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東坡

整個博覽會的一樓面積廣大,絲毫不亞於高強那座大宋第一青樓。而這一樓的一半面積劃出來作爲小吃城,其規模可想而知,高強的應奉局雖然實力雄厚,菜式新穎,卻也只佔了十來家鋪面,餘外大多都是他派遣手下從全國各處請來的名廚特色菜點,什麼涮羊肉火鍋,金華火腿,蔥油餅,羊肉泡饃,油炸臭豆腐,蝦爆鱔面,炭烤羊肉串,蟹黃包子等等,一個個攤點一字排開,放眼望去熱氣蒸騰,各種香味混在一處,令人未嘗其味,先見其色,聞其香,不禁胃口大開。

汴梁城雖然是萬方都會,市民生活豐富,但像這樣匯聚八方美食的盛況卻還沒有過,唯一能相比擬的也就是大相國寺每月兩次的萬民集市,但那集市卻哪裡能吃到這許多新鮮美食?更不用說有許多都是高強授意應奉局造作的後代名點了。

趙佶是每攤必過,每菜必嘗,還沒走過十來個攤點,早已吃的肚子滾圓,連走路都有些費勁了,放眼望去,這片美食城起碼有二百家攤點,中間的一片空場上足足有上千個座位,想見那博覽會召開之日,汴梁城的大小官員宗室百姓紛紛涌入其中,人潮涌涌,爭相品嚐各地美食,盛況可期。

原本對於博覽會剋扣了本該發放給宗室和官員的賞賜,趙佶還頗有些擔心,不過單看這美食城的架勢,就足以讓絕大多數人忘記抱怨了,而要想把這許多美食都嘗一個遍,按照高強的計算,儘管大多都只是少則十幾文,多則幾貫文的花費,但這許多家累積起來,少說也有二三百貫扔下去。

“官家明鑑,這百姓官吏前來享用美食,鑑賞珍寶。多半都得呼朋引類,攜家帶口,那時一人之費須供數人,其費數倍矣。只這美食城一項,臣下預計足可消費貨鈔百萬貫之多。”

趙佶連連點頭,他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儘管吃不下了,卻耐不住好奇心※有未見過的攤點都要一一逛個遍。皇帝是滿腹詩書的,吃也要吃出風雅來,高強早有準備,對於一些名點小吃,每一樣都附帶介紹民間傳說若干,聽的趙佶津津有味,對於宋嫂魚羹中的宋嫂,過橋米線中那位賢惠的妻子,更是大感興趣,一時間詩興大發。口占數絕。至於爲各種美食題名賜字。更是不在話下,例如火鍋涮羊肉,趙佶取其從滾燙白水中撈出雪白羊肉之意。賜名爲“撥霞供”;金華火腿以其色澤鮮紅,故賜名“雲霞蒸”等等。

一路吃,一路玩,忽然走到一家鋪子,門臉乃是一個書齋模樣,看上去甚是新奇,趙佶擡頭看時,不由大奇,只見一個匾額,上提着三個大字“東坡居”。

“奇哉。此地盡是美食,怎有東坡居士的書齋在此?”

高強見問,趕緊上前稟道:“官家有所不知,臣下奉旨招引各地美食名廚,其中以東坡居士命名者不下十餘種,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肘子東坡豆腐腦,是凡可烹之菜,全有東坡之名。臣下一一訪查,有些是東坡居士手製的,有些則是地方名菜名點,一經東坡居士品題之後,立時身價百倍。既是如此,臣下索性將這些以東坡居士爲名的菜式統統聚集一處,建此東坡居以納之,也是一樁美事。”

趙佶聞聽不由神往,當時蘇軾逝去已近十年,但其名聲反而越來越大,朝野民間仰慕者甚重,文學和人格的魅力可見一斑≌軾與歐陽修、司馬光等名臣名士相比另有一樁不俗之處,就是詼諧成性,當時人謂東坡滑稽,對於老百姓來說倍感親切,因此人多以與之攀上關係爲榮。

高強建這東坡居時,原本頗有些擔心,只因蘇軾乃是元佑黨籍中的重點人物,其姓名是由趙佶親筆題寫在黨人碑上的,生平著作更經聖旨宣諭各地不得刊行,雖然後來得以赦免,但其人在從海南返回的途中就病逝,下場甚是淒涼。有這樣的因果在裡面,他在博覽會這樣的盛大活動中大肆紀念蘇軾,不曉得皇帝會作什麼反應,如今見趙佶神色如常,更頗感興趣,這才放了些心。

一行進了東坡居,因爲趙佶已經吃的飽飽,高強便吩咐旁的不要上了,只撿蘇軾最有名的菜式——東坡肉上來。趙佶嚐了一塊,只覺入口香甜不膩,頃刻便化,與平日所食的豬肉大異其趣,不由得大聲叫好:“如此好肉,不知蘇軾怎生弄出來的?”

高強笑道:“官家,東坡居士曾作豬肉頌,詠的便是這東坡肉了,有道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他自美。豬肉難調,本朝富貴者多食牛羊,而貧者不知如何煮食,因此無人問津,其價甚賤,實則此獸好養易長,生育速度更勝牛羊數倍,用爲百姓肉食正是合適不過。”

趙佶聞之欣然,原來蘇軾燒個豬肉都能對民生有益,正要誇獎幾句,身後忽然傳來幾聲嗚咽,不由詫異。回頭看時,只見樑師成口中含着一塊東坡肉,眼中淚水滿盈,那塊肉都咽不下去,神情極是悲苦。

“樑愛卿,因何悲泣?”

樑師成見趙佶問起,慌忙將口中的肉匆忙嚥下,邊擦眼淚邊訴:“東坡居士乃是先臣,下臣不孝,不曾有機會承歡先臣膝下,想及先臣謫居黃州,生活拮据,無有肉食,致使親手烹調豬肉爲食,雖然先臣豁達不以爲意,下臣實在心中酸楚,因此哭泣。恐擾聖躬,伏祈降罪!”

趙佶沉默不語。當年蘇軾貶謫黃州,這事是他兄長哲宗在位時作的,跟他是沒有大關係。不過崇寧年間黨爭,蘇軾死了也沒逃過,不但其門生弟子都遭到株連,蘇門四學士如今死的只剩下張來一個,其身後著作都被下旨厲禁,如此下場,實在是淒涼得有點過分〉到底蘇軾並沒犯什麼大錯,無非黨爭而已。

這事要是換了一個強勢的帝王,那多半是死不認帳。拂袖而去,要是像明崇禎那樣的暴君,碰到臣子當面揭他的短,八成立刻推出午門斬首了。趙佶卻不然,吃着東坡肉,聽着東坡詞,眼前跪着東坡的後人,他倒心中惻隱。全然不以自己爲意,沉吟半晌之後長嘆一聲道:“蘇軾雖是元佑一黨,其實並無大過,當日朕已赦其過,只可惜天不假年,終致客途之恨,朕心實甚憫之。今因卿之請,當飭令將蘇軾削除黨籍,飭吏部議其追封之事,並尚在坐之蘇門弟子,一併敘錄。”

他說一句。粱師成就磕一個頭,等到說完,早已磕了十七八個頭。就連一旁站着的高俅也跪了下來跟着謝恩。口稱臣本東坡門下刀筆小吏,亦感聖恩,高強、鄭居中、樑士傑等人也一起磕頭,稱頌皇帝仁慈。

高強一面拍馬屁,一面心中有些感慨:趙佶這樣的皇帝,往好了說叫宅心仁厚,往壞了說叫婦人之仁,歷史上徽宗朝弄得這樣烏煙瘴氣,至少有部分原因和他一味姑息自己寵信的大臣有關。即便是持反對意見者,他也沒有殺過人。這一點和後來即位的高宗則形成了鮮明對比,大宋皇帝對於上書言事者開殺戒,自高宗趙構始。這種性格對九五至尊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事,缺少了殺伐決斷的皇帝。自然會朝綱大亂,但若不是這樣的皇帝,自己恐怕也不能像現在這樣逍遙自在了吧?

東坡居已經是美食城的最後面了。一趟轉下來,吃了美食,又降下德音,趙佶的自我感覺頗爲良好,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向高強問道:“高小卿家,朕品鑑美食。覺其中甜者尤其出色,與平日所食大不相同,莫非用糖有所分別?”

高強大爲驚詫,想不到趙佶這舌頭當真了得,連這個都吃出來了←走到一個鋪子,拿出糖罐捧到趙佶面前,趙佶看時,只見那糖罐中一片雪白,晶瑩綿細,看上去煞是潔淨,與平時所看見地那些黃兮兮的糖大不相同,不禁大奇:“這糖怎的如此玉雪清淨?”

高強娓娓道來,原來當時烹飪也用蔗糖,但是其純度就大成問題,和現在用的白糖比起來,其差別大概類似與大鹽和精鹽的距離,因此當時是沒有白糖的說法的,通常都叫黃糖。用這樣的糖作出來的甜食,味道可想而知。

高強得悉此事後,苦於這時代工業提純手段的落後,一時也無良策。忽然有一日,燕青從東南傳來消息,說從福州民間訪得白糖製法,居然是用黃泥水將熬好的糖衝淋一遍,留下的糖潔白如雪,口感細密,甜度也大大增加。

高強當然不知道,馬可波羅遊記中就記載了福州之糖潔白如雪,明朝的《天工開物》更詳細記載了黃泥水制白糖的流程,起因不過是一個意外,屋頂的瓦片漏了,導致泥水流入糖罐而已。但是不知道歷史也不打緊,有了這個辦法,應奉局很快就組織了對甘蔗的收購,並且迅速生產出大批高純度的白糖來,這次美食城中的數百家店鋪,無一例外都採用了這種白糖,是以甜味和口感都大大提升。

聽罷這一節,趙佶剛讚了幾句,樑士傑忽然開口道:“官家,既然高留守有如此製糖良法,此白糖必定大行各地,農人若種甘蔗,其利數倍於種糧米,朝廷賦稅亦可獲利。伏請官家詔飭戶部及各路轉運使司,勸民多種甘蔗,一面教學黃泥水淋糖之法。”

此事原是高強與樑士傑商議好的,這辦法對於不懂的人甚是奇妙,一旦拆穿了一點花頭也沒有,根本沒有保密價值,況且要想加大蔗糖產量,推廣甘蔗種植,勢必要通過各地的官府和掌握土地的地主,他一家保密是沒有意義的。

趙佶聽了,剛要點頭稱是,鄭居中卻搖頭道:“如今各地民田多種米麥,若要令百姓改種甘蔗,費時必久,緩不濟急。如本朝真宗皇帝時,取三萬斛占城禾稻之種散於各路,飭令士民改種,區區改用良種而已,至今也未在東南湖廣各路推行開來,樑相公還是莫要對這蔗糖期望太高爲好。”

粱士傑原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這件事畢竟是好事,作跟不作大不一樣,因此一面肯定鄭居中的言論,一面還是向趙佶進言。趙佶正躊躇間,高強忽然插言道:“二位相公所爭者,這勸民改種甘蔗見效甚緩,以臣下所見,若是能有新開土地適宜種甘蔗,由官府招募各地無地流民前往種植,其製出的蔗糖統一由官府博買,豈不是好?”

對於高強帶來的驚喜,趙佶已經習以爲常了,不過聽到有新開的土地,趙佶那近來被田制吵的頭昏腦脹的頭腦還是爲之一振,忙問是什麼土地?

“自泉州出海東行百里,有島曰澎湖,過澎湖再行數百里,海中有一大島,即古夷州、流求之地,臣在杭州應奉局時,曾有船工報稱此處。彼島甚大,遣船繞島一週,須經月之久,計此島之大,不下於兩浙一路。其島東多山,而島西土地肥沃,堪種禾稻,種甘蔗也極便當,島上土人不衆,更無渠帥國王之屬,原是歷朝福建一帶居民漸次浮海而往,若蒙朝廷置官屬以羈縻之,伏王化極易。”

趙佶一聽大喜,他是好道家的,對於海外仙山這種東西極爲熱衷,一聽說發現了古書中的夷州,立刻聯想到蓬萊、瀛州,連連追問。高強措手不及,滿肚子關於臺灣的地理風俗都沒處說,只得現場從腦中搜索一些修真小說裡看到的內容來忽悠皇帝,至於臺灣當然是沒有發現神仙,這一節不敢亂說,否則要是皇帝叫他學徐福入海求仙,那可真要了高衙內的小命了。

皇帝的興趣偏移,大臣卻知道這片新土地的意義,樑士傑和鄭居中這下也不用爭了,異口同聲請求皇帝下詔,招募各地沒有土地的人民前往臺灣屯田,種植甘蔗和禾稻,並且要派軍隊前往駐紮,以保護屯田之民。皇帝聽說臺灣沒有神仙,正大爲失望,對這奏議毫不在意:“卿家將此議擬訂條陳,飭戶部遵行便是。”

高強和樑鄭二人對視一眼,心中都是大喜。自來北宋朝廷有個慣例,一旦遇到荒年,就將流離失所地人民給招到軍隊中,這麼作當時是有好處的,將原本可能擾亂社會治安的因素給消除了,而花在這上面的軍費,在高強看來其實是應當算作社會福利開支。

既然是社會福利開支,那就應當設法將這部分勞動力投入生產中,而不是留在軍隊裡腐敗軍紀和戰鬥力。因此苦思冥想,就想出了這個屯田臺灣的辦法,當地糧食生產不成問題,而經濟作物甘蔗的種植又足以保證屯田的利潤。這樣一來,朝廷安置了災民,又增加了收入,更可以鞏固中國對臺灣的控制,一舉而三得,何樂而不爲?

第6章 心戰(下)第十一章第16章 密議第38章 遇險(上)第十章 上第一章第四章 上第28章 不見第十一章第八十七章第13章 劫牢(下)第四十六章第20章 設伏(上)第17章 降服第九十六章第15章 頭陀(上)第37章 圍攻第21章 追失(下)第3章 下第26章 种師道(下)第八十五章第24章 傷逝第3章 回京(上)第二十五章第25章 開戶(上)第22章 無聲(上)第23章 無聲(下)第17章 師師第十六章第19章 獻寶第十二章 下第20章 開博第17章 夜襲(上)第16章 變數第40章 結局(上)第15章 頭陀(上)序章第53章 偷襲第四十章第2章 下第四章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下)第20章 設伏(下)第10章 來歷第12章 誤闖第十五章第20章 刺客第八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37章 擒王第30章 議定(下)第17章 夜襲(下)第十二章 上第6章 建策(上)第七章 下第十一章 下第20章 楊戩(上)第一章第3章 河上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四章第1章 時遷第28章 戰守第21章 追失(下)第五十六章第8章 上壽第20章 危機(下)第一章第12章 煉兵第28章 宋江第十一章 下第1章 燕青(下)第六章第20章 張青第2章 言政第14章 結黨(上)第30章 議定(上)第13章 錢莊第10章 心曲第16章 演武(上)第18章 李逵(下)第14章 算帳(下)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九章第19章 鐵牛(上)第1章 放榜(上)第80章 殺宋第六章 下第六十八章第28章 鬼臉(下)第1章 時遷第60章 賭箭第4章 易相第11章 計賺第15章 奚車(上)第54章 雙面第6章 心結(上)第24章 傷逝第七章
第6章 心戰(下)第十一章第16章 密議第38章 遇險(上)第十章 上第一章第四章 上第28章 不見第十一章第八十七章第13章 劫牢(下)第四十六章第20章 設伏(上)第17章 降服第九十六章第15章 頭陀(上)第37章 圍攻第21章 追失(下)第3章 下第26章 种師道(下)第八十五章第24章 傷逝第3章 回京(上)第二十五章第25章 開戶(上)第22章 無聲(上)第23章 無聲(下)第17章 師師第十六章第19章 獻寶第十二章 下第20章 開博第17章 夜襲(上)第16章 變數第40章 結局(上)第15章 頭陀(上)序章第53章 偷襲第四十章第2章 下第四章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下)第20章 設伏(下)第10章 來歷第12章 誤闖第十五章第20章 刺客第八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37章 擒王第30章 議定(下)第17章 夜襲(下)第十二章 上第6章 建策(上)第七章 下第十一章 下第20章 楊戩(上)第一章第3章 河上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四章第1章 時遷第28章 戰守第21章 追失(下)第五十六章第8章 上壽第20章 危機(下)第一章第12章 煉兵第28章 宋江第十一章 下第1章 燕青(下)第六章第20章 張青第2章 言政第14章 結黨(上)第30章 議定(上)第13章 錢莊第10章 心曲第16章 演武(上)第18章 李逵(下)第14章 算帳(下)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九章第19章 鐵牛(上)第1章 放榜(上)第80章 殺宋第六章 下第六十八章第28章 鬼臉(下)第1章 時遷第60章 賭箭第4章 易相第11章 計賺第15章 奚車(上)第54章 雙面第6章 心結(上)第24章 傷逝第七章