羅漢坪兵工廠決定將炮彈運到前線。可是,天公不作美,一連幾日都在下暴雨。這場暴雨導致山洪暴發,道路被沖毀。時間緊迫,中央工委立即決定,組織了當地6000多名民兵,臨時徵用6000多頭牲口,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運輸大部隊,冒着大雨,趕往前線。入夜,這6000多人打着火把,走在彎曲泥濘的路上,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火龍。有的人牽着牛,有的人牽着毛驢,成羣結隊,星星點點,一直延伸到前線駐地。最終,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確保了我軍在太原戰役戰場上的勝利。

如今,在通往前線駐地的那條羊腸小道上,仍舊流傳着一些當時送彈藥的歌曲:

初三、十三、二十三,牽上毛驢送炮彈,一送送到娘子關,打得老蔣喊蒼天。

粟裕的不同方案

1947年底,華東野戰軍在陳毅和粟裕的領導下,在山東戰場上有利地配合中原野戰軍的戰略行動,基本上肅清了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解放戰爭逐漸從被動變爲主動。這時,中央決定把戰爭進一步引向敵人的後方,派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渡江南下,進行機動作戰,爲中原野戰軍創造打殲滅戰的戰機。

接到中央電報的粟裕,拿着它仔細閱讀、思考,有時一個人站在地圖前,在地圖上比比劃劃。當時,戰爭的形勢發展很快,可謂瞬息萬變。我軍在各個戰場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而敵人在中原的防禦體系已經出現裂痕。在這樣的情勢下,是分兵渡江作戰,將敵人的主力牽制在南方有利?還是先集中兵力,殲敵於長江之北,然後渡江南下有利?

粟裕沉思了很久,對敵我雙方的情況做了認真細緻的調查,最終從全局出發向中央提交了一份不同於中央的作戰方案。黨中央收到這份方案後,極其重視,立即電示粟裕到中央當面陳述,同時還告知正在中原戰場的朱德和南下的陳毅返回中央。

1948年5月的一天,陳毅和粟裕騎着兩匹高頭大馬,一前一後來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大院。

得知粟裕和陳毅到來,毛澤東親自從屋裡走出來迎接。粟裕和陳毅趕緊迎上去,緊緊地握住毛澤東的手。毛澤東面帶笑容地對粟裕說:“點子多的粟裕啊,進屋坐吧!”沒過多久,朱德也趕到了。

粟裕與毛澤東和朱德等人已有十來年未見面,今日相見分外感慨。十幾年前,粟裕是一個沒有進過一天軍校的毛頭小夥子。那時,他跟隨毛澤東、朱德等人學習戰略技術;十幾年後,粟裕已經成長爲一名傑出的軍事將領。大家久別重逢,自然是十分高興。

受邀在毛澤東的家裡做客,粟裕吃到了毛澤東最愛的紅燒肉。面對着這盤紅燒肉,粟裕沉思良久。他想起當年在井岡山上時,自己還是毛澤東身邊的一名警衛員,現在已經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毛澤東笑呵呵地對粟裕說:“現在我們粟大將軍的警衛員應該也不差啊!”

隨後,毛澤東召集大家開會,鄭重地聽取粟裕關於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過江,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仗的彙報。

粟裕對目前戰爭的形勢作了具體分析:

從全局來看,爲了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其他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我軍勢必還要同國民黨軍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殲滅戰,儘可能多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當前情況看,要打殲滅戰,三個縱隊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在山東戰場,由於敵人堅固防守地域較多,我作戰地區比較狹窄,暫時也難以打大的殲滅戰。而在中原黃淮地區,我軍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

接着,粟裕一一列舉了中原地區適合打大殲滅戰的幾個原因:一,中原地域廣闊;二,中原地區交通發達;第三,緊靠晉冀魯豫老解放區,可以得到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之後,粟裕深入分析了我軍渡江南下的不利因素,進一步強調:

這次從中原出發向閩浙贛邊挺進,雖然與當年大不相同,但是轉戰數省,路程比抗日先遣隊走的遠一倍,估計減員也不會少於二分之一。剩下的部隊就難以對敵人形成大的威脅。

整個陳述過程,粟裕用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他的構想十分完整,調查十分深入,不僅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根據和思考結果,還補充了一些中央沒有了解到的情況。粟裕形象生動的講述,有理有據,讓中央的幾位首長聽得津津有味。期間,朱德時不時地提醒粟裕,喝口茶接着說。

粟裕講完後,毛澤東等人針對相關情況提了些問題,粟裕一一做了解釋。之後,又經過一次長談,最終,黨中央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方案。

粟裕知道後,十分感動。他很感謝黨中央首長對他的充分信任,同時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臨走之前,粟裕向黨中央立下了“軍令狀”,決心以更大的勝利來報答黨中央對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城南莊的險情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人東渡黃河後,與中央後方委員會的楊尚昆等同志在雙塔村會合。他們在雙塔村逗留了兩天後,動身前往河北平山縣。這一路,經過蔡家崖、岢嵐、五寨、神池、寧武、雁門關,毛澤東一行參觀了雁門關、五臺山等地。

4月13日下午,毛澤東一行到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阜平縣城南莊,見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聶榮臻。幾人相見甚歡,都感覺到了晉察冀就像當年到了江西的興國一樣,心裡十分踏實。

這段期間,毛澤東打算先留在城南莊,準備去蘇聯訪問的事情。而周恩來和任弼時則帶着中央機關向西柏坡行進,去與中央工委會合。

然而,毛澤東在城南莊期間卻突然遭遇了敵機轟炸事件。

5月18日清晨,工作了一整夜的毛澤東,和着衣服剛剛睡下。就在這時,城南莊北山上突然響起了刺耳的防空警報聲。接着,又是幾聲轟炸聲。

正在院子裡聽廣播的聶榮臻,聽見了不遠處的轟炸聲,趕緊走到院子裡,擡頭一看,一架敵機已經飛過來了,正在他們所住的院子上空盤旋。

“不好,敵人來轟炸了!主席在我這裡,我就得負責他的安全。”聶榮臻心下一驚,趕緊跑到毛澤東的屋子。

聶榮臻推開毛澤東的房門,看見他正閉眼睡着,快步衝到牀前,急切地說道:“不好了,主席,快醒醒!”

“什麼事啊?看把你急得?”毛澤東睡得很輕,睜開眼問道。

“敵人的轟炸機來了,咱們得趕緊進防空洞。”

“莫慌,這有什麼大不了。無非是投下一點鋼鐵,我們正好可以用來打幾把鋤頭用用。”毛澤東坐起來,風趣地說道。

聶榮臻聽出來,毛澤東沒有一點着急的意思,也沒有一點想進防空洞的意思,心裡愈發着急。他接着勸道:“主席,咱們不能等了,必須到防空洞去,我得爲你的安全着想。”

可是,毛澤東坐在牀上,十分鎮定,沒有一點挪動的念頭。

聶榮臻這下急了,他扯着嗓子,命令警衛人員,快去取擔架。警衛員擡着擔架進來,聶榮臻等人硬是將毛澤東扶上擔架,一溜煙地跑向屋後100米處的防空洞。

就在毛澤東和聶榮臻等人鑽進防空洞時,敵人的一顆炮彈正好落在毛澤東住的那間小院。

等敵人的轟炸結束,他們重返小院一看,別的房屋還算完好,就是毛澤東住的那間屋子,受到了嚴重的損壞。門窗玻璃全震碎了,屋裡的兩個暖瓶和幾個雞蛋被炸得粉碎,房檐下的柱子上插着許多彈片。要是當時不採取“非常措施”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敵人此次轟炸城南莊,一共投下五枚炮彈。一枚落到小院東南方向,一枚落到小院後山上沒有爆炸,一枚正好落到小院裡。其他兩枚則落在了比較遠的地方。根據敵人突然襲擊的情況,聶榮臻認爲敵人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確定目標,肯定是內部有人泄露了秘密。

經過一番調查,司令部小夥房的司務長劉從文浮出了水面。之前他想在飯菜中下毒,謀害毛澤東和聶榮臻,但由於他的膽量不夠,加上毛澤東等人有專門的伙食人員,一直沒有得逞。這次,他將城南莊的具體情況發報給敵人,這才引來了敵人的轟炸。情況調查清楚後,劉從文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後來,毛澤東一見到聶榮臻,就指着自己的腦袋開玩笑說:“要是沒有你啊,我就保不住這個了!”

山溝裡的“紫禁城”

城南莊遇襲事件之後,聶榮臻對毛澤東的安全問題慎之又慎。城南莊的小院子不能住了,他把毛澤東暫時安置在更安全的花山村。1948年5月27日,毛澤東離開花山村,來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後委、部分前委會合,正式進駐西柏坡。自棗林溝會議之後,分別一年零兩個多月的“五大書記”又重新聚在一起。小小的西柏坡村成爲山溝裡的一座“紫禁城”。

得知毛澤東要來西柏坡,中央工委的同志們趕緊爲毛澤東騰房子,將一間“特殊”的房子預留出來。所謂的“特殊”,不過就是一間用石頭砌成的房子。這棟房子沒用一塊土坯,沒用一塊木椽。在他們看來,這個房子既堅固又保暖。考慮到以後可能會在這裡指揮更大的戰役,弄個像樣的總指揮部是有必要的。

等毛澤東一來,中央工委的同志就將毛澤東引到了這所房子前。

“主席,這間房子特意留給您的。雖然簡陋點,但還算堅固。”

毛澤東點點頭,進屋環顧了一週,知道這所房子條件比較好,但他拒絕了中央工委的好意。

“這所房子留給朱老總吧,他年紀大了,應該住的好一些。”毛澤東說道。

“可是……”有人還打算勸說,卻被毛澤東給打斷了。

“不用勸我了,就這麼定了。”

“那您打算住哪兒?”

“我嘛,好說,找個清淨點的地方就行。”毛澤東說完,向四周看過去。

這時,毛澤東把目光鎖定在一棵梨樹遮了大半個院子的普通民房。這座房子分前後兩個院,環境清幽,素樸靜謐。

“那就這裡好了,前院住警衛連,另外可以辦公。我住後院就可以了。”毛澤東選好地方後,對身邊的人說道。

就這樣,毛澤東住進了這個普通的民房,將預先準備好的房子讓給了朱德一家。整個屋子裡就只有一張木牀、一個玻璃立櫃,一把舊藤椅和一張舊茶几。在院裡幾棵大槐樹下由一個碾盤底座改制成的“石桌”前,毛澤東曾多次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圍坐在一起,商議關乎中國命運的大決戰的重大事情。

西柏坡的生活是艱苦的。西柏坡的工作是緊張、有序的。

多年來的行軍打仗生活,讓毛澤東養成了夜間辦公的習慣。忙的時候,通常要熬上一整宿。由於毛澤東這個夜間辦公的習慣不好改掉,爲了配合毛澤東,其他四位書記把生活習慣顛倒了過來。不到半個月,五大常委臉上都顯出了疲憊的神色。

看着首長們如此操勞,身邊的工作人員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們覺得,首長們這樣長時間缺少睡眠,最終會拖垮身體的。瞅準機會,他們就跑到周恩來的辦公室,打算先“遊說”周恩來一番。

“周副主席,我們大夥看您不分晝夜地辦公,都十分擔心您的身體。所以,我們建議您趁着晚上安靜,多睡會兒覺。工作白天再做就行了。”

周恩來聽完幾個人的建議,放下手中的筆,笑着說:“同志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毛主席說過的話。他說,晚上安靜,沒人打擾,所以喜歡在晚上辦公。而你們說,晚上安靜,沒人打擾,適合休息。你們看,這不是自相矛盾麼?”

周恩來的一番話,說得幾個人頓時沒了主意。不過,他們仍舊不甘心,再次勸道,似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思。他們說:“那您要是晚睡的話,就晚點起嘛!平時您工作到凌晨四五點,早上八九點又起來工作。休息的時間太短了,實在不好。”

“同志們,咱們的工作性質很特殊。各地的電報一般都會集中在晚上發來,我們只有晚上處理好,做好部署,才能和白天的工作銜接好。不然的話,不就耽誤處理的最佳時機了嗎?”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

這下,大家都沒話說了。

周恩來拿起桌上的萬金油,輕輕抹在太陽穴上,又埋頭繼續工作了。

(本章完)

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
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三章 風雲人物留下的足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一章 歷史的選擇第六章 情繫西柏坡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二章 西柏坡往事第四章 革命聖地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